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罗迦诺的乡村》教案 冀教版

合集下载

3、罗迦诺的乡村

3、罗迦诺的乡村

罗迦诺的乡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由朗读与讨论,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体味作者感情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恬淡悠远、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内容,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大家听说过瑞士这个国家吗?你能介绍一下瑞士的风土人情吗?﹙学生自由发言﹚瑞士自然风光极其美丽,它为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

瑞士的手表、军刀是我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消费品。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个国家中的乡村生活——罗迦诺的乡。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题目中的“罗迦诺”是地名,在瑞士东南部。

文章用过写那里的乡村来反映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一种社会现象。

二.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

1925 年参与创办沉钟社。

1927 年先后在哈尔滨、北平任教。

1930 年参与创办《骆驼草》杂志,同年赴德国留学。

1935 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

1964 年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 年中国作协副主席。

1927年出版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诗集《北游及其他》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

作品: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散文《山水》集。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7年初,战争硝烟风起云涌,冯至所任教的上海同济大学内进步与反对势力的明争暗斗,让冯至不满和伤心。

他更期待没有纷争的和平安宁的生活,因此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

四.熟悉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1.走进罗迦诺乡村(1—2) (瑞士----特精省----罗迦诺城----小乡村)2.体验乡村风土人情(3—23)(生物:蝉,蝎子,壁虎,蝗虫。

【最新审核】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ppt课件2

【最新审核】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ppt课件2
环境描写。烘托出罗迦诺乡村特有的恬 静与温馨。
怎样理解作者对罗迦诺乡村的感情?
这篇课文处处透露着作者对这个乡村 的浓郁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 平淡、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写作借鉴
1.语言简洁,详略得当。 (文章写到因住房的台阶太高而影响 到吃饭问题,有详,有略。) 2.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十分传神。 (邮局少女及其哥哥的描写,是我们 认识到他们的不同性格。老邮差发信动 作描写,刻画出他的“松缓”。恰当的 描写,可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 形象更丰满。使文章更感人。)
送面包少年: 憨直自然、亲切可爱
送煤炭小厮 :懒得上高台阶
透过冯至的文字,我们了解到罗迦诺的乡 村具有什么特点?那里的人有什么特点?
和平,宁静,恬淡;那里的人自 然、纯朴、单纯、过着自由松缓随 意世外桃源似的生活
作者对罗迦诺的乡村是什么态度呢?作者的感情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一开始仅仅是喜欢罗迦诺乡村的自由、宁 静,喜欢那里的自然景物,因为与故乡相似。对那 里的人和生活方式并不习惯。但随着交往的增多, 文中通过几件事:邮局事件、小牛事件、送面包事 件、送煤油事件。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他们虽 生活态度松缓,但纯朴热情守信,以至最后入乡随 俗。
结构
一、走进罗迦诺乡村(1—2) (瑞士----特精省----罗迦诺城----小乡村)
二、体验乡村风土人情(3—23) (生物:蝉,蝎子,壁虎,蝗虫。) (植物:西瓜,蜜桃,芭蕉叶。) (乡村人与世隔绝的生活。) (那里人做事的松缓随便,例如:收发邮件。) (具体事例:面包事件 , 煤油事件。)
三、融入乡村生活(24) (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惰,但是没有欺骗。湖 山露出它们的雄壮。)
词语理解
违阔:离别,阔别。 晞:干,干燥。 甫:刚刚。 橐橐:象声词,这里指皮鞋触地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ppt课件(1)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ppt课件(1)
对罗迦诺乡村的自然景物一开始就喜欢; 对人和那里的生活习惯并不习惯,一开始不信任,经过 “邮局事件、小牛事件、送面包事件、送煤油事件”作者 感情发生了变化,到检省自己“未免太小家子了”,最后 入乡随俗。
当堂训练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在大城市里居住久了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变得小家子气。”
这是作者在罗迦诺的小村子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生活 方式的概括,因为大城市里生活严肃认真,人与人之间缺少信 任与理解,同时也与前文自己对邮件疑神疑鬼相照应,从侧面 表现了这里松散宁静的特点。 2、“我们到底怎样才对呢,是要使那大多数的人跟我们一样紧张起 来才对,还是叫我们这极少的少数人去学一学他们的松缓?” 这句话虽是问句,却透露出作者对自由、和平、宁静生活的特 精省人生活态度的逐渐认可,也为作者受影响入乡随俗做好铺垫
(2)见到的生物相似 (3)见到的植物相似 详写:突出了初到罗迦诺乡村给“我”的亲切感受, 为下文写人做铺垫。
4、罗迦诺的乡村具有怎样的特点?那里的人又有 什么特点?
和平、宁静、恬淡; 那里的人自然、纯朴、单纯,过着自由、松缓、世外桃源 似得生活。
5、作者对罗迦诺的乡村是什么态度?作者的感 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融入乡村生活(24)
(各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惰,但是没有欺骗。湖山露出 它们的雄壮。)
深入探究
1、罗迦诺的乡村地理位置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处于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通过两边的对比,更显其小 村的祥和与宁静。
2、作者都写了哪些动植物?
3、晚夏的罗迦诺乡村与故乡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 么要详写? (1)气候相似
走近作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
诗人,文学翻译家,1930年赴德留 学。1935年回国。20年代以创作抒 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 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 的抒情诗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精选课件: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课件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精选课件: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课件冀教版
乡村风光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 当无名的烦恼袭来, 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 但是,朋友, 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痛苦将不再有。
乡村风光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你会由衷的感叹: 即使我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紧锁, 人生本短暂, 为什麽还要栽培苦涩?
罗迦诺的乡村 冯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 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 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检查预习
• 字词注音,解词 干戈 ( gē ) 晞(xī) 提防( dī) 惊愕(è) 骤然(zhòu) 甫 ( fǔ ) 一瞥 ( piī) 殷勤(yīn) 动辄 ( zhé ) 畦 (qí ) 橐橐( tuó) •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恍( huǎng )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悠悠自得:形容从容不迫。
2019.2.28
九年级部编版
③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在修饰语上。 如:《美丽的误会》的题眼是“美丽的”,说明这个“误会” 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因此要选好写作的对象和材料。
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充满活力是题眼,审题时只要扣住“题眼”
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2019.2.28
九年级部编版
3.领会题目的隐含义

