(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

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1.时间的比较。

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

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裸体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

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裸体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

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

《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

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2.线条的比较。

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

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荷花蜻蜓图》与《睡莲,水景系列》之比较商学院会计(本)彭婷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本论文论述的是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通过比较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得出结论。

都是画荷花,中西方艺术家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齐白石老先生的《荷花蜻蜓图》更注重写实和意境,而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是以一种梦幻,印象画的形式表现的。

本论文目的在于通过比较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大概论述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的异同,也让自身更加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主要方法是上网查询资料,当今网络方便快捷,众多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在一起讨论某一画作,从中可挖掘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本论文分别赏析了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并由此说开,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

本论文特色在于通过比较中西方艺术家描绘同一事物,运用控制变量法,从而得出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

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荷花;睡莲;差异;形象生动;印象派;中西方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西方认为人是宇宙或世界的中心,是自然的主宰;东方尤其是中国人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共存。

在艺术世界,西方绘画很早就开始固守焦点透视和试点固定的准则,时空概念非常强烈;中国绘画则采用散点透视或动点透视,画面常常是时空变换,景随人移,物随心动。

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星空》【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

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

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

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

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正文】1.《富春山居图》元代着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着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完整版)中外绘画艺术鉴赏

(完整版)中外绘画艺术鉴赏
自近山望远山 谓之 平远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绘画
• 中国画
• 传统型: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黄宾虹
《山水册页》;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
• 融合性:徐悲鸿《群马图》;蒋兆和《流民图》
李可染《春雨江南》;林风眠《风景》
• 油画
罗中立《父亲》 董希文《开国大典》
•版画
胡一川《到前线去》 李桦<怒吼吧,中国》 古元《减租会》
四 作业
• 难点1: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 知识概述:同一风景题材的作品,中国叫山水,
西方叫风景画。 • 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移动视点观察和描绘景
象。随类赋彩,或不作色,三远法(高、平、深)
• 西方风景画:焦点透视(特定角度),注重光源 色的变化,运用焦点透视,在平面上表现真实的 立体感、空间感深度感。
•后印象派:强调自我感受的抒发和形式语言的探究。 梵高的《星月夜》,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 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塞尚:《静物》。
•现代主义: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 野兽派:马蒂斯、表现派:蒙克的《呐喊》、立体派: 毕加索、超现实主义:达利的《记忆的永恒》。
二、重难点突破
• 1、反映作者随心所欲,追求画面偶然效果
• 2、将不同角度的形象叠加在一起
• 3、体现出现实主义美术的价值取向
• 4、直观反映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
• A1、2 B 3、4 C 1、3
D 2、4
2007年 39.(1分)文艺夏兴时期的科学、艺术家、思想家对自然现象进行了
深入地现察、摹仿和解释,油画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并逐渐成熟。从右 面两幅图可以看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为油画艺术的经典,具 有鲜明的写---实--的特点。相比较,中国宋代画家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则 笔墨简炼、形象传神,具有写__意__的特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向日葵》作者:周莹珺高一(6)班内容摘要:在美术的发展史上,中西方拥有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绘画艺术,它们思想内涵不同,它们作画原料、技巧不同。

但当它们相互碰撞时,一种化学反应产生了,它们相互交融,一起进步与革新!关键词:中国小墨画,西方油画原料,绘画技巧,碰撞与融合,梵高与《向日葵》,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一、中西方不同的绘画技术(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人。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小墨,浅降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赵孟頫并称“元四家”。

他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

并且曾以卖卜为生。

因为生活的坎坷,寒暖自知,他所画的画一致地有两种风格,一为浅降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另一为小墨,皱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

在黄公望晚年时定居在今天的富阳市内,他情钟于富春山水。

79岁的高龄也未能阻止他终日不辞幸劳地奔波,观察那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之壮阔。

炉火纯青的技法夹杂着生活,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一幅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真实亲切。

世人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吴洪裕的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每天乐不思蜀的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说要焚烧此画作为陪葬。

幸运的是,吴洪裕的侄子及时将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的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半,前段较小称作“剩山图”,后段较长,称作“无用师卷”。

(二)梵高与《向日葵》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牧师家庭,今名为文森特·威廉·梵高,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

1890年7月份的时候,因为受到精神病的困扰,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后来又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那时他37岁,一位天才的画家便向着天堂上去了。

他死前的两年,也是他35岁时,梵高从巴黎来到了阿尔勒,一个法国南部的小城。

《向日葵》就从那蕴育出来,其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充斥每一个细胞,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温度就像跃跃欲试喷出的岩浆。

中外美术作品对比

中外美术作品对比

中外美术作品对比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中外美术作品对比无论古今中外,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然而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东方和西方对艺术和美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形成了不同地画派,各自有着不同的绘画特点。

一、中外美术作品的总体特点对比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而多用散点透视法,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表达一种美的意境。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国画大多是保持线条的流畅,一笔呵成而不是西方的画了还可以再改。

西方画的特点: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早期的西方绘画注重写实,绘画首先要形似。

后来渐渐又形成了印象画派,以梵高、、、等为代表。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特点(1)国画注重意境作画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而画中意境不是任何画家都能达到的。

其原因是画家笔下所表现多是一般的境,没有强烈的感染力,没有使人历久难忘之境。

意境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

作者通过对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启发了人们无穷的回味,抒发隽永的通思。

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依靠作者本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能否在生活中发现最具有画意的契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2)国画注重对笔墨的操控国画注重对笔墨的操控。

这需要作者经年累月甚至数十年的练习。

懂得操控笔墨也就渐渐能画出画的意境、能画出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

齐白石先生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

他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

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

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

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中外美术作品对比

中外美术作品对比

中外美术作品对比无论古今中外,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然而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东方和西方对艺术和美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形成了不同地画派,各自有着不同的绘画特点。

一、中外美术作品的总体特点对比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而多用散点透视法,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表达一种美的意境。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国画大多是保持线条的流畅,一笔呵成而不是西方的画了还可以再改。

西方画的特点: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早期的西方绘画注重写实,绘画首先要形似。

后来渐渐又形成了印象画派,以梵高、莫奈、马奈、塞尚等为代表。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特点(1)国画注重意境作画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而画中意境不是任何画家都能达到的。

其原因是画家笔下所表现多是一般的境,没有强烈的感染力,没有使人历久难忘之境。

意境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

作者通过对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启发了人们无穷的回味,抒发隽永的通思。

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依靠作者本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能否在生活中发现最具有画意的契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2)国画注重对笔墨的操控国画注重对笔墨的操控。

这需要作者经年累月甚至数十年的练习。

懂得操控笔墨也就渐渐能画出画的意境、能画出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

齐白石先生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

他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 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最新资料推荐------------------------------------------------------ 画中的人,画画的人,看画的人,也就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舒缓有致的节奏中,澄静心神,一派自然了。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赏析: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

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

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

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这十三个人中,只有犹大的脸色是灰暗的。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 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皙的手,他向年轻的圣. 约翰靠去。

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

火性的彼得,则情绪激昂,他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着一把刚切了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

3/ 5
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

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

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

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达芬奇的这幅画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体现。

这幅杰作的艺术成就也正在此处。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

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

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

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审美的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行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得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作者:
钱建一学号: 1001431019
5/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