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古人对海的态度

古人对海的态度
古人对海的态度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海被视为神秘而庄严的存在,古人对海的态度可以总
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尊崇与敬畏:古人对海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们认为
海是自然界的巨大力量,能够掌控生命和死亡。
许多古代
文人将海比作“大泽”、“大川”、“大河”,以显示其
庞大和威严。
他们常常以“海纳百川”的形象来赞美海的
广阔和包容。
2. 探索与征服:古人对海的态度也包含了探索和征服的渴望。
在古代航海时代,中国的航海家通过海洋的探险和征服,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并达到了远方的国度。
他们把
海看作是通向未知世界的桥梁,对海洋的探索充满了勇气
和冒险精神。
3. 赞美与描绘:古人对海的态度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来表达对海的赞美之情。
他们描绘了海的壮丽景色、汹涌的波涛和浩渺无垠的
辽阔。
这些描绘既展示了古人对海的景仰之情,也反映了
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总的来说,古人对海的态度是一种复杂而多样的情感体验。
尊崇与敬畏、探索与征服、赞美与描绘等方面共同构成了
古人对海的态度,展示了他们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海洋文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方海洋文化进行比较。
一、海洋观念的差异中国海洋文化把大海视为“天池”、“神泉”、“宝藏”,孕育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物质资源。
大海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常被视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象征,代表着博大胸怀和包容精神。
同时,大海也被视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代表,表达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普遍将海洋视为一种财富和生命的源泉。
在他们的观念中,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商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西方海洋文化强调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追求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和利用。
因此,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追求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
二、海洋民俗的差异中国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沿海地区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
例如,妈祖崇拜是沿海地区最普遍的信仰之一,妈祖被视为海上保护神,能保佑渔民平安归来。
此外,沿海地区还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节日和习俗,如龙王庙会、开海节等。
这些民俗活动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比之下,西方海洋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航海过程中,船员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即航海术语。
这些术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捕鱼、贸易等领域,成为西方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方海洋民俗还包含了许多与探险、捕鲸、海盗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西方海洋文化中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海洋开发的差异中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中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日益繁荣。
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技术条件和政治因素的限制,中国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
虽然中国在航海技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但在远洋航海和深海开发方面相对较为落后。
从山海经看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

从山海经看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内陆为主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缺乏对海洋的认知和探索。
尽管缺乏海洋航行技术的支持,古代中国人通过文字记载和传说故事,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
山海经作为古代中国最早的地理志书籍之一,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和想象。
通过深入探究山海经中的海洋记载,我们能够了解古代中国丰富多样的海洋文化。
一、山海经的海洋记载山海经是一部收录了大量地理和神话传说的文献,记载了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山海经中,海洋被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四个方位。
其中,东海的记载最为详尽,记载了东海中的神奇海岛、水兽、海神等。
在山海经中,东海被描绘为一个神秘而危险的海域,经常有妖兽出没并伤害迷失的船只。
这种描述表明了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敬畏和未知感。
此外,在山海经的记载中,还有大量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如海神龙王的故事、海底仙境女儿国的描写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中的人物和地点都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兴趣和渴望。
二、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1. 海洋交通和贸易尽管古代中国缺乏高超的航海技术,但中国人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
早在商代时期,中国就与东南亚地区进行了贸易往来,交换了许多珍贵的商品。
这种海上贸易一直延续到丝绸之路时期,为中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渔业和海洋资源的利用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不仅涉及到贸易,还包括了对海洋资源的利用。
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从海洋中捕捞鱼类,发展了独特的渔业文化。
另外,中国还通过海洋获取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如珊瑚、珍珠、海藻等。
3. 海洋信仰和祭祀古代中国人对海洋怀有敬畏之心,将海洋视为神圣而神秘的存在。
他们会定期在海边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海神的庇佑和保佑。
这种海洋信仰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宗教和文化。
三、古代中国的海洋探索尽管古代中国缺乏像欧洲航海家那样的航海技术,但中国人对远方海洋的向往和探索始终存在。
我国古代海疆观念变迁与反思图

