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六步奶结疏通法干预积乳症

合集下载

中医手法排乳技术规范使用指南与规范要求

中医手法排乳技术规范使用指南与规范要求

中医手法排乳技术规范使用指南与规范要求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概述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中医手法排乳技术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有效缓解乳腺疾病的症状。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篇一: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1.毫针操作规范2.电针操作规范3.灸法操作规范4.拔罐操作规范5.头针操作规范6.刮痧操作规范7.穴位贴敷操作规范8.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9.温针操作规范10.穴位埋线操作规范11.腹针技术操作规范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毫针操作规范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

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

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

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否有残留的针具等。

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电针操作规范1.使用电针前,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是否适合电针治疗,治疗时应选用何种波型,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法通乳技术操作流程与考核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法通乳技术操作流程与考核评分标准

题目:手法通乳技术操作流程
编号:ABCD-GC-B-025.1 版次:2制订日期:2021.8.1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
编号:ABCD-GC-B-025.2 版次:1制订日期:2021.8 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
【发生原因】
1、操作前评估不到位,乳痈化脓期或者破溃期,局部皮肤变薄易
破;
2、施术者操作力度不当,使用蛮力;
3、未使用润滑剂或使用量不足。

【临床表现】
出现皮肤红肿不退,严重者皮肤破损疼痛,局部伴或不伴有渗液。

【预防处理】
1、操作前认真评估,乳痈化脓期或者破溃期谨慎操作,必要时在医生指
导下进行;
2、施术者动作轻柔,按摩力度由轻到重,有渗透力,禁用蛮力;
3、充分使用润滑剂。

4、出现皮肤损伤,消毒局部皮肤,纱布包扎,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产后积乳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产后积乳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产后积乳的中医药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8-08-24T15:53:59.1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2期作者:李木仙[导读] 探究产后积乳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体会。

曲靖市马龙区中医医院云南曲靖 655199摘要:目的:探究产后积乳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体会。

方法:选取110例在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中医门诊收治的产后积乳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中医药治疗)和对照组(常规外治法治疗)各55人。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83.64%)相比,观察组存在较高的治疗总有效率(96.36%),(P<0.05)。

结论:产后积乳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后,使得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其存在十分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产后积乳;中医药;治疗体会对于哺乳期妇女来说,产后积乳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在初产妇中十分常见,或多见于产后2至4个月的妇女中。

产后积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结块伴疼痛。

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极大,予以积极治疗十分关键[1]。

本文对在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中医门诊收治的产后积乳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体会进行全面探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中医门诊收治的产后积乳患者,分为对照组(55人)和观察组(55人),均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

其中观察组年龄在24至36岁范围内,(30.12±2.57)岁为平均年龄;对照组年龄在21至37岁范围内,(29.11±2.07)岁为平均年龄。

两组不存在影响组间对比的差异,P>0.05,能够实施对比统计。

1.2临床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为产后积乳患者。

排除标准: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较严重者。

1.3方法1.3.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外治法治疗,主要方法为:(1)第一期时,指导患者对乳房进行轻柔按摩,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

中医适宜技术试题准备2

中医适宜技术试题准备2

上海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学习班考核试题一、单选题:1. 目前全世界有多少人患有骨质疏松症?2亿2. 骨质疏松治疗方案中,哪种疗法疗效可靠、副作用小、节省开销?运动疗法3. 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什么病的范畴?骨痹、骨痿、腰背痛4. 骨痹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肝肾不足、脾胃亏虚、痰瘀阻络、骨髓空虚5. 五行健骨操的理论基础?以中医传统功法位基础,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一级骨质酥松症的特点二创编的康复训练操6. 描述五行健骨操的功效减轻症状,提高平衡能力;强筋健骨。

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7. 五行健骨操共有几节?88. 五行健骨操锻炼前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地点环境安静,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合适的运动穿着;练习前不要直接进食,饱餐后要空腹3-4小时;避免运动伤害,事先做准备活动10. 练习五行健骨操的运动量以每周几次、每次多少时间为宜?11. 腕踝针治疗时最常用的针灸针是:25mm直径0.25MM的不锈钢长针或长5mm,直径0.22MM的皮内针12. 腕踝针进针时,针与皮肤之间形成的最佳角度应该是:30°14. 治疗自汗、盗汗应选择以下针刺点:上1区15. 用腕踝针治疗痔疮引起的肛门疼痛,应选择的针刺点是:下6区17. 腕踝针公开发表的时间是年。

197618. 腕踝针身体分区的方法是: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划分为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

