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_3月
汉语言文学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汉语言文学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旨在探究汉语言的语言结构和特点、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演变过程,以及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从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主要旨在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分析国内外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现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梳理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明确研究的观点、途径和方法。
2. 分析国内外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3. 汇总国内外学者在汉语言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的重点和突破。
4. 探讨国内外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承,为培养人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的定义和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国内外研究的动态、研究成果的总结、问题和不足的分析。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等。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有研究成果,然后对国内外研究的动态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最后总结现有研究的重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 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2. 分析国内外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3. 将国内外学者在汉语言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总结,形成综合报告。
4. 分析国内外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为期一年,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第一阶段(1-3个月):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20篇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第一篇指导时间:2023年3月10日学生姓名:(此处留空)专业:(此处留空)论文题目:(此处留空)一、论文选题指导1. 学生初步选题为《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实际,对选题进行细化,例如选择特定区域或特定产品进行深入分析。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调整选题。
二、文献综述指导1. 学生已收集部分相关文献,但结构不够清晰。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
三、研究方法指导1. 学生计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明确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访谈提纲的内容,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完善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指导2. 学生表示将按照指导教师的建议调整论文结构。
五、其他指导1. 指导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论文的格式规范,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
2. 学生表示将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论文格式调整。
第二篇指导时间:2023年3月20日学生姓名:(此处留空)专业:(此处留空)论文题目:(此处留空)一、文献综述进展1. 学生已完成文献综述初稿,但部分内容存在重复。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精简文献综述,突出重点,避免冗余。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修改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调整1. 学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问卷调查的结果不够理想。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考虑增加实验法或案例分析法,以丰富研究方法。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调整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指导1. 学生计划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提前学习SPSS软件的使用,并制定详细的数据分析计划。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进行数据分析。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加强对关键问题的分析,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修改论文。
五、其他指导1. 指导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论文的学术规范,避免抄袭现象。
情报综述的写法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 1. 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国内外 结合。 • 2. 评述性: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 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 结,做出评论和估价。 • 3. 先进性: 对最近最新的理论进行分析阅 读。 • 4. 灵活性: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 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 。
文献(情报)综述的写法
裕安小学 2014年9月 主讲:沈 俭
一、“文献(情报)综述”的概 念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 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 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 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 整理。 • 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 批判的眼光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 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4、文献(情报)写法的注意点
