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机实验6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实验六 概率模型的建模分析

实验报告-实验六  概率模型的建模分析

实验课程名称:_ 数据分析与建模__第二部分:实验过程记录(可加页)(包括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1、概率模型的求解(1)某车间生产滚珠,从长期实践中知道,滚珠直径可以认为服从正态分布。

从某天产品中任取6个测得直径如下(单位:mm):15.6 16.3 15.9 15.8 16.2 16.1若已知直径的方差是0.06,试求总体均值 的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与置信度为0.90的置信区间。

求解方法:用Mathematica进行区间估计时, 必须先调用相应的软件包,需要输入并执行的命令如下:(特别提示:不同版本的Mathematica,所用的调用命令不一样)在Mathematica 2.2中调用区间估计软件包的命令为<<Statistics\Confiden.m在Mathematica 4.0中调用区间估计软件包的命令为<<Statistics`或<<Statistics\ConfidenceIntervals.m在Mathematica 11.0中调用区间估计软件包的命令为<< HypothesisTesting`本题属于在方差已知的情况下,求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的问题。

求单正态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要用到命令MeanCI, 命令的基本格式为:MeanCI[样本观察值, 选项1, 选项2,…]其中选项1用于选定置信度,形式为ConfidenceLevel-> 1-α,缺省默认值为ConfidenceLeve1 -> 0.95;选项2用于说明方差是已知还是未知,其形式为KnownVariance-> None或方差值,缺省默认值为KnownVariance->None,也可以用说明标准差的选项KnownStandardDeviation->None 或方差值来代替这个选项。

具体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图1 方差已知时,求单正态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回答问题:总体均值μ的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15.7873, 16.1793)总体均值μ的置信度为0.90的置信区间:(15.8188, 16.1478)(2)某旅行社为调查当地旅游者的平均消费额,随机访问了100名旅游者,得知平均消费额σ元,求该地旅游者平均消80==x元,根据经验,已知旅游者消费服从正态分布,且标准差12费额μ的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

实验六 上机实习_2016

实验六 上机实习_2016

实验6 地下水动力学上机实习一、实习目的与要求(1)熟练掌握含水层试验软件AquiferTest Pro V2016的操作使用方法。

(2)基本掌握使用软件AquiferTest Pro V2016中的Theis 和Cooper-Jacob Time-Drawdown 分析方法进行抽水实验(Pumping Test )求解含水层参数。

二、分析方法(1)Theis 方法(标准曲线配比法)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W (u )为纵坐标,1/u 为横坐标作出的曲线通常称为泰斯曲线。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t 或t /r 2为横坐标,s 为纵坐标点出观测数据,通过对比观测数据点与泰斯曲线来求解含水层参数。

(2)Cooper-Jacob Time-Drawdown (直线图解法)Cooper-Jacob (1946)方法是简化的泰斯方法,通过有效地增大时间值、减小井距(即减小u 值)来计算。

直线图解法将各个观测孔的降深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降深为纵坐标。

如果有足够多的数据就可以连成一条直线,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储水系数就可以按照以下两个方程计算出结果:s Q T ∆=π43.2,2025.2r Tt S = 三、软件简介AquiferTest V2016①整合了抽水试验Pumping Test 和微水试验Slug Test 数据分析技术,本次上机实习主要学习前者。

Aquifer Test 4.2具有友好的界面,快捷易用的优点,并且拥有计算各类含水层特性的功能(包括承压含水层、非承压含水层、越流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和井储等),对于同一份数据可以通过建立多种分析方法来做比较,并可生成专业的抽水试验报告,图件都可以图片形式导出。

