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马哲,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则。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来探讨马哲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辩证逻辑是认识和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三、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
实践论还强调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世界的关键。
四、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及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揭示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地分析,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另一重要原理,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和丰富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们正确认
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基础。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唯物论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辩证唯物论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表现为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和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的(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和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规律和认识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统一体,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基础之上。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导致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唯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和丰富理论,才能达到真理。
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理想社会,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发展和全面实现个人潜能。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如何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作用?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以世界的普遍本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碰到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从而产生对世界普遍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从根本上说,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
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深化了人对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的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以及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人生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内容和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世界观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联系: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同样以“整个世界”为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理论来源: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辨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
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的就是唯物主义。
特点与形态: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3.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家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原因: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即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⑵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因为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6.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⑴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
哲学体系。
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⑶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7、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本的发展,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吸取二者的合理观点,力求在现代科学和哲学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只有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哲的中国化是由马哲的本性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决定的。
马哲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以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内容的理论体系。
8.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马列主义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齐了开创和决定作用,他不仅在理论上反复强调、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反复强调、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典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实践论》、《矛盾论》是理论典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时间和空间:时间: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空间: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
特点: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关系:时间空间与运动的物质不可分。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对宇宙中发生的一切无运动的物质和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能的。
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指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平衡或稳定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运动与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作用与起源: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影响和制约人体生理活动。
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旧唯物主义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致的。
其意义在于: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⑵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⑶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二、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具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他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致的。
2、运动的绝对性质与相对形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马哲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及其作用。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
其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三、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是古猿的体质形态、群体结构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前提。
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产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内容和作用?第一,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的根本标致是制造工具。
五、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4.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作为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又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六、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5、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答: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