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渔节:大海文化的盛宴

合集下载

海洋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海洋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海洋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海洋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海洋覆盖着七成的地球表面,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个交汇点。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仅体现在海洋的利用和开发上,还深深地扎根于海洋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中。

本文将探讨海洋民俗的意义及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一、海洋民俗的意义1.1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海洋民俗通过传承和发展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人类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渔民的婚礼上常常有舞龙舞狮的表演,代表着人们对海洋之神的敬意,同时也传递出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1.2 传承历史文化与民族认同海洋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通过传承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有助于维护和巩固社会凝聚力。

中国南方沿海的渔民在每年的端午节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对渔民民族认同的体现。

1.3 促进文化交流与旅游发展海洋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仅在传承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内涵,还具备了促进文化交流与旅游发展的潜力。

泰国的水灯节吸引了全球游客的关注,人们可以通过参与这一传统的节日活动来更好地了解泰国的文化。

二、海洋民俗的传承与发展现状2.1 传承世代与挑战海洋民俗的传承依赖于世代相传的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海洋民俗面临着挑战。

渔民的子女们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教育,而不再愿意从事传统的渔民职业,这导致了传统渔民文化的传承困境。

2.2 创新与保护的平衡为了保护和传承海洋民俗,许多地区采取了创新的方式,例如通过建立文化节日、展览和民俗馆等形式来推广海洋民俗。

然而,保护和传承的平衡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其原始的特色,保护传统的价值观和经验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2.3 旅游与商业化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的海洋民俗开始面临商业化的困境。

一些传统的海洋民俗活动被转化成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一些商家甚至会扭曲传统,导致了原本纯粹的海洋民俗变得商业化和失去原有的内涵。

水族传统节日

水族传统节日

水族传统节日中国水族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以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为人所知。

下面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族传统节日,带领大家一起了解这些文化瑰宝。

夏刈节夏刈节是水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份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的丰收。

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神灵、舞蹈表演、传统音乐演奏和各种竞技比赛。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是“花龙舞”,参与者身穿华丽的服装,手持花龙,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形成壮观的游行队伍,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灵山节灵山节是水族人民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人们会前往当地的山上举行盛大的祭典。

在活动开始之前,人们会清理祭祀场地,并摆放各种供品和祭坛。

届时,水族族长和祭祀师会带领人们一起祭拜祖先和神灵,祈求他们保佑家庭安康,生活幸福。

与此同时,音乐和舞蹈表演也会随着祭典的进行不断拉开序幕,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氛围。

水灵节水灵节是水族人民独有的传统节日,用来庆祝田间灌溉水源丰沛和庄稼的成长。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人们在庆祝活动中会装扮成各种精灵的形象,带着祝福和喜庆的心情,走向田间地头,一边边播撒庄稼种子,一边边歌唱跳舞,提升庄稼生长的喜悦氛围。

同时,人们还会组织搓丝比赛、水上竞技等活动,增加节日的趣味性。

火把节火把节是水族人民的独特节日,也是他们庆祝驱邪、辟邪和纳福的重要方式。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十一月中旬举行,为期三天。

期间,人们手持火把,在夜晚的街道上跳舞,形成一片星光闪烁的壮观景象。

火把跳舞的同时,还有音乐和舞蹈表演,为整个节日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举行篝火晚会和传统竞技比赛,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水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水族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传承了历史的记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节日也在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更加多彩和多样的庆祝活动。

从“中国开渔节”谈海洋渔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从“中国开渔节”谈海洋渔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从“中国开渔节”谈海洋渔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摘要:文化是旅游业的内涵和灵魂,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

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丰富旅游产品、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

渔文化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地相关部门的重视。

以沿海地区宁波市象山县已举办十四届“中国开渔节”的成功个案为例,探索了其发掘与利用海洋渔文化旅游资源的演进历程,在分析其功能体现、示范意义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中探讨了传承与发展海洋渔文化的路径,希以此个案研究给其他沿海地区保护和开发海洋渔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开渔节;海洋渔文化;发掘利用;象山县[中图分类号] F59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6-0022-05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km2,是陆域面积的2.6倍。

海岸线长达6,500km,居全国首位,在近岸海域内,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有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2/5。

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

因此,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

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省象山县,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发掘海洋渔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自199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四届“中国开渔节”,从2000年接待游客不到30余万人次、总收入1亿余元,到2010年接待游客735万人次、总收入76亿元,宁波象山县的“渔歌”唱响全国,旅游业高歌猛进。

不仅于2008年9月,被中国文联正式命名为“中国渔文化之乡”,并获准建立了“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

并且,在2010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1]。

此外,象山渔山列岛被列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象山韭山列岛申报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已通过专家评审。

苍南渔民生活中的海洋印记(文化概论)

