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 形成原因
09第九章 魏晋玄学思想

三、玄学对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和文学艺术的 影响
从品评人物到品鉴山水、书画、文学作品;
“言意”、“意象”、“形神”、“虚实”、“动静”等等 概念,成为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一些重要术语。
玄学影响到当时文人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心 境气质;玄学思想内容与诗歌结合,导致了“玄言诗”的出现。
“任自然”的导向,形成了一代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也催 发了直接以自然世界为审美对象的山水文学的产生。
“圣人有情”说,促进了文学中抒情成分的增长,诗歌从“言 志”走向“缘情”。
玄学趣味影响下的艺术追求:高雅闲适、冲淡宁静、清秀俊 逸、简约空灵等境界、风格、美学范式。
[1] 《晋书·陈骞裴秀传》
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
向秀(约227——272)。
郭象(252——312)。
向秀和郭象均著有《庄子注》,这两本书代表了他们二人 的思想。
向秀和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观点。他们认为名教礼
法、君臣上下、尊卑贵贱都是“天理自然”,人们应任其发 展,不应干涉强求。 郭向的“独化论”哲学。 试图调和名教与自然、齐一儒道,解决士人心理上名教 (行为上遵守礼法、出仕治事)与自然(精神上超然物外) 的矛盾冲突。
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永嘉玄学:以向秀、郭象为代表; 东晋玄学:以张湛为代表。
何晏(190——249),著有《论语集解》和《道德论》
等。现仅存《论语集解》。
王弼(226——249),著《易注》和《老子注》等。
“贵无论”哲学 何晏:“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王弼:“道者,无之 称也。” “名教出于自然”。人君体现自然无为,而大臣代表有、名 教,应有为。他们的结论是,君主无为、臣下有为。这种主 张有助于大臣专制。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时期(公元三世纪至公元四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那时玄学思想开始流行。
这种思想主要指对超自然现象的研究和思考,包括占卜、预测未来、修炼内功等。
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产生的历史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黄金
时期,许多哲学思想都开始涌现。
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仁政
”,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开始怀疑传统的“仁政”思想,开始寻找
新的出路。
这就为玄学思想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2.社会环境的变化: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
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人们常常希望通过玄学
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宗教信仰的影响: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传统
的中国信仰相结合。
这种结合使得许多玄学思想得以流传和
发展。
4.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玄学思想,
如《周易》等。
这些思想在
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相结合。
总之,魏晋时期玄学思想流行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浅论魏晋玄学

QUN WEN TIAN DI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战乱,国家也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中,而此时期的玄学被称为“魏晋南北朝艺术的灵魂”,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玄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玄学在中国文化、哲学等多方面都有过诸多影响。
一、时代背景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王朝衰微,爆发了黄巾起义,促使汉王朝灭亡。
而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全国长期处于战乱和分裂,虽然西晋实现过统一,但也仅仅是短暂统一。
此外,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这就使得思想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个体价值,这推动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等多样化的发展。
正是在战乱与分裂、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思想活跃、个性价值得到充分重视的社会背景下,玄学产生了。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出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玄远、深远的意思,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秘,玄学是种智慧的哲学。
魏晋玄学大多被认为源自刘邵的《人物志》,代表人物有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嵇康,西晋时期的郭象,东晋时期的葛洪、王坦之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儒释道文化糅合的结果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以及黄巾起义给东汉王朝毁灭性打击,东汉政权最终土崩瓦解,因此上层统治的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也随之消散。
此时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入世儒学,逐渐脱离现实社会,失去了其原有的旺盛生命力,两汉经学走向了死胡同,这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佛学自西汉末年有西域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佛学的传播者势必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魏晋玄学中盛行的老庄学说。
汉末、魏晋时期的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生命脆弱等现象,使人们期望安宁的生活,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与老庄相结合,被人们接受,并给予长期处于痛苦、不安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和心灵慰藉。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中华传统文化:魏晋玄学

谢谢观赏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教、自然之辨
玄学的兴起原因之一是为了挽救名教的危机。 名教,是指儒家注重以名为教、正名守分,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纲常。
王弼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他 是第一个从本体论上为名教 寻找根据的思想家。
他认为“始制有名”,纲常名教是道生化为器的过 程中产生的,是以自然之道为本,道与名教的关系 是本末关系。
二、有无问题
玄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无关系。老子曾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提出 “万物出于无有”。
老庄提出了有无问题,并认为无比有更为根本。
