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解读
海洋文明的特点

海洋文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其次个特点是文化的多元性。
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开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开展的社会文化。
海洋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其次个特点是文化的多元性。
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开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开展的社会文化。
海洋文明的三个特点开放性
海洋文明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吸取养分的文明。
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
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靠型的文明,开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
从人口流淌上讲,它在不断吸取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
人口的流淌改进了人种的素养,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
文化的多元性
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
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开展,以开展求生存。
由于海洋的分
隔,希腊文化的各个实体保持了它的多样性。
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开展。
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制服海洋会培育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
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海洋文化感受海洋中各个文化的多样与包容

海洋文化感受海洋中各个文化的多样与包容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多样的生物群落和不同的地理环境。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承载着各个不同文化的独特特征与传统。
在海洋中,各个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展现出了多样性与包容性。
通过深入了解海洋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海洋中各个文化的多样与包容。
一、海洋文化的多样性海洋涵盖了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
从生活方式到艺术形式,从饮食文化到宗教习俗,都展现出了多样性。
例如,中国的渔民文化注重与大海的交融,他们崇尚自然、敬畏海洋,并且将这种敬畏之情融入到饮食文化中。
而日本的海洋文化则以海鲜为主食,并将其烹饪成独特的料理,如寿司、刺身等。
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海洋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场所。
二、海洋文化的包容性海洋也是各个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舞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通过海洋连接起来,带来了各方面的文化互动。
例如,波斯的大航海时代给予了印度洋地区重大影响,使得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同时,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在海洋的艺术形式中。
各国的海洋艺术作品中常常出现其他国家的元素,这不仅体现了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三、海洋文化的互补性海洋不仅为各个文化提供了发展的舞台,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借鉴与交流。
例如,从欧洲传来的航海技术对中国的航海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中国在航海技术方面得以迅速进步,并最终实现了以郑和为代表的航海探险。
在古代,海洋就是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使得文化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从而更好地发展。
四、海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海洋文化也面临许多挑战。
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使得海洋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海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这些文化能够得以继续发展。
同时,通过推动海洋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文化,增强公众对海洋保护的意识,共同守护海洋文化的多样与包容。
对海洋文明的理解

对海洋文明的理解海洋文明是指人类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深入,海洋文明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海洋文明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海洋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由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洋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不同的民族在利用海洋资源和面对海洋环境时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
例如,北欧的维京人以海洋贸易和探险为主,他们的文化中充满了勇敢和冒险的元素;南太平洋的玛利亚人则以捕鱼和航海为主,他们的文化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这些不同的文化特征都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明的另一个特点是与自然的关系密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环境。
人类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必须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这种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的特点,使海洋文明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精神。
海洋文明的形成离不开海洋科学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海洋科学的发展为海洋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人们对海洋气候和海洋循环的认识,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支持。
海洋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球合作。
海洋是全球公共资源,海洋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共同推动海洋文明的发展。
例如,联合国通过《海洋法公约》,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法律基础;国际海洋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了全球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文明是人类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与自然的关系密切、需要科技支持和全球合作等特点。
海洋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共同推动海洋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关于我国海洋文化认识的浅谈

关于我国海洋文化认识的浅谈【摘要】海洋文化,即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蕴含了多种有关精神、物质、社会等多方面的生活内涵,海洋文化可从多角度定义与理解,国家对海洋文化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进而决定了世界各国有关海洋竞争的态势,本文从一些特定角度浅谈了对海洋文化概念的理解,阐述了海洋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文化0 引言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仅包括涉及海洋的宗教、信仰、神话、喜剧、文学、艺术等;广义上除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
