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合集下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遇到生字词及时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词句。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山中景色和友情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山中与裴秀才迪书2. 课程年级:高中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山水诗的特点和风格。

2. 课时一:(1)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2)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课时二:(1)继续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整理课堂学习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 写一篇关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估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参考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注释和译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网络资源:查找王维的生平介绍和山水诗的相关评论,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八、教学步骤1. 课时一:(1)让学生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感受诗的音乐美。

(2)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古文,题目是--,作者王维,简单解释一下题目,这里有个问题:王维为什么给裴迪写这封信呢?对于王维,以前学过他的很多作品,这是一头大才郎,太熟悉了,就记住关于他的几个关键词,诗佛王孟淡远娴静,----这里不得不提文学史的一位超级巨星苏轼对他的超级经典的评语: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赏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对王维诗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用一个字评价这样的诗作那就是“美”,那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他的这封信美吗?管它呢,姑且认定它是美的,我们先来美美地听,听两遍,第一遍,听准字音,再一次熟悉课文,-----看一下,下划线的这些字都读什么音?来标注一下吧.听第二遍,听的同时,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地方,是集中在这两个地方吧,想一想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美吗?美听别人读肯定不如自己读,旁观不如参与嘛,现在进行课文学习的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第一轮,读准节奏,古文断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大家不要忽视,以第一段为例,注意四字句,这里也有几句找个同学来划一下句读,怎么样?很好吧?现在我们大家齐读一遍课文第二轮,自由读,读出感情,进一步想想选取的景物构成的意境折射出怎样的意蕴?读的也差不多了,想请一两个同学范读,看能否读出美来,给你配点音乐怎么样?美美地听了,也美美地读了,我们现在美美地品,品出文章的“美”来,只品景物描写的那两段,更不妨推荐一两位画画得好的同学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为课文配上景物描写的插图吧。

品完了,让我们美美地说吧,说出你对课文景物描写的评价。

修辞,示现:利用人类的想象力把实际上不闻不见的东西说得如闻如见。

转品:有点类似词类活用通过我们的分析,王维笔下的景物描写很美,其实作者在信中也有直接的表述:开头“殊”,结尾“深趣”,开头开宗明义,结尾更是由文学的角度上升到了美学和思想的高度,整个结构也是完整严密,有种“美”,一种结构美。

老师提个问题:给裴迪的信中为什么大篇幅的写景?通过分析知道,书信中提到的景物很美,以景动人,引诱裴迪来看,开春到山中来游玩,用文中的话就是“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Shanzhong and Pei Xiucai's teaching case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章2: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篇章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猥(wěi )憩(qì )讫(qì )辋(wǎng )涟(lián )吠(fèi )灞(bà )墟(xū )舂(chōng)曩(nóng )仄(zè )鯈(tiáo )皋(gāo )陇(lǒng )雊(gòu )檗(bò )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 古:景色,气候; 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句式、修辞等。

1.2.2 文化背景:介绍中国古代书信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以及裴秀才迪的生平事迹。

1.2.3 课文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1.2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2.2.1 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2.2 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古代书信文化。

3.1.2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1.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书信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和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介绍裴秀才迪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4.1.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1.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4.1.4 写作练习:模仿古代书信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10分钟4.2.2 讲解课文:20分钟4.2.3 课堂讨论:15分钟4.2.4 写作练习: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5.1.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3.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4.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5.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

此外,文句的翻译、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3)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粤教版选修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粤教版选修

广东教育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教学方法: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

《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

《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3.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一、重点、难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

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了解。

1.2 适用年级及学科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学科:语文1.3 教学时间共计150分钟,分为3个课时。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重点词汇与句型的解释与练习课文中的哲学思想的探讨作文练习:以课文为启发,写一篇关于自然与人生的作文2.2 教学步骤课时一:1. 课文朗读与理解(3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情节。

2. 重点词汇与句型的解释与练习(45分钟)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课时二:1. 课文中的哲学思想的探讨(4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如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2. 作文练习:以课文为启发,写一篇关于自然与人生的作文(45分钟)给学生发放作文题目,要求以课文为启发,写一篇关于自然与人生的作文。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文,教师进行指导和批改。

课时三:1. 作文讲评与展示(4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课文文本《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关注释资料和参考书籍作文纸张和评分标准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学生作文的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的积极程度。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意见。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为灵感来源。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体验自然环境,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课文内容。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源。

6.2 课堂活动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讨论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饭讫.()猥.亵()休憩.()玄灞.()辋.水()沦.涟()犬吠.()舂.米()曩.昔()轻鯈.()
青皋.()麦陇.()朝雊
..()黄蘗.()
二、解释加点字词。

景气
..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
..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
复与疏钟相间.()多思曩昔
..()
非子天机清妙
....者()因.驼黄蘗人往()
三、词类活用并解释。

与山僧饭.讫而去()夜.登华子冈()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
村墟夜舂.()步.仄径()
四、特殊句式。

猥不敢相烦()憩感配寺()
明灭林外()步仄径,临请流()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因驼黄蘗人往,不一。

六.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王维知多少?
2. 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