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练习(四)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材问题解答练习(共7课)(附参考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问题解答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太阳系大家庭P40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我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P40了解太阳的一些基本数据,比如质量、大小、结构等。
P40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了解太阳的一些情况,比如太阳黑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
P42太阳系大家庭中有哪些天体?P42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2.八颗行星P43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地球是从太阳向外的第三颗行星,其他的行星就好像地球的兄弟姐妹一样。
八颗行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呢?P43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说说从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P43给八颗行星排序。
P44应怎样处理数据呢?P44又该如何标记呢?P44在建造模型的过程中,各小组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有什么体会和发现?P44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我们有什么新的认识或问题?3.日食P45我们知道,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太阳系中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行。
月亮在绕着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
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之间有时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我们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P45你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P45月球真的能遮挡住太阳吗?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P46在模拟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日食现象了吗?月球处于远近不同的位置时,看到的现象有何不同?P46小结前面的学习,描述太阳系是怎样一个天体系统。
4.认识星座P47在夜晚观星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中有许多闪烁的星星。
这些星星绝大多数是太阳那样的恒星,天空中众多的恒星组成了不同的星座。
我们知道哪些有关星座的知识﹖是如何知道的?P48 我们画下来的星座图像相同吗?为什么会不同呢?P48哪一个图像和北斗七星的形状相同?P48建立星座模型的活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我们对星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5.夏季星空P49夏季,是观察星空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一些星座。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发现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镊子、滴管等。
2.实验试剂: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等。
3.PPT课件:内容包括实验步骤、现象观察、生活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目标。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操作正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发现和看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按要求写句子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按要求写句子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按要求写句子。
1.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急遽而漫长的变化。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举办一次奥运会,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听了老师的表扬,王丹的脸红了。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子练习。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村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仿写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3.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悦耳的歌声被我的思路打断了。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做个好猎手要枪法好,做个好猎手要机智。
(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按要求写句子。
1.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用加点的词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兰兰是个聪明、能干的好孩子。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试卷及答案

第一部分知识检测(3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生米煮成熟饭B.铁锅生锈C.白糖融化2.下列()变化与其他两种有本质区别。
A.开水冒白气B.燃放烟花C.煎鸡蛋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面粉烘制面包B.红纸剪成窗花C.虾被煮熟后变红4.在用蜡烛加热白糖过程中,能证明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A.勺子底部变黑B.发光发热C.蜡烛融化5.在铁质脸盆烧制陶瓷的主要目的是()A.增大硬度防止摔坏B.防止生锈C.美观6.房屋外面一般会安装铁窗,下列各地铁窗最容易生锈的是()A.寒冷的高原B.干燥的沙漠C.潮湿的海边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中毒B.白纸被墨水染黑C.铁丝被弯折8.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9.下列能源物质不是通过亿万年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 )。
A.石油B.煤C.沼气10.下列生命体中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胃肠消化食物B.运动后出汗C.豆苗通过光合作用茁壮成长1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头孢类消炎药的制作B.把草药捣碎,提取汁液C.将人参切片12.下列化学变化,会对人类造成不良影响的是( )。
A.把食物煮熟B.大量燃放烟花、爆竹C.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物13.下列身体内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通过消化系统变成人体能吸收的营养B.生病时,药物进入身体帮助我们恢复健康C.食物通过食道被运输到胃14.快乐、兴奋、紧张等情绪与身体内的化学变化有关。
下列活动能促进兴奋和开心的信息传递,让我们的情绪更健康的是()。
A.暴饮暴食B.久坐C.适当运动15.近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上升。
下列活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影响最小的是()。
A.森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第二部分实验探究(70分)二、实验探究(共70分)16.厨房里的物质变化(每空2分,共10分)(1)水蒸发、水结冰、冰融化,这三种变化的相同之处是。