(1)小标题分述。 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 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 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2)提出问题焦点。 文中要提出本课题的必要性,包括写作目的、 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 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 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 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情报)综述的格式 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 (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 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 进行撰写工作。
2、文献(情报)综述的写作顺序。
(1)准备阶段 : 搜 读 摘 评 (2)写作阶段:要按顺序(时间,地域),简 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不同地区 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各区域的研究水平。 (3)摘评结合:说明这些情报中值得我们思 考的问题在哪里,也就是我们的课题的理论与实 践价值写综述应有足够的参考文献,这是撰写 综述的基础。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者的 劳动及表明文章引用资料的根据外,更重 要的是使读者在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提 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综述性论文是通 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说明问题的,读者如 有兴趣深入研究,可按参考文献查阅原文。
《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研究文献综述》2700字

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研究文献综述目录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1)二、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研究 (2)三、课堂教学能力相关研究 (2)四、关于核心教学能力的研究 (3)参考文献 (4)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我国“核心素养”也破土而出,继而学界越来越关注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整理核心素养相关文献,发现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内涵、框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
在中国,不同研究者对核心素养有不同的定义:褚宏启(2018)认为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窦桂梅(2019)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钟启泉(2018)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蔡清田(2018)认为“核心素养”是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的关键必要素养。
由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晚,所以在初期探索核心素养时,我国基本上是翻译外来的理论。
2013年5月16日,我国核心素养研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正式启动,拉开了帷幕。
学者蔡清田、陈伯璋、褚宏启等人(2016)在台湾开展以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后,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
2016年9月13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我国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明确指出了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相关文献主要集中结合课程改革和具体学科来培养核心素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五大素养作为学校的核心素养,创建了适合受教育发展的“1+X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众多学者从学科视角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朱小蔓(2016)认为,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
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通常采用的格式包括引言、文献综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
在引言部分,需要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文献综述的主题和目的。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研究领域的概述,研究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本文献综述的结构安排等内容。
2. 文献综述主体部分:
在文献综述的主体部分,需要系统地综合和分析相关文献,可以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和组织。
首先,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按时间顺序、主题分类、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组织。
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综合和分析,包括对文献的内容、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同时还需要指出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结论部分:
在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和展望。
同时,还可以对文献综述的整体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强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三大件中的文献综述格式要求清晰、逻辑严谨,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同时还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3篇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3篇本文旨在介绍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计划,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文献综述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因此,本文将介绍我们进行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我们对于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