无一无由其 。,也致归“ ”一。一一万
可由?也物 谓无由。万
乃于何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功用为然况通之“语
显极象无之也称道释他
,
。,,体曰无也者疑还
”而必,道不,何》在
无有不。由无?中《
之之可寂也不无说论
,
:
魏晋玄学家裴頠提出崇有论 的思想。
所则以而体也始无
谓虚有生有。生以“
遗无为亏,自者能夫
者是已矣则生,生至
也有分。有而自,无
。之,生遗必生故者
”
,
郭象针对有无之辨提出了独化论,认 为万事万物是“自生”而“自有”的。
耳块则不有则
。然生能之不“
”而生为未能无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提出越 名教而任自然。他认为名教 是当权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天而自能生也生而者 然然然生物。耳自谁“ 。,矣我,我,生哉然 ”则。,物既非耳?则
谓自则亦不我。块生 之己我不能生自然生
他否定了创世论。进而提出 名教即人性自然的一部分, 按名教行事就是顺应自然, 也就是名教即自然。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派重要思潮,主要在魏晋时期兴起和发展。
玄学的概念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社会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分裂,经济失衡,统治者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严重颠覆,人们在动荡中开始寻求安定与宁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
二、概念:1. 玄学的概念:玄学指的是一种探究宇宙本体和道德伦理的学说,它试图通过思辨和反思来解决魏晋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
2. 玄学的哲学观点:玄学强调超越形象和言语的表层,探索深奥而本质的真理。
它认为世界具有某种隐藏并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内在原则,人应通过自省、理性思辨和悟性的开发来接近这种真理。
3. 玄学的研究领域:玄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宇宙本体、道德伦理、人性和心性、认识论等。
它强调以回归本源、精神解构和个体觉察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真理的达到。
三、主要思想家与代表作品:1. 王弼:《易经注》是他的代表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
2. 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辞》为代表作,他在南方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稳,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的简朴和自然的才情。
3. 陆机:《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强调文学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虚无。
4. 阮籍:他的作品思想深邃且充满了哲理,尤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最为脍炙人口,他主张超越凡俗,追求灵魂的自由与升华。
四、玄学的影响:1. 文学艺术:魏晋时期,玄学的思想理念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阮籍的豪放诗和曹操的辞章等都具有玄学的元素。
2. 人文关怀:玄学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哲学思维: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后世的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宋明理学,后来的禅宗和道家思想等都受到了玄学的启发和借鉴。
魏晋玄学2012版

• 《三国志》《阮籍传》: • “才藻艳逸,而惆怅放荡,行己寡欲,以 庄周为模则,官至步兵校尉”。裴松之注 称:阮籍“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 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
•
据载,籍尝游苏门山,遇隐者,谈太 古无为之道,论五帝三皇之义,“苏门生 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 亮”,苏门生淡然而笑。籍既降,苏门生 亦啸,若鸾凤之音焉。于是,阮籍乃假苏 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 • 作有《咏怀诗》、《通易论》《达庄 论》、《大人先生传》等。后人辑有《阮 嗣宗集》。
• 名教与自然的含义 • 首先,从语义学角度看,名教乃名声 与教化; • 其次,从内容看,名教与自然指以正 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 《管子· 山至数》曰:“昔者周人有天 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 • 先秦时孔子提出“正名”,以规定人 们的名位和应守的职分。 • 汉儒以封建道德等被立为名分进行教 化,即“以名为教”。此谓名教之所由来。
• •
阮、嵇二氏之玄学是何、王思想的发展。 在王弼那里,有无关系的思辩为内圣外 王政治哲学之建构开辟了理论通道,故而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于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乃 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
阮、嵇二氏将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突 出出来,成为其体系之主干。名教与自然 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天人关系问题, 也可以说是本体论与社会现象的关系问题 的特殊表现形式。
•
他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以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 名无形来描述本体。
• 2. “崇本息末” •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以一言而蔽之。 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 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 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解其一言 而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则 虽辩而愈惑。
• 3.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 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音,则 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 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故执大象则 天下往,用大音则风俗移也。无形畅,天下虽往, 往而不能释也;希音至,风俗虽移,移而不能辩 也。是故天生五物,无物为用。圣行五教,不言 为化……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刚;五教 之母,不敫不昧,不恩不伤。虽古今不同,时移 俗易,此不变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的形成
【摘要】玄学,是魏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
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的哲学思潮相比,魏晋玄学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风格及其当时玄学思想家群体放任、超达、自由、解放的个性,是其前其后的历史上所少见的。