我国古代海疆观念变迁与反思图中国传统海疆观念是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的反映,具有弛张更替、强干弱枝、守土防御等特质。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国家。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过农业部族和海洋部族争胜融合的过程,中华民族中也包含了向海洋发展的传统。
”中国传统海疆观念大致缘起于先秦以前,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与延续至清代,具有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质。
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海疆观念融入海洋的,这一时期的海疆观念大多表征为“弛”的特质。
明清时期由于“海患”的出现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东来,明清政府的海疆观念大多表现为“禁海———开海———禁海”的弛张交替的特质,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海疆观念大多表征为“张”的特质,出现了宋元以前与明清时期海疆观念弛张更替的规律。
秦始皇五次巡察,曾四次巡视到齐、燕沿海等地,强烈地领悟到大海的浩淼与深邃。
汉代打通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又进军海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以降,尤其是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充分展拓与延伸,对外联系日益紧密。
唐代设立市舶使制度,允许外商入唐贸易,对海外贸易采取保护政策,广州作为当时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名扬四海,已经初步具有了经略海疆的意义。
“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东倾与汉人南迁的移民潮和对外交通的大通道从西北陆路向东南海路转移同步,航海贸易受到西亚阿拉伯蕃商东来的刺激和带动,而有长足的进步。
宋代隔舱防水技术和指南针在海舶的使用,海洋天文、水文、地理知识的不断增进,海洋远洋航运贸易能力迅速攀升。
”特别是宋高宗南渡时期,财政十分拮据,把开放海洋作为国策,市舶收入成为南宋王朝一项重要的财政来源。
仅福建市舶司一地,在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四年(1134)的八年之内,一个蕃舶纲首招致的舶船,就获得98万缗的“净利钱”。
同时,一大批沿海港口城市,如杭州、明州、温州、澉浦和泉州因运而生。
中国古代海洋观

中国古代海洋观
中国古代海洋观是指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和看法。
中国古代的海洋观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代海洋观和近代海洋观。
在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商业贸易和海上军事活动。
商业贸易使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经验,而海上军事则使中国人了解了海洋的形势和气候变化。
古代人对海洋的认识是相对有限的,他们认为大海是一片神秘的领域,有着神秘的力量,同时也是危险的。
在古代人眼中,海洋是有着神秘力量的,可以产生海啸、风暴、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
因此,古代人对海洋有一定的敬畏之心。
近代海洋观在中国的形成主要是受到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物理特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也开始探索海洋资源的开发。
在现代,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海洋经济成为了中国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也开始注重海洋的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海洋科技研究和开发利用。
总之,中国古代海洋观的形成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而近代海洋观则是在国际环境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的海洋观也会不断更新和升华。
- 1 -。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中,与海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中国拥有悠久的海洋传统,古代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航海活动和海上贸易。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海洋被视为辽阔、神秘和具有启迪意义的存在,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敬畏和尊重。
海洋被视为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古代中国人注重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衷共济。
海洋也被认为是知识、智慧和启迪的源泉,通过探索海洋,人们可以开拓视野、开阔思维。
在现代,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提醒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和和谐观念,对我们今天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所启示。
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成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也对现代的海洋经济和海洋科学研究有所影响。
古代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活动,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现代中国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借鉴古代的海洋传统和经验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中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探索海洋的奥秘,推动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以其独特的观念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它提醒我们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以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广阔·雄壮·自由——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海洋观念(之一)

