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源流考(上)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本体论1

第一章   本体论1
物。”(国语·郑语) 五材说总结当时的科学知识,认为金,木,水、
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和资生万物的基础。五 材说表明,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构成的关系上 来把握一切有形物体的整体。
巴门尼德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的对象,为后来在西 方哲学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巴门尼德对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存在确定为哲 学的对象,从此哲学不再过多地追问自然的本原或构 成元素,而是探索宇宙之统一的、最普遍的本质,亦 即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这就为本 体论奠定了基础。与追问宇宙自然“在时间上”最古 老最原始的开端的自然哲学道路不同,巴门尼德致力 于探讨宇宙自然“在逻辑上”处于第一位的根据或本 质,他称之为“存在”。一切存在物都存在,但是它 们总有一天都将不再存在,惟有使一切存在物存在的 存在本身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存在之于存在物, 不是“生成性”的本原,而是“本质性”的根据。
早期希腊哲学以自然作为思考的对象,这个时 期通常被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论时期,它的主 要问题是“本原”(arche)问题。按照亚里士多 德的经典规定,所谓“本原”亦即万物从那里 来,毁灭之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惟它不 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 当时的哲学家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 争论,他们企图以自然来解释自然,用一种自 然元素来说明自然万物,以求得真理性的知识。 于是,有人说本原是水,有人说本原是气,也 有人说本原是火……
(《语类》卷一)
2. 理一分殊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 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

本体论

本体论

邓晓芒/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据说用“本体论”一词来译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学者,由此影响到中国人,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已逐渐放弃‘本体论’而采用‘存在论’一词,大约从50年代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代之,‘本体论’这一术语已经消失。

””而中国人则沿用“本体论”一词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有许多人提出这个词不能对应地翻译西方ontology一词,并提供了多种选择,如“存在论”、“存有论”、“是论”、“本是论”等等。

但不论他们说得多么振振有词、多么在理,然而一到要一般地谈论西方的ontology时,往往不知不觉地顺从了原来的“本体论”的译法,反而觉得自己所提出的新译法很“别扭”。

为什么别扭?无非是觉得在中国语境中,“存在论”和“是论”以及任何其他译法都不如“本体论”那样能够表达一种最高、最根本、最真实的大学问,反而显得像是一种咬文嚼字的雕虫小技。

然而,这样一种感觉或语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要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了,这就是对经验事物的执着和对语言本身的根本性忽视。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习惯对中西本体论的起源的影响。

一、中西本体论的由来中国古代“本体”一词是由“本”和“体”两个字合成的,这两个字大概属于中国最原始的造字之列,它们代表了中国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最朴素的看法。

“本”字据许慎《说文解字》:“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

”与此相关的有“柢”:“木根也,从木,氐声’;‘‘株”:“木根也,从木,朱声”;“根”:“木株也,从木,艮声”;与之相对的有‘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显然,“木”是植物,是农业民族赖以为生的“根本”,而木的根本则是在木之下的“本”,木死本存,本在末荣。

《诗·大雅》云:“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易·系辞》云:“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本体论

本体论
(来源于冯契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
研究历程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 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 逐步逼近于对being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 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 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 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 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 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是其探寻的 “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 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 根本。
本体论
探究世念
03 其他领域 05 基本问题
目录
02 研究历程 04 构建本体
本体论(Ontology) ,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 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
哲学概念
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 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第2讲 本体论

第2讲 本体论

——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五)了生脱死的终极关怀
• 如果人无须面对死亡,也就无须展开哲学思辨了。假如我们都是永 恒地生活在伊甸园中的亚当,那我们就会悠哉游哉,想这想那,却 决不会去思考任何严肃的哲学问题。
——威廉〃巴雷特
• 涅槃境界,虚无缥缈;现实人世,切实可见。为何前者为真实,为 家园,为本源,后者反倒为虚无,为他乡,为空幻?这于常理不通。 真切可见之世界,尽管变化无常,何必一定空,一定幻?何必一定 要另设一个世界来与之对立,使其成空?变任其变,何必以变来证 现世之空幻?我心何必因此不安?然不能不安,原因只有一个:变 也有到头的时候,那就是终结一切变的那个大变——死亡。„„那 使万变为空的大变,表征的正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的有限性,由此才 会有另一种求不变之精神世界并视之为真实家园的追求。这追求便 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可以导人入佛门,入宗教,也可导人 作本体论之思。
——劳思光《哲学浅说新编》
(二)本体论或存在论
• 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自己的本性 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他的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 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没有一种是一般地讨论“存在”本身的。 它们从“存在”割取一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
——亚里士多德
• “本体论”这个词译自拉丁文:“克兰纽所创。他是根据希腊词on的复数onta(诸存在者 )加上logos(学)构成的,将其拉丁化后,成为ontologie。从构词上看 ,所谓“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者”的学问。要研究存在者, 先要在思想上确定“存在本身”。所以,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认为,“存在本身”被换成“存在者”,是西方几千年的本体论传 统的一个基本错误。由于把存在之根据归于某一类存在者,“存在 本身”便被“遗忘”了。

