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失街亭》有感

合集下载

初一作文读后感:读失街亭有感

初一作文读后感:读失街亭有感

初一作文读后感:读失街亭有感
人们习惯以成败论英雄。

当马谡失街亭被孔明挥泪斩杀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大都这样评价他:“马谡骄傲自
大”“好大喜功”“刚愎自用”。

直至今日倘写关于他的文章马谡也难逃此厄运。

然而我倒认为马谡是条铁骨铮铮的好汉至少是个失败的英雄吧!
史载:街亭战役前夕魏主曹睿坐镇长安司马懿亲率魏军来势汹汹势不可当。

街亭既无险隘可凭又无城堡可据要固守谈何容易!街亭一失蜀军必危。

因当诸葛亮呼道:“谁敢引兵守街亭?”帐下一班大将竟无一人应声惟独马谡挺身而出慨然一声:“某愿往!”赫然立下军令状。

马谡是逞匹夫之勇吗?否!他对形势洞若观火全局在胸与孔明不谋而合。

足见其才智。

在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他挺身赴国难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战斗中由于他死守教条指挥失误以致陷入绝境。

但马谡临危不惧奋勇杀敌无奈大错已成无力回天。

而此时马谡不是屈膝投降暂保一命也不是遁迹深山苟全性命于乱世却是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蜀营。

战败后马谡知罪伏法自缚于孔明帐前:“某之死罪实已难逃。

”他不做逾越法律上的“超级公民”丝毫不扯客观原因为自己辩护也不提将功赎罪下不为例的请求更没有利用私人关系托人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受刑赴死。

其行为何等壮烈!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

其实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也为我们留下了英雄之气节与情操!
壮哉马谡!。

马谡大意失街亭读后感_小学作文

马谡大意失街亭读后感_小学作文

马谡大意失街亭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马谡大意失街亭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本周我阅读了《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大意失街亭的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孔明带领的军队里屡战屡胜,司马懿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起兵二十万,决定功打两国之间的要地——街亭。

孔明命马谡趣坚守街亭,并叮嘱一定要把大营扎在路口。

可马谡不听,把营寨扎在了山上。

于是,魏军把小山团团围住并把蜀军水源切断。

然后放火烧山,蜀军惨败。

战后,孔明含泪斩马谡。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

首先,孔明对魏军屡战屡胜,让蜀军有骄傲自满之心,所以对魏军轻敌。

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以前有多么好的功绩,千万不要自满自足,虚心才能使人进步。

其次,孔明在这次战斗中也有用人不当之处。

对马谡不够了解,把这次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所以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学习生活中的技能,多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做到知己知彼。

最后,谈一下马谡这个人。

他是孔明最得利的大将,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但他自以为是,不听取别人的劝告和意见,独断专行最后落下了杀头之祸。

也告诉我们,做事要用心,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注意每一处细节,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把事情做到时成功。

否则就落入可悲的下场。

[三国演义失街亭读后感]

[三国演义失街亭读后感]

[三国演义失街亭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

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

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二,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

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

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

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第三,孔明不该斩马谡。

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王虎上将”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

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孔明应该给部下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孔明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芦,周文王渭河肃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于他们有一颗宽大的心,才引得无数英雄为之折腰。

马谡街亭失守,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若能平静对待,指陈其错,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升华。

从这个意识上说,失街亭也并非是坏事。

综上所述,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

孔明虽自比管仲、乐毅,却不及他们知人善用,因此,关键时刻失误连连,从而导致惨败。

副将王平难逃其咎诸葛亮和马谡的责任已明,但是还有一人也难辞其咎,那就是王平.王平在马战败之后,用计挽回了一些损失,诸葛亮认为其有功,提拔其为参军.那么他就真没过错吗?我认为做为马谡的副将,王平虽然在马谡作出将人马驻扎在山上的错误决定后,曾好言相劝,但是最后妥协,独引一小部分人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为诸葛亮派到马谡身边的人,他明知马谡不按丞相之计办事,既不据理抗争,又不及时向诸葛亮禀报,反而任由马谡按错误之法扎营,自己独自戍边.这其中不免有失职之过.所以如果失街亭要分责任,诸葛亮马谡各占四,王平占二.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150字《韩非子·喻老》中记叙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失街亭》读后感(通用8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失街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失街亭》读后感篇1在三国演义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这一小段。

这个故事讲了孔明听说司马懿从长安出兵,去助曹真,大惊:“司马懿出兵,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