广阔雄壮自由——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海洋观念(之一)张克锋【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海是百川汇聚之处,是广阔的、博大的、深邃的、永恒的、雄壮的.这一观念常常通过浩浩、茫茫、荡荡、洋洋、无际涯、不可极、吞吐日月等词语来直接表达,也常常用鲲鹏、长鲸、巨鳌、大鹏、惊涛骇浪等意象来形象描述.中国古代文人对海洋的认知,更多的是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和现实层面;他们对大海的歌颂,体现了他们自己追求自由的精神、豪迈的气质、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8)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海洋观念;广阔;雄壮;自由【作者】张克锋【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1张克锋(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相对于其他内容而言,对海洋的描写并不是很多,但这些作品还是反映出了中国古人基本的海洋观念。
他们认为:海是百川汇聚之处,是广阔的、博大的、深邃的、永恒的、雄壮的,是自由的象征;海是财富之源,海中有珍奇异宝;但海也是灾难的多发地,是危险的、恐怖的。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海洋观念作一番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海洋观念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的丰富性的了解。
限于篇幅,上述三个方面的梳理,将在三篇文章中进行。
本文是第一篇。
按照传统观念,中国文明是黄土文明、农耕文明,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表明,早在夏代时,山东滨海一带就有人立邦建国、栖息繁衍了;商本来就是生活在滨海的东方的民族;夏、商时期,滨海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对大海的探索,并有了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
比如,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了“四海”的观念。
《山海经》中关于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及其海神的记载,证明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了海洋崇拜仪式和祭祀仪式。
[1]39-41甲骨文中已出现了“海”字。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发展历史。
海洋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知和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景仰和保护。
在中国历史上,海洋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民和国家的形象,也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与自然相融、传承创新。
中华海洋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海洋传统知识、海洋风俗习惯、海洋宗教信仰、海洋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体系。
海洋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华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夏商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马路的兴起,中国的海洋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海洋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东亚地区的海洋文化中心,对周边国家的海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海洋文化与自然相融,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对海洋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将海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洋诗画,凝聚了中国人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中华海洋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不断丰富和发展海洋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符号和精神成果。
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特点是与时俱进、对外开放、保护环境、创新发展。
中华海洋文化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在海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吸纳新知识,与国际接轨,为海洋文化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中国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不断发展,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华海洋文化对外开放,促进交流合作。
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对外交往中,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推动了海洋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倡导和平利用海洋,维护国际海洋秩序,推进海洋经济的全球化。
中华海洋文化重视保护海洋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观是人类通过海洋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交通等在内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对海洋本质属性的认识。
由于中国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先民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与海洋打上了交道,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认识海洋的本质属性,包括它的社会经济属性,其所形成的古代海洋观念也颇具自己的特点。
一、中国海洋观的特点
1.文化机制上的对外辐射和交流性
海洋在中国历史上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在中华文明强盛时充当了文明辐射层的作用,中国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航海活动,传播了大陆文明,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
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航海史就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史。
早在原始社会,古代人群在兴渔盐之利的同时又通舟楫之便,创造了带有海上活动特色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
这样的联动与互动的过程,就是异域异质文化相互辐射与交流的过程;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变迁的过程。
2.价值取向上的商业性和趋利性
我国古代海洋观念的萌芽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并且这种认识随着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深化。
随着木板船的出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行舟楫之便”的航海之利已经具备了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意义,将航海活动与商品交换活动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的社会商品经济属性的认识。
3.历史形态上的拓展性和开放性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出“天然”的开放性的文化历史。
面向海洋的开放,必然带来拓展,它的拓展性,包括经济范围的拓展,生活资料来源的拓展,商贸市场的拓展,人文精神影响力的拓展和人居空间环境的拓展,也就是国土疆域的拓展。
这体现在我国古代的对外开放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上。
就基本层面而言,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
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
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4.社会体制上的从属性和依附性
远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资源,使农耕文明得以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农
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吴珊珊李永昌
(国家海洋局北京100860)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海洋观”资助.
海洋论坛15
··
耕文明为主、以农立国的文化大传统和社会发展体系。
而沿海地区虽然拥有自己的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传统,但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而在与农业文明的竞争中常处于劣势的地位。
在以农立国为宗旨的大陆王朝的统治下,“历心山海而国家富”的海洋文化传统只能作为沿海地区的特有现象而加以延续和保留,相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只能属于边缘从属的地位。
二、探讨中国海洋观的意义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海洋观,不仅是了解我们人类曾经历过的童年,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当代的海洋意识有一个重新审视和把握,这对于我们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洋在现代世界对人类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论点的基础建立在海洋是陆地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不是说人类的海洋文明将取代陆地文明,只要人类还是陆栖动物,这就是不可能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海载着经济文化之舟不断冲破地域的壁垒,把各个民族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之中。
1.政治方面
现代社会,各个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民族繁衍生息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
争夺海洋水域管理权、海洋资源归辖权、海峡通道控制权,已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现实告诉我们,如今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海洋强国;全世界各沿海国家的发达地区,毫无例外地都位于沿海一带。
一个濒海民族,一个濒海国家,必须征服、控制和开发、利用海洋,通过海洋自身以及凭借海洋进行世界交往,以获取保障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而自己又缺乏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谁征服、控制和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越大,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就会越高,其实力就会越强。
2.文化方面
中西文化的差别提供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们运用这些背景去映照过去、现在和将来在国际上发生的种种事情时,便会有所顿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审视中国海洋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尽管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活动曾经深刻地影响过西方,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随着西方夹板帆船和飞剪式帆船的东航,特别是产业革命之后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产生,西方的造船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西方冲击影响东方的历史过程由此拉开了序幕。
中国不称霸,这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秉性。
但是,应当承认,中国距离海洋强国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中国走向海洋错失机遇或步伐缓慢的原因,则有着其深刻的传统文化背景。
历史上,强盛时期曾与西方有过对话,而在落后时期则转向对抗,是单一的正反模式。
中国要繁荣富强,必须面向海洋,向海洋进军,走经略海洋之路。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经略海洋,事实上已成为中华民族21世纪能否复兴、富强的战略问题。
论衡中国“海洋战略”,以启迪人们的大思维、大视野,为大国的命运提供更实际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理所当然就是在海洋世纪实施海洋强国战略。
今天的海洋已经不是最初意义上的天堑、天险,不是人类迈向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而是未来的发展资源所在,未来强大中国的空间所在。
中国的海洋战略,应是一种具有强烈全球意识的战略,这就要求,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振兴,必须继承和发掘传统海洋文化和海洋观中优秀思想,树立全新的海洋观念,“以海为途”,以博大开放的胸怀和气魄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16
··
海洋开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