苍南渔民生活中的海洋印记(文化概论)

苍南渔民生活中的海洋印记目录一、总述历史依据二、渔民的日常生活1.服装2.饮酒(访谈)3.吃鱼习俗(访谈)4.渔家禁忌5.渔民的信仰(访谈)6.语言7.思维方式。

三、开渔节1.开渔节是与禁渔期2.渔农兼作四、渔民的海上生活1.船员2.出海3.船上饮食4.海难巴曹(“拜鬼儿经”的活动)访谈五、现在渔民对于渔业方面的了解(访谈)六、启示七、参考书目一、总述海滨自古以来海洋被冠以各种名称:“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五洲的通道”、“风雨的故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如今,我们透过一群人的身上看到它的历程。

他们不是历史学家,却熟悉每条鱼的繁衍历程;他们不是地理学家,却徜徉在瀚海波涛之中;他们不是冒险专家,却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是,我只能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看到源远流长的大海上激起的朵朵浪花。

早在1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海洋打交道,过着拾贝抓鱼的渔猎生活。

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风帆、舵、桨,开始驾舟出海。

殷纣王曾率大军过江、涉海征伐人方(地在今山东)。

春秋战国时代,利用海洋致富已被有识之士所意识,韩非子有“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的名言。

但是受封建统治的影响,渔产业在古时候并不兴盛。

中原农业文化影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了“海禁政策”;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官方没有海禁,对民间航海业限制;清朝时实施“迁海政策”目的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隔绝郑成功与沿海百姓的交往,而下令沿海百姓向内地迁移。

不过古人留下了众多描写海洋的诗词作品,如“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等,足见海洋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渔民的日常生活鱼市范仲淹有诗曰: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自古以来,渔民的船家生活总是缥缈不定的,“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传统渔民一生的写照。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田横祭海节,是中国南海沿岸地区的一个传统民间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当地居民都会走进原汁原味的渔文化,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以求海洋的神灵保佑渔民们出海平安,捕获丰收。

这一活动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是当地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渔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田横祭海节,深入探索原汁原味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源自于当地渔民的信仰崇拜。

据传统说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海神的诞辰。

渔民们为了纪念海神的生日,也为了祈求海神保佑他们的出海捕鱼活动顺利,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

这一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是一种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对渔业的祈福。

在当天的仪式上,渔民们会祭奠海神,并祈求他们在大海中的平安和成功。

这一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技能的体现。

田横祭海节虽然是一个民间传统,但却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史书记载,这一祭海仪式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渔耕生活中,渔民们积累了丰富的祭海经验和海上生存技能,形成了独特的祈福渔文化。

在这一文化的影响下,当地的民俗、习俗和信仰均呈现出鲜明的海洋特色,成为了中国渔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田横祭海节举行的仪式十分庄严,包括祭神、祈愿、祈福等环节。

在仪式之前,渔民们首先要准备好丰盛的祭品,如鲜鱼、鲜虾、酒饼等,以及鞭炮、烛台、香炉等祭祀用具。

在准备完毕后,他们会集体前往海边,找一个灵验的地方进行祭祀。

随着一声声鞭炮齐鸣,浓烈的香烟弥漫开来,渔民们开始向海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完成祭祀后,他们还会相互交流祝福的话语,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

整个祭海仪式充满着浓厚的民俗色彩,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纯朴和淳厚的民间情感。

除了祭海仪式,田横祭海节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

比如渔民们还会举行渔歌比赛、抛网比赛、捕鱼比赛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渔民们的生活方式和技能水平,更是一种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2019中国北方(营口)鲅鱼圈开渔节 活动方案3(1)

2019中国北方(营口)鲅鱼圈开渔节 活动方案3(1)

2019中国北方(营口)鲅鱼圈开渔节方案一、活动背景听涛海滨,活力新城。

以海闻名的鲅鱼圈拥有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山海广场作为鲅鱼圈地标性建筑,占地面积广阔,旅游、渔业文化浓郁。

近几年,其旅游辐射面和影响力在周边日益扩大。

每年的春季,鲅鱼圈的渔民就有开捕祭海,以庇佑渔民出海捕鱼的民俗,我们将充分挖掘这一民俗,将以往传统的鲅鱼圈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一个海洋文化的盛大节日,并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推动鲅鱼圈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

二、活动意义为充分贯彻鲅鱼圈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利用山海广场丰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为我区打造成为滨海旅游的集聚区和中国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助力添彩,拟申请举办2019中国北方(营口)鲅鱼圈开渔节。

本次开渔节将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指导方针,将安排祈福、祭海、海鲜大集,雷锋文化营口有礼主题文艺演出、海洋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青少年儿童环境保护专场等一系列活动,必然会引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促进鲅鱼圈文化旅游发展,收获发展红利,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重要体现,也是一件惠民利民的一项民生工程。