海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又包括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微系统: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
1 海洋与文化1.1 海洋文化与文化的概念文化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定义种类繁多。
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文化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
通常而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最重要的范畴,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国对文化的研究似乎一开始就与文明存续、文明图存等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1]。
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诸如齐鲁文化研究、吴越文化研究、岭南文化研究等地域文化研究,随着沿海地区的文化研究,海洋文化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海洋文化才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比如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它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小学生爱国教育之海洋文化

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小学生爱国教育之海洋文化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海洋文化的国家,海洋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爱国教育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传统活动,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海洋文化并培养爱国情怀。
一、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海洋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和海洋相关的元素,如“海纳百川”、“渔樵耕读”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
海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海洋资源丰富多样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沿海地区的人们长期以渔业为生。
海洋资源的丰富使得海洋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底蕴。
3. 海洋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上千年的航海史、渔民传统、海洋神话传说等都构成了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历史和传统都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传统活动中国的海洋文化与众多传统活动紧密相连,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
1. 祭海仪式祭海仪式是中国人民向大海表达敬仰之情的一种活动。
在这一仪式中,人们会通过祭拜神像、献祭物等方式,向大海表达感激之情。
小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祭海仪式,感受到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2. 海洋文化展览各地海洋文化展览是了解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可以参观海洋文化展览,通过文物、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了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涵。
3. 海洋音乐会海洋音乐会是一种将音乐和海洋文化相结合的活动。
通过演奏和歌唱,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中国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学生可以参加海洋音乐会,通过音乐的艺术形式感受中国海洋文化的魅力。
4. 海洋科普活动海洋科普活动是一种通过科学实验、模拟探索等方式,向人们普及海洋知识的活动。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发展历史。
海洋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知和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景仰和保护。
在中国历史上,海洋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民和国家的形象,也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与自然相融、传承创新。
中华海洋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海洋传统知识、海洋风俗习惯、海洋宗教信仰、海洋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体系。
海洋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华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夏商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马路的兴起,中国的海洋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海洋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东亚地区的海洋文化中心,对周边国家的海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海洋文化与自然相融,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对海洋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将海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洋诗画,凝聚了中国人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中华海洋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不断丰富和发展海洋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符号和精神成果。
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特点是与时俱进、对外开放、保护环境、创新发展。
中华海洋文化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在海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吸纳新知识,与国际接轨,为海洋文化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中国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不断发展,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华海洋文化对外开放,促进交流合作。
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对外交往中,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推动了海洋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倡导和平利用海洋,维护国际海洋秩序,推进海洋经济的全球化。
中华海洋文化重视保护海洋环境。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丰富的海洋民族文化、海洋神话传说、海洋艺术、海洋历史、海洋哲学和海洋风俗等内容。
中华海洋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向往、探索和利用的精神和智慧,具有许多独特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
中华海洋文化强调海洋的广阔与包容,认为海洋应该容纳万物、包容一切,海洋使大地拥抱着整个世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让中华海洋文化充满了包容和开放的力量。
第二,崇尚“水乡文化”的历史传承。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水为主、以舟为居的国家,水文化是中国文化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文明的渊源所在。
江河湖海贯穿中国大地,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水乡文化,水乡文化蕴含了许多与海洋相关的经典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