619. 腕踝针腕部针刺点约在腕横纹上横指一圈内。

221. 特发性周围型面瘫诱发的原因为()面神经损伤22.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技术中对电针介入时机的要求为()急性期23.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技术选择的针刺部位为()攒竹、丝竹空;睛明穴下0.5-1寸、瞳子髎;地仓上0.5寸、地仓下0.5寸;牵正穴、翳风穴24.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技术施针部位分为()眶上区(攒竹、丝竹空);眶下区(睛明穴下0.5-1寸、瞳子髎);口轮匝肌区(地仓穴上0.5寸、地仓穴下0.5寸);面神经干区(牵正穴、翳风穴)25.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技术对刺法的要求为()提捏进针、平刺10-20°、进针10-20mm、不提擦捻转26.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技术对急性期周围型面瘫电流频率要求为()0.5-1HZ27. 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技术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周围型面瘫电流频率要求为()2-5HZ28. 特发性周围型面瘫施用电针后出现面部局部疼痛处理措施为()轻度疼痛可以不用处理,重度疼痛停止电针治疗3-7后再次治疗疼痛消失29. 特发性周围型面瘫康复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知,消除其焦虑情绪,增强配合治疗的意愿;在急性期应适当休息,注意面部的持续保暖;急性期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水温50-60度,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用力应轻柔、适度、持续、稳重、部位准确。

儿科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儿科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月俞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到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镣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月俞穴皮肤外表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脸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饱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脸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外表构成的夹角。

3. 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局部腌穴。

4. 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腌穴。

5. 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胸穴,如头部。

2.1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饱满者,宜深刺。

2.3 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4 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腌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饱满处的腌穴,宜深刺。

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

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

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
一、依据中医论治未病思路,提出操作方案
1、坚持服药
早期未病不仅可以通过中药常规治疗方式做好补充和调节,而且还可
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辨证论治,以调节机体平衡,处理未病状态。

具体方法
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标志,采用合理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调节内分泌和激素,增强免疫力和抑制病理变化的作用。

2、健康饮食
坚持健康的饮食结构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早期未病也
不例外。

要注意把握主食、添加食品的比例,注意每日膳食的搭配,可以
以蔬菜、水果、肉类、蛋白质和谷薯类等为主。

同时,要拒绝吃油炸食品、垃圾食品、面包和糖类等加工食品。

3、适当活动
早期未病中,可以适当活动来调节机体的健康。

可以通过健身操,跑步,游泳,舞蹈,散步等活动来达到此目的。

在选择的运动形式中,要根
据自身条件和体质情况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而不是过度拘泥。

4、足够睡眠
良好的睡眠是未病状态的保健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还可以减轻未病状态。

因此,在健康保健中,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
的睡眠,使自己保持充足的睡眠,从而达到调节未病状态的作用。

“六步奶结疏通法”社区医院的临床应用

“六步奶结疏通法”社区医院的临床应用

“六步奶结疏通法”社区医院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究“六步奶结疏通法”社区医院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7例奶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对其实施“六步奶结疏通法”予以治疗,探究其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97例奶结患者经“六步奶结疏通法”治疗后显效88例(90.7%)、有效7例(7.2%)、无效2例(2.1%)。

结论:“六步奶结疏通法”能够显著提高奶结治疗效果,并且操作简便,值得在社区医院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六步奶结疏通法”社区医院临床应用奶结是目前哺乳期女性常见的病症类型,主要是由于在涨奶阶段未能够及时得到婴儿的吸允,使得乳管堵塞、排乳不畅之下奶水无法顺利流出所致[1]。

鉴于奶结除了可以引起患者乳房胀痛、不适外,还存在着诱发乳腺炎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本次研究围绕“六步奶结疏通法”社区医院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7例奶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岁~42岁,平均年龄(32.5±2.5)岁;产妇类型:初产妇64例、经产妇33例;奶结部位:单侧77例、双侧20例。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奶结者;②无乳腺疾病者;③哺乳期单纯奶结者;排除标准:①乳房恶性实质肿块者;②急性乳腺炎、化脓性感染者;③乳房包块表面破溃、充血水肿者;④精神障碍,无法顺利交流者。

1.2 方法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对其实施“六步奶结疏通法”予以治疗,具体治疗步骤如下:第一步,手法治疗前准备工作。

医师在实施“六步奶结疏通法”前常规洗手,清洁消毒手部并且预先准备干湿适中的无菌毛巾2块,接乳桶一个。

第二步,疏通乳房出口。

医师右手持无菌毛巾,以左手食指、拇指轻轻将奶结患者乳头固定翻开,随后使用无菌毛巾清洁乳头表面存在的奶渍、乳栓白点、脱落表皮等,以确保乳房乳管的通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六步奶结疏通法干预积乳症
1 范围
本规范提出了哺乳期妇女积乳症的判定标准及“六步奶结疏通法”干预积乳症的技术操作流程。