2022-2023年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2-2023年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一、选择题1.如右图所示,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发现蜡烛熄灭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气体比空气轻B. 该气体透明C. 该气体能灭火2.下列办法中防止铁生锈的是()。
A. 刷上一层油漆B. 浸入水中C. 放在潮湿的角落里3.华华在玩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之后变成橙色,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B. 捏的过程中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这是- -种化学变化。
C. 揉捏橡皮泥时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发生了变化,都只是物理变化。
4.在空气中,水泥加水能凝固成硬水泥块。
这水泥块再粉碎研磨成粉末,加水,不能再形成硬水泥块。
这表明()A. 水泥和硬水泥块磨成的粉末不是同一种物质B. 水泥加水发生了物理变化C. 水或其他物质和水泥的混合,不会产生化学变化5.黄豆和沙子混合在一起后,观察到()A. 黄豆发生了变化B. 沙子发生了变化C. 黄豆和沙子都发生了变化D. 黄豆和沙子都没有发生变化6.物质之间的互相作用,会产生()A. 形态变化和形状变化B. 燃烧变化和非燃烧变化C.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D. 能量变化和非能量变化7.废水流经格栅等处理设备时流速放慢,较大的固状物沉淀下来,这样的污水处理方式是采用了()A. 物理方法B. 化学方法C. 生物方法D. 以上三种方法8.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铜钱日久成了绿色B. 豆子掉在地上脏了C. 米饭放了两天馊了D. 燃烧的蜡烛9.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一段时间后,玻璃杯中留有的液体()。
A. 全部是白醋B. 全部是水C. 含有新物质的液体10.下列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A.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B. 面粉做成馒头C. 铁水变钢锭二、填空题11.探究食盐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的猜想:我的方案:我的发现:12.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按要求写句子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按要求写句子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按要求写句子。
1.可是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捞上来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险队员们顽强地抵抗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进行科学探测。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
(用划线的词语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六一”儿童节,学校插满了鲜红的彩旗。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和尚用同样的办法把一只一只大铁牛都拖了回来。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按要求写句子。
1.他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终于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岸了。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竟看见密西西比河正从下面流过。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有的是时间,工作麻烦一点又何必介意呢?(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照样子,补写句子。
例: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贴春联时“福”要倒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带答案)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2单元练习题测试卷作业

(带答案)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2单元练习题测试卷作业一、单项选择。
(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合适,选择最合适的答案填入括号中。
)(每小题3分,共60分)1.1774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在观察钟罩内小白鼠的生活状态后,发现植物会吸收空气中的“污浊之气”,这“污浊之气”就是( )。
A.空气B.氧气C.二氧化碳D.废气2.给植物分类时,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的方法是( )。
A.二歧分类法B.二种分类法C.二项分类法D.不同分类法3.17世纪早期,海尔蒙特把一棵重2.2千克的柳树苗栽种在一个木桶里,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灌溉树苗。
5年后,柳树增重了74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57克,他据此提出的观点是( )。
A.植物体生长靠空气B.植物体生长靠土壤C.植物体生长靠阳光D.植物体生长靠水分4.草莓大棚的农民为了让植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以提高草莓产量,采取了以下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大棚顶部的遮阳网一直盖者B.大棚顶部的遮阳网一直盖者,里面打开补光灯C.深冬时节全天都打开大棚顶部通风D.白天把遮阳网掀开,晚上盖上遮阳网,打开补光灯5.下面生物中,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是( )。
A.海棠B.海带C.燕子D.水牛6.食物链中,狐、兔、草之间的捕食关系是( )。
A.草→兔→狐B.狐→兔→草C.草→狐→兔D.兔→狐→草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的几种动物,处于食物链底端的是( )。
A.黄雀B.螳螂C.蝉D.草8.去年,一地发洪水,农田被淹没,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给淹死了,老鼠游到高处保住了性命,洪水退后,老鼠重返田地里吃庄稼,几年都没有好收成。
如果从生态系统的调节角度出发,可以采用的方法较为恰当的是()。
A.农田是一个生态系统,可以让生态系统自己自动调节B.栽种更多的庄稼C.买来适量的一批蛇放到田里D.改种其它粮食作物9.下面不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的是( )。
A.美国白蛾B.水葫芦C.大熊猫D.桉树10.草原上生活着老鹰和兔子,如果任意杀害其中一种的话,会造成的后果是( )。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3课。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并进一步探究新物质的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化学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化学变化时,往往只关注变化过程,而忽视变化中的新物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新物质的出现,并激发学生探究新物质性质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新物质的性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发现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
2.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新物质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讲授法:讲解新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试剂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新物质性质的图片和视频等。
3.学习资料:关于新物质的研究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如烧碱溶液与酚酞的反应,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过我们之前没有见过的新物质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几个典型的化学变化实例,如燃烧、酸碱反应等,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的新物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5、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 __________个星座。星座名称由__________组成的图形, 结合神话故事,用人物、动物和器具来命名的。