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理解题目的关键词语,
领会其言外之意。比如《路》、《蜡烛》、《青松》、《那一刻,我 长大了》、《寻找》、《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像这类题目, 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 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 • 比如《路》这个题目,可从字面意义看,指的是任何一条供人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课件 (共21张PPT)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课件 (共21张PPT)
这句话是作者在罗迦诺的乡村居住以后对自己生活方 式的概括。原因在于大城市生活的严肃认真使人与人 之间缺少信任与理解,也与前文对邮件疑神疑鬼相照 应,从侧面体现出罗迦诺乡村松缓宁静的特点。
2.“我们到底怎样才对呢、是要是那大多数的人跟我们 一样紧张起来才对,还是叫我们这极少的少数去学一 学他们的松缓?”
晞( ) xī
动辄(
)dòng zhé
词语理解
违阔: 离别,阔别。
晞: 干,干燥。
甫: 刚刚。
橐橐:
象声词,这里指皮鞋触地时发出的声音。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
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 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罗迦诺乡村有“浓浓的故乡 气味”?(至少答出两条)有了身在故乡的感觉, 很自然地就流露出作者对罗迦诺乡村怎样的情感?
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能遇到几种久违的生物; 植物也多是故乡所有的,所以作者觉得有浓浓的故乡气 味,自然对这个乡村就有了亲切、喜爱的感情。
重点句子的含义:
1.“在大都市住久了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变得小家子气。”
习惯了都市的繁华忙碌,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
我们正与城市一起,一天天变得物质化、功利 化、平面化起来。人,更像个符号。心灵的诗 意又在哪里呢?朋友,试试在黎明时候起身, 去迎接草地的苏醒,在胡蜂的嗡鸣、树叶的飒 飒、野花的芬芳和阳光撒下的朵朵跳动的圆圈 中,让每件事物和我们自己都各有其所,过去、 现在、未来、直到永远。美好的闲暇,我们不 妨也用飞鸟和繁花的标准审判一下自己,在看 似懒惰的些须日子里,给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 静静地微笑,享受心灵宁静的呼吸吧!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七下《3罗迦诺的乡村》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七下《3罗迦诺的乡村》word教案 (3)