一种思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玄学,作为魏晋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的哲学思想,它的产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残酷而又无奈的社会现实,几百年的思想发展,统治者维护政权的需要以及当时的学风都是促进玄学产生的条件,本文力图从这几个方面解读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魏晋玄学;形成原因;影响;
1.什么是玄学
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
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2.玄学的形成原因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2.1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儒道文化合流包融的结果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学说代表了传统的文化和价值,它和封建社会牢牢维系在一起,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到了汉代,儒学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汉魏乱世,为了恢复和维护正常的封建秩序,统治者自然选择了儒学作为其统治的工具,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们知道从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
儒学的经学化就是它的表现形式,它以“天人感应”为基础。
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日益严重的神学趋向,形成了两汉的谶纬宿命论、神学目的论,成为欺世盗名的工具。
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人世儒学,逐渐脱离现实生活轨道,失去了应有的旺盛生命力,两汉经学走到了死胡同,这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汉代在政治统治上实行黄老之术,“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在文化思想上也盛行黄老之学,连景帝及汉武帝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贾谊可谓汉代具有道家思想色彩的第一人,贾谊的《新书》有很多地方继承和发挥了道家学说,《鹂鸟赋》具有浓烈的老庄意味。
司马谈父子更是崇尚黄老、道家言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班固说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说明道家思想在汉初已经被统治阶级内部的许多人所接受。
《淮南子》可以说是集汉初黄老之学大成的总结性著作。
而两汉末的扬雄则是两汉道家文化源流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上承贾、马、严遵,下启荆州学派,在哲学论点与思辨方式上为玄学开路,扬雄建立了两汉时期第一个完备的儒道调和的太玄理论体系。
扬雄运用大量天文历法术语知识通过“观象于天”的思考与摹比,抽象出“玄”范畴,作为解释宇宙万物生化的根本。
这个“玄”本体,正是从老子“道”本体过渡到玄学“无”本体的重要理论体系环节。
扬雄突出了“玄”作为万物,根本所具有的玄妙莫测的特点。
从而提高了老子“道”本体的哲学抽象程度。
这对于魏晋之际“无”本体的
提出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
2.2士族门阀制度下的士族和寒门士子纷纷从老庄哲学中寻求心灵的释放和解脱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制度森严,腐朽堕落的士族享尽荣华富贵.而精神世界却极其空虚,不敢正视充满尖锐矛盾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们依靠门弟,占据高位,却又要“不以物物婴心”。
使清谈玄理之风日盛一日。
他们借助老庄的任诞思想为自己放荡不羁的纵欲享乐生活找到合理的解释,又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现状的闲适的心境。
同时还以清淡高妙的玄理来显示才华,以示清高、高人一等,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空虚披上了合情合理的外衣。
在那个动荡年代,社会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那些满腹才华的人得不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还稍不注意就成为牺牲品,如孔融、杨修、祢衡、陆机、张华、潘岳、范晔、谢灵运等人都是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惨遭杀害,特别是一些对现实有着清醒认识的有才之士更是如此。
险恶的政治环境使读书人终日如履薄冰,朝代的频繁更迭使传统的儒学思想体系崩溃。
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挽救时代的危机。
于是。
他们由关注社会转向对自我的认识,自然的企慕,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
从孔孟中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把眼光投向老庄,从圣人崇拜转向自我体认,人性和人生开始受到重视。
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就成了魏晋时代精神。
士庶族之间的斗争也促进了玄学的产生和发展。
当时门阀士族地
主阶级代表统治阶级和上层当权派,是保守、反对的政治势力,他们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是不关心的。
当时寒门庶族中有一部分人是地主阶级中的进步力量,何晏、王弼以无为本的贵无哲学,是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取得政治后.开始走向堕落的世界观;稽康、阮籍的哲学是寒门庶族地主阶级在门阀士族的巨大压力下表示的软弱的抗议:向秀、郭象的哲学思想是直接为门阀士族的特权进行辩护的理论武器。
2.3、风雨飘摇的社会现状、统治者所作所为对名教的否定.使统治集团也需要玄学的一些理论来维护政权稳固
司马氏政权“以孝治天下”但却是擅权弑君登上宝座的。
魏晋时期频繁的皇位更替,几乎都充满血腥。
“忠”“仁”践踏殆尽。
统治者的自我举动推倒了人们心目中的精神支柱,士人们心中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为了稳定政权,重建名教秩序。
统治者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替自己服务。
玄学产生了。
玄学不是单纯的老庄思想,它是儒道调和的产物,是名教与自然统一的结果。
以道为主,兼融儒道。
它保留了儒学维护上下尊卑的纲常名教,而其基本精神又是道家的自然主义,而这正是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所以得到上层统治的支持。
2.4魏晋玄学的形成也是汉未魏初名辩学风推波助澜的结果
名辩的论争起于客观形势的需要。
春秋战国之时,社会剧变,事物的名实相背离,于是兴起了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思潮。
自汉末起,社会又一次陷入动乱.名实之间再次陷入背离,于是名辩思潮又高涨起来。
东汉官人选举无论地方察举还是公府征辟,都很重视人物的名声,
乡里臧否与民间清议是影响士人进退显隐的决定性因素。
这固然对社会名教和士人操行有一定规范和鞭策的正面作用,但也导致了东汉末期社会上普遍出现的名不符实甚至名实颠倒的情况。
仲长统,徐干等人也指出循名核实练选慎贡的主张和要求。
另外,曹操好法术,重人才,也促进了刑名之学的发展。
再加上曹操用人多称力不称德,重在“核实”,因此汉魏之际形成一股重视、洞察名实的社会风气。
这股风气逐渐由政治方策变成时事评论,由具体问题变成一般理论,名实主题变成名理主题,由原来的现实社会问题发展演变为抽象的人物鉴别学和才性分类学,在理论上也从校实定名变为辩名析理。
而且在名理学上开辨名析理之始,为玄学生成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帮助。
何晏、王弼运用名理学方法将“天”辩析为“道”。
又将“道”置换成“无”,从而得到“无”这个重要概念。
魏晋玄学的形成是历史的要求,是学术发展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冲突互相斗争的必然结果。
它对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潮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精髓也是受了魏晋玄学的启发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