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海洋生态文化传承海洋生态智慧与价值观

海洋生态文化传承海洋生态智慧与价值观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拥有广阔的领域,孕育了无数的生物和资源。
海洋生态文化作为人类传承的重要一环,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以及海洋生态智慧与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意义海洋生态文化是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包含着对海洋的认知、利用和保护方式等。
传承海洋生态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保护海洋资源,以及发展出科学、可持续的海洋利用方式。
传承海洋生态文化还能够促进海洋科普教育的普及,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海洋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的共识。
二、海洋生态智慧的传承海洋生态智慧是基于对海洋生态系统深入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它蕴含着对海洋的认知和对生态平衡的理解。
通过传承海洋生态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并根据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
比如,传统的海洋捕鱼方法,往往是通过观察鱼群的迁徙和繁殖规律,选择最佳的捕鱼时间和地点,以保证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种智慧不仅实现了对资源的保护,同时也使捕鱼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海洋生态价值观的传承海洋生态价值观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行为指导。
传承海洋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看待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海洋生态价值观强调对海洋的尊重和保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例如,保护珊瑚礁的价值观认为,珊瑚礁是世界自然遗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保护珊瑚礁免受污染和破坏。
传承这样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也能够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海洋生态文化传承的挑战和应对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海洋的复杂性和不可见性,很多人对海洋缺乏了解,这导致了对海洋生态文化的缺乏兴趣和关注。
其次,过度的开发和污染问题也对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海洋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的认知;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关于我国海洋文化认识的浅谈

关于我国海洋文化认识的浅谈【摘要】海洋文化,即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蕴含了多种有关精神、物质、社会等多方面的生活内涵,海洋文化可从多角度定义与理解,国家对海洋文化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进而决定了世界各国有关海洋竞争的态势,本文从一些特定角度浅谈了对海洋文化概念的理解,阐述了海洋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文化0 引言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仅包括涉及海洋的宗教、信仰、神话、喜剧、文学、艺术等;广义上除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
海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又包括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微系统: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
1 海洋与文化1.1 海洋文化与文化的概念文化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定义种类繁多。
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文化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
通常而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最重要的范畴,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国对文化的研究似乎一开始就与文明存续、文明图存等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1]。
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诸如齐鲁文化研究、吴越文化研究、岭南文化研究等地域文化研究,随着沿海地区的文化研究,海洋文化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海洋文化才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比如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它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张余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因水而生的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我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古文献中,也表现在古往今来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产能力的总和。
充分认识水文化的功能,对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追求崇水为上、人水和谐的价值观念,这是水文化博大精深地深刻体现。
新时期水文发展理念是“服务”,服务为本、服务至上,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服务中谋发展,即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紧紧围绕水利事业发展为中心,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水文服务。
关键词:水文化;崇水为上;人水和谐Analysis of the water culture view of nature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Zhang yuqing(Remote Sensing Institut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JiangsuNanjing 210044, China)Abstract: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the source of civilization, water and raw water culture, not only in ancient China the voluminous ancient literature, but also in material wealth through the ages human social practice in dealing with water, the spirit wealth, the sum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Fully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the water culture, dig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water and ful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water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Pursuit Chong water, human and water harmony values, which is the water culture is profound to profoundly embodied. The hydrological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s the "service", service-oriented, service first, in the service of survival, in the service plan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closely around the Water Development for the center,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high quality, efficient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Key Words: Water culture;admire water;person and water harmonious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中,与海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中国拥有悠久的海洋传统,古代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航海活动和海上贸易。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海洋被视为辽阔、神秘和具有启迪意义的存在,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敬畏和尊重。
