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有关天津名人故居的故事(看侃影娱的回答,9赞)

合集下载

天津名人故居介绍

天津名人故居介绍

蔡氏家祠
蔡成勋(1871-1946),字虎臣,天津人。 1900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1911年任 浙江第四十一混成协协统。1914年任第 一师师长,南方征讨军第七军军长。冯 国璋代理大总统时,任察哈尔都督。 1920年任陆军总长。1922年任江西督军。 1924年底直系失败后,回天津寓居。
许氏旧居

马占山故居 胡艳彤
马占山(1885-1950),字秀芳,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1885年11月 30日生于吉林怀德县,祖籍河北省丰 润县。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被世人称作"抗日英雄" 。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 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 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江桥抗战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马占山在"七·七"事变后,重上抗日前线,坚持武装 抗日。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为和平而奔走,对和平 解决北平问题立下了功劳。 1950年11月29日,马占山病逝于北京寓所,终年 65岁。
探访 名人故居
SUMMARY

霍元甲故居 施爽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 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生于天津静海 县。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迷踪拳” 绝技。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 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28岁后到天津 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 栈当帮工,升任掌柜。1909年,41岁的霍元 甲,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 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被评 为沧州十大武术名人。 孙中山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 了很高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 他亲临大会,题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 以示对霍元甲的纪念。

天津有名的故事

天津有名的故事

天津有名的故事天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然也有很多有名的故事流传下来。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个典型代表。

一、“王府井”起源“王府井”作为一个名字,其实是从天津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

古时候的天津城墙东南角有一条大街,因为这条街两旁都是王府,所以人们称之为“王府大街”。

而这条街的北端就有一口井,当时井旁有一家药店,药店老板为了宣传自己的店铺,就把井改名为“王府井”。

因为药店位于城门口,进出市民都要经过此地,所以“王府井”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

二、北洋政府总统府北洋政府总统府是天津的一个历史建筑群体,位于和平区鼓楼北街,它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中央管理机构和元首居所,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场景之一。

在北洋政府总统府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故事和历史事件。

比如1895年,意大利在中国申请权利,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周围都是群众,游行示威,呼喊“维护国家尊严,死不投降”的口号。

还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当时总统府门前也是人山人海,上万学生高呼“打倒列强,拥护民主”的口号。

三、天津的民俗文化天津的民俗文化非常多样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东华门狮子舞。

东华门狮子舞在天津已经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舞狮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表演形式。

东华门狮子舞在天津非常盛行,狮子舞团不仅有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师傅,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其中。

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东华门狮子舞团都会在天津的各个角落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

四、天津的美食故事提起天津的美食,除了有名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外,还有很多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

比如河南街的八大碗,其中就有最有名的“鸡汤馄饨”,汤清饮用,口感鲜美,是很多游客到天津必尝美食之一。

还有南市火烧、八宝盖碗、银款糖果等等。

这些美食也都有各自的历史故事或者渊源。

比如说南市火烧,又称“西大街区火烧”,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当时有一家名为“吉安号”的面食店,它所制作的火烧颇为独特,便流传开来,后来这种火烧也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小吃。

十年之后当思我——寻访天津梁启超故居

十年之后当思我——寻访天津梁启超故居

十年之后当思我——寻访天津梁启超故居十年之后当思我——寻访天津梁启超故居叶克飞(历史专栏作家)天津的梁启超故居光鲜亮丽,又毗邻热闹喧嚣的海河,俨然景点——不,就是景点,门口挂着国家3A级景区的牌子——自是不乏访客。

大名鼎鼎的饮冰室书斋也在这里,与故居一左一右。

故居地址为河北区民族路44号,旁边的饮冰室书斋则是46号,彼此相邻,自成院落。

这是两栋意式风格的建筑,均为两层,砖木结构。

其中,故居建于1914年,梁启超1915年定居此处,直至1929年去世,饮冰室书斋则建于1924年。

当年,这里是意大利租界,梁启超购得这块空地后,自行建造,两楼造型各异,故居由梁启超亲自设计,为红瓦顶,饮冰室为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顶有天台。

