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化培养模式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化”探索

高职 院校 真 正 的核 心竞 争 力 不 是拥 有 什 么 样 的专 业 ,什 么样 的实 验 、 习 设 备 和什 么 样 的 师资 , 是 实 而 能够 围绕企业 、 社会 、 家长 、 生 的需 学 求 设计 出 “ 职业 化 ” 养模 式 , 培 帮助 学 生 锻炼 “ 职业化 ” 帮助企 业储 存人 力 , 资源 . 并且 根据 学生 和企 业 的反馈情
中, 由于理 论基 础 、 认识 水平 、 办学 条
、
“ 职业化 ” 的含义
笔者 认 为 , 职业 化” “ 是指 培养 顾 客 至上 的 、 循 某种专 业标 准 开展 工 遵 作 的专业人 士 的过 程 。 具体 讲 ,职业 “ 化” 是培 养专 业化 的工 作知 识 、 能 、 技 专业 化 的工作方 式 、 业化 的工 作操 专 守 的过程 。 专业 化 的工 作技能包 含技
维普资讯
高职 院校 人才培 养模 式 的“ 业 化 ” 索 职 探
■陈 斌
摘 要 :职 业化 是 培 养顾 客 至 上 “
的企业 管理 和经 营模 式 国际 化 、 才 人 需求 的 国际化趋 势 , 重视 “ 使 职业 化 ” 的培 训 和研 究成 为现 代企 业 的标 志 ,
高 。l企业 存在 着对“ l 】 职业 化” 才的 人 巨大需 求 , 然而 为企 业 和社会 培养 实 用 型 、 术技 能 型 劳 动 型人 才 的高 技
同一种道 德准 则来 办事 , 才能 运转 流 畅 , 能协 作 默 契 , 才 因此 “ 业 化 ” 职 是
一
种教养 、 种 习惯 、 种理 念 , 是 一 一 也 种 体制 、 一种 机制 。
模 式 则要 求 实现 岗位 管理 “ 职业 化”
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模式摘要:展望中国,中国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迈进,而专业型人才的匮乏是当下最大的制约因素,培养人才靠教育,培养制造业专业型人才靠的是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任务可谓是艰巨,为了能担负起这个重任,高职教育需要的是不断建设发展自身。
纵观当今的企业,普遍的心声——越来越缺少“职业化”的员工。
“职业化”是以顾客利益出发点、遵循某种特定专业标准而展开工作的专业化过程。
这种人才便是“职业化”人才。
高职教育本身的使命是向社会输入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向“职业化”人才靠拢的,所以高职教育的模式应不断向职业化培养模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化;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
中国在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巩固了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如今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完善了高等教育的框架体系,为更多群众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宽广舞台。
但是高职教育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不断改进自身问题,才能跟得上国内以及国际的教育发展脚步。
一、高等教育的现状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大好。
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增加、规模不断壮大,招生人数急剧上升。
但在这繁荣表象的背后,高职教育实则有不少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就业率低。
就业是民生之本。
据调查统计,200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是55%。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就业率远远没有达到预想值。
这个就业问题梗在高职教育的喉咙。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是改善,很可能危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最后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这要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反思和重视。
高职教育是一种“技术性”教育,直接与就业挂钩,是专门为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体系,其专业设置是以社会职业和岗位为依据,所以说高职教育是紧紧与社会关联的,高职教育输出的人才应该是企业欢迎和需要的员工。
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

Ke o d : hg o a in l d c t n;p o e s n l u l y u t ai n yW r s ih v c t a u a i o e o r fs i a ai ;c l v t o q t i o
近年来 , 国高职教 育迅速 发展 , 我 各类高 职 院校 的招 生和在 校生规 模迅速 扩大 。 然而 , 国高等职业 我 教育办 学特 色不鲜 明 、办 学质量不 高等 问题依 然存 在 ,高职 院校 学生 的职业 化素质不 能满 足用人 单位
法 、 注 细节 、 队合 作 、 关 团 换位 思 考 、 职业 规 划 ; 正确 的职 业能 力 , 括 沟通 能 力 、 包 处理 人 际关 系 能力 、 学 习能力 、 新 能力 、 创 自我推销 能力 、 解决 问题能力 、 应
jbadl eta.i e vct nl ol eso l p t r es n lriigcne ̄ it tec rc l yt 0a o n i ht g r oai a cl g hud u po si a t n o t k H h o e f o a n n no h ur uu ss m 划执 行能力 、 计 组织 协调 能力 、 响力等 。 影 高 职 院校学生 的职业 化 素质的 高低 ,能否让作 为用 人 单位 的企业 满 意 。是衡 量高 职院校 是否形 成鲜 明的
办学特 色 , 以及办学 质量 和办学 水平 高低 的标 尺 。 因
对 岗位 能力 的职业要求 等 问题 尤其 突 出。高职 院校
应从学校 发展 战略 的高度充 分认识 高职学 生职业 化
高校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模式

高校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化已成为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
职业化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论述高校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模式,分析其特点及优势。
一、职业化培养模式的适应性高校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模式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需求和职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领域的职业竞争愈演愈烈,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职业化培养模式通过深入了解各个行业的需求,将行业特色融入教学内容与环节之中,使学生的知识更贴近职业需求,培养的毕业生更具有职业素养,能更快适应和融入职业发展。
因此,职业化培养模式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主流。
二、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施内容职业化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多元化课程设置。
尤其是实践环节与职业技能课程的加强。
针对各个行业的特点,设置行业特色课程,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增加实践剧烈的时间和强度,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2. 实施职业规划教育。
制定职业规划教育方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和目标,通过课程体验、职业生涯测评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3. 进行行业面向实践教育。
借助学校和企业合作机会,让学生切身体验行业发展动态、了解行业运作模式,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快速融入工作中。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以及职业规划方向,为以后的职业准备提供更为清晰的方向。
三、职业化培养模式的优势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推广,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职业竞争力,还能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协同和共享。
