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进取到继体守文:论东汉定都洛阳的根本原因

合集下载

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

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

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摘要:洛阳作为中国的古都,共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其中尤以东汉时期它的历史地位最为重要。

东汉政府最终选择定都洛阳,是审慎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原因很多,如刘秀的个人因素和气候条件的改变等。

关键词:洛阳;东汉;都城选择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地之一,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之久。

洛阳的古都地位毋庸置疑。

十三个王朝里,就建都地位、影响力来看,东汉时期是极其重要的。

东汉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持续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东汉定都洛阳的过程一个王朝最终选定它的都城,绝不是统治者草率的举动,而是要经过整个统治集团的深思熟虑。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的过程是逐渐完成的,经过了西汉定都洛阳,新莽时规划并立两都,东汉初最终定都洛阳三个阶段。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初欲定都洛阳,后采纳刘敬、张良等臣下的谏言,改都长安。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

”①刘敬的分析可谓周密。

关中土地肥沃,为天府之地。

司马迁认为关中地区“其民有先王之遗风,好稼啬,殖五谷,地重,重为邪。

”②且随着秦统一后迁徙豪强到关中,使得世家大族势力生根,带动这一地区的百姓好利,乐于从事商业活动。

正如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说:“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为奸。

”③长安处于宽阔的关中平原上,邻近西戎,形成人们广博、开阔的胸怀。

而且,刘邦本人“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④长安的民风也正合他所尚。

有学者认为西汉的世风是多元化的,主要由楚风、儒风和黄老之风构成,而三者势力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刘邦个人活动的积极成果⑤。

但是世易时移,到王莽的新朝时期,已经迫切需要改变,王莽统治下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着手营建东都洛阳。

王莽宣布:“以始建国八年(16年),岁缠星纪,在洛阳之都。

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文化旅游胜地,洛阳经历了许多风雨岁月,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洛阳的建城初衷、历史风云、文化瑰宝、城市规划等方面,探索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一、建城初衷洛阳作为古代的都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据记载,洛阳最早建设于公元前207年,当时西汉王朝为了推动中原地区的统一,决定在洛阳设立都城,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统治。

洛阳地处黄河流域中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这也成为了建设都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历史风云洛阳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的时期。

在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无数政治家、文化名流和商贾前来。

在这一时期,洛阳出现了无数重要事件和名人。

比如著名的《三国演义》中,洛阳就是曹操的都城,而董卓的辟阳台更是洛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洛阳逐渐衰落,城市的中心地位逐渐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直到北魏时期,洛阳再次成为都城,这一时期的洛阳又迎来了一次繁荣期。

北魏时期的洛阳规模宏大,格局宏阔,留下了众多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然而,历史的车轮继续滚动,洛阳再次经历了动荡和变迁。

在唐宋时期,洛阳逐渐失去了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位,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其他城市。

洛阳虽然重新崛起为省会城市,但由于历史原因,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三、文化瑰宝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瑰宝。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著名的白马寺就坐落在洛阳,白马寺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佛教圣地。

洛阳还有著名的龙门石窟,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造像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

此外,洛阳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庙宇、古迹和博物馆,如洛阳博物馆、关林等,这些都是洛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四、城市规划洛阳的城市发展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

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
原因:1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和发展。

影响:1 、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3 、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内容:
﹙1﹚迁都洛阳
﹙2﹚迁都后的进一步改革
你怎么看待孝文帝?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
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加以肯定,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C )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D )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

蜀吴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浅析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原因

浅析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原因

浅析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原因作者:张美华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12期[摘要]唐初定都长安,武则天称制后迁都洛阳。

武则天定都洛阳有深刻的原因,它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决非仅仅为了避免王、萧二氏阴魂的纠缠,更非单纯出于荒淫逸乐的私欲。

[关键词]武则天,洛阳,政治原因,形势要地Simpl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that Wu Zetian Decided on Luoyang as the CapitalAbstract: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Chang‘ an was the capital. After Wu Zetian was in power, she moved the capital to Luoyang. There were profound reasons why she did so. What she did was due to plitical and econo mic situations at that time, and Luoyang‘s geographical position, not only to the avoidance of two spirits‘ pestering, nor only to leading a dissolute and comfortable life.Key Words: Wu Zetian,the Tang Dynasty,Luoyang,Political Reason,Geographical Position唐初定都长安。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