谁敢引兵去守街亭?”马谡说他愿去,并立军令状。

孔明又派王平相助。

马谡看了地形,觉得没有必要扎在城门旁边,居高临下,决定扎在山上。

王平仍不放心,于是带着少数的兵扎在城门旁边。

司马懿大军攻街亭,马谡在山上见此情景,命令士兵冲下山,可无一兵敢下山迎战,都怕大军冲上山来。

王平见马谡无动静只好自己带着少数兵力迎战,但很快战败。

司马懿见马谡在山上,命手下断山水,放火,马谡被困。

孔明听说了,立刻派人疏运粮食,却遭攻城,孔明使出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

事后,孔明挥泪斩了马谡。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在委托别人办事之前一定要选好人,否则会发生错误或损失。

诸葛亮就是选了一个骄傲的马谡,所以损失太多。

第二,俗话说的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文中的马谡因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失了街亭。

比如现在,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觉得没有必要再认真学了,别人说他也不听,成绩自然下降了。

第三,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要慌张,否则越紧张,事越糟。

比如,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冷静,否则惊慌失措的话,命也会搭进去的。

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警告,现在我们可不能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失街亭》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马谡失街亭,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段故事。

我从故事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马谡是诸葛亮的幕僚之一,跟着诸葛亮学习了多年,专业知识肯定是很扎实的。

但是他这个人刚愎自用,自命清高,放弃坚守城池的最稳妥的办法,在山上屯兵,企图像“下山虎”一样的气势杀退曹军。

但是他失策了,被张郃围困,最后张郃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街亭,蜀国失去了战略要地。

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著名故事,讲述了蜀国参军马谡因刚愎自用而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马谡的性格缺陷,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失街亭》中,有一些经典语句,它们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战争的残酷。

马谡在失守街亭后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这句话展现了马谡的自负和自信,但也揭示了他的局限性。

虽然他熟读兵书,但却缺乏实战的经验和冷静的头脑,这导致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时,无法灵活应对。

这也提醒我们,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当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后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这句话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

街亭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它的失守却对整个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才能取得成功。

马谡在被处斩前说:“虽死乎不愧丞相。

”这句话展现了马谡的忠诚和责任感。

他虽然犯了错误,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愿意以死谢罪。

这也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担当和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

《失街亭》中的经典语句反映了人生的哲理和战争的残酷。

通过这些语句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性格缺陷对人的影响。

马谡虽然有着出色的才干和谋略,但却过于自信和自负。

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地固执己见,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陷。

这种性格缺陷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命运,也影响了整个蜀国的命运。

通过这个故事,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性格缺陷,学会谦虚、谨慎、理智地面对问题。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战争中,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利益和矛盾而产生争斗和杀戮。

马谡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局,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陷和蜀国的败局。

这种行为不仅暴露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个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失败的价值。

《失街亭》

《失街亭》

《失街亭》《失街亭》《失街亭》1点击浏览该文件《失街亭》2读了《失街亭》之后,人们都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感动。

古往今来,人们也都交口赞誉他那种执法如山的精神。

诚然,这种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值得颂扬的。

但是,我不禁要问:素以深谋远虑、谨慎小心著称的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街亭“干系甚重”,对手“非等闲之辈”,却为什么又偏让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

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

赤壁大战之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也经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了军令状之后,也就“留这人情”,让他带兵拦守了,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天天。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挡守华容,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捉;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

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之后,才“深恨已之不明”,流泪斩了马谡。

可是,这时只能是明军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大业,又有什么作用呢7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敬爱的周总理在这一方面可作我们的楷模。

他在处理葛洲坝水电站设计方案时,就是这样的。

1971年,周总理经过调查,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当机立断决定:主体工程暂停,修改设计方案。

他严肃地说:“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

”(1984年2月28日《报刊文摘》)当周总理得知工程的各级指挥长官是各级“军区司令”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撤换了,接着调集精通业务的专家,成立技术委员会。

方案几经专家的推敲修改,终于战胜了1981年百年不遇的洪灾(1981年6月《文汇·中国的新长城》)。

【读后感】《失街亭》读后感_500字

【读后感】《失街亭》读后感_500字

【读后感】《失街亭》读后感_500字
书中的主人公阿城是一个职业拆迁工人,他和同事们为了完成拆迁任务而付出了不懈
的努力。

历经数月之后,他们最终要拆除的是位于失街亭的道观,而这件工作却让阿城想
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因为他在此前也曾为此道观办过婚礼。

在一系列的心理斗争之后,
阿城决定采取非正面手段,让这座道观能够幸免于难。

在看到这里,我不禁对阿城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他虽然是个职业拆迁工人,但他却不
是没有良心的人。