故居改造为纪念馆后,重新修葺,颇为精致富丽,让人依稀看到当年的堂皇——八九十年前,即使在洋楼如林的天津,这处宅子也极其夺目吧?据说,当年这里十分讲究,有花园,有车库,有锅炉房,还有门房。

据载,1991年时,这里便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政府前后耗资近两千万元,用于周边居民搬迁和建筑整修——1949年后,这里自然与许多名人故居的命运一样,成了大杂院,甚至在历次运动中遭遇些劫难。

至2002年10月,这里开始改造为“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次年4月对外开放,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挂牌3A级景区。

查阅资料时发现,2011年下半年,这里又经过了修葺,至2012年6月重新开放,据说又换新颜,建筑主体进行了改造,还重建了围墙。

我有些好奇,便搜了相关图片,只见两栋小楼似乎都经过了重新粉刷,极是夺目,但我只觉刺眼,甚至想起了影视城里那些新盖的老建筑,但愿这只是照片PS的效果吧。

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前几年我寻访时的形貌略好些,虽非“修旧如旧”,也嫌略新,但起码不似照片中那般触目。

故居又称“老楼”,十分宽敞廓落,有地下室,也有阁楼,每层都有九间房,二楼隔为两部分,一边是客厅、起居室、资料室,为梁启超专用,另一边是家人住处,楼下有客厅。

【传统民居】刘建章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传统民居】刘建章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传统民居】刘建章故居(天津名⼈故居系列)刘建章(1910-2008)河北景县⼈。

1926年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命⼯作,同年成为中共党员。

历任珲春县县委书记,景县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市民⼯作委员会书记,华北⼈民抗⽇联军第九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北⼈民抗⽇⾃卫委员会冀南特派员,冀南武⾢县县长,冀南五专署专员、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南⾏署副主任,冀中⾏署副主任,⽯家庄铁路局局长,华北交通部副部长,华北军运司令员,北平市军管会交通部部长,天津铁路局副局长等职。

新中国成⽴后刘建章曾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顾问,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年⼈体育协会主席。

铁道部原部长刘建章与⽼伴陈莲⽟在家中⼀起翻阅⾃⼰亲⼿制作的青藏铁路建设剪报刘建章旧居位于中⼭路北侧三马路114号,始建于上世纪⼆三⼗年代,院内主楼为⼆层带地下室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砖⽯结构,过梁均为⽯材,部分外檐为混凝⼟花饰。

顶部欧式风格较浓,设有凉台。

楼内基本保存原貌。

堆满杂物的⼩院⾼⼤厚重的院门独特⽽醒⽬刘建章先⽣的书法作品2007年,河北区⽂史研究⼈员经访查,确认中⼭路北侧三马路114号那栋中西合璧的建筑为原铁道部部长刘建章的旧居。

新中国成⽴初期,刘建章任天津铁路管理局副局长期间,曾在这⾥居住过。

2008年2⽉14⽇,刘建章逝世,他⾛得安详⽽⼜宁静。

他没有因为⾃⼰的离去⽽⿇烦⼦⼥和亲⼈,也没有惊扰众多惦念着他的战友和同事,更没有因为⾃⼰的地位和影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他静静地、从容⽽安详地⾛了。

他的告别仪式的视频后来被⽹友称为最简单的告别仪式。

正如他⾃⼰所讲的“⽣命应该是呼喊⽽来,悄然⽽去”。

刘建章在天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从他的⼦⼥和⼀些晚辈所写的回忆⽂章中,我们仍能体味到这位为铁路奋⽃⼀⽣的⽼⾰命家的光辉⼀⽣。

1920年,刘建章离开家乡到北京⾹⼭慈幼院念书,这是他第⼀次看到⽕车。

看着⽕车那巨⼤的车轮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对⽕车的好奇从这⼀刻开始愈发浓烈起来。

天津马场道名人故居(胡佛、徳璀琳、汉纳根别墅和倪家花园)

天津马场道名人故居(胡佛、徳璀琳、汉纳根别墅和倪家花园)

天津马场道名人故居(胡佛、徳璀琳、汉纳根别墅和倪家花园)天津小洋楼风情(廿三)徳璀琳别墅和倪家花园2010-03-30 08:33:34| 分类:天津小洋楼风情 |字号订阅原马场道6号的胡佛故居旧照古斯塔夫·冯·德璀琳生于1842年,德国人。

