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最苦闷的大明少保

合集下载

戚继光的事迹

戚继光的事迹

戚继光的事迹篇一:我们身边的名人_戚继光的故事忍痛斩子明朝时候,倭寇经常侵犯台州沿海地区的居民,皇帝派戚继光将军到这里抗击倭寇。

戚将军的部队纪律严明,打仗勇敢,经常把倭寇打得大败。

有一次,倭寇准备从海门上岸,到临海、仙居一带抢劫。

戚将军得知后,一方面命令他的儿子带兵埋伏在花冠岩,一方面自己带兵假装败退,把倭寇引到界岭头,准备等敌人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攻,一举全歼。

戚小将军年纪较轻,交战心切,没等敌人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出击,结果大部分倭寇逃跑了。

这一仗虽然打死倭寇800多人,但戚将军却认为儿子犯了军令,没有按计划行事,要按军法把儿子处斩。

部将们得知这一消息,都跪在地上求情。

但戚继光不答应,他说:“我是一军之帅,如果我的儿子违犯军令可以不杀,那我以后怎么带兵?我的命令谁会执行?”结果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戚继光忍痛杀了儿子。

后来老百姓为纪念戚小将军,在他被杀的水井口用小石头铺起了花样石子街,叫“水井口花街”,又在花冠岩附近建造一个殿,叫“太尉殿”,让世人永远记住这位戚小将军,也永远记住戚继光从严治军、铁面无私的品德和抗击倭寇的伟大功绩。

爱国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受父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文武全才的人。

当时,中国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16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

17岁那年,他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

戚继光一上任,摆在他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倭寇为患。

倭寇是指日本内战中的一些残兵败将,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从14世纪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们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一带打家劫舍,杀人放火。

到了15世纪下半叶,倭寇越来越猖狂,他们与中国沿海一带的土豪奸商相勾结,有的甚至深入内地,攻陷州县,倭寇成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祸害。

1555年,由于戚继光在山东抗倭寇有方,朝廷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

戚继光简介【最新7篇】

戚继光简介【最新7篇】

戚继光简介【最新7篇】是华夏民族的英雄,作为一代名将,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7篇戚继光简介,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戚继光练兵的故事篇一戚家军成军于治世(相对明末),所面对的敌人以倭寇中的萨摩人为主。

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

戚家军嘉靖三十八年(壹伍59)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农民和矿工。

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

比较有名的大战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经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3000余级,烧杀溺毙无算;福建之役,总兵力六千,经横屿,牛田,林墩三战,斩真倭5000余级,其中横屿之战是一场精彩的步炮协同作战,先以火炮击沉倭寇战船并轰击倭寇大营,再以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斩杀倭寇头领。

嘉靖四十二年莆田的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斩真倭20000余,另于广东剿灭勾结倭寇的海盗吴平,斩从倭30000,吴平逃亡海上。

同时还创造了,以平均每22人伤亡,换取斩杀1000人的冷兵器时代敌我伤亡比的奇迹。

戚家军的胜利还建立在严格甚至是严酷的军法上: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

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40两!(明中期白银40两约现在12000元。

)戚家军的纪律严明也是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就连少数民族都愿意为之誓死效命,这样的军队在封建王朝是独一无二的。

隆庆元年,戚继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调往京师,督阵蓟辽,编练车步骑营三万。

隆庆二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帅蒙古铁骑30000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8000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全歼朵颜30000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万历三年,长秃帅兀良哈铁骑50000入寇,戚继光又率8000铳骑出塞包抄,全歼50000蒙古军,活捉长秃。

戚继光的资料

戚继光的资料

精心整理戚继光的资料戚继光的资料。

有戚继光出生背景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北部也经日本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倭,来自日本的海盗因此被称为倭寇。

四出抢掠时,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

刀枪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极强。

擅长近身格斗、火枪射击,惯于设伏偷袭,常用川字或一字长蛇阵。

由于当时明朝军队腐败,明军开始时常吃败仗。

常南下侵扰。

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内犯,在土木堡俘获英宗,明朝几至覆亡。

也先及后被部下杀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成化、弘治年间,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