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

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

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

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2)

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2)

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2)一、选择题1.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刘邦项羽之争D.陈胜吴广起义2.中央电视台的成语大赛,传承了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A.桂林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3.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源于自然灾害B.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C.阻碍民族交融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4.下列政权定都洛阳的是()①西汉②东汉③魏国④西晋⑤东晋A.①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⑤5.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将曹操描写成反面人物的代表。

京剧《击鼓骂曹》:“到如今出了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对于上述三则材料中文字和历史中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之所以不同,观点就不同,其根本原因是A.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感同身受就不同B.对于文学中的历史人物,为了增加趣味性和情节的需要,进行了虚构C.我们要将历史和文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历史的真实性D.文学源于历史,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信服6.某电视剧组准备拍摄以下四组历史镜头,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刘邦在灯下阅读《史记》B.秦始皇带兵进入寺院C.汉武帝练“五禽戏”强身健体D.张仲景在纸上为病人开药方7.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B.加强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C.派甘英出使大秦D.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8.“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

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志,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

“好景不长在”,导致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幼龄即位B.宦官外戚专权C.黄巾军大起义D.地方军阀割据9.下表是北魏孝文帝将鲜卑贵族改为汉姓的情况据上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此举的目的是A.加速姓氏改革,便于统治B.方便鲜卑与汉的联系C.弱化胡汉界限,强化等级D.促进对汉文化的认同10.历史上把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的景象称为“盛世”、“治世”,下列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的表述错误的是()A.出现在汉武帝统治时期B.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C.注重发展农业生产D.为西汉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11.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如图胜千言。

历史-关于2021年鲁卷16题迁都问题的拓展与模仿示例分析

历史-关于2021年鲁卷16题迁都问题的拓展与模仿示例分析

关于2021年鲁卷16题迁都问题的拓展与模仿示例分析命题分析:2021年鲁卷第16题采用图片(数据)史料+文字史料的出题方式,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学科交叉能力,生态史观素养,语言组织能力等历史思维能力。

难度偏中,但满分不易。

目前模拟题大有模仿的趋势。

介于此类题目命题难度较大,一般不会出现在月考等小考试题中。

但是,其中提供的思维方式,确有重要借鉴意义。

(真·鲁卷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

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官方答案:利:(历史基础)①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以定都开封多年。

(经济对比)②长安洛阳地区经济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得到发展。

(水运交通)③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地形条件)①开封地处平原,需要重兵拱卫,容易冗兵。

(气候条件)②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易对开封造成威胁。

(都城位置)③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其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

题目分析(仅供参考):题目设问方式为“利弊”,意在考察二元思维。

提取材料信息,首先,“汴渠之漕,米数百万斛,兵数十万,咸仰给焉”给我们提供了“漕运(水文)”“重兵”这两个导向的积极因素,“黄泛区示意图”“去冗兵”给我们提供了“漕运(水文)”“重兵”这两个导向的消极因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引出的小道理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引出的小道理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古代政治变革的一部分,更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历史故事。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探讨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历史背景、迁都的原因、影响等等。

接下来,我将根据您的要求,逐一分析并撰写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

1. 历史背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493年,当时北魏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在这样一个国家繁荣的背景之下,孝文帝决定迁都到洛阳,这不仅是一次政治决策,更是对国家发展的重大影响。

2. 迁都的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定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下,北魏首都的迁移不仅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还可以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影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首都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迁都洛阳也带动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总结和回顾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次迁都的政治行为,更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影响。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我国政治的智慧,还可以对比历史与现实,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思考和借鉴的道理。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决策能力,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的道理。

在面对重大决策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坚持极致的目标,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灵活性,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会更加深入地探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通过增加更多的细节和分析,让您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期待后续文章的阅读和共享,谢谢!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古代政治变革的一部分,更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历史故事。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探讨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历史背景、迁都的原因、影响等等。

