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
请论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请论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古代学校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方面。
一、教育内容方面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涵盖了文学、历史、经史、诗词、音乐、书法、礼仪、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十分广泛,覆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中经史类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同时,教育内容中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例如书法、音乐等艺术技能的培养,以及商业知识、医学、农业等实用技能的传授。
二、教育方法方面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了硬背、仿写、讲解、听写等。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仿写,即让学生通过模仿经典文献进行写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等技能,并且培养写作能力。
同时还有“读书三百篇,其义自见”,即要求学生多读书,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来体会文献中的真正意义。
三、教育制度方面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教育的分级制度,即在学制方面的划分;二是选拔制度,即明确选拔才华横溢的人士进入官学或者为官。
分级制度中主要分为县学、州学、府学、官学等,学生在这里循序渐进,逐渐学到高深的知识。
在选拔制度中,采取的是科举制度,即学生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这一制度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并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四、教师素质方面古代学校教育的教师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问,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面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古代,老师被称为“先师”,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还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总之,古代学校教育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教育内容广泛,注重实用,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教育制度规范且科学,老师素质高等等。
这一传统教育体系的优秀特点,对于接下来的中国教育历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意义,为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选】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为给当权者
提供治国的良方 ,精心编撰了编年体 史书《资治通鉴》。 他著书的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者,”以使当权者能从该书中“鉴前 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之,嘉善矜恶, 取是舍非”。
他还告诫君主:“史者今之所以知古,
后之所以知先,是故人主不可以不观 史”。 宋神宗阅司马光所进之书,欣然为其题 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了“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打破了 “学在官府”和史官垄断文化教育的局 面。 他整理修订古代典籍《诗》、《书》、 《礼》、《易》、《乐》《春秋》,并 作为学校教育的教科书,供学生学习。
《易经》中就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
畜其德”的说法,其修订《春秋》的宗 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空气相当浓 厚,为培养“士”,各地建立了大量学 校,著名的有齐国的“稷下之学”。
唐代还始创官修史书机构,由国家组织
专门人力撰写前朝历史,二十四史中的 《晋书》、《梁书》、《陈书》、《北 齐书》、《周书》、《隋书》、《南 史》、《北史》皆成于唐代。
唐代历史教育极为发达,当时设有太学,
国子学等学校,按制度规定,凡国子学生 都必须读大经(《春秋左氏传》)和小经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其中大经须学习三年,小经须学习二年, 此外学生还要读《国语》等史书。
从而使历史教育的质量和历史研究的
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二汉求士, 率先经术;近代取人,多由文史”的 局面。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 修史,其撰史的目的在于: “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 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 来。”
唐太宗也认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在塑造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一、古代学校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起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公侯贵族就开始建立私立学校来培养子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古代学校的演变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最早的学校多由贵族子弟聚集在一起,在家长或有经验的学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学校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特权的象征。
当时的学校以礼仪、音乐、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和社交能力。
随着历史的演进,学校逐渐普及化,不再仅限于贵族子弟。
尤其是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一时期的学校,以儒学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忠孝精神,如成立的国子监等。
二、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在中国古代,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相对统一。
学校一般由校长、教师和学生组成。
校长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决策,教师则负责教授知识和指导学生。
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报名参加。
教师在古代学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培养他们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学生则需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参加各类课程和活动。
在古代学校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和实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三、历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了经义学习、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的教诲下,学生们被灌输着忠诚、孝顺、廉洁等传统道德观念。
古代学校的教育特点在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独特的特点。
一是个人重要性。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是由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家长和老师常说“以因师道,以爱子学”,以家庭和尊重父母的思想指导学习,重视以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其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使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体验,促进他们素质的提高。
二是文化至上。
在中国古代,将文化视为学习的重点,特别是儒家文化教育在古代中占有特殊地位。
以文化为中心,着重文化和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道德价值、培养良好的行为准则,真正的学会学习。
三是注重实践性。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的建立,并通过练习、试题等实践方式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实践,累积经验,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
四是艺术性。
中国古代也要求学生掌握乐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使其具有艺术能力。
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灵感,提升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尊重个人;重视文化;注重实践;重视艺术教育。
这些特点民族性强,对今日的教育也不可或缺,可以做为后代学习的基础和指导,带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而全面的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制度在不同朝代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特点进行探讨。
一、礼仪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通过良好的礼仪和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进而造福社会。
古代教育中普遍有“入学为礼,出仕为事”的观念,要求学生在入学时要举行入学仪式,体现出对礼仪的重视,而毕业后要能够胜任实际工作,执行社会事务。
二、儒家思想为核心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将教育看作社会稳定与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古代的教育制度往往由官方学府领导,官方学府多采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思想教育,强调尊师重道,培养出品行良好的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推行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制度之一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从唐代开始实施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笔试和会试来选拔出官职人员。
