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课件111

合集下载

脑梗死讲座课件图文

脑梗死讲座课件图文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评价
药物种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 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应用评价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脑梗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长期使用抗 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同时,针对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 使用更为重要。
06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大血管闭塞
如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等闭塞, 且伴有明显临床症状。
血管狭窄
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且伴有脑 缺血症状。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 脑梗死急性期: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且无明显禁忌证。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1 2
凝血功能障碍
心理支持途径和方法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 疗的重要性和作用,提供相关的资源 和信息。
互助小组和社交活动
鼓励患者参加脑梗死患者互助小组或 社交活动,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 相支持。
放松训练和冥想练习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冥想练习, 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减轻身体和 心理压力。
如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凝血酶原时间 延长等。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如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3
对造影剂过敏 无法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手术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大面积脑梗死
伴有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的病人。
小脑梗死
伴有脑干受压和脑积水的病人。
手术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脑梗死教学ppt课件

脑梗死教学ppt课件
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尿激酶
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降解纤维 蛋白凝块、血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抗凝药物
华法林
通过抑制维生素K在肝内转化,从而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
一种抗凝剂,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分型
根据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和其他原因 性脑梗死等类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脑梗死的70%以上。
02 脑梗死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早期脑梗死
CT平扫可无明显异常 ,但可排除脑出血等病 变。
脑梗死急性期
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欠 清晰,周围水肿带明显 。
作业治疗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职业 劳动训练等,提高患者生活自
理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
持治疗。
言语治疗
针对言语障碍患者,进行言语 功能评估和训练,提高言语表
达能力。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脑梗死的基本知识
向患者介绍脑梗死的定义、病因 、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基 本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
03 脑梗死治疗原则与方法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
通过静脉或动脉给予溶栓药物,溶解血栓, 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
降纤治疗
抗凝治疗
给予抗凝药物,阻止血栓进一步扩大,防止 新的血栓形成。
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抑制血栓形 成和扩大。

脑梗死ppt课件

脑梗死ppt课件

05 非药物治疗方法 探讨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
01
02
03
动脉溶栓
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 注入到血栓内部,达到溶 解血栓、恢复血流的目的 。
机械取栓
利用取栓装置将血栓从血 管内取出,适用于大血管 闭塞的患者。
血管成形术
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 等方式,改善血管狭窄, 恢复血流。
外科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药物应用现状及前景
溶栓药物种类
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进血栓 溶解。
溶栓药物应用现状
溶栓药物在脑梗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及时溶栓治疗能够显 著改善预后。然而,溶栓药物的应用受到时间窗、禁忌症等因素的限制,且存在出血风险 等副作用。
健康生活方式
03
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
心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应对情绪问题、提高 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疏导
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共同 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脑梗死ppt课件
目 录
• 脑梗死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案制定 • 药物治疗进展及评价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预后评估及生活质量改善措施
01 脑梗死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 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 括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学 改变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 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脑梗塞精品PPT课件

脑梗塞精品PPT课件
多于安静状态下发病,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通常意识清楚,大面积梗塞或基 底动血栓时也可出现意识障碍,脑疝形成,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1. 颈内动脉
❖ 可无症状(取决于侧支循环) ❖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 单眼一过性黑矇 ❖ 同侧Horner征 ❖优势半球伴运动性失语症 ❖颈动脉搏动减弱与血管杂音
皮质支闭塞 偏瘫及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为重 非优势半球可出现对侧偏侧忽视症等体像障碍
临床表现
3.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深穿支闭塞 上、下肢一致的偏瘫 一般无感觉障碍和偏盲
临床表现
4. 大脑后动脉
皮层支闭塞 对侧同向性偏盲 累及优势半球,可出现失读、失写、失计
深穿支闭塞 丘脑综合征 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 轻偏瘫\共济失调\舞蹈-手足徐动症等
临床表现
2. 大脑前动脉
皮质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下肢瘫 大小便功能障碍,面部少有受累
深穿支闭塞 ➢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
(累及内囊膝部与部分前肢)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 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及摸索动作、强握反射
临床表现
3. 大脑中动脉
主干闭塞 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均等性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 优势半球→完全性失语, 非优势半球→体象障碍
CT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1.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病后24小时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 病后2~3周“模糊效应”--CT难以分辨病灶
头颅MRI
常规MRI(T1、T2和质子相)在脑缺血发生的数小时内能发 现病灶的不到50%。
DWI在症状发生的数分钟就可以发现缺血区(敏感性88100%,特异性95-100%),PWI可以对脑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进行测量。

