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作为古都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

京顺天府(北京) (安徽凤阳)
中都凤阳府
东都(河南洛阳) 安)
京师(陕西西
唐 长安(陕西西安) 阳(河南洛阳)
东都洛
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 清 京师顺天府(北京市)
留都盛京(辽宁沈阳)
北都太原(山西太原西南)
中都河中府(山酉永济西南)
名都城简介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 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 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 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洛阳,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 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 代营建洛阳为东都,以居洛为常,被时人戏作“逐粮天子”,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 聚贡赋。伊洛盆地的பைடு நூலகம்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 诸夏之势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晋 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
通常称西安、开封、洛阳、北
京、南京、杭州为六大古都。
从现实看,最能体现古都特点的为西安、北京和南京, 三地文物古迹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风貌。洛阳、开 封则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但 那些硕果仅存者却因历史悠久,而具有较高价值。杭 州作为国都的历史原本较短,现存遗迹不多,故主要 以风景城市闻名。安阳是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 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在现市区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 时273年,成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商之后又有曹魏、后汉、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先 后在安阳附近的邺城建都。但因时间过久,地面文物 已破坏殆尽,只有殷墟等少数价值很高的历史遗存。

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

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

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摘要:洛阳作为中国的古都,共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其中尤以东汉时期它的历史地位最为重要。

东汉政府最终选择定都洛阳,是审慎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原因很多,如刘秀的个人因素和气候条件的改变等。

关键词:洛阳;东汉;都城选择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地之一,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之久。

洛阳的古都地位毋庸置疑。

十三个王朝里,就建都地位、影响力来看,东汉时期是极其重要的。

东汉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持续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东汉定都洛阳的过程一个王朝最终选定它的都城,绝不是统治者草率的举动,而是要经过整个统治集团的深思熟虑。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的过程是逐渐完成的,经过了西汉定都洛阳,新莽时规划并立两都,东汉初最终定都洛阳三个阶段。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初欲定都洛阳,后采纳刘敬、张良等臣下的谏言,改都长安。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

”①刘敬的分析可谓周密。

关中土地肥沃,为天府之地。

司马迁认为关中地区“其民有先王之遗风,好稼啬,殖五谷,地重,重为邪。

”②且随着秦统一后迁徙豪强到关中,使得世家大族势力生根,带动这一地区的百姓好利,乐于从事商业活动。

正如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说:“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为奸。

”③长安处于宽阔的关中平原上,邻近西戎,形成人们广博、开阔的胸怀。

而且,刘邦本人“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④长安的民风也正合他所尚。

有学者认为西汉的世风是多元化的,主要由楚风、儒风和黄老之风构成,而三者势力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刘邦个人活动的积极成果⑤。

但是世易时移,到王莽的新朝时期,已经迫切需要改变,王莽统治下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着手营建东都洛阳。

王莽宣布:“以始建国八年(16年),岁缠星纪,在洛阳之都。

中国定都为什么要在这四个地方选择?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国定都为什么要在这四个地方选择?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国定都为什么要在这四个地方选择?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其间王朝的更迭也非常寻常,但是细数历朝历代都城的建立,我们可以看到,能够被选定为国都的城市并没有多少。

中华大地坐拥四海,国内城池林立,为何能够成为首都的城市始终就是那么几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廓清一个概念,首都并不同于一般城市,想要成为一国的首善之地,所要考虑的条件也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规模这一项。

军事条件、经济条件、民风、根基、城市交通条件等等一系列问题综合考虑下才能够选定首都。

如此一一细数下来,符合条件的城市也就那么几个。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朝代有很多,首都却只有那么寥寥几个的原因。

纵观历史,能被成为古都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当今人们所公推的古代名都大概就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这四个超大规模,而且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了。