海洋被视为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古代中国人注重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衷共济。
海洋也被认为是知识、智慧和启迪的源泉,通过探索海洋,人们可以开拓视野、开阔思维。
在现代,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提醒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和和谐观念,对我们今天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所启示。
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成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也对现代的海洋经济和海洋科学研究有所影响。
古代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活动,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现代中国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借鉴古代的海洋传统和经验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中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探索海洋的奥秘,推动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以其独特的观念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它提醒我们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以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丰富的海洋民族文化、海洋神话传说、海洋艺术、海洋历史、海洋哲学和海洋风俗等内容。
中华海洋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向往、探索和利用的精神和智慧,具有许多独特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
中华海洋文化强调海洋的广阔与包容,认为海洋应该容纳万物、包容一切,海洋使大地拥抱着整个世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让中华海洋文化充满了包容和开放的力量。
第二,崇尚“水乡文化”的历史传承。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水为主、以舟为居的国家,水文化是中国文化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文明的渊源所在。
江河湖海贯穿中国大地,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水乡文化,水乡文化蕴含了许多与海洋相关的经典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
强调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
中华海洋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认为海洋是神圣的、威严的,是人类生存的摇篮,是一个永远值得尊敬和感恩的母亲。
海洋的辽阔、深邃、神秘与中国人对海的敬畏情怀密不可分,这种敬畏与感恩的情怀贯穿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承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中国和外国的重要桥梁。
中华海洋文化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和艺术灵感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也让中国吸纳了大量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海洋文化。
第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水文化、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在古代海洋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海洋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如《山海经》、《海国图志》等,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资源。
第二,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
中国拥有众多的海岛资源,这些海岛不仅丰富多样,还孕育了许多岛屿特有的文化,中华海洋文化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使得海洋文化更加多元化丰富。
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

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海洋文化是指源于海洋环境、与海洋密切相关、体现人类与海洋相互关系的生态文化、社会文化、技术文化和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化。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海洋一直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海洋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
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借鉴。
一、弘扬海洋文化要素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指在人与自然平衡的前提下,人们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保护和发展所形成的文化。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它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和丰富的资源,承载着全球碳循环的60%以上和全球氧气的70%以上。
弘扬海洋生态文化,需要在实践中发现、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的基本元素和价值观。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发现和消除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海洋生态文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推广和发展的方向。
2.社会文化海洋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是指与海洋环境相关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节日、饮食等方面的文化。
它包括了原住民文化、渔民文化、沿海居民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在人类文化史上,海洋一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弘扬海洋社会文化,需要通过民俗、艺术、音乐等方面的手段,将海洋文化元素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中,提高人们的社会文化素质,强化海洋文化意识,减少对海洋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技术文化技术文化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应用和发展出来的各种技术和技能。
它包括了渔业、航海、造船、石油勘探、海洋采矿、海上通信等方面的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海洋技术已经成为支撑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
弘扬海洋技术文化,需要在技术的开发、传承和发展方面下功夫。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
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