冯达文:道家哲学的本源-本体论

冯达文:道家哲学的本源-本体论

冯达文:道家哲学的本源-本体论一在我看来,道家哲学发端于对人作为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存在的全面反省。

所谓人作为社会的存在,是指的人进入社会以关系的方式存在,在关系的存在方式中的角色扮演。

道家对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的反省,即是指对在关系的存在、角色的扮演中,人的本我丧失之可悲性的反省。

所谓人作为文化的存在,指的是人之被“文”化,或人之被德性化与知性化。

人的道德承担亦即角色的自觉扮演,人的理知分判亦即角色的清醒意识。

故人之被“文”化与被社会化是同一的。

道家对人作为文化的存在的反省,便是指的对人在被德性化与知性化,即人在角色的自觉与清醒的扮演中,人的本真丧失之可悲性的反省。

道家对人作为社会的与文化的存在的这种反省,在先秦《老子》、《庄子》等书中,随处可见。

如《老子·八十章》所说: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什佰之器”的发明,商业的发达与交通工具的进步,文字的广泛使用乃至心智的开启,这些都可谓社会的与文化的存在与发展的象征。

而老子对此却取否定态度。

何以如此?庄子所编子贡南游于楚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恰当的解释。

《庄子·天地》篇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道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吾非不知,差而不为也!”机械的发明固然显示了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

但在庄子看来,由机械发明引发的,不也就是“机心”的发达吗?故由机械发明所标识的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即是“道”之丧失,何取之有?庄子此处所谓“道”,亦即其所谓“全德”。

“本体论”源流考(下)

“本体论”源流考(下)

“本体论”源流考(下)“本体论”源流考(下)(近代、现代部分)本文是研究“本体论”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流变的专题论文。

主要考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及其内在矛盾,休谟和康德对“本体论”的诘难,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性质,以及“本体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遭遇。

论文认为,通常所谓近代西方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实际上,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

与之相反,现当代西方哲学中引人注目的所谓“本体论复兴”,如果从其本来的意义上去看,与其说是传统本体论哲学型态的重新“恢复”,毋宁说是对它的彻底变更。

Abstract: The thesis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ontology in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modern times to contemporary ag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in 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and their contradictions, the criticism of "ontology" in David Hume's and Immanuel Kant's philosophy, the essence of Hegel's philosophy, and the destiny of "ontology"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epistemological turn"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does not mean the end of ontology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oldest and essential branch of philosophy; In fact, the orientation that is used to approach ontology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ousiology, especially the situation that is regarded as a philosophical view and a philosophical morphology does not utterly change in a long period. On the contrary, the spectacular "ontological revival"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is better regarded as utter transformation than as a afresh "resume" of traditional "ontology" as a morphology of philosophy. 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

道家(教)本体论思想简述

道家(教)本体论思想简述
然和谐共处。
人应当效法自然,以自 然为榜样,学习自然的 智慧和德性,以达到与 自然同化、天人合一的
境界。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破坏自然会导致人类
自身的毁灭。
道的无为和有为
01
"道"的无为是指其不施加任何 主观意志和目的,自然而然地 作用于万物。
02
"道"的有为则是指其创生、养 育、成就万物之功,是万物得 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02
"无为"并非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
预事物的自然进程,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强调尊重自然,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和强制性的控
03
制,认为这会破坏事物的自然平衡和和谐。
自然与人的关系
01
02
03
道家(教)认为人与自然是 息息相关的整体,人应 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
道家(教)本体论的核心思想

道家(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 的绝对存在。

道家(教)强调“无”的概念,认为“无”是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存 在,是万物之始、之终、之本质。
自然
道家(教)主张“自然无为”,强调万物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受人为 干预,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02 道家(教)的本体论观点
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社会治理中表现为政府尽量减少对社会 的干预,让社会自然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调节
能力,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尊重自然
道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开发。在社会治理中,这要 求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

古代西方哲学_本体论_起源探究

古代西方哲学_本体论_起源探究

第18卷第9期(2006年9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V ol .18N o .9(S ep.2006) [收稿日期]2006-03-13[作者简介]顾学文(1972-),男,山西沁县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助理编辑。

古代西方哲学“本体论”起源探究顾学文(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摘 要]“本体论”一直是古代西方哲学的中心议题。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古代西方的哲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见解。

从泰勒斯的“水”到柏拉图的“理念”再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他们始终围绕这一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西方哲学;本体论;起源[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6)09-0044-03 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本体论”一词在西方哲学中得到普及。

西方学者普遍使用这个术语来叙述古希腊哲学,认为古希腊哲学中已经产生了本体论。

探讨“本体论”的源流,应该首先追溯到这个源头,然后才能顺流而下。

古希腊早期哲学就已提出“本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当时被叫做“始基”问题,也就是要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什么。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每本哲学史教科书所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学始于泰勒斯,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