七年级历史第13 东汉的兴衰知识要点

七年级历史第13 东汉的兴衰知识要点

第13课东汉的兴衰(25年——220年)一、东汉建立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被刘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光武中兴:(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2)措施: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措施作用: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1、原因: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皇帝大都年幼,无法主政,大权旁落。

②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深层原因)2、影响:①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四、黄巾起义1、时间:184年2、领导人:张角(创立太平道)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4、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5、结果: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失败)。

6、影响: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五、对比、归纳1、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和作用,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共同点:①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生产③都减轻了农民负担,轻徭薄赋④都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启示:①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比较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3、导致东汉衰亡的原因: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②黄巾起义③州牧割据(66页“知识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 ;洛 阳 ;定都
动。而西方武力失其 营卫 ,亦不免于转弱。”其 自注
古人 很早就知 道择都 的重要性 ,如 《管子 ·度 地》篇中说 :“圣人之处 国者 ,必于不 侵之地 。而择 地形之肥饶者 ,乡 山,左右经水若泽。”u 舾 埘”然范 晔在《后汉 书》中却对光武帝最终决定定都洛 阳的 原因不加交代 ,确实让人费解。史念海先生为中国 古都研究巨擘 ,他对此 问题发表意见说 :“可是为什 么要建都洛阳,好像当时也没有公开宣布过 。”【2)(哪 ’
作者简介 :许鎏 源(1991一),男,云南石屏人 ,中央民族大学文 学 与新 闻传播 学院 中国古代 文 学专业博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中 国 古代 政 区地 理 和 文 学 地理 。
1 2
2Ol8—03—27 K234.2 A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 0 1 8
述嘲㈣ 。 。《三辅黄 图》云 :“汉之故都 ,高祖七年方 修 长安 宫城 ,自栎 阳徙居此城 ,本秦离宫也 。初置 长安城 ,本狭小 ,至惠帝更筑之。”【91(m 何清谷注《三 辅黄图》引《水 经注》日:“《水经注 ·渭水》日:‘长安 有秦离 宫 ,原无城垣 ,故 惠帝城之 。”n 01( 《雍 录》记 云 :“长安也者 ,因其县有长安乡而取之以名也 。地 有秦兴 乐宫 ,高帝改修而居之 ,即长乐宫也 。此本 秦之离 宫 ,故不立城郭 。至患帝始大起 民丁城之 , 盖数 年 而后 讫 功 也 。”n 】( 据 考古 发 掘 复原 地 图 ,汉 长 安 城 在 秦咸 阳城 南 2.6公 里 左 右 ,且 二 城 之 间有 渭水相隔。估计因为这个原 因 ,项羽蹂躏咸 阳时对 长安一带波及较小 ,故西汉初年能在此兴建新 的都 城 。可 见 ,在 西 汉 初 年 ,尽 管 咸 阳一 带 因被 项 羽 军 队蹂躏 已不适合作为首都 ,但 出于天下长治久安的 考虑 ,刘邦还是选择 了咸 阳附近的长安作为都城所 在 地 。