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_1

合集下载

马稷失街亭的故事

马稷失街亭的故事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街亭在现甘肃省天水市,其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其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

历史上群雄角逐,战事频繁,在这里曾多次进行过大规模战争。

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亲率大军于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天,发动第一次北伐。

蜀军一路军纪严明,士气高昂,接连得胜,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时关中震动。

司马懿魏明帝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

两个人奉诏而去。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到帐下,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敢贸然行事。

若是我用兵,从子午谷直取长安,早就成功了。

他不是没有无谋略,只是怕有闪失,不敢冒险。

这次必然出军斜谷,来取郿城。

如果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

我已经发了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如果兵来不可出战。

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如果兵来就出奇兵阻击。

”张郃说:“那将军从哪里进兵呢?”司马懿说:“秦岭的西侧有一条路,地名街亭,附近有一城,名字叫列柳城。

这两处都是汉中咽喉要道。

诸葛亮欺子丹没有防备,一定从条路通过。

你我直取街亭,阳平关垂手可得。

诸葛亮如果知道我断了他街亭要道和粮道,陇西全境都守不住了,必然连夜退回汉中。

他若回兵,我带兵在小路阻击必可全胜。

如果他不退回关中,我会把所有小路都垒断,派兵把守。

一个月没有粮草供应,蜀兵被饿死,诸葛亮必定被我擒获。

”张郃说:“都督神算!”司马懿说:“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

将军为先锋,不可轻敌冒进。

应该传令诸将,沿山西路,远远哨探。

如果没有伏兵才可前进。

如果轻敌大意,必中诸葛亮之计。

”诸葛亮在祁山寨中,听细作报告说:“司马懿日夜兼程,用了八天时间就已赶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被乱军所杀。

现在司马懿撤兵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迎战我师。

马谡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

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实现北伐的战略目标,派遣将领马谡前往街亭防守。

马谡是一位有才干的将领,但他过于自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而是选择了在街亭山上驻扎。

曹魏将领张郃率领大军前来进攻街亭,他采用了火攻的策略,将马谡的军队烧得大败。

马谡被迫逃往南山,但他的军队已经溃不成军,无法再战。

马失街亭的战役是蜀汉北伐战争中的一次重大失败,对蜀汉的国力和声望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马谡也因此被诸葛亮处死,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著名案例。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马谡失街亭发生在明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夏天,科州封爵马
其谢爵士受命准备在北京城的松江桥下设立街亭。

马其谢极其认真地按照爵士的命令,于是他雇佣了许多木匠和瓦匠,他们不分昼夜地努力工作,很快便完工了。

马其谢看到了他们完
成的街亭,有了极大的满意,就把街亭里的贡品全部放下,要在此等
候皇上的到来。

然而看守街亭的守备军却出了点意外的事情,近来游荡的歹徒知
道了街亭里有贡品,便趁夜暗,闯入街亭,将贡品全部抢走,并劫掠
这边的乡亲。

正当这桩伤心事件发生的时候,大怒的当朝皇帝听闻这件事,发
怒令,要连夜将盗贼押交朝廷,厉令缉拿。

最终,凶犯遭到抓捕,贡
品也陆续被归还,但最终马其谢却被处以内讧,实刑半年,永不及第。

所以,正是到了明顺治十八年(1661年)夏天,这桩史诗级的事
件就这样在松江桥下发生了,如此经典的故事就沉淀在历史的深处,
至今依然传诵于世。

《失街亭》完美版

《失街亭》完美版
自 读 与 鉴 赏
(节选自《三国演义》95、96回)
故事背景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 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 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 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 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 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 慎,末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 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 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 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 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 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 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人物塑造
多方映衬 对比鲜明 这里既有诸葛亮
和马谡的深细与轻狂的对比,也有王平 和马谡的谨慎与骄矜的对比。同时,作 者又以司马懿的惊叹自愧弗如,映衬出 诸葛亮超众的预谋;以魏延等人的驰援, 使蜀方不致败得过惨,映衬出诸葛亮运 思的绵密。人物描写,处处注意映衬, 时时着力对比,就使人物性格格外惹眼, 分外鲜明。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亭》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失街亭》中的矛盾有哪些特点? 《失街亭》的人物塑造有何突出之处?