强调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
中华海洋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认为海洋是神圣的、威严的,是人类生存的摇篮,是一个永远值得尊敬和感恩的母亲。
海洋的辽阔、深邃、神秘与中国人对海的敬畏情怀密不可分,这种敬畏与感恩的情怀贯穿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承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中国和外国的重要桥梁。
中华海洋文化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和艺术灵感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也让中国吸纳了大量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海洋文化。
第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水文化、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在古代海洋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海洋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如《山海经》、《海国图志》等,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资源。
第二,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
中国拥有众多的海岛资源,这些海岛不仅丰富多样,还孕育了许多岛屿特有的文化,中华海洋文化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使得海洋文化更加多元化丰富。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海洋文化方面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文化。
中华海洋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历史文化传承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发展特点。
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中华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秉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中华海洋文化共分为海岛文化、海滨文化、内陆水域文化和渔民文化等。
它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古代航海文化和开放思想,丰富多彩,流传至今。
中华海洋文化传承了“船为家园”,“路就是家”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自然、自由、开放的特点,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自然和谐观中华海洋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和人是一体的。
自然是神秘的,是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掌握的力量,需要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中华海洋文化更是注重了人类和大海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了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海洋文化充分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追求自然、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自然和谐观。
三、与时俱进的开放化思想中国自古就有开放思想,尤其是在海商兴盛时期,中华海洋文化经历了长达400多年的蓬勃发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以及美洲等地区建立起互通有无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
北海、南海、东海和黄海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上文化,对世界各国海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在中华海洋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中华海洋文化带来了更加充沛的动力。
四、创新的发展方向中华海洋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了升华,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创新已成为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海洋文化研究、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旅游等方面引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推动中华海洋文化不断壮大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海洋文化也将更加注重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断拓展海上合作的新领域,为海洋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摘要:海洋文化源于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具有进取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和慈善性等共同特征。
由于所处的地理和政治文化环境不同,中、西海洋文化又各自拥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带有农耕文化的烙印。
了解海洋文化,不仅要了解其共同特征,也要了解不同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取长补短,才能找到一条既适合于本民族特质又契合于时代精神的海洋发展之路。
关键词:海洋文化特征中西比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对“海洋文化”下了定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①21世纪是海洋世纪,整个世界经由海洋被连成一体,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愈发重要。
了解海洋、了解和弘扬海洋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
在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中生存繁衍的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族群心理特征。
首先,海洋文化含有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无疑是一种陆地生物,相对于陆地,海洋对于人类更具危险性,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
即使是现代钢铁打造、机械动力的万吨巨轮,在浩荡的海洋中也只是沧海一粟,面对风浪难逃倾覆的厄运,何况古时候的木质帆船。
离开平稳的陆地进入海洋,这本身就需要足够的勇气。
而历史上的海洋民族,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仅仅停留在看得见陆地的近海,而是逐渐远离大陆、远离故土,去探索更加未知的世界,这依靠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还有无畏的进取精神。
其次,海洋文化还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征。
不同于大陆农耕社会的安土重迁,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更强的活动性,飘洋过海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其他的文明,从而开阔眼界,所以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不容易出现蜀犬吠日的反应。
人类走向海洋,最初都是出于生存的必需。
西方海洋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山石密布、土地贫瘠、气候干燥,不适合农业生产,当有限的耕地和单一的作物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希腊人只能选择与海外的其他民族交换产品或者移民海外。
这种对本土产物之外的产品的需求,使得海洋社会的人们更习惯于、甚至是乐于接受外来的事物,对于与己不同的物品和现象更加包容。
人类最初的智慧是源于对自然的观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仅是就物产而言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会陶冶出不同的情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的博大也造就了海洋民族宽广、包容的胸怀。
再次,海洋文化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
对于人类,海洋是一个更加陌生的环境,大海彼岸的世界更是充满了未知,经营海洋本身就是对未知的探索与开拓。
