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以课本为载体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以课本为载体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以课本为载体的诗歌鉴赏复习策略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却一直是学生的得分难点,一是因为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已是学生的难点,二是因为诗歌鉴赏题目本身又有特殊的鉴赏要求和答题规范,所以得分率较低。

但是新课改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更加重视,并未因此题历年得分较低而降低门槛,反而此题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了11分。

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三教学实践,以课本为主要载体,对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调整。

一、整理补充鉴赏常识在日常教学中,对诗歌的鉴赏是穿插在教材体系中的,虽然每篇诗歌在讲解时都设计了鉴赏常识,但是复习时有必要将之前零碎的知识先系统化,所以复习一开始,我和学生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有关鉴赏的理论知识。

大体来说,涉及以下八个方面:(1)诗歌的常见体裁;(2)诗歌的常见题材;(3)诗歌中常见的内容;(4)诗歌中常见的思想主旨;(5)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6)古代文化常识;(7)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8)常见诗歌语言的特点。

二、自己编写诗歌目录复习时,我特意让学生将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所有诗歌以时间为顺序重新作了诗歌目录,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1.可以更方便地检查诗歌的背诵情况。

一纸目录,既是一张背诵清单,对着它,学生能很快检查出自己的背诵缺漏,在复习时可以有的放矢。

2.可以更高效地梳理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诗歌的源起、发展;题材、体裁;某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诗歌内容的分类;诗歌涉及的地名、节日、节气、习俗等等,这些知识既多又杂,学生记下他们耗时又费力,还容易混淆出错,但是不识记这些理论知识,对许多诗歌就无法进行鉴赏。

可是如果把这些东西“镶进”目录里,记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比如,目录第一篇《诗经·卫风·氓》,即可以考查诗歌的背诵,也可以联想诗经的内容、分类、风格、价值等;与后面的篇目联系起来,又可以看到诗歌的一个发展过程,进而可以发现不同时期诗歌中反映出的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主流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策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策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策标签:高考;诗歌;鉴赏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学习诗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涵养。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高考中答好诗歌鉴赏题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吃透《考纲》,理清常见题材,归纳思想感情《考纲》规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选材方面:一是篇幅短小。

二是语言内容浅显。

吃透这几点,便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缩小复习范围。

因此我们就选择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以及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宋词元曲。

另外,还可以选择咏物诗、咏史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这些诗歌的主要寫作手法普遍为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直抒胸臆,用典等,答题时只要仔细读诗,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确定诗歌类别,只要理清诗歌题材类型,记住每一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在答卷时就很容易得分了。

二、调动诗歌知识储备1. 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要鉴赏的诗歌的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

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的是他立志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他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因此要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 史学知识储备。

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些不同之处。

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 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

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勤于归纳、勤于总结、勤于积累记忆。

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语文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doc

语文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doc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一、宏观分析:总体上看,诗歌鉴赏题这种考查形式主要要求考牛从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血鉴别诗歌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考查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考查了用字分析、思想把握、技巧分析、内容分析、意象理解、诗眼分析、名句赏析和赏析评价。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主耍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有达技巧〃是要求対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

鉴赏和评价这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木内容的赏析,如果没冇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所以,鉴赏、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带冇较强的主观色彩。

感悟形彖,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屮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同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到2007年的高考试卷充分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中冇关古代诗歌鉴赏的考题,其主要的考查方向将集中于以下几点: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及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分析诗歌中的形彖:主耍是针对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如〃诗眼〃的赏析和词语的外向锤炼。

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

二、诗歌考察主要有:内容、手法、感情、语言、意境、诗眼、炼字、诗论(暗引)题型、作者、体裁、内容从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浅谈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

浅谈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

浅谈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诗歌鉴赏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由原来的客观选择题转为主观表述题,最近两年又增加了分值,这样就使得诗歌鉴赏既为难点又是重点。

怎样让诗歌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点思路和做法。

一、师者宏观拓展,微观深入即遵循整体阅读、整体理解的思路,从宏观上着眼,微观处深入,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诗歌,深入理解诗歌,扣准题干,明白答题。