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安俊丽【摘要】中国海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特征都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中国先民面对海洋相对保守、心生抗拒等诸多特征,其实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本思想、天人合一、重义轻利、小国寡民、保守求稳、克己复礼等思想的影响.【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3)006【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中国海洋文化;哲学;传统思想【作者】安俊丽【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2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成长的历史与浩瀚的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人海互动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海洋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就是浩瀚无垠,无边无际的海洋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
基于这一点衍生出海洋的一系列次特征:一是开放的海域容易给人产生自由、不受束缚的联想;二是由于海面开阔,无所依靠,海面变化无常,变化性也成为海洋的典型特征之一;三是在变动不居的海面上生存,航行必然需要冒险的精神,要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努力抗争不断战胜风浪;四是在广阔的海域上的主要生存模式有海上捕捞、海上贸易和海外拓展,所以海上行动具有很强的慕利性和商业性;五是成就无际海域的是其海纳百川、不拒细流的特点。
面对同样的海洋,不同民族生活的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生活生产方式、不同思想文化背景,决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在西方海洋文化中,海水潮来潮往成就了海洋的丰富资源,也涌动着无穷机会。
西方人在与海洋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乐于接受海洋挑战、享受海洋刺激,善于从海洋获取丰厚回报,能够与海洋形成良好互动。
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国家,有绵延几万里的海岸线,也有悠久的人海互动历史,但是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与西方相比较,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深打上了传统思想的烙印。
海洋文化及其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影响

海洋文化及其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影响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文学到艺术,从航海到捕鱼,海洋文化无处不在,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对技术和娱乐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考察海洋文化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影响,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海洋文化并非一夜之间产生的,它始于古代人们对海洋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代,人们相信海洋是神明的领域,而且充满了危险。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入,对海洋文化也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其中包括文学作品、绘画、音乐和电影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与海洋的联系密不可分,它们展现了人们对海洋的情感和理解,并且影响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态度。
二、海洋文化对海洋科学的影响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海洋的认识和理解。
海洋文化对海洋科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探索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利用是海洋科学技术的重点,而海洋文化为这一领域提供了动力。
从传统的渔业到现在的深海矿藏开发、海底油气开采,都深受海洋文化的启发。
例如,英国和荷兰这两个海上贸易大国都拥有悠久的海洋文化,这种文化为这两个国家的海洋资源利用提供了深刻而有益的帮助。
同时,海洋文化还促进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激发了探索海洋资源的热情。
2、发展船只和海用设备从古代的木制帆船到现代的航空母舰,船舶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创新。
但是,这一领域是非常依赖海洋文化的,因为船舶设计和海洋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很多船只的名称和样式都与海洋文化有关,比如中国传统的木质渔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风破浪”等船名。
这些船只既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信仰,又反映了船只的功能和性能。
3、推动海洋科技发展海洋科技是现代海洋文化的产物,海洋文化为海洋科技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
例如,深潜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对深海的探索,遥控和自主潜水器的发展也受到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的兴趣推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洋文化的发展也源远流长。
广大的沿海地区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靠海、观海、吃海、用海、思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
在这些丰富的海洋文化中的一些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历经千年依旧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对现在的我们的生产和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传统海洋文化自然观科学思想现代启示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栖息在地球上最广阔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侧,东临地球上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
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中华民族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
中华文明生长发育的根基在陆地,“以农为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基调,古代由农耕生产方式而生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典型的“河流—大陆型”特征。
但是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河流-大陆型”特征,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倾听着大海的涛声。
中国既是一个内陆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所以,在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既流淌着农耕文明的血液,也流淌着海洋文明的血液。
正是这样,中国的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的冒险性、商业性产生了较大的区别,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海洋文化。
一、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一)自然观考古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懂得了“木浮于水上”的道理,并随着火与石斧技术的改进,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船舶—独木舟,为海上航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随着船的出现和捕捞工具的进步,近海渔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自然观的发展是以“以海为田”的海洋农业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沿海地区的人们通过长期生产生活活动的体验,不断积累起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包括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生物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海洋型或者有海洋色彩的自然观。
远古时期,甲骨文中有关海的字已不少。
水流千里,必归大海是很早清楚的。
庄周、屈原等人进一步思索,既然百川归海,为什么海水不会满;又为什么不管大旱还是大涝,海平面却始终稳定不变。
据此,先秦时已建立起海洋广阔无垠、深不可侧的海洋观,并又将海洋命名为“巨海”、“大壑”、“百谷王”、“无底”、“天池”等名称。
【1】因此,在先人的心目中,便形成了对大海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从古代一些文献记载中也可以从之体会到这种崇拜和敬畏之心。