其余比如开封、杭州等城市和他们比起来都逊色不少。

首先,我们横向对比这四个大型城市,会发现很多的共同点。

能够被历朝历代的人杰共同选为首都的这些城市最重要的就是地理上的相似性。

能够成为首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防御问题,首都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安全是第一要务。

所以这四大古都都有雄关名山守护,往往占据地势,易守难攻。

比如西安,就有函谷关、大散关、武关以及秦岭的拱卫,南京城有钟山的守护、洛阳城则有太行以及嵩山作为屏障,至于北京城更是有燕山山脉绵延护卫,异族大军想要攻入这些城池,必须要付出巨大代价首先攻破这些雄伟的关隘。

除了山岭的守护之外,水源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因为首都必须是一个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全国的富户以及政治家都梦想着在京城中一展身手,所以京城的人口往往是最多的。

人口越多,水源问题就越紧张,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有着便利的交通,还有诸如南水北调的超级工程,他们选择都城时一定会将取水便利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所以,西安有着渭河,南京也有秦淮河、洛阳城有黄河、北京城也有京杭大运河作为取水的来源。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以洛阳-西安-开封为例分析-.

地理区位因素对于中国古都的影响-以洛阳-西安-开封为例分析-.

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 定海再失 , 镇海亦陷 , 裕谦自尽”,“ 十一月 , 浙江大雪 , 英军主力南撤 , 宁波空虚 , 但奕经不敢进取”,“ 魏源深感英军反复难测 , 清军虚骄难胜 , 朝廷和战不决 , 对战局悲观失望”。

輥輲訛另者 ,由于在定海的防守问题上与诸将领意见有分歧 , 而自己的意见又未被主将裕谦采纳 , 随着定海的再次沦入敌手,“ 魏源也自知在军营人微言轻”, 輥輳訛自己之谋略无从施展 , 所以他只在裕谦营中逗留数月 , 便辞归扬州。

综上所述 , 魏源在道光二十年秋 , 为友人所邀 , 到了浙江前线宁波 , 参与审讯了俘获的英国俘虏安突德 , 之后又离开浙东前线 , 到了杭州西湖 ; 道光二十一年(1841 裕谦担任钦差大臣之后 , 由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由于对战局的悲观失望加上自己的不得志 , 遂在裕谦幕中逗留数月便离开浙江前线去了扬州。

注释 :①清史稿 . 第 37卷 .②海国图志 (五十卷本 . 第 35卷 , 第 26页 .③黄丽镛 . 魏源年谱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5年 , 第 113页 . ④夏剑钦 . 魏源传 . 岳麓书社 , 2006年 , 第 125页 . ⑤古微堂诗集 . 第 6卷 , 第 15页 . ⑥古微堂诗集 . 第 10卷 , 第 13页 . ⑦京口琴娘序曲 . 魏源集 , 第 741页 .⑧杨国桢 . 林则徐传 . 人民出版社 , 1995年 , 第 423页 . ⑨同⑧ , 第 424页 .⑩魏源集 . 中华书局 , 1976年 , 第 849页 . 輥輯訛同③ , 第 117页 . 輥輰訛李柏荣 . 魏源师友记 . 岳麓书社 , 1983年 , 第 33页 . 輥輱訛同④ , 第 127页 . 輥輲訛李瑚 . 魏源研究 . 朝华出版社 , 2002年 , 第 361页 . 輥輳訛同④ , 第 129页 .摘要 :本文以洛阳、西安、开封三大古都为例 , 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地理区位因素 , 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从形成到衰落的各个阶段 ,认为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的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并对古都的发展与迁移起着重要作用 , 同时也是古都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古都洛阳兴起与衰落的影响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古都洛阳兴起与衰落的影响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对古都洛阳兴起与衰落的影响【摘要】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古代社会前期曾屡屡成为不少王朝的都城,后期却走向衰落沦为一个普通的地方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区位和地缘因素是古都洛阳发展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区位因素为古都洛阳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地缘则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区位与地缘因素的演变则引起古都洛阳相应的演变。

