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历史试题(扫描版)(附答案)$748634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地方权力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D.促进了文化整合2. 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
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
此制度A. 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B. 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D. 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3.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A.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B.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C.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实质D.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4.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
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AC.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D.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5. 约在12世纪初,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
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
这些做法A. 推动了贵族政治发展B. 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C. 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D. 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6.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A.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B.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历史试题 W

I卷 (选择题 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
”“三官贫,必削。
”这表明商鞅认为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2. 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___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___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___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 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D. 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頫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丝绸衣裳)荣。
”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它是我国传统文人画的代表,蕴含了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B.这种绘画风格注重意境的表达,是士大夫独特的审美情趣C.绘画反映出我国棉纺织业发达,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4. 柏杨先生用以下图示说明唐宋两代的社会结构。
导致统治集团发生如下变化的原因是A.三长制建立B.均田制完善 C .科举制发展 D.王安石变法5.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6.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一部《道德经》,逍遥函谷行;一篇《将进酒》,饮者留其名;一卷《漱玉词》,云中叹飘零……”这是歌手李玉刚的2015开年作品《李》,不到200字的歌词竟化用各类诗词和典故多达32处,被称作“史上最牛神曲”,令无数网友叹为观止。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周考(11.27)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福利国家的发展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④“新经济”的出现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2、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B.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C.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D.这些变化解决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思想称为“凯恩斯主义”,在这一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国A.积极推进新科学革命的开展B.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竭力谋求建立经济的区域集团D.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4、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套自我调节机制,主要表现在①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②改革社会制度③实行计划经济④政府对经济加强宏观管理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二战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B.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危机时代己经过去C.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了有效干预,使资本主义体制在一定时期内适应生产力发展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缓解了供需矛盾6、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发展的原因有①科学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盛行③国家采取各种形式干预经济生活④各国进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调整改革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福利国家”的积极影响不包括A.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B.扩大了社会消费C.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8、英国人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是指A.经济发达,高枕无忧B.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C.军队强大,无惧外敌D.大规模国有化政策9、下列关于美国“新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③“新经济”的概念由美国的《商业周刊》提出的④“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A.①②③④B.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10、第三产业的讯速发展的原因是①科学技术进步②社会生产力发展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1992年克林顿倡导的经济政策理念是A.自由放任政策B.国家强权干预政策C.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2、如果说美国的政府干预是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的良方,那么,美国能够保持90年代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方法是A.继续政府干预B.寻找新的海外市场C.吸引投资D.寻找提高生产力的知识力量13、下图是《19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指标占同期世界总量的比率》。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周考(12.4)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一、客观题01.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02.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03. “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
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中朝” B.宋朝的中书门下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04.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的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
这种质疑是基于()A.中央集权程度加强 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C.内阁首辅的执政能力 D.朝臣们的深深嫉妒05.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立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己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垂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0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体现了()A.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07.《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白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周考(10.23)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1.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①居于交通便利之地②常遭盗贼劫掠③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④缺乏政府监管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2.“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以上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消极无为 B.仁政治国 C.严刑酷法 D.经世致用3.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D. 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4. “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
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
”(元熊谷)诗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5.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6.“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7.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白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稳定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秦汉时期实行的爵禄分离的爵秩制中,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说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依然存在,故选A;“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说明当时已经确立了官僚政治,故B的说法错误,故排除;题干没有提到封建等级制度问题,故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选官用人制度,而是说到了官员的待遇问题,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2.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
据此可知A. 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B. 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C. “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D. 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答案】C【解析】“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等字眼意在强调材料意在反映“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尚未形成,西周初年的疆域并未东至洛邑,选项A、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中“必须”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C。
3. 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A. 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 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C. 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D. 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重于粪桑”“一枝桑必争护”“半岁所食,悉仰商贩”材料主旨,即体现“南宋杭州富阳县市场意识比较浓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5:BADCD 6-10:DCADD 11-15:BBBAB 16-20:CCDAB
21-25:CCAAB 26-30:DCDCC 31-35:AACDB 36-40:AACBC
二.非主观题
41.(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8分)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8分)
(3)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
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
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
(9分)
42.(1)牛顿的发现,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为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
(4分)
(2)理性力量。
(2分)
(3)变化:启蒙运动目标是批判封建专制;同时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蓝图,要求自由、平等。
(4分)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分)
(4)法国启蒙运动直接指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及法国大革命;
这两次革命把现代民主政治推广开来,并最终确立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