《诗经·小雅·污水》最早提到海。
《庄子·秋水》言“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将河海对比,衬现了海的浩翰与人类及物质世界的有限、无常。
在中国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往往会对力量强大的、不可解释的东西产生畏惧和崇拜的心理。
因此,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活动的发展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与海洋有关的信仰。
夏商周已开始祭海。
唐代封四海为王。
后来又形成了中国航海家的保护神——“妈祖”的形象。
这些海洋神灵、海洋信仰的出现,是人类向往海洋、开发海洋的一种体现,也是尊重海洋、敬畏海洋的一种标志。
(二)科学思想中国古代沿海地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进而“兴鱼盐之利,行舟楫之便”,逐渐总结和掌握一些科学思想。
比如,《吕氏春秋》提出了水分海陆大循环的学说,《管子》提出维护生态平衡的理论和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思想等。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潮汐月球成因说和潮月同步原理,创元气自然论潮论;发现了高潮间隙;提出暴涨潮的地形成因说。
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岸树起了潮信碑,供渡海者使用。
唐代窦叔蒙应用天文历算法,精确推算出潮汐周期为12时25分12秒;总结出潮汐的半日、月、年三个基本周期;发现了分点潮;绘制了直观的天文潮汐表。
五代末赞宁和尚编制了钱塘江潮候口诀。
在此基础上,1056年吕昌明编制了《浙江四时潮候图》。
此潮汐表在元代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浙江亭,供渡江者使用。
先贤们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解释潮汐的成因变化,为人们渡海提供科学的安全保证。
另外,对潮汐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壮观的暴【1】试论中国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宋正海.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十卷.第四期涨潮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艺术中突出的主题。
描绘钱塘江暴涨潮文学作品是大量的。
东晋有顾恺之《观涛赋》。
唐宋时不少大文学家留下观潮作品,如唐代有白居易《咏潮》诗、李益《江南曲》、姚合《杭州观潮》、罗隐《钱塘江潮》等。
宋代有蔡襄《和浙江口观潮》、米芾《海潮诗》、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等。
范仲淹、苏轼也写有观潮诗多首。
可知观潮画最早的是唐代李琼的海涛画。
宋代有赵千里的夜潮图、李嵩的《钱塘观潮图》、《夜月观潮图》、夏珪的《钱塘观潮图》,宋代还有《旭日观潮图》、《观潮图》等。
正是先贤们对潮汐的准确推算,才使得文人墨客有机会在恰当的时机体会到潮汐的壮观景色,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诗篇。
古代先贤们从海洋中发现的科学思想还有很多,比如《尔雅》、《说文》、《临海水土异物志》、《魏武四时食制》、《博物志》等书不仅记载了许多海洋生物,而且逐步形成在每一种类下,记述名称、形态、习性、用途及地理分布的海洋生物志体例。
不仅为渔民打鱼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提高了打渔的产量,也开辟了新的海洋生物的记录方法;明清的地方志中,保存了丰富的海洋自然灾异等现象的记载;黑潮洋流被发现并用于海运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现代发展海洋仍存在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启示(一)海洋敬畏与生态保护由于古代人民对海洋认识程度较低,所以他们对海洋的浩瀚无边一般都存在一种恐惧的心理。
又因为古代的沿海人民要靠海洋获得生存所必须的食物,所以他们一直对海洋充满了敬畏。
《管子》提出维护生态平衡的理论以及古“四时之禁”的政策还有海神崇拜等都表达了古代沿海地区人民对海洋的崇拜和敬畏。
正是这种敬畏的存在,人类在产生任何活动的时候才会有所顾虑,才能更发自内心的更纯粹的思考和行动。
这样恰好在更深程度上保护了海洋,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海洋的敬畏之心逐渐减弱,对海洋的开发越来越深层次化。
人类追逐经济利益,无限制的开采海洋资源、捕捞海洋生物,发展海洋军事、海上交通。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海洋带来的灾难。
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海水污染,海洋生物灭绝等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虽然,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敬畏早已不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与我们生态保护上的启示。
先贤们几千年前的自然观就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对现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而言更要继续发扬,发挥其积极作用。
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敬畏海洋,尊重传统的海神崇拜,尊重海洋发展的规律,在各个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要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
(二)“以海为田”与海洋资源开发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影响下的海洋文化有明显的农业性。
古人的“以海为田”,充分利用了自己已知的海洋知识,发展海洋资源为农业发展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齐鲁、燕昭,南方的吴越就以鱼盐之利为富国之本。
秦汉时期也出现了牡蛎的养殖。
明清时海洋软体动物养殖已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出现了蚝田、蚶田、蛏田等,并均从“田”意。
明代出现了海洋鱼类的养殖。
海盐的生产更是源远流长,传说炎帝时就已煮海为盐。
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海洋需求。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大陆上资源渐趋枯竭的前提下,谁能尽早的利用海洋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
然而,对于现在的我国来说对海洋的利用还少之又少,仅仅局限于渔业、盐业以及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在未来我们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海洋的巨大作用,使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比如,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都是清洁能源,而且能量巨大,在未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几种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能量。
另外,在未来海洋资源的开发中更应加大锰结核、天然气水合物等的利用。
(三)科学思想与防灾减灾古代的海洋文化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对现在的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元前48年起,潮灾被连续不断地记录下来。
为战胜风暴潮灾,自汉代起建起雄伟的海塘。
海塘与长城功能一样均是保卫沃野千里的农业区。
海塘在世界海洋减灾史上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集中、经济繁荣的地方,但这里又是潮灾能量集中的地区。
我国古代丰富的潮灾记录是一个丰富的自然史信息库,对我国潮灾规律的探寻和减灾事业都有很大的价值,有待于开发和利用。
结语: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但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海洋观和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科学思想仍然对中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积极汲取先贤们的科学的海洋观念和思想,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环境,并充分利用先贤们遗留下来的科学的数据促进当今的防灾减灾建设,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以海为田——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本质.宋正海【2】海洋迷失:中国史的一个误区东南学术1994年第四期【3】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宋正海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十卷【4】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李德潮【5】中西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