1864年,22岁的德璀琳来到天津,任津海关四等文书。

此后他平步青云,在天津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把持天津海关税务司22年之久,任英国天津租界工部局董事长13年。

1913年,他死于天津寓所,终年71岁。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美国第31届总统(1929-1933年在任)。

胡佛1899年来到天津,1906年离津回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使他得以进入美国政界。

倪嗣冲(1868-1924年)安徽阜阳人。

倪嗣冲原名毓桂,字丹忱。

1899年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倪成了袁幕府中的一名重要成员。

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为安徽都督,不久升任安徽督军,兼任省长。

马场道的小洋楼还有两处,一处是徐世章旧居,另外一处是刘汝明旧居。

略去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位名人在五大道另有居所,而马场道上的两所洋楼并非他们常年居住的地方,虽然是名下产业,但并非最主要的旧居。

所以,徐世章和刘汝明的旧居,会在今后的报道中出现。

另外,此次列入第一阶段的17处旧居,均在马场道干道两侧,马场道上的“支路”和胡同等,未列入此报道阶段,所涉及的名人旧居,将在介绍“XX路”的时候详细报道。

在一个世纪的风雨中,百年马场道保留了多数名人旧居的同时,也有少数洋楼已经在岁月的更替里从地图上悄悄地消失。

我们认为,读者应该知道:有这些名人也曾经在马场道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在马场道的名人当中,还有两个外国人不得不提,他们就是德璀琳和汉纳根。

马场道的修建与德璀琳关系极为密切。

德璀琳汉纳根都住马场道德璀琳在津期间,主持扩张英租界,垄断海河工程,参与掠夺开平煤矿。

他也参与筹办邮政,倡议修建“戈登堂”,发起赛马会,创办天津第一份英文报纸《天津时报》。

天津一日游之张学良故居之行

天津一日游之张学良故居之行

天津一日游之张学良故居之行在工作之余出去走走,对我们的身心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决定来个天津一日游。

在瑞龙旅游报的名,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相当正确的,天津一日游是明智的。

其中给我最深印象的无非是张学良故居!据出售少帅府门票的瑞龙票务工作人员介绍:“百年历史看天津”,天津素有“九国租界,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来到天津,必看的就是名人故居小洋楼,而在天津3000多栋风貌建筑,800多所名人故居中,最具特色,也是最能代表中国近代史的传奇人物的故居,就是张学良故居博物馆。

坐落在和平区赤峰道上的张学良故居博物馆藏有300余件物品,全景再现了当年张家在天津法租界的生活。

一、3D立体式博物馆,带您穿越到民国时期张学良故居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就是穿越的概念。

经过了两年的修整,耗资千万,无论从音乐,装修,家具,服饰等各个方面都原景重现了当年张家生活的原貌,让你从踏入博物馆那一刻,就穿越回到了90年前,体味张学良将军生活的原貌。

二、亲民博物馆,拉近与游客距离张学良故居博物馆重点打造亲民博物馆的概念,改变博物馆在人们心中古板的概念。

这里的家具,无论是张将军用过的书桌,或者是收音机的柜子,或者是老式的桌椅,壁炉,风琴,甚至是民国时期的百家乐,您都能够伸手摸上一摸,甚至是坐到老式的黄包车上,体验下真正的民国时期的生活,定会让游客不虚此行,流连忘返。

三、可以吃的博物馆,体味舌尖上的民国私家菜“可以吃的博物馆”概念出自冯骥才老先生笔下,现在张学良故居博物馆也被打造成可以吃的博物馆概念。

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张家私家菜,民国谭家菜,风情租界菜,中华一绝菜,养生长寿菜等等,让你不仅仅从视觉,听觉方面,甚至从味觉方面全方位的深入了解张学良将军的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可以吃的博物馆。

天津名人故事

天津名人故事

天津名人故事天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

以下是一些天津名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座城市的风流人物和传奇故事。

一、文化名人1. 林则徐:又称林景铭,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兼散文家。

他曾担任过中国福建省巡抚,是著名的"钦差大臣"。

林则徐以“反对鸦片,维护国家尊严”的事迹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反鸦片斗争的先驱者。