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如下两点:(一)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诗歌鉴赏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方法首先是把握认知步骤。

先让学生宏观上了解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史知识的积累。

再进行朗读、阅读,整体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

其次是明白鉴赏内容。

就是让学生明确诗歌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歌的词句、主题、情感等。

再次是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

这是诗歌鉴赏中要传授给学生的重点知识。

也是微观处要讲清楚讲透彻的地方。

这些知识包括题材分类、风格流派、意象意境、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等。

比如在题材内容上,学生要清楚诗歌有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之分,有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情诗之别。

在风格流派方面,让学生多了解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不同诗人的风格,会有助于学生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意象意境方面,可结合“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来体会意象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来体悟作品的主旨与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鉴赏时,分析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对意象的审美特点有所把握。

在表达技巧方面,着重要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烘托、虚实、用典、象征,以及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和各种修辞方法等等表达技巧,要熟悉并能准确使用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篇章结构的常用术语。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一些策略研究,以期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包括对诗歌的音韵、节奏、意象、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能够从多种视角全面把握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2.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渴求。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诗歌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感悟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内容1. 选材精准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诗歌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也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诗歌作品,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和知识面。

2. 多角度解读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对诗歌进行解读,包括音乐、绘画、历史、哲学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理解能力。

3. 融入生活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方式,使诗歌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诗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方法1. 导入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生动的引导,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来。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图像呈现、音乐播放等方式,开启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

2. 启发式教学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诗歌的美和奥秘,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策略
• 提问方式: ①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高考试题 《雨后池上》 刘攽
雨后池上
刘攽
•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 要点
• 1.考纲要求 • 2.考题回顾 • 3.命题特点 • 4.存在问题 • 5.备考建议 • 6.复习建议
• 一、考纲要求:
• 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 度”,能力层级D级。
•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 巧”,能力层级D级
• 二、考题回顾:
• 2008年——2013年“全国新课标 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考查 的题号,题型和考点分布图:
9
主 观
(蔡 肇)
情 感 技 巧
(辛 弃疾)
技巧 朝.
情感
陈江 总)
主题
情 景
(周 朴)
情 景




情 景 关 系
三、命题特点:
1.分值相对固定,题型相对稳定。 分值11分,2个小题均为主观题 2.选材: 多样化,乐府诗1首,唐诗1首,宋词2首,宋诗1 首,唐诗宋词虽然仍占主要地位,但古诗、元曲、
• (3)注意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
•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三步走答题法)
• 1.分析意境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

模拟试题二
总结词
这道题考察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的理解。
详细描述
题目给出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求考生分析这首诗中的对仗、用典、 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并阐述其效果。
模拟试题三
总结词
这道题考察学生对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理解及其象征意义。
详细描述
题目给出了杜牧的《清明》,要求考生分析诗中“雨”这一意象的含义,并阐述 其在诗中的作用。
03
亲情主题
04
爱国主题
05
人生感悟主题
《长恨歌》、《鹊桥仙·纤 云弄巧》等,表现对爱情 的执着和追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等,表现对朋友的思念 和惜别之情。
《游子吟》、《回乡偶书 》等,表现对家乡和亲人 的眷恋和感怀。
《过零丁洋》、《夏日绝 句》等,表现对国家和民 族的忧患和热爱之情。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 ,表现边塞将士的威武 、豪迈气概和浓郁的战 斗精神。
以惜别、慰藉为主题, 表现离别时的情感、对 朋友的牵挂或对离别的 感伤等。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遗迹为题材,表 现诗人对历史事件、人 物的思考和评价,或对 现实的不满等。
表现诗人因羁旅生涯而 引发的孤独、思乡之情 ,或对旅途中的所见所 闻的思考和感受。
模拟试题四
总结词
这道题考察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的综合理 解。
详细描述
题目给出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要求考生分析这首词的主 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词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 》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备考策略 • 基础知识复习 • 解题技巧训练 • 模拟试题及解析

谈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

谈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

谈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古代诗词鉴赏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自从进入高考考查范围以后,它一直成为学生难以迈过的坎。