在他内心深处,有着对美好的追求,有着对过往的眷恋。

在面对道观拆
除这样复杂的问题时,他不仅仅是满足于一项任务的完成,而是努力呵护这个社会的历史
文化遗迹。

同时,书中也塑造了一些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例如道观里的老和尚,在关键时
刻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让阿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座道观的重要性。

还有他的同事,他们或平凡,或搞笑,却都在体现出一个团队所需要的默契和协作。

阅读完《失街亭》后,我发现它所凸显出来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个拆迁工人,
一个道观,一座文化遗产,还有这个社会的多元文化……每乙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

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并且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职责所在。

【读后感】《失街亭》读后感_500字

【读后感】《失街亭》读后感_500字

【读后感】《失街亭》读后感_500字《失街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它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宫廷斗争。

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读完《失街亭》,我深感此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历史和政治意义的著作。

作品通过描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斗争,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作者通过小说,展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专制,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例如桓谭、弟子温子思、邻国使者高发,这些人物的存在和命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制度的不合理和丑陋。

《失街亭》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人性的黑暗面和善良面在书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桓谭在得到权力后的变化,温子思对待爱情的坚贞和高发对友情的忠诚等,这些角色的塑造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类的复杂性正是《失街亭》的魅力所在,也是读者深受感动的原因之一。

《失街亭》还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和反思。

书中的人物性格和遭遇,小说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的本质。

通过阅读《失街亭》,我们可以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政治斗争有更深的认识,也能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更多的反思。

这样的反思对于我们理解过去,认识现实,甚至指导未来,都是很有价值的。

《失街亭》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和政治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让我们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们对现实有了更多的反思。

读完《失街亭》,我深感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它值得我们多加品味和推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失街亭》有感
读《失街亭》有感
读《失街亭》有感1
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我感受颇深。

街亭乃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魏国大将司马懿重新得到重用之后,立刻率精兵强将直取街亭。

诸葛亮得到消息,十分震惊。

此时蜀国的主要将领不在身边,要叫他们回来抗敌已不可能,但也不能不派兵防守。

于是他急忙召开军事会议,问谁能领兵去防守街亭?这时参军马谡自告奋勇,带兵驻守街亭。

有人怀疑他的才能,他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还能守不住一小小街亭?”于是立下军令状,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派王平作为副将协助防守。

马谡领兵到了街亭,急忙察看地形。

在一座山上安营扎寨。

他说:“兵书云:凭高而下,势如破竹”王平说:“假如司马懿把山团团围住,断绝水源怎么办?”马谡说:“兵及死地而后生”。

王平反对他这样做,于是马谡分出五千兵马到别处安营,作为犄角之势。

没过多久,司马大军潮水般涌来,果然不出王平所料,把山寨围了个水泄不通。

马谡指挥军队向魏军发起冲锋,可始终冲不出去,手下的兵将畏缩不前,马谡连斩数将也不奏效,最后终因山上无水,军心涣散,被魏军击败。

这正像春秋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带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兵作战,结果血染长平,一败涂地。

可见不论干什么,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这正应了刘备临终前对马谡的评价,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由于诸葛亮用了马谡这样的将领,所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可再一深思,失街亭责任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

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司马懿乃魏国名将,足智多谋,才华仅次于诸葛亮。

即使马谡安营扎寨没有错误,也战胜不了司马懿。

况且司马懿所领大军数倍于马谡,诸葛亮心里明白,手下没有强兵猛将,即使自己前去也守不住街亭,因此丢车保帅,牺牲一个无用的马谡而保全了自己的盛名,让马谡做了替罪羔羊。

这正是高明的政治家阴险的一面。

这种看法正确与否,我不过就演绎而演绎罢了。

读《失街亭》有感2
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军事教条主义者马谡的形象。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司马懿帅领魏军向祁山杀来,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道:“司马懿领兵,一定夺取街亭,断我粮道。

街亭虽小,却是咽喉要地,万一失守,就坏了大事,哪位将军敢去把守。

”话声刚落,帐下有人应声道:“马谡愿去。

”诸葛亮望着马谡,迟疑着说:“你虽深通谋略,但街亭一无城墙,二无险阻,很难把守。

”马谡道:“我从小熟读兵书,深通兵法,小小街亭,怎么把守不住?”马谡奉命去守街亭,他不是具体分析街亭的攻守形势,敌我情况,做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战斗部署,却不用脑筋的背诵古兵法上的公式: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他照书本上的’公式画瓢,做出违反实际情况的错误决定,把兵马安置在山上,结果被敌兵断了水道,军心大乱,街亭失守,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从小所学的知识,长大了要活学活用,不要照本宣科,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发挥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