《失街亭》课件

《失街亭》课件

情节结构
开头
分析故事的开头,如何引起读者的 兴趣和好奇心。
发展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包括各个角 色的行动和思想变化。
高潮
分析故事的高潮部分,街亭失守的 原因和过程。
结局
分析故事的结局,探讨其意义和启 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
评书体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叙事风格。
口吻
以第三人称方式叙述,以说书人的口吻讲述故事,同时运用角色语言和独白语言 ,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明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三国演义版本
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民间故事创作了《三国演义》。
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战争频繁。
蜀汉政权
刘备在成都建立的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02
文本分析
主题思想
探讨人性
通过街亭失守的故事,引出对人性的探讨,包括忠诚、智慧 、勇气等方面。
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 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 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 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 人物的理解。
介绍文学欣赏的角度和 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 角度的欣赏,感受《失 街亭》的文学魅力。
提出一些与《失街亭》 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 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 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 识。
THANKS
《失街亭》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 • 文本分析 • 艺术特色 • 文化内涵 • 教学方案
01
背景介绍
作品背景
街亭地理位置
街亭位于陕西省秦安县东北,是诸葛亮北伐过程中的重要战 略要地。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的相关知识。

o掌握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及文言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o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o鉴赏文中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刻画等方法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智谋较量,增强对智慧和勇气的向往。

o感受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选择和命运,培养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难点:鉴赏文中的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原著节选、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o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吗?他有哪些经典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o介绍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o简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o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o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成语。

4.情节梳理o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包括诸葛亮派兵镇守街亭、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

5.人物分析(诸葛亮、马谡)o诸葛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决策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o马谡▪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马谡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和决策失误。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o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何?2.战争描写分析o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语句,分析战争的规模、战术和结果。

失街亭

失街亭

作业
• 写一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评议(小议 论文),要求:
• 1、字数500字 • 2、有作文标题和鲜明的中心 • 3、至少引用两处原文事件中的细节作分析,
忌泛泛而谈
• 4、写在作文本上,本周四交
汝不能敌之”
• ③孔明的动作描写:即唤王平吩咐…;孔明寻思,恐二人 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又思,…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 亭之后屯扎;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吩咐…;孔 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 ④他的具体布置:马谡、王平、高翔、魏延、赵云及邓芝、 姜维
讨论:是谁之过与?
马谡之过
诸葛亮之过
优点
全面点评: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才:“智绝”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 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 用人不当街亭失守,挥泪斩马谡 • 品:鞠躬尽瘁——临危受命、三道锦囊妙计、
挥泪 —— 对人才的爱惜;
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
流涕 —— 又不得不处置马谡;
大哭不已 —— 有负先帝重托,未听从
先帝遗嘱。
问责马谡——斩 不应斩 应斩
诸葛亮自责——自贬三级
不应自贬
应自贬
忠心耿耿 有功于蜀国: 献计平蛮 反间司马懿 光明磊落 勇于自责
按军 令状 处罚
此应用当留之用智人谋之之臣际,此蜀败战国将关生应系 死 斩到,, 以正军法
白帝城托孤、力事后主
•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 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 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摆设八阵图) ; 六出 (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七擒(指平定 南中时,诸葛亮七次设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 原病重,在帐中布阵, 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 一心只为酬三顾;(指诸葛亮一片忠心,讨伐曹魏, 是为报答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恩情);取西 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 璋,夺得根据地);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 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东和北拒,(指诸葛亮 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 东和孙吴——北拒曹魏);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 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 能);水面偏能用火攻 (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 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当孔明听到新城探细人来报, 他有什么样的反应与布置?

失街亭课文精讲

失街亭课文精讲

失街亭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失街亭》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4段):主要交代了蜀汉与曹魏交战,以及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的情节。

诸葛亮派遣马谡和王平去守街亭,并再三叮嘱马谡要在山上扎营。

第二部分(第5-9段):主要描述了马谡在山上扎营后,王平提出异议,但马谡坚持己见并嘲笑王平。

同时,司马懿也来到街亭,并看出马谡的破绽。

第三部分(第10-12段):主要叙述了马谡失守街亭,王平尽力救援但未能成功。

随后,司马懿乘胜追击,诸葛亮无奈只能撤退。

这样的段落划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不同部分的阅读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划分仅供参考,不同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划分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划分段落,并深入探索小说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

二、文章赏析《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篇章之一,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文章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刻画了马谡和诸葛亮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马谡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而诸葛亮则深谋远虑,料事如神,他的谨慎和细致为蜀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种对比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军事战略和领导才能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叙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的失误导致了蜀汉军队的惨重损失,许多将士血洒疆场,令人痛心。

同时,文章也揭示了战争对于人民和社会的破坏和影响,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重要性。

文章还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马谡在战前战后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性格,他的自省和自责让人感到他的可爱和可敬。

而诸葛亮则在整个故事中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他的智慧和胆略让人钦佩。

这些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展现,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趣,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
导读: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分析情节
上课时间:第周星期
具体步骤: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
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

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

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

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

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

详细见教师用书)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
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
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
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上课时间:第周星期
具体步骤: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

今观此山,乃绝
地也。

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

(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
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

(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