如何更好地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你!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一)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中,教师通常会采用“老师教,学生练”的近乎于“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

教师讲得多,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听课也没有热情,并且,古代诗歌年代久远,课堂上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对此进行改革,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一、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方面,一是精心挑选并出好题目。

根据考点,从近几年高考真题和名校的模拟题中精心挑选40道题,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感情各10道,制成4张试卷,提前发给学生预习。

二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在分组时,各小组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进行搭配,使各小组学习水平相当,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学生方面,一是早自习时间读一篇诗歌鉴赏类的文章。

在开学初,建议学生购买一本诗歌鉴赏类的书籍,并制订好计划,每天早上朗读一篇诗歌鉴赏性质的文章。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了解一首诗歌的含义,还可为写作储备素材。

二是对课本进行梳理、归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清楚地看到,试题与课本(包括选修课本)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以江西考卷为例,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第二小题,要求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答案是《齐人有一妻一妾》,来自于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

又如2012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第二小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要求比较两者的异同,题中提到的《虞美人》一词也是课本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力较强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 • • • • •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 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刺毒龙。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 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同一作家风格有的也不相同
1、王维是盛唐时山水诗人,也有边塞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观猎》 (王维)
(2)反映边塞生活。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 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献诗以求引荐。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4)离别思乡之作。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 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5、陆游写爱国诗为主,也有反映个人生 活的诗。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 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 托。莫、莫、莫。
(三)诗歌背景的了解与掌握
(一)社会生活背景知识概览
1、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 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 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 作啼鹃带血归。
(四)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 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 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我们 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 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 理解作品的内容 。
4、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也有婉约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 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江城子· 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 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语序倒装:
•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 卧龙诸葛。” • 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 《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刘叉《从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 《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陆游《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 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唐末悯农怜民。
《咏田家》(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 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 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5、宋人注重理议。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 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 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宋明注重忠义。
例3、《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划横线的诗 句中找出类似“闹”字那样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正确的一项 ( ) B (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A、(1)春 (2)别 (3)入 (4)悠 B、(1)笑 (2)惊 (3)潜 (4)见 C、(1)依 (2)别 (3)潜 (4)悠 D、(1)笑 (2)惊 (3)入 (4)山
(二)诗人自身际遇及个性展示
1、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 《归园田居》(陶渊明 )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李白的大气豪放。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 “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 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 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高考诗歌鉴赏 复习策略研究
2006年12月
鉴赏步骤“五看明”
看标题,明意思; 看作者,明风格; 看注释,明缘由; 看意象,明意境; 看诗眼,明情感;
(一)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3、王维的田园诗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李清照)
1、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
“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 含义。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 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1、“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 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 尽无休。“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 活。“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雕栏 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 繁华美富的东西。“朱颜改”语含双关, 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 是人非。 2、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 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 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 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 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 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 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 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 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 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 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 谷中,白骨无人收。”
2、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 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3、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1)希望建立军功。 《从军行》 (杨炯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 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答案: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 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 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 整体鉴赏李煜的《虞美人》并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 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Hale Waihona Puke 例2: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你觉得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 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 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 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 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 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 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 邪。
(五) 从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 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 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 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 达技巧。
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觉得颔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 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 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突出题目中 “早”字。
2003年高考(全国卷)要求考生从王维的《过 香积寺》诗的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 清松”中找出“诗眼”,说说“为什么”,并结 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 诗人慕名寻访深山古寺却不知身在何处,步入古 木参天的荒山野岭,远方传来隐隐的钟声在深山 空谷中回响,更增添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气氛。第 三联前句的“诗眼”,应是“咽”字。山泉在高 大的岩石间艰难曲折地穿行,自然不能轻快地流 淌,仿佛发出低抑幽咽的声音。后句的“诗眼” 是“冷”字。昏黄的残阳涂抹在幽深的松林上, 使幽暗的山林显得分外阴冷。这一联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以通感手法将视、听、触觉融为一体, 传神地表现了山中的幽静孤寂,诗中有画,充满 了出世入静的禅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