【关键词】区位地缘洛阳兴起衰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曾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王朝在此定都,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1]。

今天,洛河沿岸东西不足100公里的范围内依然有二里头夏朝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座遗址集历代都城建设之精华,被誉为“五都会洛”[2]。

这些城址最晚的也早于宋代,属于中国古代社会前期的都城,古代社会后期即北宋以后,洛阳走向衰落沦为一般的地方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区位和地缘因素是古都洛阳发展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区位因素为古都洛阳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地缘则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区位与地缘因素的演变则引起古都洛阳相应的演变。

一区位与地缘的概念区位与地缘是地理学的两个概念,是对某地地理环境与位置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区位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本身所具有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河流、交通等地理要素的特点,以及与所在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客观事物在空间关系上的总和[3]。

据此可知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古都洛阳的区位可以理解为洛阳本身所具有的位置、交通、经济等各项因素,互相交织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这为古都洛阳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地缘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与周边地理环境的相关性,它是随着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要素交流的日益频繁而产生的对国家或地区地理区位的深化,是某区域在特定区位基础上产生的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相对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各项联系和交流必然不断加剧和频繁,这就使得作为某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中心———城市的地缘因素呈现出很大的变化幅度。

素衣不忍弃,为有洛阳尘——宋辽金时期洛阳城市地位衰落的历史原因

素衣不忍弃,为有洛阳尘——宋辽金时期洛阳城市地位衰落的历史原因

160《名家名作》·杂谈素衣不忍弃,为有洛阳尘—宋辽金时期洛阳城市地位衰落的历史原因韩皓然[摘 要]宋辽金时期洛阳虽作为政治陪都,但总的趋势是走向衰落。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其次,洛阳作为“四战之地”,每一王朝末期的战乱都使洛阳饱受战火蹂躏,洛阳作为传统的政治城市失去了政治支持和经济基础;最后,周期性的自然灾害也严重制约了洛阳城的发展。

[关 键 词]宋辽金时期;洛阳;政治地理;自然气候洛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其城市地位自唐代安史之乱后就开始不断下降。

北宋时,洛阳作为政治陪都和“龙兴之地”被格外重视,北宋末年,洛阳城被金朝统治。

金朝中后期,金宣宗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同样也将洛阳作为政治陪都。

虽然两次作为政治陪都,但洛阳的经济、政治地位甚至是城市规模都未得到恢复与发展。

古都洛阳在宋辽金时期的衰落与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一、政治地理因素学者周振鹤在《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中指出,其中最为要紧的一是其地理区位,二是其地理环境。

所谓的地理区位就是被选为都城的地区是否位于统治区域的中心以及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而地理环境就是所选择的都城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气候条件。

(一)地理区位变化黄河流域是唐之前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道:“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①而这里的“天下之中”指的就是洛阳。

继承北周而立的北宋定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作为政治陪都。

洛阳从此结束了长期为国都的历史。

哪怕宋太祖曾多次明确表示想要迁都洛阳,仍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

然而南下的女真人对“天下之中”的选择是截然不同的。

金人梁襄认为:“本朝与辽室异,……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

”②在金朝的统治区域中,燕京地区是其“皇业根本”。

因此将燕京设为政治经济中心,金朝统治者才能将对全局的控制力发挥到最大。

中国城建史第三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建史第三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水系及园林
城中的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 由三台下流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 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园 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 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


宫殿群布置
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正中宫 城部分,入宫门为一封闭形广场、经过 端门至大殿前广宽的庭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东部的宫殿官署区布局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边为各种官府衙门,形 成重重院落,后半部为后宫为曹操居住 之用,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 的。

隋亡后,唐朝还在这里建都,改名长安城屡有修建,但城市基本轮廊仍和隋初建城
时相同。

首先,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 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 北墙外修建大明宫。 第二个重大改变仍然在唐长安的街东。那就是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带来的街东里坊的 变迁。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 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