《罗迦诺的乡村》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旨。

教学方法:合作、质疑、探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在家听说过瑞士这个国家吗?谁来介绍一下瑞士的风土人情(瑞士自然风光极其美丽,它为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瑞士手表、瑞士手表是我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消费品),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个国家中的乡村生活——逻迦诺的乡村(二)了解作者冯至,原名北承植,河北涿州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

1925 年参与创办沉钟社。

1927 年先后在哈尔滨、北平任教。

1930 年参与创办《骆驼草》杂志,同年赴德国留学。

1935 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

1964 年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 年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作翻译皆有成就,诗集《昨日之歌》。

(三)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四)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感知以下问题:1 、文章的脉络第一部分(1---2 )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介绍罗迦诺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3---23 )体验罗迦诺的乡村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24 )融入罗迦诺乡村的生活。

2 、景物描写动物:多为熟悉生物:蝉、蝎子、壁虎——工笔细描亲切喜爱植物:多为熟悉植物:西瓜、蜜桃、芭蕉、扁柏故乡味景物描写生动传神仿写P35 四题3 、人物描写人们特点: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闻世事、无忧无虑(对比手法,与城市生活严肃对比)少女:白描手法罗迦诺人做事松缓随便老邮差(邮局局长少女哥哥)送面包少年憨直自然、亲切可爱送煤炭小厮4 、作者感情变化充满怀疑——暗暗赞叹——融为一体(五)质疑、探究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恬静的世外桃源,勾勒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呢?怎样看待生活中浮躁情绪,说说你对生活态度?2 、理解“我们在那些严肃的大都市……变得小家子气”3 、人与生活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是让人来选择怎样生活,还是让生活告诉人应该怎样做?(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的负担,更不要无谓地附加更多的意义,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六)理解体会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终年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罗迦诺的乡村》说课稿

《罗迦诺的乡村》说课稿

罗迦诺的乡村一、引言本文将介绍罗迦诺的乡村风光,包括其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等,通过对罗迦诺乡村的描述,展示其独特魅力。

二、罗迦诺的地理位置和背景罗迦诺是一个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小镇,距离米兰约60公里,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和自然之美的地方。

该地区被称为“摩德尼亚五湖区”的一部分,坐落在卡索尔巴洛萨河岸边。

三、自然景观1. 湖泊如画罗迦诺地区拥有美丽壮观的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加尔达湖。

加尔达湖是意大利最大的湖泊之一,被誉为“意大利的心脏”。

湖泊清澈见底,湖水碧绿如玉,周围被群山环绕,景色迷人。

2. 山岳壮美除了湖泊,罗迦诺的乡村还有壮美的山岳风景。

阿尔卑斯山脉在这里展现出鬼斧神工的景观,绵延的山峦和峡谷给人以震撼和感慨。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乡村,眺望远处的湖泊和山脉,美不胜收。

3. 丰富的植被罗迦诺的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植被,包括茂密的森林和郁郁葱葱的橄榄树园。

在春天,百花争艳,花香四溢;夏季,郁郁葱葱的树木为人们带来阴凉;秋季,红叶满山,美不胜收;冬季,银白的雪景将乡村装点得如童话世界。

四、人文特色1. 古老的建筑罗迦诺的乡村有着众多古老的建筑,包括教堂、城堡等。

这些建筑以其古朴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游客。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迦诺大教堂,建于14世纪,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2. 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品罗迦诺的乡村地区保留了丰富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

当地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们继承了古老的工艺技术,在绘画、陶瓷、木雕等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

