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百年长篇小说引论

合集下载

山西 有名的文学作品

山西 有名的文学作品

山西有名的文学作品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区之一,拥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山西著名的文学作品:
1. 《红高粱家族》:由莫言创作,该小说描绘了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和家族的命运,使莫言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2. 《双雪泥》:由郭沫若创作,是一部根据山西历史故事改编的长篇小说,以古代农民起义为背景,展现了山西地区的历史风貌。

3. 《子夜》:由丁玲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和革命斗争,其中一部分情节发生在山西。

4. 《寒夜》:由特伦斯刘创作,是描写山西生活的系列短篇小说集,生动地展现了山西的民俗、乡土和人物。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名家名作,如金子岛的《山海经笔记》、杨绛的《寮步牵牛记》、巴金的《躁》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的风貌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摘要:一、引言二、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籍特点1.内容题材2.文学风格3.社会背景三、代表性书籍及作者1.《林海雪原》2.《三家巷》3.《右玉岭》四、六七十年代山西书籍的影响1.文学价值2.历史价值3.地域文化传承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籍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书籍既有独特的时代特点,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山西书籍进行梳理,分析其特点、代表性作品及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1.内容题材六七十年代的山西书籍,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又有揭示社会矛盾、探讨人性命题的作品。

这些书籍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精神风貌。

2.文学风格这一时期的山西书籍,文学风格独特。

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的融合。

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使得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社会背景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政治动荡,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山西书籍既有对极左思潮的抵制,又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歌颂。

这些书籍反映了当时山西人民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三、代表性书籍及作者1.《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英雄画卷。

2.《三家巷》:作者陈忠实,讲述了六七十年代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家庭在三十年间所经历的风雨历程。

3.《右玉岭》:作者李准,以山西右玉岭为背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1.文学价值六七十年代的山西书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

2.历史价值这一时期的山西书籍,记录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为后世研究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山西六七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二、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化生活1.书籍的普及与传播2.当地作家与作品的影响力三、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教育状况1.教育资源与设施2.读书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四、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店与图书馆1.书店的发展与变迁2.图书馆的角色与贡献五、总结:山西六七十年代书籍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引言山西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而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其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山西的文化生活、教育状况以及书籍的传播与普及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回顾这一时期山西的书籍文化,探讨书籍在山西六七十年代的影响与价值。

二、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化生活1.书籍的普及与传播六七十年代,虽然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在山西地区,书籍的普及与传播依然在进行。

当时的书籍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党和人民为主,如《毛泽东选集》、《红岩》等。

此外,一些传统文学作品和古典名著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书籍在山西地区广泛传播,对于培养当地人民的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2.当地作家与作品的影响力山西六七十年代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当地作家和作品。

这些作家以山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为创作素材,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如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废都》,以西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故事。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山西地区的文化生活,还对当地人民的精神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教育状况1.教育资源与设施六七十年代,山西地区的教育资源和设施相对匮乏。

然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各级学校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当时的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读书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读书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时期,读书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摘要:一、前言二、山西六七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三、山西文学创作特点四、代表性作家与作品1.马烽2.西戎3.李锐4.其他作家五、总结正文:【前言】山西,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六七十年代,是我国社会政治动荡时期,山西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点。

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山西的文学创作,并介绍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山西六七十年代的历史背景】六七十年代,我国正经历着“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山西也不例外。

在这一时期,山西的文学创作受到政治的影响,呈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

同时,山西地区的民间文化、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也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山西文学创作特点】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创作有以下特点:1.强烈的政治性:文学作品紧密围绕政治运动展开,强调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

2.浓厚的地域特色:作品描绘了山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地方文化的魅力。

3.关注社会现实: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民众生活,展现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4.民间文化元素的运用:作家们将山西民间故事、歌谣等融入作品,丰富文学表现手法。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1.马烽马烽,山西文水人,是山西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如《吕梁英雄传》等,反映了山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2.西戎西戎,山西汾阳人,他的作品以描绘山西农村生活为主,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展现了农民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态度。

3.李锐李锐,山西大同人,他的作品以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著称,如《沉重的翅膀》,反映了我国社会政治动荡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4.其他作家除了以上三位代表性作家外,山西六七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作家,如王蒙、刘震云等,他们的作品也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增色不少。

【总结】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创作,紧密围绕政治运动和社会现实,展现了山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化。