2. 严复:清朝末年的著名教育家和维新思想家,被尊称为“中华百科全书之父”。

严复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现代白话文报纸《燕京文报》,提倡新式教育和科学知识。

3. 程砚秋:生于清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和画家。

他以“石鼓文”的行书著名,作品富有力量感和气韵生动,被誉为“百年一遇的大家”。

二、历史事件1. 南洋商团:天津曾经被誉为“北方的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

在19世纪末,许多来自海外的南洋华商在天津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团。

南洋商团的成员不仅掌握了天津重要的商业和金融资源,也在政治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 杨虎城的“指挥师案”:杨虎城是北洋军阀时期的著名将领,在他的指挥下,北洋军队曾经打败过来犯的德国侵略军。

然而,在1925年,杨虎城被控制“反对政府”,被定为了“指挥师案”的首要嫌疑人。

最终他在押往南京的途中遇刺身亡,死因至今未明。

3. 津沽危机:津沽危机发生于1924年,是日本对中国的一次军事入侵。

当时,日本军队试图利用天津和塘沽之间的铁路线来占领这两个城市,并迅速推进到华北地区。

然而,中国抗日志士和北洋政府将领们联手抵抗,最终成功驱逐了入侵者。

以上是一些天津的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他们的事迹和传奇,给这座城市增色不少。

我们不仅要记住这段历史,更要铭记这些人的功业和贡献。

天津名人故居大盘点

天津名人故居大盘点

天津名人故居大盘点天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东西方文化交融,造就了中西兼容、古今并蓄的独特城市风貌。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天津中心市区的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被誉为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

在总建筑面积近130万平方米的地段上,建有欧洲别墅式近代住宅近300处,近代历史名人旧居百余所。

海河两岸保存了大量明清风格的建筑,原英、法、意、德、奥、俄等国租界留下了上千座大小洋楼,因此也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曹禺故居曹禺故居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23号、25号,该楼始建于民国初年,其整体面积为912平方米。

前后两楼均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带阳台,这里是闻名中外的著名剧作家曹禺童年时居住的地方,也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30年代轰动文坛的《雷雨》、《日出》等话剧名作就是在这里酝酿出来的。

随着岁月的剥蚀,小楼己显得苍老了。

目前正积极宣传,争取市财政拨专款或采取社会集资等方式,对其进行修复,并建立纪念馆。

霍元甲故居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1986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整修了霍元甲故居、修建了霍元甲陵园,用以纪念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

1997再次修葺了霍元甲故居,扩建了霍元甲陵园,辟为“霍元甲故居纪念馆”。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园两部分组成。

故居建于清同治初年。

1997年,在其原址翻盖成青砖瓦房的三合院。

跨进小院门楼,是一镶有“福”字的影壁墙。

影壁墙后面是一明四暗五间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厢房一间,中间正房挂着霍元甲遗像,两侧是霍东阁在霍元甲遇害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

西屋霍元甲书房墙上高挂着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题词:“尚武精神”。

故居内陈列了一些霍元甲练武时所用的武器和精武会的会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过的遗物。

张学良故居位于天津市赤峰道78号的张学良旧居,现在是一家茶馆(摄于6月8日)。

1925年“少帅”张学良进驻天津期间,将此楼买下作为住宅。

袁世凯故居位于天津市海河之滨的袁世凯故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知道哪些有关天津名人故居的故事?(看侃影娱的回答,9赞)
“百年历史看天津”,天津有英、法、德、意、美、日、俄、奥、匈、比利时九国租界,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

天津最具特色而且在全国所独有的便是租界里各式各样的小洋楼,3000多栋风貌建筑、800多栋名人故居,从末代皇帝溥仪的静园到梁启超故居,从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的故居疙瘩楼到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故居,不胜枚举。

简单看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故居吧!
【少帅府-张学良】
张学良故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8号的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

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

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

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经过两年多的整修,旧景重现,品味历史,张学良故居博物馆的音乐、装修、服装、家具、人物全景重现了当年张家在天津法租界的生活原貌,用立体的方式重现了天津民国时代五大道的浪漫奢华及传奇故事。