海洋不像陆地或者内陆水域,不是靠行走或游泳就可以穿越的空间,人类想要进入海洋就必须借助工具和技术,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改进工具和技术。
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铁器制造技术从巴尔干半岛传入希腊,使大规模的制造船只和武器成为可能,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运动。
郑和可以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得益于东南沿海人民千百年来对于造船、航海技术的传承和改进。
另外,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使海洋民族拥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民族发生科学和技术交流,更容易接纳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这种交流无疑会促进创新。
第四,海洋文化还包含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的慈善精神。
征服海洋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到的,面对凶险莫测的大海,全体船员只有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才有可能幸存下来并达到目的,任何内部斗争都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当船员之间发生矛盾,比较安全的解决办法,一是协商,二是绝对服从约定的习俗或船长的权威,前者可以孕育民主意识,后者能够培养忠诚心。
西方海洋文化的发源地希腊,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并非偶然。
当飘洋过海者来到一个陌生的海岸,一定会希望当地人能够友好相待,乐于帮助自己。
推己及人,再加上传统宗教普遍宣扬的因果报应思想,海洋社会一般都认为助人为乐是值得推崇的美德。
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妈祖信仰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很好例证,妈祖正是由于其救死扶伤的仁爱精神而被尊崇为海神的。
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传统上被认定为农耕文化的代表,也就是一种大陆文化,但是中国并不是没有海洋文化。
中国的海洋文化可上溯至河姆渡文化时期。
河姆渡文化出土文物中有6把木桨,还有舟船模型和鲸骨、鲨骨,可见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造船航海的技术。
东南沿海的古越族“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②。
古越民甚至飘洋过海、勇往直前,一直迁徙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③古代海上交通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繁荣于唐宋,经由东南亚、马六甲、印度洋、红海,直达非洲。
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发展的巅峰。
但是,十五世纪开始,同样拥有海洋文化的中国和西方文明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这是由中国和西方的海洋文化的不同特征造成的。
中西海洋文化的不同,首先是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航海活动的范围被局限在海流平缓、海岸曲折、岛礁众多的近海区域。
中国东临浩瀚汹涌的太平洋,陆海交界呈比较规则的圆弧形,基本上没有内海切割。
东南沿海的古代海洋社会的对外交往和学习的主要对象,是中原华夏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
海外的文明相对于当时的航海能力太过遥不可及,而且事实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还处在更加落后的社会阶段,不具有交流的价值。
孕育了古代西方海洋文化的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因此大多风平浪静。
著有《古代船舶》一书的托尔指出:“地中海是这样一个海,在这里用帆可能一连几天不能行驶,而用橹桨却能很容易渡过平静的水域。
”④地中海中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曲折、半岛众多、陆海交织,船只遇到危险,很容易就能找到港湾休整。
环绕地中海的北非和西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几个繁荣而各有特色的文明通过地中海联系到一起,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出海是冒险行为,风险巨大、前程未卜而又收获甚微,出海讨生活是迫不得已,充满了悲剧色彩。
地中海居民却视出海为一件乐事,海洋带来财富、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搏击海洋是成就英雄的壮举。
起源时期不同的感受沉淀为不同的民族心理,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拥有海洋文化,但是中国的海洋文化从未成为主流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繁衍生息的东亚大陆地域广阔,内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北方草原的游牧社会、中原的农耕社会和东南的海洋社会形成了成熟的产品交换流通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这个地域范围内,最先进的文化是中原大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是主流文化,而草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始终都只是补充,是亚文化。
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化带有某些农耕文化的特质,相对保守、内向。
中国海洋文化的主基调是“鱼盐之利”,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补充农业之不足,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产品或者为生产者自用,或者提供国内市场,用于对外交换的极少。
中国也有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海外贸易。
官方组织的海外贸易常带有宣威海外、夸耀富足的政治目的,往往秉持厚往薄来的态度,交换得来的物品一般都是贵族享用的奢侈品。
民间的海外贸易在国家政策的夹缝中艰难存续,交换所得的物品多为珠宝、香料和药品,虽然起到了改善中国人生活的作用,但却不是生存必须品。
统治阶级虽然也看中海洋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并不视其为必不可少,统治者是提倡还是禁止,是视其对于统治稳固的影响而定的。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南宋政府可以说是最为重视海外贸易的,主要是因为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政权需要依靠海外贸易的收入苟延残喘。
但即使在南宋,海外贸易的收入也只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补充,宋高宗在位的晚期,市舶司收入达二百万贯,约占政府年度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⑤。
到了明代,经营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郑和下西洋的成功证明中国的航海能力达到了一个顶峰,这本来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绝好契机,但是统治者却只是看到了海洋生产和对外贸易的难以控制,断然海禁。
另外,在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海洋文化也呈现出和平、平等的特点。
与中国不同,西方的海洋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为一体,带有很强的侵略性。
中、西海洋文化因其共同的海洋文化属性,具有了许多共同特征。
同时,由于所处的地理和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又各自拥有文化的独特性。
西方海洋文化的外向性、商业性和扩张性,成就了近现代欧洲文明。
而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和平交往、平等贸易,符合当代和平、共赢的主旋律。
我们了解海洋文化,不仅要了解那些共同的特征,也要了解不同海洋文化各自的独特性,取长补短,才能找到一条既适合于本民族特质又契合于时代精神的海洋发展之路。
注释:①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 49②《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转引自陈剩勇:《亚洲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文化及其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东南文化,1990(3)③陈国强:《我国东南古代越族的来源和迁徙》,民族研究,1980(6)④倪建中:《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5⑤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83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