9、各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固体废物则称为_________。
10、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________________, 增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减少_______________的数量,
以利于社会发展。 11、在水的净化过程中,沉淀和过滤一般只能分离出污水
中可见的__________杂质,有许多用肉眼无法看到的 __________和有害__________物质,还需要通过其他措施去
骨器等。……………………………………………………………………………………( ) 6、水的污染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但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
自然污染。…………………………………………………………………………………( ) 7、地球上的水污染主要是人类在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中向水体排放了大量有害物质引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练习(四) (综合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被埋在_________中,经 过数百万年的演变,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___________。
2、化石的形成非常偶然,人们通过化石所获取的信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在所能观测的河外星系,合 起来叫做_______________。
12、小行星带 13、土星 14、启明星 太白 星 15、88 亮星 16、总星系
• 二、判断(共18分) 1、凡是生物遗体、遗物埋在地下,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变,都能形成化石。…………( ) 2、蜘蛛是距今4.08亿年前的化石中出现最早的陆生动物。……………………………( ) 3、始祖马是由草原古马进化而来的。………………………………………………………( ) 4、动物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例如叶虫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 ) 5、北京猿人与现代人十分接近,身高约1.56米,脑容量平均为1088毫升,能制作石器
3. 我国代号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计划已于 2004年开始实施,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分3个阶段进行。 请你分别谈谈这三个阶段各自的名称,完成时间及
任务。
• 答:①绕:在2007年发射一颗月球卫星“嫦娥 一号”,绕月工作1年,获取一些科学数据。
• ②落:在2010年之前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 • ③回:在2020年之前登月机器人在采集月球表
面的一些样本后返回地球。
1、B 2、A 3、C 4、B 5、C
六、实验。如左下图。请你写出在污水进行沉淀的 时候自制滤水器的方法
• 七、简答(共9分) • 1. 请你谈谈骆驼刺能在沙漠中生存的理由?
答:因为骆驼刺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骆驼 刺的叶片很小,并且上面有一层蜡质层,减 少蒸发,防止水分流失,针状的枝,防止天 敌落在植物体上的啃食叶片,发达的根系有 利于植物吸收水分。这些特征,让骆驼来能 够适应沙漠高温、少雨、强蒸发的生存环境。 因此骆驼刺能在沙漠中生存
类的共同使命。
1、沉积物 化石 2、跳跃的 不连续的 3、进化 4、制作 工具 使用工具 类人猿
5、野生动物 6、环境污染 保护环境
7、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8、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 ……………………………………………………………………………………………( )
1、×2、√ 3、× 4、√ 5、√ 6、× 7、√ 8、√ 9、×10、× 11、√ 12、×
• 三、选择(共10分) • 1、科学家发现3.60亿年前的陆生脊椎动物中,只有( )。 • A、蜘蛛 B、两栖动物 C、爬虫兽 • 2、( )不仅颜色与环境保持一致,身体的形态也融入环境中。 • A、竹节虫 B、猫 C、蝌蚪 • 3、( )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
起的。………………………………………………………………………………………( ) 8、只要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水环境是可以治理的,水污染是可以防止的。…( ) 9、城市垃圾日趋增多,只要我们把垃圾运到远离城市的郊区,这样就可以防止垃圾对人
们的危害。…………………………………………………………………………………( ) 10、如果没有太阳,那么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还是能照样生存下去。…………( ) 11、恒星都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 ) 12、北极星与北斗七星的斗柄朝向一样,不同季节里它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相同的。
• 2. 可能引起“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的 原因是什么?
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是引发“温室 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因为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要使用燃料,燃料中各 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 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多会产 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 碳的平衡,以致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 地球气温上升。
除掉,才能使水变得更洁净。
• 7、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 8、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致癌 9、垃圾 10、利用资源
废物处置 11、颗粒状 微生物 • 化学
• 12、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 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Leabharlann 称为_______________。
• 13、__________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环绕其赤道的巨大 光环。
3、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促进了生物的 ___________。
4、人类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明的开拓者。 ____________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5、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弥补____________资源的不足,人们驯 养了许多的动物。
6、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美好的环境。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 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____________却日益加重___________是人
果人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 A、北极熊 B、鱼类 C、赤潮生物 • 4、金星有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二氧化碳使得金星表面的
热量难以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封存起来的太阳能使金星表面越 来越热,它的表面温度最高可达( )。 • A、347℃ B、447℃ C、557℃ • 5、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 )制作出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从而开创了用望远镜观察宇宙的新时代。 • A、哈勃 B、哥白尼 C、伽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