【静园-末代皇帝溥仪】
静园,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70号(原日本租界区宫岛路),始建于1921年。

静园初名乾园,为北洋政府驻日公使陆宗舆宅邸,1929年7月—1931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携皇后婉容、淑妃文绣于此居住,更名“静园”,寓意“静以养吾浩然之气”。

静园主体建筑属于折衷主义风格,带有日本木构建筑特点和西班牙建筑的样式。

门的结构和材料选用具有典型的日本特色,朴素自然而简约,然而它的缓坡屋顶、筒瓦的利用以及室内细部装饰则有明显的西班牙中世纪建筑风格。

静园为三环套月式三道院落,即前院、后院和西侧跨院。

前庭院建有西班牙式二层(局部三层)砖木结构主楼一座,西半部为通天木柱的外走廊,东半部为封闭式。

整理修复后的静园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对外开放,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品牌魅力景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庆王府-庆亲王载振】
庆王府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原英租界剑桥道)55号,地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最集中的“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腹地。

其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

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

庆王府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

整体建筑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五大
道洋楼之中西风东渐的典型建筑。

庆王府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两层外檐均设通敞柱廊,
建筑形体简洁明快。

室内设有共享大厅,大气、开敞,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

水刷石墙面
与中国传统琉璃栏杆交相辉映,门窗玻璃上比利时工艺雕琢的中国传统花鸟栩栩如生。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在天津市国土房管局的领导下依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历时近一年完成了庆王府的整修工作。

整修过
程在充分尊重和保留建筑历史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融入精巧别致的现代使用功能,如今,这
座昔日的王府已经成为天津独一无二的文化休闲空间。

【梁启超故居-梁启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物,一生著作甚丰。

他于民国初年在天津意租界西马
路 ( 今河北区民族路 ) 购得一块地皮,面积约4 市亩,于 1914 年建成一所住宅,此后又建一所书斋叫饮冰室,住宅为二层西式楼房,前后共有两幢。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冰室位于河北路46号。

这两所住宅是民
国初年梁启超购买周国贤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

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

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
平方米;书斋“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折中主义风格明显,为
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

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
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

这座书斋的建立,意味着梁启超曾经的虚拟“饮冰室”文化符号终于有了实体的依托。

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南开大学、清华大
学等名校讲学和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的饮冰室著书立说,潜心
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探讨中外文化的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新楼和旧楼全归公产,先是有军属入住,后居民越来越多,院内也陆
续搭建了许多临时建筑,在筹办纪念馆前的腾迁过程中,这里一共迁走了91户居民。


天的饮冰室,虽然没有了硕儒秉烛夜读的场景,也见不到梁氏子女们的欢笑与嬉闹,但宁
静的空间中却充满了历史的味道。

【袁氏宅邸-袁世凯】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是在天津起家,他在天津建造了大量豪宅。

其中:奥租界金汤二马
路(河北区海河东路39号),规模较大,占地1836平方米,建筑面积2217平方米,主楼
呈“L”型,三层砖木结构,共有房54间。

袁世凯委托英、德建筑师设计成欧洲古典式建筑,建造成一所富丽堂皇的大型住宅,是天津仅存的一幢十六至十八世纪德式风格的小洋楼。

从海河对岸观看,宅邸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周墙身托起的又高又陡的双坡顶,以及在屋顶上建造的那座采光亭。

这种造型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在德国建筑风格中进行演化,变为有外棱的“扣钟”。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幢楼内建有“隐身处”和“脱身处”。

“隐身处”是在二楼右侧有个小门,门内建钢筋混凝土楼梯,铁栏杆,可上至楼顶间,下至地下室、如果关上小门便找不到上下楼的去处。

“脱身处”是在三楼凉亭设有铁楼梯,直通后花园余门,由此可脱身逃走。

此外,在这所楼的二、三层之间还专门设计了一间八角形房屋,几面窗户都朝海河,无论潮涨潮落,河水都好似往八角楼里流,象征无数财源流人袁家。

在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中,此建筑已被重新修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天津名人故居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