岁月如何光辉——评孙频中篇小说《光辉岁月》

岁月如何光辉——评孙频中篇小说《光辉岁月》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岁月如何光辉——评孙频中篇小说《光辉岁月》龚雅哲 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51-01“80后”山西籍女作家孙频是近年来文坛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新晋作家,其2008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文学》、《山花》、《十月》等重要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百万余字,并获得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其多关注都市底层女性的情感世界,以敏锐而细腻的情感触角抚慰贴合人物的每一个心灵褶皱和情感角落,呈现出当代都市女性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被评论者誉为“入乎张爱玲内”。

一、对主人公梁珊珊的塑造梁珊珊是一个已到中年的知识女性形象,三次进入大学校门,但成为女博士的原因并不是好学上进,而是逃离或放空。

梁珊珊在大学里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候,年代还是属于录像厅、回力鞋、健美操,毕业后给分配,男女谈恋爱要靠写信的年代。

大学毕业后梁珊珊成为一名大型国有钢厂的干事。

三年过后,钢厂突然破产,失业后的她决定考研,重返校园已是网络时代,内心为着人生之前安逸工作的谎言后悔不已。

家教过程中与一个孩子的父亲老刘发生了关系,用自己的身体体验着肉欲时代下的欢娱和廉价。

偶然机会又认识了老赵,但却最后因为金钱的问题戳破了爱情的虚伪。

后来的梁珊珊频繁跳槽,男友公司破产,未被告知下男友也随之蒸发,在这个时候,她决定再次考博。

在进入校园之后,已是物质狂欢时代,梁珊珊不再年轻,物质性的幻灭已经让她感到麻木和疲惫,心灵上与周围格格不入,毕业后梁珊珊回到故乡选择做一名中学教师与母亲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梁珊珊不单纯,却又最单纯不过,不高尚,却又高尚入骨,最后虽以一个情妇的位置作为最后的归宿,却又是一个时代里最典型的浪漫者。

孙频的人物塑造有个特点,她喜欢用现代主义的眼光去勘察社会,梁姗姗的性格中有一股刚毅的底色,坚强、果敢,文中几乎没有她脆弱的一面。

相反却有搅动灵魂的自我能力,即使面临湮灭的困境,也绝不放弃捍卫尊严的战斗精神。

与山西有关的书

与山西有关的书

与山西有关的书一、《山西史话》《山西史话》是一本关于山西历史的著作,由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

该书详细介绍了山西自古以来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山西史话》,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山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山西民间故事集》《山西民间故事集》是一本收集整理了山西民间故事的书籍。

这些故事流传在山西的农村和乡镇之间,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世代相传。

这些故事涵盖了山西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山西民间故事集》来了解山西人民的智慧和乡土文化。

三、《山西名人传》《山西名人传》是一本介绍山西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书籍。

这些名人涵盖了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各个领域,他们在山西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重要的影响力。

《山西名人传》通过对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进行介绍,向读者展示了山西在历史上的辉煌和人才辈出的风貌。

四、《山西的美食文化》《山西的美食文化》是一本介绍山西特色美食的书籍。

山西的美食以面食为主,如刀削面、炊饼、葱油饼等都是山西的传统美食。

此外,山西还有榆次小吃、绛县藕粉等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山西的美食文化》通过对这些美食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山西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美食文化。

五、《山西的名胜古迹》《山西的名胜古迹》是一本介绍山西旅游资源的书籍。

山西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等都是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

《山西的名胜古迹》通过对这些景点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山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前往山西旅游的人们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六、《山西的经济发展》《山西的经济发展》是一本介绍山西经济发展情况的书籍。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基地,煤炭、铁钢、能源等产业在山西发展迅猛。

《山西的经济发展》通过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让读者了解山西的经济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七、《山西的民俗习惯》《山西的民俗习惯》是一本介绍山西民俗文化的书籍。

长篇小说《三里湾》创作的前前后后

长篇小说《三里湾》创作的前前后后

2013/08 党史博采55历艰险走上革命路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

1911年,他开始随祖父学识字、读《三字经》等,同时还跟着父亲参加农民自乐班“八音会”的活动,加之他从小经常要跑很远的路去看戏,因而格外喜爱地方戏曲,对上党梆子等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年,在祖父病故、家庭败落的情况下,赵树理因不堪欺压,从村塾退学。