脑梗死ppt课件

脑梗死ppt课件
患者年龄:65岁 性别:男
病史:高血压、高血脂
病例一: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成功案例
01
症状
突发性言语不清、右侧肢体乏 力
02
诊断
急性脑梗死
03
04
治疗
溶栓治疗,恢复良好
总结
急性脑梗死患者要尽早诊断和 治疗,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
方法。
病例二
患者年龄:70岁 性别:女
病史:糖尿病、高血脂
病例二
症状
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
康复目标
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 、言语疗法等技术,帮助 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 生活质量。
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 括治疗时间、治疗项目、 家庭康复等。
康复设备
使用康复设备,如助行器 、轮椅、假肢等,辅助患 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护理原则
预防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预防 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 压疮等。
溶栓治疗
总结词
溶栓治疗是一种紧急治疗手段,用于在脑梗死发病早期,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损伤 。
详细描述
溶栓治疗通常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将血栓溶解,恢复 脑部血流。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需要在专业医院进行,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神经保护治疗
总结词
神经保护治疗旨在保护脑细胞,防止缺 血缺氧导致的细胞死亡,促进脑功能恢 复。
VS
详细描述
神经保护治疗包括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 如钙离子拮抗剂、谷氨酸拮抗剂、抗氧化 剂等,以及高压氧治疗、经颅磁刺激等非 药物治疗手段。这些方法可以减轻脑细胞 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
外科治疗
总结词

脑梗死课件ppt课件

脑梗死课件ppt课件
脑梗死课件
目 录
• 脑梗死概述 • 脑梗死治疗 • 脑梗死预防 • 脑梗死康复 • 脑梗死护理
01
脑梗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 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脑梗死可 分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 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
病因与病理
通过手术剥离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 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脑部供血,减 少脑梗死的风险。
对于严重的颈动脉或脑血管狭窄,可以通 过支架植入术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
取栓术
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通过取栓术将 阻塞脑血管的血栓取出,恢复脑部供血。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疝 形成的患者,可以通过去骨瓣减压术减轻 颅内压,挽救患者的生命。
言表达能力。
心理治疗
针对脑梗死后常见的心理问题 ,如焦虑、抑郁等,进行心理
疏导和支持。
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支持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的 心理问题,如焦虑、抑
郁等。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 助患者调整不良认知模 式,改善情绪和行为问
题。
家属支持
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培训 和教育,提高家属对患 者的支持和关爱程度。
定期评估
在康复过程中,定期评估 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 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效 果。
康复治疗手段
01
02
03
04
物理疗法
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 ,如电刺激、超声波等,改善 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减轻疼痛。
作业疗法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手功 能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能

脑梗死PPT课件

脑梗死PPT课件

.
6
•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 病灶侧单眼黑蒙,或病灶侧Horner征(因 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所致的同侧眼裂 变小、瞳孔变小、眼球内陷及面部少汗);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大脑中 动脉或大脑中、前动脉缺血表现);优势半 球受累还可有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 体像障碍等。尽管颈内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 出现意识障碍较少,但急性颈内动脉主干闭 塞可产生明显的意识障碍。
.
13
六、疾病治疗
脑梗死属于急症,也是一个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 疾病。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争取超早期治疗,在发 病4.5小时内尽可能静脉溶栓治疗,在发病6-8小时 内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适当的急性期血管内干预; 确定个体化和整体化治疗方案,依据患者自身的危 险因素、病情程度等采用对应针对性治疗,结合神 经外科、康复科及护理部分等多个科室的努力实现 一体化治疗,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一般治疗:主要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预防治疗并发 症。其中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启动规范化二级
预防措施为重要内容。
.
14
知识小链接
规范化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 是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药物治疗。
.
15
• 并发症的防治 • 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容易出现各
种并发症,其中吸入性肺炎、褥疮、 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 肺栓塞等因而对这些并发症的有效 防治和密切护理也是脑梗死规范化 治疗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 康复治疗和心理调节治疗 • 应尽早启动脑梗死患者个体化的长 期康复训练计划,因地制宜采用合 理的康复措施。对脑梗死患者心理 和社会上的辅助治疗也有助于降低 残疾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 日重返社会
一、概念 二、

