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
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
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
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
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
《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交大附中高三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注意:本试题共12页,六道大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容之大回顾近30年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真有隔世之感。
从那个人人自畏、噤若寒蝉、色调单一的年代到如今这个艺术家们四体畅达、神采飞扬、几近为所欲为,其间的距离有如天壤。
人们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没有艺术大师的时代,虽然大师的桂冠四处飞扬。
面对河南安阳的殷墟刻辞甲骨,面对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面对甘肃敦煌的石窟壁画……甚至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木刻与漫画、还有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黄宾虹的郁勃山川、徐悲鸿的行空天马与傅抱石的散锋皴法等等,当代造型艺术家难免汗颜。
但是,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又是空前的,这就是其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材料、程序诸方面的多元进发态势。
虽然有过反复和挫折,当代造型艺术家还是真正地拥有了表现一切的权力,也有了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可能,主流与非主流艺术不仅和平共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
造型艺术各门类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目标,也各有各的造化与成就。
传统的与现代的、激进的与沉稳的、写实的与写意的、磅礴的与精微的、狂放的与收敛的,或者是兼工带写的、中西融合的、标新立异的……中国造型艺术的深刻性虽然差强人意,其丰富性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样的自由欢快,这样的摇曳多姿,这样的色彩纷呈。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造型艺术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而大题小做、无病呻吟的情况并不少见。
如何在读书的时候进一步提高境界,如何在写生的时候进一步开掘生活,如何在创作的时候进一步推敲斟酌,如何在艺术之内多花一点功夫、在艺术之外少用一点力气,是值得当代造型艺术家重视的。
在任何一个民族中,艺术家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说他们都是一群难以管束的孩子。
2023届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C. 弗洛伊德掌握“精神分析”法并以此分析歌德和莎士比亚,体现他创作的独特性。
D. 弗洛伊德揭示了我们怎样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并通过精神分析提供了科学的解答。
5. 依据⑦⑧两段的内容,以下诗句或俗语与原文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
⑧以色列学者伊娃·易洛斯说,心理学在当今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追究人生失败的源头时,不再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和制度结构,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刻反思人们在建立各种关系的同时是否逐渐丧失自我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动机,我们要有清晰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内心世界以及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始终明确“我之为我”的意义。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8. 赏析材料一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9. 结合材料二,分析作者在第③段感慨“难能可贵”的原因。
10. 材料一第⑤段画线句和材料三画线句都描写了桃花谢落的场景,各具特色。请从文章构思角度,赏析两者不同之处。
11. 学校的校报有“花与生命”的栏目,将刊发以上三则材料,并配发一段导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围绕栏目名称,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导语。
A. 林黛玉住进潇湘馆B. 探春住进秋爽斋
C. 妙玉住进陇翠庵D. 邢岫烟住进紫菱洲
【答案】(1)B (2)C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什么弗洛伊德在现代社会受欢迎?
苗炜
①多年之后,我才认识到,应该把弗洛伊德当成个小说家。拉美的一些小说家,会给一本不存在的书写书评,会写一本完全虚构的纳粹文学史,会把文艺理论写到小说里,那我也可以把弗洛伊德的作品当成文学作品来看。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正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弗洛伊德的,说弗洛伊德是“他那个时代的蒙田,卓越的道德散文家”。
2025届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题款研究潘天寿中国画的题款,起于何代,无从详考,从古籍稽查,大概起源于前汉时代,签名或钤章是题款的内容之一。
那么其意义何在呢?画家所创作的画幅,应有他的创作所有权,也就是绘画工作者劳动所应获得的成果。
极大多数的画家,都以这创作所有权,作为个人“三不朽”的留名千古的工具。
欣赏绘画时有知道作者姓名的要求,这种追本寻源的情况合乎情理。
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的“食粮”,享受这些“食粮”的人们,很自然要追怀“食粮”的生产者。
一部分美术史学家会追问作者的生活、环境、性情、思想以及题材与画幅上的关联等等,进而作进一步分析与研究,才能完成美术史学家的责任与满足观众欣赏的愿望,中国古代持绘画看作百项工艺中的一个门类。
《历代名画记》说:“太宗与侍臣泛游春苑,池中有奇乌随波客与……急召立本写貌,阁内传呼画师阎立本。
立本时已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素,日瞻坐宾,不胜愧赧,退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属词,今独以丹青见知,躬厮投之务,辱莫大焉!尔宜深戒,勿习此艺。
’”盛唐以后,画上题写姓名之风渐开。
清钱杜《松壶画忆》说:“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据此可知唐代画家已渐渐重视绘画上的创作权,但题写姓名恐有碍画面上的布置等等,将其藏写在树根石罅之间,以求两全。
其次又恐因书法写得欠好,有损画面上的美观,因又发展“题背”的办法,以躲避书法不工的弱点。
2025届上海市上师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上海市上师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下周海亮老吴的叔叔,突然找到老吴。
叔叔说:“如果你不帮我和狗娃,怕是没人帮得了我们。
”狗娃酒后去镇上赶集,因两句话,与一个后生动起手。
狗娃顺手抄起旁边的锄头,后生的脑袋上,就多出一个血窟窿。
后生被送进医院,十几天来,醒不来也死不了。
后生的老母亲,整天呼天抢地。
后生的家人将老吴叔叔家翻了个底朝天,又将村子围困数日,仍等不回狗娃。
狗娃失踪已数日,没人知道他到底逃到了哪里。
老吴的父母死得早,全靠叔叔将他养大。
叔叔不仅养大了他,还勒紧腰带供他读完大学。
假如没有叔叔,老吴也许早就饿死了,更别提能当上区法院院长。
好多次,过年回乡下,老吴喝多了酒,拍着胸脯说:“无论叔叔摊上什么事,我都会帮。
”再喝一口酒,补充道,“哪怕没有立场。
”尽管酒醒后,他挺讨厌自己这些话。
可是再喝酒,再喝多,他还是会说。
现在老吴没有喝酒。
没有喝酒的老吴,说话就会谨慎很多。
他问叔叔:“狗娃去哪儿了?”叔叔说:“狗娃这种情况,能判几年?”“不好说……那后生不是还没醒吗?”老吴支支吾吾,“还得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如果狗娃能自首……”“生活刚好起来,怎么会出这样的事?”叔叔擦一把泪,打断了他的话。
狗娃刚刚大学毕业。
他回乡下看望老吴的叔叔,顺便等一个事业单位的录取通知。
狗娃出事那天,通知恰好来了。
老吴的叔叔捧着通知,哭了半宿。
“狗娃要面子。
如果蹲几年监狱,怕他出来会干傻事。