五、 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400年间,由于各族统治阶级的割据分 裂和长期战争,农村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商业和手工业也受到严重 的影响。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内各民族有 了进一步的融洽。这种情况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隋初经济有所 恢复,沟通了大运河,在这种条件下,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隋炀帝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使这个短 暂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被推翻了。贵族地主的代表李渊父子取 代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了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 元)百余年间,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 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 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作为古都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说到洛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牡丹,确实,洛阳给人们的印象中就有牡丹城这个名字。

但是,更多的是他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古都,作为十三朝古都,那么它又是有什么魅力来让那么多的统治者来选择它作为都城?在学习了河洛大讲堂之后,对这个问题,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首先,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而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大仙都居住于此。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这可以给统治者一个心理上的安慰,而且这也代表着统治者受到了神的眷顾,同时也代表着祥瑞,古代大仙都居住在此,也在另一方面告诉统治者洛阳的重要性,相对于其他的地方,以洛阳作为都城可以说是不二之选。

而且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出现便定都于此,紧接着“商”“周”都定都于此,这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在那时也是中原和中央的象征。

我们中国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正统”这个概念深入到了骨髓里,当时每个统治者都号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找一个正统的地位,而洛阳则是一个很好地选择,从第一个王朝开始便定都于洛阳,在得到了统治地位之后,如果把历来的国家中心抛在了一边,这也是对自己地位的不认可,而回到了夏商周起源之地洛阳,也就等于回到了整个国家的中心之处,这可以说是给予自己一个正统的地位,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第二,在夏商周在此定都之后,文化便在此发芽生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乱战,每个领地都有战火,而洛阳仍然是大周的领地,也是国家中央的象征,也就有了先天的条件,这里没有战乱,至少不会扰乱到普通百姓。

而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的顶峰,有的学说服务与列侯,而有的不被列侯所接受的便只有逃到天子脚下,至少这里是安全的,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的学说。

从古代夏商周开始洛阳便是文化的中心,而统治者又必须把握好舆论,来让舆论为自己服务,那就必须处于舆论的发源地,那么洛阳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只有处于文化的中心,才能实施的了解到舆论,从而让其为自己服务。

而统治者位于洛阳,许多有才能之士为了达到自己的抱负,也来到了洛阳,如此的循环往复,洛阳便成为了有志之士必来之地。

也正是因为此,统治者需要这些人,也只有在洛阳才能得到能为他服务的人。

一直持续到唐朝,那时候可以说是达到了文化的顶峰,许多文人志士必来之地就是洛阳,甚至于洛阳成为了第二故乡。

以此来看,统治者想要得到能人志士的服务,洛阳便是最佳选择。

第三,从古代的中国地图来看,洛阳地处中原,横跨黄河中游。

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流经。

西侧有秦岭,过函谷关便是陕西的大平原,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的险要,南有伏牛山,紧邻嵩山。

可以说是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再者,洛阳处于整个中国之中,位于整个天下之中,必是定都的首选。

最后,在经济上来说,洛阳有多条河流流经,航运上可以说是四通八达。

而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接到达地中海东岸,各种的商业活动络绎不绝。

隋唐时期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成功又将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起来,是洛阳成为整个中国的中枢神经,海内外的商贾聚集于此,使洛阳一度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当时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依靠天时地利人和,而洛阳正处于暖温带,也有利于农业,再加上洛阳处于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在当时便是重要的农业区。

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其拥有的渭河平原和四川盆地都是粮食供应基地,洛阳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当时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

但是要再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其它地方,不仅要多走许多路程,而且在三
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

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将洛阳作为大粮仓。

就这样,洛阳顺理成章的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通过对河洛大讲堂的学习,更多的是感慨,一个古老的城市,十三朝古都,曾经处于顶峰位置,而今却已经沦落了,研究古洛阳的文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洛阳的发展也是一个同等重要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