1. 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化培养模式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互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经验,这种综合素质的提升会使毕业生更具有职业竞争力。
2. 改善高校教学与行业应用脱节现象。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针对职业需求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重要的教育方向。
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
1.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育方式,它主要是为社会职业化的需求而设立的。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差异。
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实用性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2.1 职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质量地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并在职业领域中具备竞争力。
2.2 核心素养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以使学生能够成为一名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3 理论与实践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开展职业实践教学,落实积分制考评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2.4 员工培训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工作,高质量地使企业员工适应市场需求并在职业领域中具备竞争力。
3. 结论高等职业教育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设立的教育方式,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巨大区别,其核心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企业员工培训。
一个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当具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培训方案,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论文(5篇材料)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论文(5篇材料)第一篇: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论文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生技能素质培养对策论文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相应的高职教育也得到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给高职生带来了很大就业压力。
毕业生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生存能力。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分析目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和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说明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的必要性,同时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供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的开发利用,运用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市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已不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社会和企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然而,当前我国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要么是目标定位不准、管理体制落后,要么就是培养模式不合理,更有一些实训条件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等。
这些都影响人才培养。
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提高高职生技能素质是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做起,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制定良策,为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1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体现为专业性技能,方法性技能和社会性技能。
1.1核心技能:专业性技能专业性技能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认知能力)与技能,;前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者包括各专业和相应专业群的技术、工艺和运作技能。
专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核心技能。
1.2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性技能它包括制定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以及理解新事物的思维方法等。
试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试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论文试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论文论文摘要: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就如何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已成共识。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主要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特色专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
近几年来,全国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教育在规模上逐步减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高职教育也是如此。
按照学校的总体改革发展规划,学校的高职教育规模将逐步减少并尽量稳定在3000人左右。
作为学校的高职教育教学单位―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因为办学规模在逐步减少而停步不全,而是积极依托本科院系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丰富的高职教育办学经验,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沉下心来狠抓内涵建设,在打造高职特色上狠下功夫。
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
2007年,原南昌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后,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专科的改革方向,打破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实现了专科教育向高职教育的成功转型。
高职院校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淮安信息职业学院通过和企业精英,以及业界教育、心理和培训专家经过长期调查、论证和深入研究,运用策划思想,结合欧美职业生涯理论和现代职场理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了一个完整规划,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理念,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特点,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品质,掌握面试营销方法,成为一个“准职业人”。