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成数十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为大,多次举兵内犯。

其中以俺答、小王子最为出名。

家世)。

元戚继光无可厚非的是民族英雄,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谁又能想到居然是个怕老婆的“耙耳朵”呢。

据说我们的英雄对其老婆王氏是惧怕到了极点:传戚夫人不能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戚将军为了养儿子瞒着夫人纳了三个妾,结果让戚夫人知道了,拿刀差点谋杀了亲夫,多亏戚将军心眼活泛,又是哭又是下跪才平息了事。

戚继光官职世袭,不过初期还是很穷滴,据说戚夫人买了一条鱼,做了全家吃鱼头和鱼尾,把鱼身子留给戚继光。

另外还曾卖了自己的首饰,让戚继光跑关系请客吃饭。

这样的老婆还是不错滴。

任何人都不是没有污点的,戚继光也一样,他虽是英雄但是并不清廉,在当教育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武艺精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因受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

戚景通对儿。

戚继光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为上位,他用了一个极其龌龊的手段

戚继光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为上位,他用了一个极其龌龊的手段

戚继光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为上位,他用了一个极其龌龊的手段提及历史上著名的抗倭英雄,想必许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戚继光。

而他,除了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外,还在书法和文学方面也有着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然而,即使像戚继光这样的英雄,也不免被那个腐败的朝代所影响,参与到了“贿赂”事件之中。

戚继光年少时,虽家境贫寒但他却胸怀大志,常常废寝忘食地读书,精通儒家经典和古今历史。

由于年少时家乡就饱受倭寇的侵害,戚继光一直希望能够杀贼报国。

后来,他继承了祖上职位,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几经辗转,又被调往蓟镇。

在戚继光被调到蓟镇之前,福建一带的倭患基本平息,但是,北方边境却时常遭到鞑靼的侵扰,对首都北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陕西道李叔和与工科给事中吴时来的相继举荐之下,当时,正在担任福建总兵的戚继光被召入京,与他一同进京的,还有自己的顶头上司——福建巡抚谭纶。

谭纶同样是一位抗倭名将,每次打仗的时候,他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军事上颇有才干。

对于戚继光的才能,谭纶一直都十分欣赏,两人明面上虽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但私底下却是一对肝胆相照的挚友。

在戚继光平定倭寇的行动中,谭纶一直对他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次年,谭纶被朝廷调往蓟辽担任保定总督,同时,兼管粮饷。

谭纶上任之后,立即向朝廷举荐:建议将戚继光调到北方负责练兵事务。

出于对谭、戚二人的欣赏,朝廷很快就批准了这个请求。

很快,戚继光正式担任蓟昌保定练兵事务一职,在昌平、蓟州、保定一带,所有总兵以下的武将均要受到他的节制。

由于,戚继光从小生活在北方,后来,更是在蓟门服役五年,因此,对于蓟镇一带并不陌生。

而朝廷方面,将保卫首都北大门如此重任交付于他,也足以看出朝廷对他的器重。

更重要的是,与他交好的谭纶,这一次仍旧是他的顶头上司,在行事上不必担心有人从中掣肘。

因此,戚继光一开始对于这个职位,还是相当满意的。

戚继光刚一上任,便开始为自己的雄伟计划付出行动,他先是向朝廷请求调拨十万士兵交给自己训练,接着,又补充了士兵挑选、粮草征集和武器制造等许多方面的建议。

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

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

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读完他的故事,是不是对他更了解了?那就趁机写点读后感吧。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他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被调到当时倭患最严重的浙江,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倭患被基本平息,共在东南抗倭八年,其中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在浙江义乌招募当地农民和矿工编练戚家军,次年创立了专克倭寇打法的鸳鸯阵。