游客可以在当地的艺术工坊中观赏到他们的作品,也有机会亲手体验和学习这些手艺。

3. 自然美食罗迦诺的乡村以自然美食而闻名。

当地人以当地产的新鲜食材为原料,制作出各种美味可口的菜肴和特色小吃。

有机蔬果、新鲜的鱼类和奶制品都是这里的特色美食。

在当地的餐馆或农家乐,您可以品尝到道地的罗迦诺美食,享受纯正的乡村味道。

五、结语罗迦诺的乡村以其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无论是追寻自然之美,还是领略古老文化和品尝美食,这里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教案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教案冀教版
为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词生句及相关背景知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2)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境和文化背景。
(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和在线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拓宽他们的视野。
(4)纸质教材:提供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教材,方便学生查阅和复习。
针对随堂测试,教师给予肯定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同时,教师指出学生在错题订正环节可以更多地关注错误原因,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
针对课后作业,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强调学生的作业质量和认真态度。同时,教师建议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以更多地关注文本细节,提高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力。
教师评价与反馈旨在鼓励学生的优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教师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2.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3. 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或观看心得,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 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应用到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的分析中,提高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
5. 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的文学描写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关键词:情节、人物、主题
句子: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主题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九.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阅读材料
(1)推荐阅读《罗迦诺的乡村日》的原著或相关评论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其他描写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如《小王子》、《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拓宽阅读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迦诺的乡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该书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分析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能力目标
1.都过具体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纯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以欣赏为主,学习本文纯朴的语言风格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着重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纯朴民风和作者清新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简介并导入
这是一篇写得极其可爱的文章,尽管那里的生活是多么的平凡简陋,然而在朴素的氛围中却洋溢出蓬勃的生机,人无竞心,世无俗态,却又熨帖得清新淡雅,逼近人情。

小说描绘了美丽的瑞士乡村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民俗,读来如清风扑面,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二、注意以下字的形音意
1.字音
晞xī甫fǔ橐橐tuó tuó
2.词义
橐橐:象声词,这里指皮鞋触地时发出的声音。

甫:刚刚。

晞:干、干燥。

违阔:离别,阔别。

三、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四、瑞士简介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永久中立国,境内设有众多著名的国际机构总部,仅日内瓦一市就有200余国际组织。

湖光山色,阿尔卑斯山群峰,欧洲大陆中世纪的建筑,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使瑞士拥有独特持久的无限魅力。

瑞士的现代工业,以钟表以及精密的仪器制造著称于世。

瑞士是一个钟表王国,在钟表制造领域的精良工艺,为其他各国所不及;瑞士的酒店管理被奉为全球同行的样板。

瑞士是欧洲中西部的一个内陆国。

东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接壤,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

瑞士境内多山,大约60%的面积属于阿尔卑斯山区,分为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西北的汝拉山区和瑞士高原三个自然地形区。

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30%,西北的汝拉山,约占国土的10%。

最高点杜尔富峰,海拔4600多米,最低点马乔列湖,海拔190米。

在山区、高原、谷地上分布近1500个自然湖泊,最大的是日内瓦湖(又名莱芒湖),面积581平方公里。

境内冰川有140个,总面积达1900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

莱茵河是流经瑞士最大的河流,境内长375公里,流域面积近28000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是瑞士经其它国家通往北海和国际航道。

罗讷河是第二大河,流域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

瑞士地处温带的北部,由西向东伸展的阿尔卑斯山,成为该国的气候分界线。

五、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三卷。

题目中的“罗迦诺”是地名,在瑞士东南部。

文章通过写那里的乡村来反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

六、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
1.作者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
提示:作者以舒缓从容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罗迦诺的乡村生活画面。

作者写的是乡村生活,其中不包含强烈的情感,故能娓娓道来,舒缓自如。

但是作者的态度渗透在全篇的字里行间。

通过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对比以及作者前后观点的变化,使我们领略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2.文章第七段“房东是这村里唯一的富户,唯一的‘世界人’。

据说祖父曾经到非洲去经商……”文中的“唯一”“据说”点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唯一”一词点出了那里生活的贫穷和地区的杳无人烟。

“据说”中的内容是房东被称为“世界人”的依据。

3.文中第八段提到了“你若问一个本地人:‘你是意大利人吗?’他自然回答你一个‘不是’”。

——再往下问:“你是瑞士人吗?”——那么他便瞪着惊愕的大眼望着你,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说“我是特精省人。

”点明了那利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提示:点处那里乡村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去了解周围甚至国家大事。

从而也体现了生活在那里的人的无忧无虑。

七、写作借鉴
1.语言简洁,详略得当。

文中写到因住房的台阶太高而影响到吃饭问题,有详有略。

这虽然与情节的发展有关,不能不写,但与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大,故笔墨省到不能再省。

这就需要构思时必须对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十分明确,并以主题作为题材的取舍和详略的尺度:凡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要泼墨如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要惜墨如金;与主题完全无关的,要坚决舍弃。

2.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十分传神。

如文中邮局少女及其哥哥的描写,使我们认识到他们两个不同的性格。

对老邮差发信件事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他的“松缓”。

所以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描写,可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在世界让人物变得更丰满,使文章更感人。

板书设计
罗迦诺的乡村
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体验罗迦诺乡村的风土人情——融入罗迦诺乡村的生活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一至四题。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