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Chap5 教学心理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完整无删减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开山鼻祖)1903年编写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
2、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科学。
3、教育心理学的实质:4、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5、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跨文化研究法。
6、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7、我国心理学:1942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8、科学的心理发展观:毕生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动态发展观9、心理发展的规律(10):连续性、阶段性、方向性、顺序性、共同性、差异性、互补性、关联性、不平衡性、关键期10、关键期:指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个年龄阶段对某种环境刺激最敏感,所取得的效果最好的时期。
11、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指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本质特征。
1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13、父母的家养方式:民主宽容型、权威独断型、放纵溺爱型1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4个阶段:感觉——运动期(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特点)15、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人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6、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主张教学应当先了解而它的实际发展水平,以确定而他的最近发展区,并提出了“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观点,即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
17、认知发展的教育启示:①教育应按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应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学心理学概述

• (五)教育心理学的三个核心问题: •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why)? • 人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内容(what)? • 如何有效进行教育(how)?
第一章复习题
• 1、教育心理学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其创始 人是谁? •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哲学 ——生物学——生理学 (父亲) (媒人) (母亲)
心理学(儿子)
二、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 • • • 描述个体的行为与心理特征 解释与说明个体行为的原因 预测个体行为的发生 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
四、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及 其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 学。 •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 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而教学过程又是由学生、 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 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1、初创时期——实验心理学主导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 •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 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 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 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 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成为教育心理 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 父”。
•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 腊语中的psykhe(灵魂、精神)和logos(学 问、规律)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对心灵 或灵魂的解说或研究”,古希腊哲学家对 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 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 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 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 停止,生命就完结了。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学心理学(莫雷著)各章节重点

-.教学心理学重点第一单元〔1~5章〕一、选择题1、真正使教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是桑代克,他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国际教育心理学开展呈现的趋势:内容趋于集中、各派的分析日趋缩小、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展有效的教育。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教育心理学的根本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
5、教学心理学的核心是学习过程。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968年提出个人化教学系统的是凯勒。
6、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认知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因素7、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的模仿有〔1〕直接模仿〔2〕综合模仿〔3〕象征模仿〔4〕抽象模仿8、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9、反响结果具有: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强化功能。
10、根本的有意义学习包括: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11、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曾被称为“符号-格式塔学说〞或“期待说〞,现一般称为“符号学习理论〞或“信号学习理论〞,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属于学习的认知派,托尔曼被称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12、学习的实质是组织或完形的作用。
苛勒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13、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14、示范教学:“示范〞是观察所学习的对象。
包括:真实的示范、象征性示范、创造性示范。
15、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途径:行为的成败经历、替代性经历、语言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
16、学习情境中的刺激:名义刺激和功能刺激17、班杜拉认为人后天学习有两类:直接经历学习和间接经历学习〔观察学习〕18、心里开展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1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教育心理实验,〔2〕观察法:是最根本、最普遍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

直觉型与逻辑型
教师可能更倾向于直觉或逻辑思考,这会影 响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评估方式。
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的情感心理
教师的情感过程
认知过程
教师通过感知、记忆、思 维等方式对教育对象、教 育内容、教育环境等进行 认知加工。
情感过程
教师的动机结构
内在动机
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自我实现和成长 的需要。
外在动机
教师受到外部因素的激励,如社会认可、职业发展、 经济利益等。
混合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结合,是教师动机的常见形式 。
教师的动机调节
01
认知调节
教师通过认知过程调节自己的动 机,包括对教育工作的认知重构 、对教学情境的理解和分析等。
人际关系紧张
教师与同事、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人际 关系问题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个人问题
个人问题如家庭矛盾、经济困难等也 可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工 作与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需要与同事、学生和家长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同理心
教师能够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站在学生 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的情感调节
自我认知
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自 己的情感状态,了解自 己的情感需求和特点。
情绪调节
教师能够通过认知重构 、情绪转移、放松训练 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状态。
情感表达
教师能够通过积极的语 言、表情和动作表达自 己的情感,传递积极的
《教育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影响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个体因 素等对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品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01 02
品德教育原则
包括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 极因素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等。
品德教育方法
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等。
知识的分类
根据知识的性质和获取方式,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 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知识 ,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事的步骤、方法和策略的知识。
知识的表征与存储
知识的表征
知识在大脑中是以某种形式和结构进 行表征的,如概念、命题、图式和表 象等。这些表征形式使得知识能够被 个体有效地理解和运用。
智力测验的种类
包括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等, 这些测验用于测量个体的 智力水平。
智力测验的实施
包括测验前的准备、测验 过程的控制和测验后的评 分等环节。
智力评价的方法
根据测验结果,可以采用 标准分数、百分等级等指 标对个体的智力水平进行 评价。
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
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新颖、有价 值的思想、产品或解决方案的能
03
品德教育技巧
如倾听、理解、尊重、信任、鼓励等。
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
品德不良的表现
如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攻击性行为等。
品德不良的成因
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方法
如改变环境因素、提供心理支持、进行行为训练、引导自 我反思等。同时,需要注重个体差异和长期跟踪,确保矫 正效果和教育成果。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4.教材编写的依据是( A.教学制度 B.教学设计 C.教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
行为的主观判断 A.教学效能感 B.自我效能感 C.自我控制感 D.自我统一感
第五章 教学心理
1.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 的设计称为( A.教学原则 B.教学设计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B)
2.下面不属于宏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 A.制定教学计划 B.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C.确定教学目标 D.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C)
3.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 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 A.概括 B.系统 C.巩固 D.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