科举制度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使得教育成为了社会上升途径的一部分,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积极参与。
四、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也充分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
根据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教育被用来区分、分隔社会的不同阶层。
例如,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中规定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如士人子弟接受以儒家经典为重心的教育,而普通百姓的子弟则往往只接受基本的读写能力的教育。
这种不同阶层的教育程度的差异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地位。
五、注重实用教育与职业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注重实用教育与职业教育。
古代教育制度中,除了儒家经典的学习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例如中医、算术、经商等。
此外,许多手工艺者也通过学徒制度来传承技艺,实践教育成为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具有礼仪教育的传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推行科举制度,体现封建等级观念以及注重实用教育与职业教育等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
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
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
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内容以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
从氏族公社末期就将“孝”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夏重视人伦道德教育,商则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西周则从小就注重孩子们的德行教育,春秋时期,以孔子的思想为注,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其中最具代表的的教育论著是《礼记》。
汉代则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并以传播儒家经学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玄学盛行,特别是魏晋时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隋唐时期更是崇儒兴学,选择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主考明经科。
宋则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重视程朱理学。
元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这更是凸显了古代教育之“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的特点,宋元蒙氏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如《少仪外传》。
明朝教育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
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包括古代教育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家庭教育和部落训练。
古代的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或家族长辈进行,通过教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礼仪规范以及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来培养子女。
部落训练则是在社会集体中进行,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和工作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的教育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制度。
周朝时期,官方开始设立博士、大师、生徒等职位,以传授礼仪、乐曲、历法等知识。
古代的儒家学派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学堂成为培养士人的重要场所,对古代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化、道德伦理、礼仪规范、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 经典文化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被视为教材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背诵、研读和理解其中的精华。
2. 道德伦理古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观念。
学生需注重自我修养,尊重长辈,关心社会,以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 礼仪规范古代教育倡导学生遵守社会礼仪,注重仪态和仪表的培养。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并能够正确地行动和表达。
4. 思维能力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古人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古代教育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人才培养古代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古代教育使得人们拥有了扎实的学问和丰富的经验,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社会秩序古代教育制度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缺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缺点中国古代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个系统中,有很多优点和缺点。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一下。
优点:1. 重视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在古代,人们认为道德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们具有高度的道德素质,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重视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文化传承。
在古代,人们认为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需要传承下去。
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和传承文化。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3. 重视实践教育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育。
在古代,人们认为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们具有高度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点:1. 重视死记硬背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死记硬背。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死记硬背才能学好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缺点。
2. 重视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等级制度。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晋升到更高的等级。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缺乏自由和创造力,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缺点。
3. 重视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传统文化。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学习传统文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缺乏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缺点。
中国古代教育有很多优点和缺点。
虽然它的缺点很明显,但是它的优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国古代教育的同时,认真思考它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梁 励(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繁荣,史家辈出,史籍浩翰,历史教育发达。
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借鉴”功能;历史教育已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古代历史启蒙教材的编撰对普及历史教育和传播历史知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教育也在摆脱经学的束缚中得到曲折发展;古代历史教育中秉笔直书、寓论于史、文史不分和史家标准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继承与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讨分析Abstract:The flourishing o f histo ry research in a ncie nt China w as at tributed to the wo rk o f histo ria ns o f different g enera-tio ns,the adv anced histo ry education and a v ast co llectio n o f histo r y boo ks.T he rule rs g enera lly r eso r ted to ex perience o f their pr edecesso rs fo r refe rence.Histo ry educa tion became o ne of the mo st im po rta nt contents in a ncient scho oling.T he compiling o f enligh tened histor y bo oks a lso helped spread the know ledg e.All these,to ge the r with such featur es as the combination o f histor y with lite ratur e,the differ ent sta ndards of histo rians,ar e all w or thy o f ana ly sis a nd r esea rch.【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87(2002)03-0077-0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泱泱大国,史家辈出,史籍浩瀚,自古以来历史教育发达,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鲁迅先生就曾希望:“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