第二篇:研究设计在进行课题研究时,研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还可以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因此,本文将介绍我们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篇: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采集和分析是课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可以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还可以帮助我们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因此,本文将介绍我们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工具、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将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旨在解决当前化学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提高化学研究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计划为研究有关理论,设立课题内容,研究课题设计,制订研究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更学观和学生观,而讲评课的优化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有些化学教师在上新授课时能够精心备课,写教案,而上讲评课时可能就没有精心备课、写教案,容易上成“对答案课”。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机器”,机械地记录答案和背答案,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
更有甚者,学生只是将选择题的序号改过来,没有真正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没有意义的。
有些化学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中充分运用数据资料,如平均分、优分率、差分率、最高分、最低分、上次检测成绩、同科年级均分等,以及进步学生和退步学生名单和优分学生名单。
虽然这样的做法看起来很全面,但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兴趣没有调动起来,更不要说参与。
文献综述格式范本

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文献综述(三号黑体居中)姓名班级:学号:前言(小标题——四号宋体加粗)文化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推动整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文化贸易的发展是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文——小四宋体,行距20磅)中国在文化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改善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改善和发展文化产品贸易对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文化产品贸易的研究综述(小标题——四号宋体加粗)随着“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服务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2003年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国际流动》中对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进行了定义。
文化产业:对本质上无形并具有文化含量的创意内容进行创作、生产,并使之商业化的产业称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活动所提供的产品称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分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两大类。
……2、文化产品贸易的作用从经济效应上看,文化产品贸易有助于推动一国经济的发展、加快积累国民财富;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外贸出口…………二、中国文化产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也迅速增加,特别是对外文化需求急剧增长。
虽然中国已是“世界贸易三强”,但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发展极不均衡,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逆差。
对于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现状,各专家学者的见解虽略有不同,但认为导致逆差现状的主要共同点有:(1)中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2)中国文化产品贸易流向单一。
(3)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量极小。
(4)中国主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三、中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原因分析综述吴祥宇在2007年《经济透视》期刊上发表的“中国文化对外贸易逆差现状分析”一文中,认为导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有,①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
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黄氏父子与王国维学术思想比较研究学院:人文学院学生姓名:范琳璐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 B09中文2班指导教师:翟恒兴起止日期: 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2013年5月20日黄氏父子与王国维学术思想比较研究范琳璐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4前言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是清后期著名的经学大师,博通群经,造诣精深。
黄式三治学会通汉宋,兼明史法,著述极丰。
以周幼承家学,于群经子史皆有述作,江南诸高才多出其门。
而王国维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清代大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考古学、音韵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研究中取得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成就。
因此,比较黄氏父子与王国维在学术思想上的不同对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学术具有重要意义。
黄以周,祖籍浙江定海,“本名元同,后改名以周,以元同为字,”①因住所有儆居之名,取号儆季。
以周生于道光八年(1828),12岁时(1840年)遭鸦片战争,英军攻打定海,父黄式三因避战乱,挈以周迁居镇海。
其父式三,“字薇香,岁贡生,博综群经,治《易》治《春秋》,而尤长《三礼》。
”②黄式父子学问精博,一生在传统学术中徜徉,经、史、子集均有涉猎。
比较有名的有《易释》《春秋释》《尚书启幪》,以周一生精力多萃于诸经诠释,最大著作为《礼书通故》,“梁启超说《礼书通故》是博瞻精审之作,是清代礼学之后劲,集清代礼学之大成”。