三、活动宗旨本次鲅鱼圈开渔节将本着倡导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海洋理念,同时增添了回报大海、绿色海洋等主题宣传口号,并将“生态海洋,保护环境”作为开渔节的一个主题,不仅让传统的祭海仪式表达了渔民出海平安的祝愿,还吸引了环保志愿者来到现场,用行动传播海洋生态文明,发出“爱海洋、爱地球”的生态文明强音。

四、主办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五、承办单位营口市鲅鱼圈区人民政府六、协办单位营口市鲅鱼圈区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营口市渔业协会红运旅游集团营口辽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七、活动时间2019年3月29日—3月30日八、活动地点场地:鲅鱼圈山海广场九、活动项目及区域安排:本次开渔节活动从3月29日—3月30日持续2天。

开渔节活动天,每一天分别举办相应的活动配合主题,具体安排如下:(一)3月29日1、开渔节开幕式(1)、热场民俗文艺演出(8:00-9;00)(分会场——观景台栈桥东广场)舞龙队、舞狮队、秧歌队、高跷队、辽南戏在开幕式开始之前进行暖场预热活动。

海鲜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

海鲜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

海鲜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海鲜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各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使得海鲜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推崇。

本文将探讨海鲜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以期洞察海鲜在各个地区的重要性与影响。

一、早期渔猎文化的形成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依靠渔猎来获取食物。

无论是居住在海岸线上的部落还是内陆的部落,渔猎一直是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渔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许多海洋沿线的城市和地区,如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东南亚各国以及北美洲的渔村,都有着悠久的渔猎传统。

二、海洋对于文化的影响海洋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对人类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洋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渔猎的机会,并且海洋带来的收获影响了当地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例如,日本的寿司文化中,海鲜是主要的食材之一。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也以丰富的海鲜文化而著名。

三、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海鲜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地中海地区的文化受到了希腊、罗马以及北非等多个文明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地中海独特的美食文化。

西班牙的海鲜文化则主要源于该国的地理位置,周边适宜捕捞各类海产。

四、海鲜的历史渊源海鲜作为人类饮食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将海鲜作为美食供应。

而在中国的宋代,就有了烹饪海鲜的专门技巧和菜肴注重鲜美原味的烹调理念。

历史上,海鲜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也成为了商业交流的媒介。

世界各地的港口城市及沿海地区盛产海鲜贸易。

五、海鲜文化的传承海鲜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的认可。

各地餐厅和菜谱中,海鲜作为一道重要的品类得到了特殊的对待和宣传。

许多地方都举办着海鲜节或者美食节等活动,以弘扬当地海鲜文化,吸引游客和食客。

海鲜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是多样而纷繁的。

它不仅展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不同地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洋谢洋节简介(国家级)谷雨,是农耕的重要节气。

院夼由于所处的独特海洋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每到谷雨这一天,深海的鱼虾等便遵循季节洄游的规律纷纷涌至院夼村南的黄海近海水域,休息了一冬的渔民开始整网出海,一年一度的海上生产正式开始。

为了祈求平安、预祝丰收,渔民出海之前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虔诚地向海神献祭。

渔民的祭海活动分三天。

第一天,准备祭品。

同一条船的渔民准备带皮去毛的肥猪一头,用腔血抹红,白面大饽饽10个,烧酒一瓶,香纸鞭炮一宗。

单个家庭祭拜,一般用猪头代替整头猪。

第二天,即谷雨节前一天下午,渔民出海陆续上岸,抬上肥猪,带着祭品来到海神庙或娘娘庙前,先摆贡品,再放鞭炮,然后烧香磕头,面海跪祭。

第三天谷雨节之日,渔民欢聚一堂,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划拳猜令,直喝得昏天黑地,因此谷雨节成为渔民的狂欢节。

院夼渔民祭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由于当时落后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使渔民迷信自然力,把海上生涯的平安和收获寄托在东海龙王的崇拜之上。

这种祭祀仪式已烙印在渔民的生活观念之中,成为渔民出海作业的精神支柱,并形成了一种信仰,在当地渔民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它不仅增强了渔民之间团结奋进凝聚人心的力量,树立了战胜惊涛骇浪的信心和决心,而且还增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

但是,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祭海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

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院夼渔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

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院夼渔民节祭祀活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再者,随着海上资源的日益枯竭,海上捕捞日渐不景气,渔船减少,渔民转产,这种祭祀活动可能将逐渐消失。

海草房建筑技艺简介(省级)海草房民居,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从秦汉至宋金时代,它的制作技术有了进步,形成基本格局,被划定为生成期;到元明清时代,成为繁荣发展阶段,奠定了荣成沿海区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础,成为胶东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态民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