脑梗死经典版ppt课件

脑梗死经典版ppt课件
禁忌症
近期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外伤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近期有颅内或椎 管内手术史,严重高血压未控制,急性脑出血或出血性素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等。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
抗凝药物
主要用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如房 颤、心脏瓣膜病等。常用药物有华法林 、肝素等。
表现
可显示血管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 循环情况;有助于判断病因和制定治 疗方案;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01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可检测颅内大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和频谱形态,对判断颅内外血
管狭窄或闭塞有重要价值。
02
脑电图(EEG)
脑梗死患者可出现异常EEG表现,如慢波增多、局灶性慢波等,但缺乏
MRI检查方法及表现
检查方法
采用头颅MRI平扫,包括T1WI、T2WI、DWI等序列。
表现
超早期在DWI上即可出现高信号梗死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可清 晰显示梗死灶大小、部位及与周围结构关系;MRI对脑干和小脑梗死灶的显示优 于CT。
DSA检查方法及表现
检查方法
经股动脉或肘前静脉穿刺,将导管插 入相应动脉或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行 DSA检查。
04 康复期管理与功能锻炼指 导
康复评估方法及内容
要点一
评估方法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等进行综 合评估。
要点二
评估内容
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功 能等方面。
康复目标制定和实施计划
康复目标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阶段性的康复目标。
实施计划
结合患者病情和康复目标,制定具体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 治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血压、心电图。

(5)胸部 X 线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 MRA、DSA 或 CTA、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 聚体、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尽早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4.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香疗、蜡疗等。

7.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可参照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8.康复训练:病情平稳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9.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危险性评估、实施溶栓应用评估等□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初步拟定诊疗方案□完善辅助检查□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防治并发症□完成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完善入院检查重点医嘱长期医嘱□中风病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病重或病危通知□病情较重者可重症监护□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食□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汤剂□静点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内科基础治疗□病情平稳者早期康复临时医嘱□完善入院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长期医嘱□中风病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病重或病危通知□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食□病情较重者重症监护□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汤剂□静点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内科基础治疗□良肢位摆放和关节被动运动□病情平稳者针灸治疗□病情平稳者康复训练临时医嘱□继续完善入院检查□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头颅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风火上扰证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 X 线片(6)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聚体、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1)风火上扰证: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2)痰瘀阻络证:化痰通络。

(3)痰热腑实证:化痰通腑。

(4)阴虚风动证:滋阴息风。

(5)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2.针灸治疗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香疗、蜡疗等。

7.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可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8.康复训练: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

9.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4.进入路径的患者虽然经过急性期抢救已病情平稳,进入恢复期,但仍然存在意识障碍者,病情较重,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康复评估、认知功能评价和预后评估等□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防治恢复期并发症□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形成个体化二级预防方案□防治恢复期并发症□健康宣教□疗效、预后与出院评估□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预约复诊日期□完成出院总结□形成个体化二级预防方案重点医嘱长期医嘱□中风病护理常规□分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药熏洗治疗□其他疗法□康复训练□辨证静点中药注射液□内科基础治疗临时医嘱□康复评价□认知功能评价□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长期医嘱□中风病护理常规□分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食□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针灸□推拿□中药熏洗治疗□其他疗法□康复训练□内科基础治疗临时医嘱□康复评价□酌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复查异常检查的项目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门诊随诊第页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