”叔叔说,“我太了解狗娃了,他把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2023-2024学年上海市交大嘉定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交大嘉定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振兴制造业是经济“脱虚向实”、良性发展的关键,需要大量多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
但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①一直在1.4以上,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72、2.31和2.13;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占3.29%,高技能人才仅占4.81%。
而西方一些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占到技能劳动者总数的四成甚至一半以上。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供给的主渠道。
但目前,技能劳动者供给与需求相矛盾,难以实现产业与职教共同发展,难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4”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性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
2004年建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不具备对中央、地方、行业企业等跨部门跨行业之间诸多不同的利益诉求主体进行统筹协调的能力;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难以及时、灵活地面对企业需求和技能培训市场的变化,难以激发和维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难以将产业和企业需求及时转化为教育发展动力,职业教育失去了更多的办学资源和发展机会;实习实训基地的资源闲置与需求难以满足问题同时存在;制造业工人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差、上升空间窄、社会地位不高,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做产业工人。
一项对17个省区市40多家企业两千多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在个别地区,中职毕业生稳定就业率(初次入职1年稳定率)不到3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五丈原却说姜维见魏延踏灭了灯,心中忿怒,拔剑欲杀之。
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
”维乃收剑。
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
汝可急出迎敌。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
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
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
孔明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
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
汝可依法造用。
”维亦拜受。
孔明又曰:“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
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
”岱领计而出。
少顷,杨仪入。
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
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孔明一一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后主。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
回到帐中,病转沉重,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榻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
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做客以后紧接着的几天,气候突然转暖了。
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树、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
少平的日子过得和往常差不多,但校园里已经桃红柳绿,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
除了肚子照样填不饱外,其他方面应该说相当令人满意了。
这天下午劳动,润生突然来到他跟前,说:“少平,我姐说让你下午别在学校灶上吃,到我二爸家去吃饭。
”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
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这使他感到惶恐不安一润生他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在县上可是一个大人物。
有时他二爸路过回村子,坐的都是吉普车呢。
不过,他对润生的姐姐润叶倒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
尽管润叶她爸是村支部书记,她二爸又是县上的领导,但润叶姐不管对村里的什么人都特别好。
润叶姐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了书,成了公家人,每次回村来,还总要到他们家来串门,和哥哥拉家常话。
她每次来他们家都不空手,总要给他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
最叫全村人惊讶的是,她每次回村来,还提着点心去看望她户族里一个傻瓜叔叔田二。
田二自己傻不说,还有个傻儿子,父子俩经常在窑里拉尿,臭气熏天,村里人一般谁也不去他家踏个脚踪;而润叶姐却常提着点心去看他们。
按说,润叶姐要求他的事,他都应该按她说的做。
但现在叫他到她二爸家吃饭,他倒的确有点惶恐和为难了。
他想到他穿这么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做客,由不得一阵阵心跳耳热。
一直到收工,学校马上要开饭的时候,孙少平还是拿不定主意。
孙少平反复想着,走到了宿舍的门口。
他在门口一下子愣住了:他看见润叶姐正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望着他发笑,显然在等他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晚清学人杨守敬①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②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③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
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④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
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2.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3.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是(2分)4.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3分)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
(22分)乡土情结柯灵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
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⑤“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6.第①段“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中的“土地”是指。
(1分)7.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F.作者认为“只有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都作慷慨奉献”的乡土情结才是值得赞颂与弘扬的。
12.比较阅读(5分)你更欣赏柯灵的《乡土情结》,还是余光中的《乡愁》?就你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每题必答)(6分)13.(1)_____,开妆镜也;_____,梳晓鬟也(2)闻道有先后,______,如是而已。
(3)越人语天姥,______。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6)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
(7)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9)______,来者犹可追。
(10)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党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