西汉 初 年 长安 城 址 的选 择 尚有 其 他 原 因 ,此 处不作详 细讨论 。除以上所举两个例证外 ,曹胜高 还 举 出 了另 外 两 个 证 据 ,以证 明“东 汉 初 年 长安 残 破之说 ”不足信 。其一为光武帝 自建武十八年 (公 元 42年 )以后 ,开始 对 长 安 宫 室进 行 修 葺 ,对 此 ,曹 胜 高 认 为 :“同样 是宫 室 残破 ,西汉 立 都 于此 进行 营 造 ,东汉立都洛 阳也进行修葺 ,说 明宫室的存否与 都城选址并无直接联系 。”n 21( 此说 明人顾祖 禹亦 尝发之 ,他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历代州域形势 二》中引《都 邑考》云 :“光武定都洛 阳,时谓长安为 西京 ,洛阳为东京 ,而南 阳亦谓之南都。”n 其二 为杜笃《论都赋》中的东都 主人和安处先生并没有 提 到 长安 残 破 的情 形 。可 见 在 时人 心 目中 ,长安 残 破并 非 东 汉选 择 定 都 洛 阳的原 因n 附 。初 读 此论 , 不免觉得过于牵强 ,但如果熟悉汉 大赋的特点 ,对 此便不难理解 。汉大赋虚设宾主二人互相论辩 ,以 论辩结果为其所欲表达之观点 。若东汉果 因西京 残破改 都洛 阳 ,则 当为论辩 双方讨 论之一 重要 内 容 。杜 笃奏上 《论 都赋》主张 还都长安 ,则 于 己而 言 ,正反两方观点均需辨析明 白,否则便难 以炫众 人之 视 听 。
云 :“因王莽末年乃 至更始、赤 眉的大骚扰 。”口“n 但 是 考 诸 史 实 ,便 可 知 东 汉 初 年 ,关 中残 破 尚且 不及 西汉初 年。对此 ,曹胜高有所论述 ,但不够详 细 ,兹 再 论 之 。关 中虽然 经 过更 始 、赤 眉 之 乱 ,出现 了“民饥饿相食 ,死者数 十万 ,长安为墟 ,城中无行 人 。宗 庙 陵 园 皆发 掘 ,唯 霸 陵 、杜 陵 完 ”的局 面 ,但 是 比较两汉初年的记载 ,仍然 可以发现其 间有很大 的不同。首先 ,据《史记 ·项羽本纪》载 ,项羽进入关 中后 ,“引兵西屠咸 阳,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 ,火 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5】( 。结果 ,高祖五 年 (公元前 202年),刘邦接受娄敬 、张 良的建议 ,决 定 自洛 阳改都 长 安后 ,虽然 史 书记 载 “是 日,车驾 西 都长安 ”嘲㈣ ,但从史书记载来看 ,高祖 实际上是暂 住 临近 长 安 的 栎 阳 。直 到 高 祖 七 年 (公 元 200年 ), 高祖 才 “自栎 阳徙 都 长安 ”川㈣ 。其 次 ,从 西 汉 长安 城 的 选 址 上 来 说 ,也 可 反 映 出咸 阳 旧址 因 残 破 太 甚 ,已不 适 宜作 为 都 城 。 因此 在渭 水南 岸 的长 安 乡 新建都城 。对此 ,几种重要的古代地理著作都有记
2 0 1 8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从 积 极 进 取 到继 体 守 文 :
论东汉定都洛 阳的根本原 因
许 鎏 源
中央 民族 大学 ,北京 100081
撞 要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 因,是 中国古代 史学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旧说 大致有七种观点 ,但似乎都有不 足之处。通过考察 两汉之 际的历史情形,综合政治形势、自然地理状况、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 ,东汉定 都洛阳是必然之举 。其原 因有三 :一是 气候转冷 ,北方少数 民族南侵势力加强 ;二是 东汉之 时代精神 与西汉 相 较 ,自进取 转 为退 婴 ,故 无 意 与北 方 少数 民族作 坚决之 抗 衡 ;三 是 历 史发 展 的 必 然趋 势 。其 中 ,时代精 神 起 到 了主要作 用 。 关键 词
目前 ,对东汉定都洛 阳的原 因,大致有七种 意 见 :一 ,当时长安 已经残破 ;二 ,洛 阳的经济地位 重 要 ;三 ,洛阳接近光武根本之地 ;四 ,关 中易为外族 侵 扰 ;五 ,受 谶 纬 学 说 影 响 ;六 ,关 东豪 族 反 对 ;七 , 鉴 于更始 之败 。
以上 所论 ,皆各有 不足 。今 试一 一辨 析之 。 (一 )认 为 因长安残破 致使 东汉定 都 洛 阳 持 此 种 观 点 较 有 代 表 性 的是 钱 穆 的 《国史 大 纲》。他在其 中说 :“光 武 中兴 ,关 中残破 ,改都洛 阳 ,从 此东方 的经济 、文化 不免停滞 ,不再 向西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