试验所需数据可以通过键盘输入,也可以通过导入Microsoft Excel 文件或ASCII 格式文件。

对于抽水试验,Aquifer Test 2016提供以下14种解决方法:➢Time-Drawdown (时间-降深分析) ➢Time Drawdown-Discharge ➢Theis (承压含水层) ➢Theis 结合Jacob 修正(非承压含水层) ➢Neuman (非承压含水层) ➢Boulton (非承压含水层) ➢Hantush-Jacob (越流含水层,有存储的弱含水层) ➢Hantush (越流含水层,有存储的弱含水层) ➢Walton (双孔隙度,裂隙流) ① 目前的版本为AquiferTest Pro 2016版本,新版本可以通过https:///aquifertest/下载。

c语言上机实验题及参考答案

c语言上机实验题及参考答案
4、编写程序,求1-3+5-7+...-99+101的值。(文件名为44.c。备注:程序运行结果为51,关于符号转换的问题可以参考教科书上的例6.6)
5、两个乒乓球队进行比赛,各出3人,甲队为A,B,C 3人,乙队为X,Y,Z 3人。已抽签决定比赛名单。有人向队员打听比赛的名单。A说他不和X比,C说他不和X、Z比。请编程序找出3队赛手的名单。(C语言源程序文件名为45.c,本程序运行结果:A--Z B--X C--Y)
2 14 14
5 10 15
8 6 16
11 2 17)
2、编写程序:输入两个正整数,求其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如输入12和8,则最大公约数为4,最小公倍数为24)(C语言源程序文件名为42.c。要求求最大公约数用欧几里得的辗转相除法实现)。
3、编写程序实现以下功能:输入一个正整数,打印出它是否素数。(C语言源程序文件名为43.c)
例如:有定义int a=3;执行输出语句:printf(“a=%3d”,a);则输出结果显示为:a= 3(3左边有两个空格)
n(代表一个正整数)
对实数,表示输出n位小数。
例如:有定义float x=1.2;执行输出语句:printf(“x=%6.2f”,x);则输出结果显示为:x= 1.20(数字左边有两个空格)。
三、附加题:
9、编程实现:从键盘上输入一个三位正整数m,输出将m的个位,十位,百位反序而成的三位数(例如:输入m的值123,则输出m的值为321)(要求:文件名为15.c,提示:可用算术运算符“/”和“%”先分离出m的各个位数,再重新组合成新的数,例如用表达式“123%10”就能求出123的个位数3)。
三、实验题目:
if语句基本形式:if(条件){语句一;}

实验6 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实验6 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姓名邵建智学号3110100122专业生物系统工程实验名称试验设计结果分析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二O一三年八月制实验六:试验设计结果分析实验类型:上机操作实验地点:农生环D-414指导老师:傅霞萍实验日期:2013 年10 月29 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正交试验的基本原理和用途,掌握正交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使用SPSS进行正交试验数据的分析。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2.1实验原理利用正交表科学地安排与分析多因素实验的方法。

由少数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推出较优方案。

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更多实验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各因素对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趋势等。

2.2 实验内容(显著性水平α=5%)(1)利用SPSS对下表所示的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6-1 鸭肉保鲜天然复合添加剂筛选的试验结果(2)为了通过正交试验寻找从某矿物中提取稀土元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使稀土元素提取率最高,选需要考虑的交互作用有A×B, A×C, B×C,如果将A、B、C分别安排在正交表L8(2)的1、2、4列上,试验结果(提取量mL)依次为1.01、1.33、1.13、1.06、1.03、0.80、0.76、0.56,试用方差分析法(α=0.05)分析试验结果,确定较优工艺条件。

正交表L8(27):三、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环境(使用的软件等)IBM SPSS 19.0等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必填,上机操作过程,可以插图)实验(1)实验(2)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必填,图表数据、计算结果、对图表的处理)实验(1)实验(2)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实验(1):a:由4种因素的F检验知,因素主次茶多酚浓度>被膜剂种类>增效剂种类>浸泡时间b:设A:茶多酚浓度,B:增效剂种类,C:被膜剂种类,D:浸泡时间,由各个因素的同类子集可以看出,A因素1水平最优,B因素1水平最优,C因素4水平最优,D 因素2水平最优,所以正交试验得出的优方案为A1B1C4D2。

上机实习报告6篇

上机实习报告6篇

上机实习报告6篇上机实习报告篇1一、物流制动化系统1、文字介绍2、系统平面布置图3、工艺流程二、自动化立体仓库1、文字介绍2、伺服电机﹙10)、松下电机的介绍﹙20)、动作方式3、步进机构﹙1﹚、电机的介绍﹙2﹚、动作方式三、混合式流水线1、结构(工作过程)2、 I/O分配表3、接线图4、程序四、雕刻机1、CAXA20__软件2、加工过程五、小结一、物流自动化系统介绍物流自动化是指物流作业过程的设备和设施自动化,包括运输、装卸、包装、分拣、识别等作业过程,比如,自动识别系统、自动检测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跟踪系统等。

