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东台市唐洋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5课 诗人谈诗》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教学课件苏教版

2. 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重点) (难点) 3. 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原籍湖北黄陂,生 于湖北武汉。诗集《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 诗集奖,散文集《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 集)奖,还诗论集《诗人的两翼》等。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徒弟,福建同安人。“七
沙河口区风景林管理处发动群众,在临山居民楼中,增加54个
家庭瞭望哨,以便能够尽快发现火情上报。 3.旷野:空旷的原野。
赏诗方法 特别感受——偏爱
导思1.文中哪两个 字最能体现作者对 这首诗的感受?说 关键词: 宁静深沉 抓意境 导思2:从文章第②段 来看,你认为要读懂 这首诗首先需了解什 么?
说产生这种感受的
月派”重要诗人。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 《鹅毛集》等。
1938年,鲁藜作为进步青年到达延安。诗人写《一个
深夜的记忆》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 处的延安虽然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
诗人在诗中借描写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表现了战
争年代人们盼望“黎明”,渴望光明的情怀。《一个深夜 的记忆》一诗,没有注明写作日期,诗人鲁藜曾经致函沈 栖,“我想大约在1941年间,是我宿营于雁门关外一个山 村里写在我的日记册中的”。
三
记一记词义
1.乍然: 忽然;也有刚开始之意。 2.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眺望、瞭望辨析: 它们都指登高往远处看。“眺望”指随意观看或观赏景物,如:
东京巨蛋公司将于2014年下半年在东京文京区开设以宇宙为主
题的博物馆,观众可体验从宇宙眺望地球。“瞭望”指负有任务, 眼光专注地观察情况,如:为保护国有森林资源,2014年大连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品析原诗,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3、通过对比阅读,归纳评论的写作特点,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联系时代背景,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通过对比阅读,归纳评论的写作特点,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感受。
教学时数:一课时学生课前预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眺望( )旷野( ) 山峦( ) 笼( )罩弓弦( )2、了解作家作品及写此诗的相关背景。
3.了解两个概念(1)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4.朗读课文,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诗歌只有短短的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这首诗该如何理解呢?(明确:抓住“黑夜”、“黑色”以及“光明”,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一代人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但他们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
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一代人被浓缩成一个不屈的形象,无尽话也被浓缩成短短的两行诗。
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二、诵读品味《一个深夜的记忆》1.音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意读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上册15《诗人谈诗》教案苏教版

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上册15《诗人谈诗》教案苏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深入体味诗歌意境。
2.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重点)3.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积淀出浩如烟海的文化硕果,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不仅有同学们熟知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也是其中的奇葩。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
1938年去延安。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的字音。
曾卓(zhuó)鲁藜(lí) 门槛(kǎn)曙光(shǔ) 乍(zhà)然眺望(tiào)旷野(kuàng) 山峦(luán) 笼罩(1ǒng)3.理解词义。
乍然:忽然;突然。
山峦:连绵的山。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眺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这首诗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
“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从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几节?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1doc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美。
3、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思想内容。
4、学习作者是怎样私愤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对比评论文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美,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坚强的意志和对光明的渴望精神。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重点1、学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并能谈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2、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评论的写作特点。
◆难点1、分析诗歌中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作者怎样欣赏和评论诗歌。
◆活动突破1、从背诵入手,熟读并背诵诗歌,然后谈体会。
2、把诗歌和评论对照看看,结合评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诵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在以前学过一些诗歌,有没有被诗歌中优美的语言或者深远的意境所感动过的呢?有,说来听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十行,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是诗人曾卓却发现了这首诗的美,而且对它“很有偏爱”。
畅所欲言聆听它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今天人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曾卓“很有偏爱”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初读·感悟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首小诗认真读一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语速和语调进行诵读。
组织两到三名同学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三、精读·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把这首小诗诵读一遍,边听边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听完后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组织交流、评价。
五、赏读·升华1、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作者为什么会错把“月光”误认为是“阳光”?2、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你是如何理解的?六、熟读成诵阅读、思索诵读、交流聆听、想像各抒己见思索、讨论、交流思索、讨论、交流诵读、背诵补充资料1、鲁藜简介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