③而王国维作为享誉中外的清代大学者,具有非凡学术成就。
他的治学历程可以分成三步:前期是热衷于哲学研究及美学、;辛亥革命后,致力于古文字学、古音韵学和古代史料的研究;晚期则主攻西北疆历史和地理。
王国维生于1877年,黄式三卒于1862年,黄以周卒于1899年,可谓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死。
”他们的时代背景是不太相同的,所以也就展现出不同的历程。
黄氏父子作为浙东通儒,治学总体上看继承了乾嘉汉学“实事求是”的治学思想,并有所发展。
对黄氏父子的研究已知黄式三著作有22种:(1)《易释》四卷(清光绪十四年定海黄氏家塾刻本,清光绪间广雅书局刻本,民国九年番禺徐氏重印广雅书局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机器人视觉特性及其应用综述——文献综述
机电驱动及控制实验室
摘要:在机器人控制中,对外界环境中的物体中的几何信息,包括其形状、位置、姿态和运动等。
利用视觉系统对其进行描述、储存、识别和理解,本文从具有代表的15篇机器人视觉相关的文章中,精读5篇文章,选取他们的核心观点,综述视觉特性以及应用。
1 引言
机器人视觉系统可以定义为:通过光学装置和非接触传感器自动接收和处理真是物体或环境图像,以获取所需信息或用于控制机器人运动的感知系统。
一般的机器人控制系统是通过下位机把获得的图像传输到上位机,利用上位机(PC)强大的分析计算能力,根据图像分割相关算法得出一些信息,再传输给下位机执行相应的操作。
本文主要从视觉图像获取与传输、视觉特征提却和图像边缘分割等方面进行综述。
2 视觉图像获取与传输
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一般由光、温、声等传感器融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综合,而视觉特性,这十几篇文章都是通过CCD 摄传感器来摄像得到外面图像。
对于环境物体的距离,《基于图像处理的移动机器人对目标的识别和定位》这篇文章通过视觉图像云台位置建立坐标,利用焦距和位置变换矩阵得出目标质心坐标等;而《测距及视觉处理技术在识别及拾取机器人中的应用》是通过摄像头确认其是否存在实形,然后由超声波或红外传感器测量距离。
由于在进行图像处理和分割算法时,耗时较大,故一般采用传输到PC 机上进行,如《基于图像传输的巡线机器人远程控制》和《基于无线局域网的移动机器人远程控制系统》等文章都是通过C/S 建立控制系统,而在《基于ARM 的苹果果实图像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中,该文利用ARM 下位机强大处理能力,在下位机运算这样可以避免传输延时。
《基于图像传输的巡线机器人远程控制》中详细的介绍了图像传输的步骤及相关算法,特别是对传输桢的速率的估计,对实时性操作有极强的影响。
4 视觉特征提取
视觉图像中包括有丰富特征,如何根据当前任务选择和提取有效特征是机器人视觉的核心内容。
本文选取的文章都是颜色特征进行提取,其中最常用的就是RGB (Red ,Green,Blue )空间,和HIS 它是通过色调(Hue ),饱和度(Saturation ),亮度(Intensity )3个分量来构成颜色空间。
4.1.1 RGB 空间下的特征提取
在诸如《基于图像处理的移动机器人对目标的识别和定位》、《基于ARM 的苹果果实图像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等文章中都是基于RGB 空间的。
《基于图像处理的移动机器人对目标的识别和定位》提出先将量化的图像进行平滑处理,如利用中值滤波,最小均方滤波去噪,在外界不同物体的RGB 得出GRAY (灰度)。
而灰度由以下几种方法求得①浮点算法:Gray=R*0.3+G*0.59+B*0.112②整数方法:
Gray=(R*30+G*59+B*11)/100③.移位方法:Gray =(R*28+G*151+B*77)>>8; ④.平均值法:Gray=(R+G+B )/3;⑤.仅取绿色:Gray=G 。
再将灰度变为黑白二值图像,定义变换函数:
⎩⎨⎧><=T
x T x x f ,255,0)( T 指定的门限阈值。
HIS 它是以人类对颜色的感知方式为基础,用3个分量来构成颜色空间,H 分量代表颜色光的基本特性,S 分量代表颜纯度,I 分量代表光的强度,当然HIS 与RGB 模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一种移动机器人视觉图像特征提取及分割方法》,《一种基于HSI 颜色模型的目标提取方法》这两篇文章很详细的描述在HSI 空间下的特征提取。
《一种移动机器人视觉图像特征提取及分割方法》结合颜色HIS 颜色分量反映物体本质颜色特点和直方图多阈值分类对图像内容的自适应有点,采用直方 图多闽值分类方法量化各HSI 颜色分量,组合量化后的颜色分量提取图像颜色特征,构造出同构矩阵n m QI ⨯,,设像素点),(y x 的亮度分量小于分割阈值, 则 ,]][[G y x QI =否则NG y x QI =]][[。
《一种基于HSI 颜色模型的目标提取方法》基于除草时,将草色和背景土壤中分离开来的思想,直接对3个分量的提取。
该文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从绿色植物从背景中分离,为了准确地将绿色植物(农作物和杂草)与背景分离开来,对绿色植物图像上色调不同的部位以及不同的背景进行了大量的取样。
取样统计结果表明:绿色植物的色度H 的取值范围为 )35120()35120(+<<-H ;落在该色度范围内的背景取样点的饱和度S 的取值范围为S ≤0·177。
如果限制了色调H 和饱和度S 的取值范围,则强度分量I 就不会对色调有太大的影响,可以不用再加以限制。
该文并用MATLAB 仿真得出较好的效果。
5 图像边缘分割
在得到获取的视频图像后,我们要对其识别,故在根据环境特征分割出边缘来,这一技术就是边缘检测,通常的边缘检测方法有根据特征和模式识别相关知识而提出的经典算子和算法。
如在《基于图像处理的移动机器人对目标的识别和定位》中提出了Prewitt 、Sobel 、Robert 、Gauss-Laplas 、Kirsch 、Hough 等算子,并根据实际效果图,采取了Hough 算子进行分割的效果较好,同样《基于ARM 的苹果果实图像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也通过Hough 变换,不过之前它将图像进行了形态学处理。
也有在经典算子上加上其他算法的,例如《基于视觉与超声技术机器人自动识别抓取系统》中除了用Robert 边缘外,还提出利用图像的另一种特征—角点。
角点定义为目标轮廓线上曲率超过一定阈值的局部极大值点,它们包含了有关目标形状的重要信息。
它利用角点的特征和颜色的特征可以准确的分割出外部形状。
在《基于相对墒的水下图像模糊增强与边缘检测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对墒的边缘检测,实际上该文将模糊数学应用到图像处理上,再把模式识别的相对
墒结合,提出模糊墒的模糊增强算法,并由Matlab进行仿真,得出不错的效果。
6 结论
在移动机器人控制中,一般的移动机器人是典型的“上位机+下位机+驱动+移动机构”的结构,本文主要从是对移动机器人的视觉特性里的颜色特性进行分析。
实际上,在对机器人识别障碍和如何避开障碍时一个很综合的技术。
但是图像识别时核心技术,上面几篇文章(都是中文核心期刊,有的是EI检索)以及在这个领域的很多文章都主要是在颜色空间RGB、HIS等分析,通过仿真和实际图像得出较好效果。
实际上载图像识别中,面对三维体或多位不规则体、曲面体和与背景色相近物体等,单纯的通过颜色特征或者CCD传感器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此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以及多特征的提取和更加先进准确的算法称为以后研究的主流,但是在特征向量维数增加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计算量大,而且算法还不一定收敛,以及延时等问题。
另外,在得出外部环境的准确信息后,为移动机器人导航也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在《Map-Based Navigation for a Mobile Robot with Omnidirectional Image Sensor COPIS》和《GPRS在机器人远程控制中的应用》提出了上位机的导航,其中前者更是详细的描述了在移动中关于位置和姿态的信息的动态导航。
参考文献:
主要是这15篇文章,另外有:
[1]边肇祺,张学工等.模式识别(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德,邹伟.室内移动服务机器人的感知、定位与控制,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