物流自动化可以方便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与追踪,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和监控水平等。

物流自动化的设施包括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AGVS)、货物自动跟踪系统(如GPS)等。

物流自动化有:信息引导系统;自动分检系统;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语音自动识别系统;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

物流自动化在物流管理各个层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物流规划、物流信息技术及自动物流系统等各种软技术和硬技术。

物流自动化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深厚的发展潜力。

随着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物流自动化技术将在信息化、绿色化方面进一步发展,其各种技术设备(如:立体仓库等)和管理软件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应用。

二、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物流系统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高层货架、巷道堆垛机、出入库输送设备、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组成,出入库辅助设备及巷道堆垛机能够在计算机管理下,完成货物的出入库作业,实施综合库房管理并与上级管理系统联网,可以实现管理现代化、存取自动化,能够自动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并能对库存的货物进行自动化管理。

与厂级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联网以及与生产线紧密相连的自动化立体仓库更是当今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FMS(柔性制造系统)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2024年上机实验心得体会模板(2篇)

2024年上机实验心得体会模板(2篇)

2024年上机实验心得体会模板实验名称:2024年上机实验心得体会实验日期:2024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实验地点:xxx实验室实验目的:通过上机实验,加深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相关实验技能。

实验步骤:1. 预习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和目标。

2. 搭建实验环境,确保实验所需设备和软件准备妥当。

3.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开展实验操作。

4. 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测量结果。

5. 结束实验后,整理实验数据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心得体会:在完成2024年上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1. 提前准备是关键实验前,我充分预习了实验内容,理解了实验的原理和目标。

在实验进行前,我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提前准备了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软件,并搭建了实验环境。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 注意安全和操作规范实验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到安全问题,并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特别是在涉及到高压、高温等危险因素的实验中,我更加谨慎地操作,确保自己和实验设备的安全。

同时,我也在实验前学习了相关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打好基础知识是关键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对于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对实验原理和相关理论有深入的理解,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准确解读实验结果。

因此,在进行实验前,我充分温习了相关的课程内容,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 解决问题要勇于尝试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数据采集不准确、软件运行出现异常等。

在解决问题时,我勇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并进行反复思考和分析。

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思考,我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成功完成了实验。

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在科学实验中,勇于尝试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5.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详细准确实验结束后,我及时整理了实验数据和结果,并撰写了实验报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上机实验报告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上机实验报告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
实验内容
共5个练习
(指导书P43~P51)
提交电子文档“B21.xls”、“B22.xls”、“B23.xls”、“B24.xls”、“B25.xls”
实验报告(八)
实验名称
POWERPOINT练习
实验目的
1、掌握幻灯片的基本制作过程:
文本输入;排版;图片插入;手工制图;版式设置;
2、熟练设计幻灯片的播放效果:
提交电子文档“练习1.txt”、“练习2.txt”
实验报告(二)
实验名称
Windows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掌握文件的新建,修改,保存和关闭。
2、掌握桌面,窗口,对话框,菜单,任务栏等设置。
3、掌握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4、设置桌面背景、屏保、分辨率,系统时间。
5、查看及整理磁盘。
实验内容
共11个练习
(指导书P15~P24)
文件名统一为:班级+学号
二、制作一份个人简历(word文档)
要求:至少有一页文字性介绍,一页表格(如:《自荐表》)。
附录:
上机作业(电子版)
在E盘“计算机基础”文件夹下建立学生文件夹,文件夹名:班级+姓名+学号(如:自动11-4王宏1105010501),然后在自己的学生文件夹(自己的学号和姓名为名的文件夹)下再建立五个下级文件夹,文件夹名分别为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WEB。
手工制表、自动制表;插入(删除)行(列);合并或拆分单元格;设置行高(列宽)、文本对齐方式、表格线条、边框、底纹;画斜线;
实验内容
共4个练习
(指导书P33~P37)
提交电子文档“A31.doc”、“A32.doc”、“A33.doc”、“A41.doc”,“A42.doc”、“A43.doc”