在《戚继光的故事》这本书中,作者一般是这样描述戚爷爷的抗倭事迹的:某日,倭寇从某处登陆,为害某处,戚家军被调去平倭,经过一番战斗,倭寇被灭。

倭寇是浮海而来,本应做为抗倭重要力量的水师,在战斗中的作用仅见于某次战斗过后追剿驾船逃脱的败兵,未见水师拦截倭寇于海上的描述。

显然,在抗倭斗争中,明朝处于消极防御的状态中。

关于这种战略的害处,我想可以用个比喻来解释。

假如你家附近有个马蜂窝,而你又没把它弄走,那时不时就会有马蜂到你家叮人,不管是有意还是迷路了,在你躲避或消灭来犯者的过程中,少不了会打坏些东西,而在此过程中,你还可能被咬出大大的一个包,长此以往,你不仅会不堪其扰,还会损失很多财物,因为战斗是发生在你的地盘上,战斗损伤也都是你的损失。

为避免陷入这种不利的境遇,你最好是主动出击,把马蜂窝弄走。

另外,在抗倭过程中,倭寇当战事不利时,第一反应都是赶紧上船出海,因明军水师不强,他们只要上了船基本就安全了,更别说返回本土了。

这就像一个人到某家去抢劫,他可能会遇到激烈反抗,也可能会一帆风顺,但他知道只要他能及时逃出那家门他就安全了,这样的社会绝对是一个犯罪行为猖獗的社会,为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有执法机关来严格执法,让可能的罪犯知道,只要他们犯了法,别说是逃出人家门了,就是跑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抓回来接受法律的处罚。

国家之间,并没有一个超越国家的执法机关,只能靠自己去主张权利,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总之,为了彻底平息倭患,不仅需要在倭寇入寇时将其消灭,也需打到其老家,给予其应有的惩罚,震慑其他可能的“倭寇”。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戚继光,明朝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他的抗倭事迹为后世传颂。

以下将为您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是福建福州人,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善使弓箭,擅长战斗技巧。

他在军队中展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很快崭露头角,被明朝朝廷看中,授予他一方的重要职务。

16世纪末,倭寇肆虐中国沿海地区,给华夏大地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倭寇暴虐残忍,无恶不作,给中国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戚继光深知抵御倭寇进犯的重要性,他毅然投身抗倭行列。

戚继光奉命率领福建水军在福建沿海驻防,以抵御倭寇的侵袭。

他充分利用沿海的地形,部署防线,加强巡逻,保护当地居民的安全。

同时,他还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戚继光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他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情报网,时刻掌握倭寇的动向,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每当倭寇出现,他总是能准确地判断敌情,迅速调度部队,展开有效的战术。

在一次与倭寇的大规模战斗中,戚继光带领水军充分发挥战船的优势,用迅猛的攻击击退了倭寇的进攻。

这次胜利不仅有力地打击了倭寇的威风,也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士气。

戚继光还在福建沿海修筑了一系列的防御设施,如烽火台、城墙等,有效地加强了当地的防御能力。

这些设施对于部队的作战、警戒和情报传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领导下,福建水军与倭寇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一次次击败了倭寇的进攻。

戚继光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带领部下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保卫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安全。

戚继光的抗倭事迹感染了无数人,成为了鼓舞民众的英雄。

他的战绩得到了明朝朝廷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民众的爱戴。

戚继光在抗倭期间表现出来的坚定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不仅仅是一位将军的荣誉,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他的忠诚和勇敢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之情。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捍卫我们的家园。