”在他之后,出现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水、火、气、土),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等。

这些被提出来作为“始基”的概念,大都带有感性直观的经验色彩,以至有的哲学史家认为只有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

但这些被提出来作为“始基”的概念都蕴含着当时的人们对经验世界多样性之统一性的追求和对世界万物“变化”之终极根据的解释,是人类从神话思维向哲学思维提升和跃迁的关键一环,从而被哲学史家视为哲学产生的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体论”源流考(上)
(古代、中世纪部分)“本体”(onta)和“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理论中使用最广
泛而又歧义最大的概念。

在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框架中,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和历史的规定性。

而且,单是术语本身就颇有争议。

“本体论”这一术语到底能否成立?如果可以
成立,在它的名下要讨论的是些什么问题?怎样讨论?讨论的意义何在?这些,在当代哲学中已经成为异见迭出和备受困扰的领域。

考虑到文艺界对这一术语的使用频率丝毫不亚于哲学界,并且语义更加复杂,本文将首先对“本体论”一词的含义进行一番语源学和语用
学的考释。

这不仅对澄清混乱有益,而且直接关涉到本文讨论范围的确定。

我们发现,哲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连续的一以贯之的“本体”和“本体论”概念。

不同哲学家或哲学流派操
使着不同的概念范畴来论涉所谓的本体论内容,有的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本体理论甚至反对使用“本体”或“本体论”这两个语词;本体论的真实涵义也并非直接地彰显在哲学史中,
或者说,本体论的真实涵义并非始终是哲学家所能自觉地意识到的。

考虑到这些情况,本文暂拟舍弃本体论的“本真意义”或“真实意蕴”之类似是而非的说法,而在比较宽泛又大体
可以通约的意义上使用“本体论”一词。

我将严格把讨论限定在哲学范围内,而不旁涉其他。

但是,由于哲学与文学和艺术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讨论对于文艺研究的意义是自不待言的。

同时,本文的题旨既然仅在于考察“本体论”问题的历史源流,也就暂不拟评论它
在当代所引起的复杂争议。

这是一个远为艰难而又诱人的课题,笔者将于日后继续而为。

一从词源来看,英文的Ontology ,以及德文的ontologie,法文的ontologie ,最早均来
自拉丁文Ontologia一词,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

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它是指关于on的logos[1]──研究存在的学问。

Ontology在汉语中出现了不同的译名,如“物性学”、“万有学”、“万有论”、“凡有论”、“存有论”、“是论”以及“本体论”和“存在论”等。

据有的学
者考证,最初把它译为“本体论”的是日本学者。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上半叶,日本哲学界
普遍采用“本体论”这个译名,这影响到我国并延续到今天。

但是在30年代以后,日本学
者逐渐采用“存在论”一词,大约从50年代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而不再用“本体论”了。

我国也有一些学者主张起用“存在论”的译名。

[2] 要清楚地说明更改译名的理由是个
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其中肯定有属于语词方面的原因,这里首先予以辨析。

前已述及,ontology一词来自希腊文。

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它是指关于on的logos——研究存
在的学问,汉译为“存在论”似乎较妥。

但是,在希腊文中,表示“存在”的“on ”是双义的:
它既可以指“在者”(是者、存在物)的共性(being-in-general),又可以指“在者”的
基础(ground-of-being)。

前者接近于“本质”,后者接近于“本源”。

显然,这两种所指不
能不有一定的区别,实际上它们之间有重要的区别。

海德格尔揭示出,由于这两种含义的混淆,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用“在者”(Seiende)的寻求代替对“存在”(Sein )本身的追问。

由此可见,笼统地把关于on的言说称为“存在论”,具体是用它指称关于“存在者”的研究呢,还是用它指称关于“存在”的研究呢?这是一个尚待明确的问题。

要说明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语源学背景。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曾专辟一章,讨论了“存在”
(sein)一词的相关语法和语源问题。

[3] 撇开问题的学说方面,仅从客观的语源学和语
用学方面来利用海德格尔的考察成果,对于我们说明Ontology的译名是有帮助的。

德文
表示“存在”的名词das Sein,与动词不定式sein是一样的。

这就是说,从语法形式上看,“存在”(sein)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形式,而且作为名词的das Sein是从动词sein变过来的。

海德格尔认为,希腊人把语词分为onoma和rhema 。

Onoma是人和物的名称,进而发
展为onomata,狭义指称实体。

与此相对的rhema ,则意指言说、传说。

这种分法与希
腊人对“存在”的解释密切相关。

Onoma,作为事质的敞开状态,是同 Progmata 即我们与之
打交道的事物相连的,因此又叫做deloma pragmatos,即事物词类。

Rheme是某种行动的
敞开,所以与Praxis即行为实践相连,被叫做deloma praxeos,即动作词类。

这两种词
类的结合构成最基本的言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最基本的句子。

行为和事物的区分体现出一种对“存在者”及其“存在方式”的关键领会。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