直至1919年夏,他才又到距尉迟村约30里外的榼山高级小学(县立第二高小)读书。

1923年,他小学毕业后到鹿村任初小教员。

此后,他相继在板掌村小学、阳城西冯村私塾任教。

1925年,赵树理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在校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古典文学,同时也阅读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屠格涅夫、易卜生等中外作家的作品,成为“五四”新文学的爱好者。

1927年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经常参加长治市反帝爱国的演讲、游行等活动。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清党运动的白色恐怖很快于1928年弥漫到山西,赵树理被迫潜逃回家乡躲避,从此失去了党籍。

1929年2月,赵树理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沁县小学教员招聘考试,被分配到西关模范小学任教。

4月28日,他在该校被以“共产党嫌疑人”的罪名逮捕,并很快押解到太原,交山西省国民党清党委员会审讯后,关押于“山西自新院”。

1930年5月获释出狱后,直到1936年夏,他过着流浪汉一般的日子,从事过在太原当差役、为大学教授刻讲义、为中学教师批改作业等各种活计,广泛接触社会下层,对国民党的黑暗反动统治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1931年1月14日,赵树理创作的七言古诗《打卦歌》被《北平晨报》发表,这成为他的处女作。

受此鼓舞,以后他为了补贴生活,不断向一些刊物投稿。

同年冬,他的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被《大风■熊坤静56党史博采 2013/08报》发表。

1933年,他还在太原某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金字》。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山西六七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二、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创作1.吕梁文学2.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三、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学作品1.《吕梁英雄传》2.《晋阳秋》3.《山西文学》杂志四、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学特点1.现实主义风格2.强烈的地方特色3.反映社会变革五、总结: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正文一、引言山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山西文学创作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的山西文学,探讨其创作背景、主要作品以及特点。

二、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六七十年代的山西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吕梁文学、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

1.吕梁文学:以吕梁山区为背景,以农村生活为主要题材,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马烽、西戎等,代表作品有《吕梁英雄传》等。

2.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成为敌后根据地,许多作家投身抗日战争,文学创作充满了战斗气息。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孙犁等,代表作品有《晋阳秋》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时期,山西文学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文学创作主题和风格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张石山、贾平凹等,代表作品有《山西文学》杂志等。

三、山西六七十年代的文学作品1.《吕梁英雄传》:是马烽的代表作,以吕梁山区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村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展现了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精神。

2.《晋阳秋》:是赵树理的代表作,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顽强抵抗。

3.《山西文学》杂志: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山西文学的重要载体,发表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山西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白银谷》 等; 其二 , 巨大的精神、 思想概括力, 如李锐 的《 张马丁 的第八天》 等; 其 三, 对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 , 如张平
关键词 : 山西文学; 长篇小说 ; 引论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2 9 8 7 ( 2 0 1 5 ) 0 2 — 0 0 1 1 — 0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1 - 1 2
三结义 、 三请诸葛、 三气周瑜 、 刘备摔子、 曹操杀杨修 等, 以及一系列的“ 计” : 空城计 、 苦 肉计 、 连环计 、 反
间计 、 美人计 等 等 。人物 形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鲜 明 , 故事 情节 的引 人, 细 节 的丰 富 与生 动 , 语 言 的 充满 感染 力 , 都 是这
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及其 时中国长篇 小说创作 的标 高; 1 9 8 0年代亦如此, 其时的代表 作有柯云路的《 新星》 、 焦祖尧 的
《 总工程 师和他的女儿》 、 成一的《 游戏》 等; 1 9 9 0年代 , 山西 同全 国文坛一致 , 成为长篇小说 的时代 , 代表作有张平的《 抉 择》 、 李锐 的《 旧址》 、 成一的《 真迹》 、 周宗奇的《 文字狱纪实》 等 中年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 以及 马烽 、 李国涛 、 林 鹏等老 一 代作家 的长篇新作 ; 新世纪以来 的山西长篇小说趋于对“ 史诗” 品格 的追 求, 体现在 : 其一 , 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概括 , 如成
熟。 其成熟的标志之一 , 就是长篇小说 的出现。中国 古代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 为山西太原 人 同时 又有游 历 江浙经 验 的罗 贯 中所作 ,或许 是 由 于其时山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且商业经济 也 已经初 露端 倪 , 或许 是江 浙 一带 商业 文 明 日盛 , 而 罗贯中在那里有着亲身 的经历与体验 ,也或许是二 者的融合造就 了罗贯中的这一成就? 总之 , 是历史把
傅书华 :
山西 百年 长 篇 小 说 引 论
山 西 百 年 长 篇 小 说 引 论
傅 书华
( 太原师 范学院,太原
0 3 0 0 1 2 )