戚继光的抗倭事迹就是我们国家走向繁荣的缩影,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拼搏奋进。

戚继光: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和海防英雄

戚继光: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和海防英雄

发展火器:戚继光注重火器的发展和应用, 引进了许多新式的火器,提高了明朝军队 的火力。
实施屯田制: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戚继 光推行屯田制,鼓励士兵在驻地开垦荒 地,种植粮食,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 稳定了军心。
戚继光海防建设的影响
保障了沿海地区的安全,减少了倭寇的侵扰。 促进了沿海经济的繁荣,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提高了明朝的海军实力,增强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对后世的海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抗倭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重要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台州之战和横屿之战,戚继光在这些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和战术水平,为 抗倭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评价:戚继光的抗倭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他的英勇和智慧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也为中国历史留 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倭斗争的胜利
抗倭名将戚继光 在东南沿海地区 进行了多次战斗, 成功抵御了倭寇 的入侵。
军事改革:戚继光在军事制度、装备和 战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和防御能力。
民族英雄:戚继光被视为民族英雄,他的 事迹和精神激励了后人在抵抗外敌、保卫 国家方面的勇气和决心。
文化传承:戚继光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泛 传播,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题材,传承 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单击添加标题
推动海防技术创新:戚继光在海防技术上也有很多创新,如引进新式的 火器、改进战船等,使明朝的海防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后人对戚继光的评价
高度赞扬:戚继光是明朝 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 一,为抗击倭寇和保卫海 疆作出了巨大贡献。
肯定其军事才能:戚继 光创造的“鸳鸯阵”等 战术,成为古代中国军 事思想的精华之一。
建设防御工事:戚继光在沿海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如城墙、堡垒等,以抵御倭寇的 进攻。

名人故事:戚继光

名人故事:戚继光

名人故事:戚继光名人故事:戚继光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微山。

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着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早年经历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

公元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公元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戚继光抗倭岑港之战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

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

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

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公元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戚继光:最苦闷的大明少保文丨石磊编辑丨子愚世人提及“戚家军”,皆谓国之劲旅,提到“戚家军”的统帅戚继光,皆谓国之名将,其在东南沿海抗倭十余载,使得海晏清平,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后又在北方抗击鞑靼内犯十六年,使得“边备修饬,蓟门宴然”,促进了蒙汉两族的和平交往,史称其“更历南北,并著声”。

戚继光凭借骄人的战功,官拜少保,位列一品,地位尊崇,名动天下。

但在他风光无限的表象下,隐藏的却是一颗落寞的内心。

时人只看到戚继光的耀眼业绩,却并不了解他的苦闷人生。

入仕逢倭乱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生于将门之后。

他的祖父戚宣和父亲戚景通,都是大明的中层军官,有一定的名气。

戚继光幼时家贫,但自小习武,武技超群,同时有志向,热爱读书,通经史大义。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贫穷的戚继光有幸承袭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步入大明官场,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不过戚继光的运气有点背,刚刚步入仕途,就遇上规模浩大的倭寇之乱。

因日本南北朝分裂而产生了大批失势的贵族、战败的武士、破产的农民、经商的浪人,这些人趁着元明易代,结成武装团伙,大规模地入侵朝鲜和中国的沿海地区。

明初,由于国力强盛,重视海防,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正统以后,朝廷政治腐败,营务废弛,倭寇气焰日益嚣张,北起山东,南到福建,东南沿海到处受到倭寇的劫掠。

闽、浙一带的海商大贾,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这些走私集团与倭寇相勾结,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被推荐,升任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的军务和屯田事宜,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面对着故乡的大好河山,戚继光写出了“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这样秀丽的诗句,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肩上担负的抗倭责任,以“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来警醒自己。

戚继光当官了,但是却是个乱世的小官,面对着倭寇的入侵,戚继光的内心思绪万千,汹涌起伏。

抗敌无精兵由于嘉靖帝迷信道教,一味在西郊玄修,不理朝政,同时江南地区作为大明的心腹之地,一直比较风平浪静,官兵们守卫松懈,使得一股仅数千人规模的倭寇居然一路烧杀劫掠到南京城下。

南京可是大明的陪都,太祖朱元璋龙兴之地,嘉靖震怒,下旨派大军会剿江南倭寇。

于是戚继光也率军从山东入援南直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不久,戚继光就开始了与倭寇的第一次恶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督军入援,未接战,倭寇已退走。

而后,大海盗汪直的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合兵围攻,但进攻不利,受到朝廷的申斥。