诗人谈诗教学目标: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教学重难点:1.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2.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我们曾经学过不少诗,大家多多少少有点体会,请大家谈谈你认为可以从诗的哪些方面去入手理解诗歌?(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诗歌叙述描写的内容、词语的感情色彩、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等)二、检查预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弓弦.( )2.了解鲁藜: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三、自主探究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四、自主合作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3. 揣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1)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的理解。
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2)河岸被山影压着”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
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3)“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五、自主展示品味语言特点(1)精练: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2)准确:第二节中的“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人谈诗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手法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2)在讨论的基础上,学会自己阅读诗歌,培养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并学会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清晰地表达出来。
(3)体味《一个深夜的记忆》所展示的丰厚的意蕴,明白作者借此表现出的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革命胜利的殷切期待。
教学重点(1)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所抒发的对光明的渴求之情。
(2)理解一些精炼语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中作者独到的评价与见解,并学会自己鉴赏诗歌作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已过去很多年了,而我们最难忘怀的就是弥漫在那个时代上空的浓重的阴云。
对这段历史大家都有不少的了解,今天,我们再通过诵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来缅怀战斗在黑暗中的勇士们。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鲁藜(1914~1999),某某同安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并开始写诗。
1938年到某某。
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红旗手》、《时间的歌》、《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是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曾卓(1922~2002),某某黄陂人。
1936年参加革命。
当代诗人,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
虽然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而是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其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是作者的扛鼎之作。
2.宇词积累(1)生字鲁藜lí门槛kǎn 曙光shǔ乍然zhà跳望tiào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推敲字词诗歌是讲究炼字的,古有“一字师”“推敲”的故事等。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认为哪些用词既精炼又生动。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选代表发言。
【点拨】如“月光流进门槛”中的“流”字,这个带有强烈主观感受的词使一幅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了。
201X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教学课件苏教版

3. 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原籍湖北黄陂,生 于湖北武汉。诗集《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 诗集奖,散文集《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 集)奖,还诗论集《诗人的两翼》等。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徒弟,福建同安人。“七 月派”重要诗人。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 《鹅毛集》等。
中华月文化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 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 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 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 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 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 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 永恒的象征。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 “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句中的“偏爱”一词有 何作用? 【答案】“偏爱”一词写出了作者对鲁藜这首诗特 殊的喜爱之情。
2.“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 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的
“错觉”指什么?举李白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案】“错觉”是指把月光误以为是曙光的来
关键词: 追求光明
联想
导思2:作者由风声联想 到黎明,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主题
导思3.查找一下这首诗的 写作背景,回到现实中的 作者发现自己是“最初醒 来的人”该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江苏省盐城东台市唐洋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教学案

15、《诗人谈诗》学案【学习目标】1、禺折原1 至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学习重难点】1、阅读欣覧《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內涵.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3【课前预习】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2、了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
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 它的传播范用也最为广泛。
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当代诗人。
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
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
鲁萦,现代作家。
历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4、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 曙光() 乍然( ) 眺望() 旷野( ) 弓弦()・山峦( ) 笼罩()5、反复诵读诗歌, 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匚第i课时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葱展示给同学们。
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6、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7、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诗人谈诗》学案
【课前预习】
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2、了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
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
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当代诗人。
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
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
鲁蔾,现代作家。
历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4、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曙光()乍然()眺望()旷野()弓弦()山峦()笼罩()
5、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课时
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6、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7、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8、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
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9、再读原诗,品味涵咏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10、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
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第二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曙光()(2)乍然()(3)弓弦()(4)山峦()
(5)旷野()(6)笼罩()(7)门槛()(8)眺望()
2、填空。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当代诗人。
本文是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对的《》的评论。
代表作有。
二、阅读提升:
3、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问题。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诗歌善用虚实并用的手法,从诗中找出一处虚写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地笼罩在沉静中。
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对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7、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从门槛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
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
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
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
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1)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请默写在下面。
(2)《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
8、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