本规范适合各级医疗单位、母婴保健中心、产后护理机构、哺乳期相关培训学校等使用,居家哺乳期妇女积乳症的自我干预也可参照本规范。

本规范不适用于非哺乳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积乳症以外的其他疾病。

2 术语和定义[1-9]
积乳症 Galactostasis[1]
六步奶结疏通法Six-Step Reanalizattion Manual Therapy [1]
积乳症俗称“奶结” [1-10],常见于初产妇女哺乳期 [2-11]。

是因乳管不畅、乳汁淤积而导致乳房排乳减少、局部结块、胀痛、少数伴有全身发热等不适表现[2-12]。

如不及时疏通,极易发展为乳痈[2-13]。

属于中医“乳吹”、“乳难”、“妒乳”、“蒸乳”、“乳痈前期”等范-畴。

3 适应性
本规范适用于哺乳期妇女积乳症的预防和干预。

4 积乳症判定[1-9]
4.1. 相关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乳房发育不良[2-10];孕期乳房保健措施不足,乳头皲裂;外力损伤乳房,吸奶器使用不当[14];喂乳不规律,乳头不洁;产后抑郁,情绪紧张;婴儿口腔不洁等。

4.2 主要表现[1-2、15-17]
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排乳不畅或减少;体温多为正常或发热(38℃左右)[2- 10]。

检查:乳房皮色正常,皮温不高;或有乳头皲裂、小白点;触之可及结块、界尚清、推之不动;压之囊性感、稍感疼痛;腋下淋巴结未及肿大。

4.3 可供参考辅助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

影像学:乳腺B超下可见液性暗区,界尚清,无明显包膜及血流信号。

核磁共振(MRI):必要时乳房MRI检查,可以基本判定。

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抽出乳汁样白色液体。

4.4 需与积乳症辨识的常见乳房包块
需与积乳症辨识的常见乳房包块有:血肿、乳痈、乳核、乳岩等。

4.4.1 血肿
有外力作用使或外伤史;乳房局部疼痛,皮肤可见伤痕或者瘀斑;包块较软,触之压痛有囊性感;边界模糊不清,无移动感;B超可见液性暗区,无包膜,后壁增强;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

4.4.2 乳痈
乳房包块持续存在时间较长(3-5天以上),常伴有全身发热畏寒;包块局部皮温增高,常伴有红、肿、热、痛;触之压痛,或有波动感;同侧腋下淋巴结可及肿大。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增高。

B超检查:包块界不清,无包膜;见液性暗区、无回声或混合回声,后壁增强。

针吸细胞学检查:抽出脓液,细菌培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化脓性乳腺炎。

4.4.3 乳核
乳房肿块常出现于非哺乳期,多数于孕前已存在,无明显疼痛及其它不适;触之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度好;同侧腋下淋巴结未及肿大。

B超检查:肿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见低回声,后壁增强。

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可判定肿块性质。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腺纤维腺瘤及乳房其他良性肿块。

4.4.4 乳岩
常在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明显不适;触之质地较硬、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部分肿块与皮肤或胸壁粘连;少数可伴有乳头凹陷、溢血、皮肤水肿、桔皮样改变等;同侧腋下淋巴结可及肿大或融合。

B超示:肿块边界不清、无包膜,多数直径大于横径,后壁呈衰减;钼靶检查:肿块界不清,可见毛刺、钙化、淋巴结增大、血管增粗影;MRI、细胞学、病理学检查可判定。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腺癌。

5“六步奶结疏通法”技术操作方法 [1-9]
5.1 操作步骤
第一步:手法前准备
操作人员常规洗手,备消毒毛巾1~2块[1-2、18],接乳桶一只;服务对象可取坐位[1-2、19],暴露双乳、双手插腰;在明亮、温暖、私秘性好的室内进行。

第二步:疏通出口
操作人员左手食指、拇指将服务对象乳头固定翻开,右手持毛巾清理其乳头表面奶渍、奶栓、小白点、脱落表皮等污垢[20]。

彻底清洁乳头,确保乳汁出路通畅[1-2]。

第三步:提捏乳头[1-2、20-22]
操作人员左手食指、拇指分别从上下、左右各个方向提捏服务对象乳头,一边提捏一边用右手毛巾清洁乳头,检查乳孔是否通畅、奶线是否增多[1-2]。

第四步:推压乳晕[1-2、20、23-25]
操作人员拇指或食指推压服务对象乳晕,缓解乳晕区乳管压迫,使乳孔流量增多、奶线增粗。

第五步:推捋积乳[1-2、22-24、26-27]
操作人员食指、中指从服务对象乳根向乳头方向呈反射状均匀推捋,疏通积乳。

第六步:检查残余[1-2]
操作人员右手检查服务对象左乳,左手检查其右乳;食指、中指、无名指全面检查其双侧乳房,如有残余奶结酌情行二次手法治疗。

5.2 疗程
施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每侧乳房10-15分钟,每天1-2次,连续5-7天为一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