朝廷还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他们戴罪杀敌。

之所以进攻不利,主要原因在于江浙卫所的士兵有问题。

戚继光的卫所兵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绍兴兵和处州兵。

这两个地方的士兵很有特点:绍兴兵,听命令,不怕吃苦,善做苦力,安营扎寨、修城挖壕从不叫苦叫累。

缺点是仅成军容,怯于力战,一遇敌人冲锋,就会奔逃溃散。

处州兵,作战勇猛,擅长冲锋陷阵,但是喜欢和统帅谈条件,每次战前都要详细了解对手和人数,而后进行内部沟通,决定是否接战。

若认为可以打,就开打,若认为不好打,不管统帅下什么命令,都坚决不打。

这次岑港战役一开始没有进展,很大的原因就是戚继光没有彻底了解部下的作战特点和风俗习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卫所士兵的战斗力。

进攻岑港战斗开始后,戚继光先指挥处州兵冲锋,处州兵勇猛无畏,接战的倭寇抵挡不住,纷纷后退,但是处州兵害怕有埋伏,不肯追击。

戚继光为了扩大战果,下令服从命令的绍兴兵追击,结果中了倭寇的诱敌深入之计,倭寇伏兵一出,发动合围,绍兴兵立即溃散奔逃,止都止不住,连戚继光自己都差点被倭寇俘虏。

岑港之战使戚继光认识到,卫所兵良莠不齐,难堪大任,要真正剿灭倭寇,需要招募一批新兵,一批既作战勇猛又绝对服从命令的新军,而绍兴和处州这两个地方的人,不在招募之列。

可是从哪里去招募能征善战的士兵呢?戚继光的心里没有底气,有的只有无尽的忧愁,“边愁频入眼,俯仰愧心期。

”对边患的不尽忧愁,或许是戚继光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募兵乏粮饷不久,岑港的倭寇准备驾船夜逃,戚继光等人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

倭寇余党向闽南逃窜,趁台州防守松懈,在台州地界烧杀抢掠。

给事中罗嘉宾据此弹劾戚继光久战无功,且有纵敌通倭的嫌疑。

但戚继光因在最后关头灭了岑港倭寇而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

之后,戚继光继续考虑招募一支新军的问题。

正在这个时候,戚继光的防地金华府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械斗事件,知府也檄文请当地驻军配合解决。

事情起因是有人在义乌与永康交界的地区发现了一座铅锌矿,因为铅锌矿属于伴生矿,里面会夹杂一定的锡、锰和银,再加上铅锌与银的颜色接近,老百姓也很难辨认,于是乎以讹传讹,人们纷纷奔走相告,说当地发现了一个特大的银矿。

为了争夺这个根本不存在的银矿,义乌与永康两县的农民,各聚集了三四千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械斗,锄头、耙子、铁锨等农具和菜刀、铲子、铁锅等厨具,以及木棍、石头、拳头、牙齿等可以攻击对方的一切“工具”,纷纷隆重登场,甚至各村的女人和小孩也参与了。

持续十余日的斗争,死伤数百人,而前去劝阻的地方衙役们慑于双方的好勇斗狠而不敢介入。

这事情被戚继光知道后,灵光乍现,宛如久旱之地碰见了盖顶的乌云,终于有了招兵的地界了,于是联合当地知府,一起向朝廷上奏:请于金华、义乌等地招募新军,以御倭寇。

嘉靖帝下旨照准。

征兵的檄文发出后,当地的穷苦百姓们纷纷响应,应募者云集,但戚继光只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取了三千人。

旧传戚将军选兵一要虎背熊腰,体格强健;二要服从命令,吃苦耐劳;三要老实木讷,未服兵役……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戚继光的新军以三千人为限,而没有扩大规模,最根本的原因是缺钱!因为募兵完全是职业部队,而不像卫所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屯田和军将役使任务,募兵的薪饷来源于国家财政,而不像卫所军那样主要来自屯田所获,募兵的薪饷比卫所军丰厚得多,比民壮(指地方武装)也多。

