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训练

合集下载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2)(3)(4)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解析:略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这段话选自,作者,课文告诉了我们。

(1)答案:弗若之矣非然也《学弈》孟子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解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出自《学弈》,是孟子的一篇文章,讲述的道理是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3.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

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嗜鱼( ) (2)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3)免于相( ) (4)恃人不如自恃也(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鱼、但从来不买鱼的人B.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固执、甚至有些不识好歹的人C.公仪休是一个明智的、目光长远的、能够拒绝诱惑的、保持清廉品格的宰相读了这则故事,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喜欢送被罢免依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重点字的解释。

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八篇带答案

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八篇带答案

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八篇带答案第一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第二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第三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第四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夸父先喝完了黄河的水。

B.夸父先喝完了渭河的水。

C.夸父先喝完了北方的一个大湖的水。

答案:A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写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的意思。

答案: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其他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解析:“为是“指”难道这是”;“其”代词,指他的;“智”指智力“弗”否定副词,指的是没有、不;“与”语气词。

3.有所期诺,,有所期约,。

答案:纤毫必偿时刻不易解析:略4.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解析:略5.学而时习之,?答案:不亦说乎解析:略6.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欲取蝉( )(2)黄雀延颈( )(2)(3)(1)(2)(3)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罢兵,先是怎么做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又是怎么说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所说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用一个8字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捕伸长脖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解释下列词句中划线的字。

故:①问其故 ②故居③事故决:①决堤 ②决赛③孔子不能决也答案:缘故,原因过去,从前意外的事水冲破堤岸决定最后的胜负决定,判断解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故:①问其故(缘故;原因)②故居(过去;从前)③事故(意外的事)决:①决堤(水冲破堤岸)②决赛(决定最后的胜负)③孔子不能决也(决定;判断)。

2.轻诺必。

(《老子》)答案:寡信,多易必多难解析:略3.解释带下划线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吾:之:答案:我的解析: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不一会儿又称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什么东西也能戳穿它。

”“吾”我。

“之”的。

4.古文认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仿照前两句,用“/”划分横线处句子的朗读节奏。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绝:复: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断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再(1)(2)(3)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意思是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正确划分节奏应为: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绝:断。

复:再。

(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学习中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5.课文精品回放。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2) 答案: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应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往”,去。
(3) 答案:渔夫一天收入也不多,他给渔夫这些钱渔夫应该满足了,不应该一下子得那么多钱。 是许金不酬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笫一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可结合对“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的理解来回答;第二问要求用原文来回答,结尾渔夫的话便可作为答案。
2. 请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答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
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否定词要断开,还有主谓语间也来断 开。 句意: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根据意义划分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1) 答案:房子 原因
解析:略 (2) 答案:何晏想回家,不想做魏武的儿子。
解析:略 (3) 答案:何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
解析:略
6. (一) 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 也。子何恃而往?”越 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
3. 阅读文言文,完成训练题。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①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7.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答案:(夸父)口渴了,想要喝水,于是就到黄河、渭河去喝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首先要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 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 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 答案:袋鼠说:“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袋鼠说。
解析: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居然一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 楚,注意两者的区别。结合短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所表达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 努力,也不可能做好。”的主题。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2)“之乎者也”是文言文表达的特点。“患者、学者、记者、老者······”中的“者”的意思是(
)。
( A、着 B、代表某种身份的人 C、指代事或物。)
答案:认为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B
(5) 答案: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做好。 解析: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居然一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 楚,注意两者的区别。结合短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所表达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 努力,也不可能做好。”的主题。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式的特点,结合短文内容,理 解其中心思想。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C.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答案:C解析:略2.解释划线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1)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吾: 之:,(2)其人弗能应也。

弗: 应:,答案:我的不一会儿又称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什么东西也能戳穿它。

”不回答那个人没有话可说了。

解析:略3.古老中国,诗意栖居,从下面文字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季节人们有怎样的活动?长安春时,盛于赏游。

夏五月五日以五彩丝带系于臂上,谓(叫作)之续命缕,令人不病。

中秋积阴不解。

既出门,天色开霁,月色如昼,会饮至月落方归。

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春:夏:秋:冬:答案:游赏续命缕会饮踏雪寻梅解析:此题看似考察不同季节的传统习俗,实则是考察学生对于文言诗句的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对题目所考查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1)(2)(3)4.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A.帮助 B.引、拉 C.拿、执②残灯末庙A.毁坏 B.不完整的 C.将尽的③梗概A.正直 B.植物的枝 C.大略④锲而不舍A.雕刻 B.刻刀 C.铁器答案:BCC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文重点词语的解释,首先学生要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是否与上下文相符,所以必须根据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故答案为:B;C;C;A5.东坡画扇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8.7练习一姓名_____成绩(一)原谷谏父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

③谏:好言相劝。

④舆:手推的小车。

⑤凶:不吉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是负.义也负:(2)无需更.作此具更:2.给划线句断句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3.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