”[1]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垂鉴”和“育人”的社会功能,本着“述往事,思来者”的精神,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一、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历史教育,以发挥其“垂鉴”的作用历代统治者为谋安邦兴国、长治久安之策,总把历史作为资治的龟镜、治乱的药石而加以重视。
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就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历代统治者对“史”的重视旨在于发挥其“借鉴”的功能,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防重蹈历史覆辙。
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大力提倡,史学才成为显学,这对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兴盛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国史官设置较早,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周代已有了史官机构,史官各掌其职,“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刘知已《史通·史官建置》)当时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史官不仅是行政官员,也往往是兼职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教育贵族子弟,史籍也成为学生学习阅读的必修教材。
西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士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其大一统的主张。
为培养人才,他诏令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孔子所修订的《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学内容,教育国学弟子,从中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
其中《春秋》就是鲁国的编年史,历史教育已成为太学的必修科目。
三国东吴的国君孙权就喜读《诗》、《书》、《左传》、《国语》等历史典籍,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认为“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兵家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并告诫大将吕蒙,认真读史书,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吕蒙不负国君之望,刻苦学习历史典籍,“学识英博”,使人“刮目相看”,成为古今美谈。
南朝刘宋明帝时,为繁荣学术和培养史学专门人才,曾在都城建康开办史学专科学校,由“儒史百家,莫不该览”的著名学者何承天主持。
同时还开设“总明观”,作为历史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
这一举措,使历史教育的质量和历史研究的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二汉求士,率先经术;近代取人,多由文史”(《南史》卷五十九,《江淹传》)的局面。
唐代君主以隋亡为鉴,为防“覆舟”,对历史研【作者简介】梁励(1956~),男,江苏南京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2-06-15究和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前代。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修史,其撰史的目的在于“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
”(《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唐太宗也认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旧唐书·魏征传》)唐代还始创官修史书机构,由国家组织专门人力撰写前朝历史,甚至唐太宗本人也参与史书的编撰,为某些传纪撰写“论”和“赞”,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皆成于唐代。
在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下,唐代历史教育极为发达,当时设有太学,国子学等学校,按制度规定,凡国子学生都必须读大经(《春秋左氏传》)和小经(《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此外学生还要读《国语》等史书。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尽十九年之力,总结了自战国以来历朝当权者治国经验,精心编撰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以政治史为主,深入考察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治乱兴衰,并探讨其原因。
司马光著书的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使当权者能从该书中“鉴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之,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司马光陈进《资治通鉴》表)他还告诫君主:“史者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是故人主不可以不观史”。
宋神宗阅司马光所进之书,欣然为其题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由此成为宋代及后代学校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古代历史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为维护其统治,借鉴汉族政权的各种典章制度,其中也包括教育制度。
统治者十分重视历史教育,金海陵王就认为可从《三史》中命题试士,大臣徒单镒也建议“取士兼问经史故实”。
金国子监还专门刊印《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发给各类学校,列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元朝在京师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文编译《通鉴节要》、《贞观政要》等史籍,供蒙古官僚子弟学习。
明清两朝对历史教育也很关心和重视,明洪武年间,国家曾下令凡年十五以下的儿童皆入学校,三十五家设一社学,就近组织儿童学习,其教授的内容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及经史历算等。
明代的学校还将《资治通鉴》等史书列入教材,要求学生阅读。
清代统治者也规定将《资治通鉴》作为学校学生的教科书。
康熙帝在位时,曾下诏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列为在校学生必读之书,并颁行各省遵照执行。
由此可见,历代统治者为了“察古知今”、“鉴往知来”以谋治世之道,特别重视历史的“殷鉴”作用,并大力提倡扶植。
这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史学研究的繁荣,也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校历史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历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根植于史学研究的厚实土壤中古代历史教育的兴盛,与统治者大力提倡和重视有关,也与我国古代史学研究繁荣鼎盛分不开。
春秋末期,孔子为扩大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和史官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他整理修订古代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并作为教科书供学生学习。
孔子不仅把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向学生传授,而且还重视其教育意义,将其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
《易经》中就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说法,其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之所以十分重视历史教育,并列入课程内容,就是以此作为手段来培养治国的人才,这样历史教育开始突破狭隘的范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空气相当浓厚,为培养“士”,各地建立了大量学校,著名的有齐国的“稷下之学”。
诸子百家纷纷从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观点著书立说,宣传其主张。
为扩大影响,他们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为证实自己的观点,往往引经据典,以历史事实作为有力依据。
如孟子为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对武王伐纣之举极为赞赏,他批驳了武王弑君的传统说法,认为商纣行暴政,涂毒天下,故“残贱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另外,荀子、韩非子、墨子、庄子等人所撰写的文章,也常引用历史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诸子百家的影响下,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历史知识也成为学生将来从政的必备知识,历史教育得到了更大发展。
汉代,历史教育相当普及,这与史学研究的繁荣分不开。
司马迁受其家庭薰陶,十几岁就潜心史籍,读完了《世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他博览众史,打下了扎实的史学研究基础,才写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无韵之“离骚”——《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
班固也是在幼年期间,涉猎大量史书,为以后修《汉书》奠定了基础。
汉代太学的教学内容以五经为主,学生兼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种以经为主的学习内容,影响到历史教育的质量,许多学者就在读经的基础上转而治史,如东汉史学家荀悦,就自幼好学,善解春秋,并由通经转为治史,完成了编年体《汉纪》三十篇。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教育事业发达,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各类学校广泛招收生员,并招收各国的留学生。
按课程安排,在校学生都要学习《左传》和《国语》等史籍。
另外唐代科举成为读书人入官为仕的“敲门砖”,科举考试的内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唐代开科取仕将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及史科等知识列入考试范围,在考策论时,主考官常以历史典故作为题目,如“三杰佐汉孰优”之类。
若缺乏相应的历史知识,是难以应对科举考试的。
由此,学校开始在教学内容上尽量适应科举考试的要求,而历史知识作为学生入仕的必备知识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教育普及超过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