根据戚继光后来写的《纪效新书》卷四记载:在南方一般募兵月银9钱,月米1石,而民壮仅6钱。

且募兵没有卫所军所携带的家属拖累,更适合东征西讨,机动作战。

募兵摆脱了卫所军那种亦兵亦农的状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常备兵。

但是募兵制要想顺利推行下去的关键是军饷的稳定,因为募兵作为职业军人,他们没有卫所军的免税政策,他们参军就是为了生计。

但募兵的饷银和军粮比卫所兵高出一倍甚至数倍,使得朝廷财政负担异常沉重。

嘉靖时期,北方遭受蒙古鞑靼部的长期劫掠,国库空虚,政府拿不出钱,只能要求南方领兵将帅自筹粮饷。

如何自筹呢?一是将兵饷摊派到田亩之中,二是向寺庙道观征税,三是要求需要服徭役的商民人等“提编”,即提前1年或数年服徭役,若不想服徭役,那就出钱免役。

但无论哪种,都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可以说,戚继光只招募三千名新军,并不是兵源有问题,主要还是没钱,军饷没有着落。

功成同僚妒戚继光在备战抗击倭寇时,发现卫所军操练不勤、兵不习战,与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

于是戚继光决心严格训练新招募的士兵,同时结合浙闽沿海地形多山陵、遍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创造了一种俗称“鸳鸯阵”的战斗队形。

这种阵型以十二人为一个作战单位,士兵手持长牌、藤牌、腰刀、标枪、狼筅、长枪、短刀等各式兵器互助,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阵型,不仅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且攻防兼备,正好克制住倭寇的战场优势。

此外,戚继光针对倭寇多配备葡萄牙火绳枪,火力凶猛的特点,也极为重视火器的运用,鸟铳、佛郎机和虎遵炮都成为戚家军的制式装备,只是受限于财力,火器的配备比例在全军仅占三成,而未达到最初设想的五成。

即便如此,在戚继光的精心训练下,这支新军依旧成为一支精锐部队,磨刀霍霍,准备痛歼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

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挥军掩杀,倭寇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

而圻头倭寇赶来支援,合力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

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寿宁、政和、宁德、玄钟等地陷落,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告急,于是浙直总督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

戚继光率部到达后,仔细分析敌情,认为应该首先攻克倭寇重兵把守的横屿岛,只要攻下横屿,其余的倭寇据点便可次递拔除。

但横屿岛地势险要,三面环海,仅一面与陆地相通,且布满淤泥,难以通行,先前明军数次进攻,皆被倭寇击退。

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拿一束稻草一边填壕一边前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

而后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

经过连番苦战,戚家军连破倭寇营地六十余处,斩敌无数。

戚将军曾对人说“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正是对此段战斗经历的真实写照,此后经兴化之战、仙游之战,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明军全歼,朝廷任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代替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

当时,福建会剿倭寇的主力明军共有三支,分别是福建总兵俞大猷部、广东总兵刘显部、浙江参将戚继光部,俞大猷老将务实持重,戚继光则意气风发,屡摧大寇,名声逐渐在大猷之上。

刘显有将略,膂力绝伦,骁勇异常,但他不守法度,经常被言官弹劾。

倭乱平定有三人之功,但戚继光从参将升成总兵,而俞大猷和刘显却因故遭到朝廷斥责,或罢官,或贬秩,所以当时很多人说戚继光是给朝廷重臣张居正送了大礼,才让朝廷重任戚继光而抑制俞大猷和刘显,也因此导致俞大猷部和刘显部的众将士,对戚继光极为不满,《明史》中也有相关文字称,戚继光操行不佳,不及俞大猷。

戚继光曾作诗明志“封侯非吾意,惟愿海疆平!”北调陷党争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以御蒙古。

但朝议后,决定只调戚继光北上。

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

当时佥都御史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

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地的练兵事宜,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

同时为了统一事权,朝廷将蓟州总兵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

又因为之前破倭首吴平有功,进封戚为右都督。

戚继光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从福建总兵官,调任神机营副将,又改任蓟州总兵官,表面看来是平调,其实是变相的升迁。

因为自英宗正统之后,朝官多以内调为荣,外迁为耻,蓟州总兵官虽然品秩与福建总兵官相同,但是扼京师门户,处天子脚下,离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力中心要近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