一、成功从职业规划开始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活动数据表明,高达90%的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真正认识,还有高达65%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基本性格特长都不了解;在毕业的前夕,没有考虑好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的情况下就被动地被推入就业大潮,因而职业选择非常盲目。
同时,很多院校的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及就业这一个环节。
但是,就业不应只是在大学生毕业前夕才大呼“狼来了”的一项工作,而应当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跳出单纯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局限;应当把职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进而从容地面对市场。
第一步,“职业规划前移”。
引导新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职业发展理念,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职业规划问题。
第二步,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系统”(你想做什么)及“PDP性格测试系统”(你适合做什么)双重测评让学生了解自身性格、兴趣,根据出具的测评报告,引导新生思考自我定位,并结合测评结果初步定位就业方向(学习型、创造型、实践型、社交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职业化培养模式的探讨【摘要】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步提高。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是高职院校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些年来,职业化的培养模式逐步被提倡,但针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模式,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化培养;培养模式
现在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有时招聘会上经常看到“不招应届毕业生”,是不是企业需求已经饱?有资料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有86%的人认为企业领导者“职业化”素养亟待提高。
那问题就明显了——即企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整体而言与企业市场需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继而造成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两难境地。
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职院校应实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突出高职院校本质属性——“职业性”为突破口,在此方针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在理念更新、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均做出了诸多有益并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探索。
一、职业规划
有调查数据表明,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基本性格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
如果在入学时就能针对自己的特点,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做一个长期规划,就不至于毕业时对择业方向的迷失。
职业规划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有些院校在学生将要毕业时,才提及有关就业的话题,继尔增加一些相关讲解。
这种指导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
只能说是一种短视行为,起不到指导应有的作用。
应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特点的不同,比如性格、爱好、兴趣等,制订一套适合的就业指导规划方案,做到“量体裁衣”。
逐步建立一套体系机制,比如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师资队伍、完善的课程计划、详细的规划考核细则等。
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班级的各种管理工作、学校的各种社团、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
经过这样一些经常性的锻炼,既可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又可检验相应的规划方向是否适合自身需要。
二、职业化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现在学校教育中经常会有一些怪现象:教非学生所愿意学,学非企业所愿意用。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主动性,教师教课难度加大。
针对上述现象,个人认为应该改变以往那种偏重理论的课程教学。
首先从课程体系这个根本性问题上加以改造,编制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紧跟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计划。
围绕这个中心选择相应的职业化、工学结合培养为主线的教材。
全新的课程体系融合
了当今业界工作需要的主要内容,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程编排模式,把实际工作需要的内容、方法、过程引入到课堂。
同时营造了实际工作的氛围、管理模式。
这种寓教于学,教学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对职业能力需求的认识。
三、职业化的过程管理及教学培养
1.建立适应职业化的管理机构。
现代化的工作,每一个行业、部门、岗位都有其所需的特定知识和技能、工作方式和工作操守。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前沿阵地,如何走好第一步很重要。
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实现校园职业化管理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例如,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设置,并对每个机构、岗位的职能和工作内容、考核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细化,也可让学生参与到某些岗位中,让他们从中体会“职业”是什么、干什么以及如何做。
2.“职业化”的教学培养。
大学要有大师,名校要有名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既要对本专业的知识精通,又能对其他专业或非专业的知识熟悉。
引进培养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教师无疑是必须的选择。
3.教学过程体现职业化。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职业化教育来说,弊端显而易见。
对于职业化教学而言,教学组织形式要实现以具体工作过程为主线,教学内容要模拟具体工作实现,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质素。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具体实现、验收、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方式。
4.具有“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学生的培养工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更在课外。
辅导员是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人,影响作用不可小视。
一个资深又专业化的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帮助作用明显。
四、建立适应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依据是成绩。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片面的看重成绩无疑是职业化教育的禁锢。
一套类似职业考核评价的体系有其现实意义。
例如: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的有益结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李超.普通高校it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邹海林.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