《计算方法》上机实验指导书刘轶中-8页word资料

《计算方法》上机实验指导书刘轶中-8页word资料

理学院《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适合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贵州大学二OO七年八月前言《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包括很多常用的近似计算的处理手段和算法,是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书中的计算方法、编制程序的能力,学习计算方法课程必须重视实验环节,即独立编写出程序,独立上机调试程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上机实验时间。

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了《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上机实习指南,目的是通过上机实践,使学生能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本实习指南,可与《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课本配套使用,但是又有独立性,它不具体依赖哪本教科书,主要的计算方法在本指南中都有,因此,凡学习计算方法课的学生都可以参考本指南进行上机实习。

上机结束后,按要求整理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参阅《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上机实验大纲。

目录第一章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实验一 Gauss列主元素消去法实验二解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追赶法第二章插值法与最小二乘法实验三 lagrange插值法实验四分段插值法实验五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第三章 数值积分实验六 复合求积法实验七 变步长法第四章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实验八 Euler 方法第五章 解线性方程组和非线性方程的迭代法实验九 Jacobi 迭代法、Gauss-Seidel 迭代法实验十 Newton 迭代法实验一 : Gauss 列主元素消去法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用gauss 消去法求线性方程组AX=b. 其中一、 实验内容二、 实验条件PC 机,tc2.0,Internet 网。

三、 实验步骤1.根据算法事先写出相应程序。

2.启动PC 机,进入tc 集成环境,输入代码。

3.编译调试。

4. 调试通过,计算出正确结果后。

实验二 解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追赶法⎪⎪⎪⎪⎪⎭⎫ ⎝⎛=⎪⎪⎪⎪⎪⎭⎫ ⎝⎛=⎥⎥⎥⎥⎥⎦⎤⎢⎢⎢⎢⎢⎣⎡=b b b x x x a a a a a a a a a n n nn n n n n b X A M M 2122122221112111....................................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内容三、实验组织远行要求统一进行实验,一人一组四、实验条件PC机,tc2.0,Internet网五、实验步骤a)根据算法事先写出相应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ylabel('phase deg')
>> %L0506.m
>> num=31.6;
>> den=[conv(conv([1 0],[0.01 1]),[0.1 1])];
>> [Gm,Pm,Wcg,Wcp]=margin(num,den)
Gm =
3.4810
Pm =
22.2599
Wcg =
31.6228
Wcp =
16.3053
增益裕度 3.4810,相位裕度 = 31.6228
5.实验结论及心得
在牛慧芳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掌握了典型环节的输出响应;会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记录下了运行结果,并完成上机实验报告。
3.实验内容
(1)预习要点
1)预习Bode图和Nyquist图的画法;
2)映射定理的内容;
3)Nyquist稳定性判据内容。
(2)某开环传函为: ,试绘制系统的Nyquist曲线,并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
(3) ,要求:
1)作Bode图;
2)由稳定裕度命令计算系统的稳定裕度 和 ,并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 grid on;
>> title('Bode Diagram');
>> xlabel('Frequency(rad/sec)');
>> ylabel('Gain dB');
>> subplot(212);
>> semilogx(w,pha);
>> grid on;
>> xlabel('Frequency(rad/sec)');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学号学生姓名辅导教师牛慧芳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二)
2.实验目的
(1)学习利用MATLAB完成开环系统的Bode图;
(2)观察记录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
(3)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分析;
(4)记录运行结果,完成上机实验报告。
4.实验过程或源代码
(2)>> %L0505.m
>> num=50;
>> den=[conv([1 5],[1 -2])];
>> nyquist(num,den);
>> title('Nyquist Plot')
>> roots(den)
ans =
-5
(3)>> %L0501.m
>> num=31.6;
>> den=[conv(conv([1 0],[0.01 1]),[0.1 1])];
>> w=logspace(-1,2,47);
>> [mag,pha]=bode(num,den,w);
>> magdB=20*log10(mag);
>> subplot(211);>> semilogx(w,magd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