4.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是。

(二)王华还金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

取视之,数十金也。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

其人喜,以一铤①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遗.所提囊遗:(2)其人果号.而至号:2. 给划线句断句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3.“其人喜”的是。

4.王华具有和的品质。

(三)邴原泣学邴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②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③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④。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①孤:文中指的是失去父亲的孩子。

②恻然:怜悯、同情。

③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

④就书:上书塾(读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过书舍.而泣舍:(2),中心感伤,故.泣耳故:2.给划线句断句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文中老师愿意教邴原的原因是。

4.短文体现了老师的精神,末句体现了邴原的精神。

【参考答案】1.(1)背,违背,背弃(2)再,还,又2.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到野外抛弃他。

3.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4.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老了而抛弃他们。

(或者:父母是儿女的榜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参考答案】1.(1)遗失(2)大声哭2.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

3.金子失而复得。

4.不贪财物乐于助人考虑周到(任选两点)【参考答案】1.(1)房屋(2)所以2. 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收你的学费。

3.邴原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感动了老师4.无私奉献勤奋刻苦2018.8.11 练习二姓名_____ 成绩(一)老农识画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①《斗牛图》。

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②见而窃笑。

公疑之,问其故。

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

方其斗时,夹尾于髀③间,虽壮夫膂力④不能出之。

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

”公为之叹服。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注释】①戴嵩:唐代著名画家。

②输租氓:缴纳田租的农民。

③髀:大腿。

④膂力:体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有输租氓见而窃.笑窃:(2)似不类.矣类: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农质疑画,问他错的地方。

B.先生质疑他,问他笑的原因。

C.大家质疑他,问他笑的原因。

D.先生质疑画,问他错的地方。

3.老农指出《斗牛图》上的瑕疵是。

(用文中原文回答)(2分)4.对“公为之叹服”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老农观察仔细能够指出画中的错误。

B. 老农不畏权势敢于指出画中的错误。

C. 老农凭借经验轻松指出画中的错误。

D. 老农根据赏画知识指出画中的错误。

(五)傅永发愤读书傅永①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李延寿《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傅永:南北朝时武将。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寻.复南奔寻:(2)涉.猎经史涉: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个朋友给他书籍,但是他却不能阅读。

B.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

C.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能阅读。

D.有个朋友给他书籍,而且不要他回信答谢。

3.傅永发奋读书的原因是(用原文词语回答)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3分)A.只要正确对待挫折,就能取得进步。

B.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知不足而后努力,就能有所成就。

D.只要用心学习,年龄再大也不晚。

(六)李存审授镞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粱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据《资治通鉴》改写))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zú):箭头。

③尔曹:你们。

④膏粱:膏,肥肉。

粱,精米。

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位极.将相极:(2)命.藏之命: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你们的父亲在家乡很少只带着一把剑。

B. 你们的父亲很少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

C. 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回到家乡。

D. 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

3.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的经历有。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对李存审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们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创业的艰辛。

B. 让孩子们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C. 教育孩子们在安逸生活中仍要奋斗。

D. 教育孩子们准备过艰难辛苦的生活。

【参考答案】1.(1)偷偷地(2)像,类似2.B3.此图皆举其尾4.B(3分)C(2分) A(1分)【参考答案】1.(1)不久(2)阅览2.B3.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4.C(3分)D(2分)【参考答案】1.(1)到极点(2)命令2.D3.身经百战、出生入死4.(3分)C(3分)B(2分) A(1分)2018.8.15 练习三姓名_____ 成绩(七)出裘发粟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②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④。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初晴。

②被:同“披”。

③陛:宫殿的台阶。

④有间:一会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晏子入.见入:(2)寡人闻命.矣命:2.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就知道别人的饥饱B. 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C. 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民众的饥饱D. 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民众的饥饿3.“雨雪三日”而景公认为“天不寒”因为。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4.晏子是个的人。

(八)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①使使者至。

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②,请以奉③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市租:税租。

③奉:招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晏子方.食方:(2)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3.“使者反,言之公。

”使者此时复杂的心理可能有:。

4.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的人。

(九)石勒不计前嫌后赵王勒①悉召武乡耆旧②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③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注释】①勒:石勒。

他于公元319年建后赵,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

武乡是石勒的故乡。

②耆(qí)旧:德高望重的老人及故友。

③沤麻池:浸泡麻茎的池塘,麻茎在加工前必须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1)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诣:(2)布衣..之恨布衣: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3.李阳不敢来的原因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4.文中的赵王是一个、的人。

1、(1)进入,入宫(2)教导,告诫2、B3、公被狐白之裘。

4、敢于直谏(善于进谏)体恤百姓(爱国忧民)1.(1)正(2)了解2.(于是)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

3.同情、不满、误会、怨恨4.清廉、简朴1.(1)前往,到……去(2)老百姓2. 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3.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4.心胸宽广任人为贤2018.8.19 练习四姓名_____ 成绩(十)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南北朝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无礼:引: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十一)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2)听已:(3)冕因去:(4)恬若不见:2.翻译下列句子:(1)王冕者,诸暨人。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②故人来,方与之食()③恐其自食其言也()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