要: 山西 的长篇 小说始于 中国古代社会末期的《 三国演义》 ; 五四时代 至 1 9 4 0年代 , 相较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高
潮 的出现 , 山西没有在 中国文学范围内产 生巨大影响的作品; 1 9 4 0 - 1 9 7 0 年代 , 山西长篇小说在 中国长篇 小说格局 中, 占有 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 这就是赵树理 的《 李家庄的变迁》 《 三里湾》 , 马烽、 西戎的《 吕梁英雄传》 等, 但仍不及此时山西
健吾的《 心病》 和高歌的《 四十万言情书》 。前者虽立
意 新颖 , 思想 、 情 感 的表 达 均 处 于时 代前 沿 , 读 了让 人 有 眼睛为之 一亮 、 心灵 为之 一震 之感 , 但作 为 长篇 小说 , 其 文体形 态毕 竟不 够成 熟 ; 后 者 虽在 情感 表达 上 汪洋 恣肆 ,让读 者得 以藉 此看 到一 代新 青年 的情 感世界、 人生 形 态 , 但 作 为叙 事艺 术 , 其 叙 事性 过 于 薄弱。 就全 国范 围看 , 山西 的长篇小 说在 这一 时期之
心 灵 密码 、 价 值 结构 、 社会 形 态 、 历 史 演化 等 等 , 《 三 国演 义 》 自然也 不 例外 。在 这部 名著 中 , 我们 看 到了 中华 民族 对 中国社会 、 中 国历史 的理 解 , 那 就是 所谓 “ 分久 必合 , 合 久必 分 ” ; 看 到 了中华 民族在 以群体 伦 理为社 会 价值本 位 中所形 成 的价值 结 构 ,那 就是对 忠与 义 、力与智 的推崇 ;看 到 了 中华 民族 的人 际构 成, 那 就 是君 臣 、 父子 、 朋友 、 兄弟等 ; 看 到 了达 于极
的《 国家干部》 等。
这 一份殊 荣 留在 了三晋 大 地 ,让 三 晋大 地凭 添一 份 骄傲 。
在古代中国, 文学 的源头是抒情文学 , 即北方的 《 诗经》 与南方 的《 离骚》 。这一抒情文学形态与中国
自然经 济 的形成 有着 密不 可 分 的血缘 关 系 ,它伴 随
但凡文学名著 ,总是在其中凝聚了某一民族的
部名著百读不厌流传至今 的重要原 因。这是中国古 代文学小说艺术 的一座高峰 ,也是 山西古代文学长
作者简介 : 傅书华( 1 9 5 3 -) , 男, 河北唐 山人, 文学博士 , 太原 师范学院教授 ,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 当代文学。
晋 阳学刊 2 0 1 5年第 2期
・ 晋学研 究・
篇小 说 的历 史性硕 果 。
律” 的揭示等等。 赵树理的小说因被指认为符合这一
美学 原则 , 故而 曾经 一度 被树 立 为“ 旗 帜” 与“ 方 向” 。
五 四时代至 1 9 4 0 年代 ,山西没 有 出现在 中 国文 学 范 围内产生 巨大影 响 的作 品 ,但 值得 一提 的是 李
就长篇小说而言 ,赵树理的 《 李家庄的变迁》 《 三里 湾》 、 马烽 、 西戎的《 吕梁英雄传》 、 胡正的《 汾水长流》
等, 也 因此而倍 受殊 荣 。 但是 ,这一历 史 阶段 山西 文学成 就 的标 志性 成 果 是短 篇小 说 , 相 比之 下 , 山西这 一历 史 阶段 的长 篇 小说 , 无 论是 其地 位 , 还 是其 艺术 成就 , 均 远远 不及 、 不 敌短篇 小说 。 且 不 说这一历 史 阶段 , 山西 出现 了一
致 过分 成熟 的人 际关 系 的艺 术与 智 慧 ,那 就是 桃 园
着中国自然经济形态达到顶峰及新 的商业经济形态
的初 步 兴起 而走 向极致 ,这就 是唐 诗 宋词 的辉 煌 与
灿烂 。小说 , 作为叙事文学 , 则是伴随着商业经济的
形成 、 市 民阶层 的兴起 、 印刷技 术 的发 达 以及 文学创 作 经验 的积 累而 成长起 来 的 ,并在 明清之 际趋 于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