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合集下载

洛阳历史

洛阳历史

洛阳历史洛阳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洛阳位于中国的河南省,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多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以下是关于洛阳历史的一些概要,供您参考。

1.古代洛阳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商代时期,洛阳是商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代的一个重要都城之一。

在西周时期,洛阳成为了西周王室的都城之一,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周时期,洛阳拥有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城墙,是一座繁荣的古都。

2.东汉洛阳在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东汉洛阳以宏伟的洛阳宫为中心,城市规划完善,建筑壮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东汉时期,洛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家,如班固、蔡伦、张衡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洛阳曹魏时期在三国时期,曹魏建立了都城洛阳,并将其设为国都。

曹魏时期,洛阳经济繁荣,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洛阳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名士。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中心之一,佛教文化在洛阳得以传承和发展。

洛阳还建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园林,形成了独特的曹魏时期的文化风貌。

4.洛阳晋朝时期在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晋朝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建筑风格多样,形成了独特的晋代文化风貌。

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如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中心,佛教文化在洛阳得到了繁荣发展,众多的佛寺和佛塔建立于此,如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成为了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5.洛阳北魏时期在北魏时期,洛阳成为了北魏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北魏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城墙更加宏伟,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洛阳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洛阳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洛阳洛阳是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被誉为“中华文化故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我的家乡洛阳,是一个令人心生敬畏的地方,下面我将为你介绍洛阳的历史、文化以及我对家乡的独特感受。

在洛阳的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汉时期的洛阳城。

东汉时期,洛阳被设为东汉王朝的首都,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洛阳城建于公元前25年,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古都之一。

古代洛阳城的风貌是大儒孔子所着重推崇和引进的“宽街巷”和“方门殿阁”等格局,这些规划成为我国古代城市雏形的典范,也被后来的古都模仿且至今在我国城市变化中起到指导性的示范作用。

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在古代,洛阳是六朝时期的文化中心,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洛阳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部,是中国最早四大石窟之一,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石刻艺术。

这些石窟壁画和雕塑精美绝伦,展现出了浓厚的佛教艺术与中国古代文明交融的风采。

除了石窟,洛阳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例如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天下第一名刹”,建于东晋时期,是中原地区的佛教中心。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经文和佛教文化艺术品,吸引了无数朝圣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另外,洛阳还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每年的洛阳烟花会是中国最为盛大的烟花庆典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烟花表演和传统文化活动,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对于我来说,洛阳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我的家乡。

每当我回到家乡,我总会被家乡的古老建筑、古老街巷所吸引。

比如洛阳的古城墙,它承载着家乡的历史记忆,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常常在城墙上游走,感受着家乡的历史氛围,凝视着风景和百年沧桑。

我家乡洛阳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那就是丰富的传统手工艺。

洛阳的陶瓷工艺以及刺绣工艺在全国享有盛誉。

每一件陶瓷器和一根刺绣线都代表了洛阳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洛阳的古今交响:从古都到现代城市

洛阳的古今交响:从古都到现代城市

洛阳的古今交响:从古都到现代城市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从古代到现代,洛阳经历了繁荣辉煌和起伏转折的历程,展现了古今交响的魅力。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洛阳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东汉时期,洛阳是当时中国的首府,被誉为“三都之尊”。

在洛阳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名人聚集于此,包括司马迁、贾谊、杜甫等。

这些文化名人的出现,使得洛阳成为古代文化的中心,文化氛围浓厚。

古代的洛阳城以其庞大的规模和雄伟的建筑而闻名。

如今的洛阳城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依然能从保存完好的文物和建筑中窥见当年的风采。

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文化遗迹,无不展现出洛阳古代的繁华。

在白马寺中,可以看到中国佛教历史的重要遗址,为人们了解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而龙门石窟则集雕塑、壁画和碑刻于一体,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洛阳博物馆中珍藏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珐琅器、青铜器、陶瓷等,无不体现了古代洛阳的繁荣。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洛阳从古都逐渐转变为现代城市。

现代的洛阳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特别是近年来,洛阳以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洛阳的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人才,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经济方面的发展,洛阳也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

洛阳国际石雕艺术博览园、嵩山少林寺武僧团、洛阳花灯艺术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居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洛阳还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通过推广文化旅游、开展国际交流等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洛阳的魅力。

当代的洛阳城市建设也赋予了古都新的面貌。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现代元素,同时保留了一些古代建筑风格。

洛阳的街道宽敞整洁,公园和花坛点缀其间,空气清新。

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人文设施和便民服务,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洛阳的古今交响体现在城市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河南洛阳的历史及文化

河南洛阳的历史及文化

河南洛阳的历史及文化河南洛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中原腹地,距离省会郑州不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洛阳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瑰宝。

在近代以来,洛阳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美丽的风景和城市建设成果,成为全球瞩目的旅游胜地和现代化城市。

1. 洛阳的历史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周朝时期,洛阳就成为了周王朝的都城,并保持了600多年的历史。

在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西汉王朝的都城,并开始经历了宏大的城市建设计划,其中著名的是洛阳洛阳城垣和金銮宫等重要建筑。

此后,洛阳先后成为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都城。

至唐朝时期,洛阳成为全国重要的文教中心和经济中心,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科学家。

宋朝时期,洛阳是河南地区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洛阳呈现出了现代化城市的模样,到了近代以来,洛阳也开始跟随全国其他城市一起走向现代化。

2. 洛阳的文化洛阳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古都文化。

这种文化包括了洛阳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是一种集中表达中原文化核心的表现形式。

洛阳古都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洛阳的古建筑。

洛阳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中代表性的有洛阳城垣、白马寺、龙门石窟、都司祠等等。

此外,洛阳还有很多著名的文化景点,如王门古道、关林景区、滦口古镇等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洛阳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

3. 洛阳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洛阳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古都文化的同时,也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洛阳进行了广泛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了许多新型城区、商业街区和政务中心。

同时,洛阳也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完成了城市绿化的建设工作,成为了生态城市的典范。

此外,洛阳还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境内外的战略合作,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洛阳几朝古都历史

洛阳几朝古都历史

洛阳几朝古都历史洛阳,古称洛邑,曾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东周时期起,洛阳就开始扮演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角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之一。

在接下来的1500字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洛阳几朝古都的历史,揭开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过往。

周朝时期,洛阳是东周的都城,被誉为“九州中央,帝王之都”。

这一时期的洛阳城规划严谨,宫殿楼阁层出不穷,城内街道宽敞整洁。

周文王、周武王等帝王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朝会,确立了周朝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时期,洛阳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中心,承载着周朝兴盛的辉煌。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朝在洛阳建都,这一时期被誉为“洛阳中兴”。

汉武帝修建了大型宫殿和恢宏的城墙,将洛阳打造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在汉朝的统治下,洛阳成为了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学士前来求学和创作。

著名的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隋唐时期,洛阳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都城,被誉为“三朝故都”。

隋文帝、唐太宗等帝王相继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朝会和庆典,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洛阳的规划更加宏大,大明宫、洛阳城和封丘帝陵等众多建筑物均彰显出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富丽。

宋元明清时期,洛阳虽不再是统治中心,但依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宋代的洛阳古城、元代的洛阳古庙、明代的洛阳古桥、清代的洛阳古塔等都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展示了城市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些历史痕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洛阳几朝古都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领略到这座城市悠久而深刻的底蕴。

综上所述,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与繁荣。

从周朝到清代,洛阳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众多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和文化传承。

今天的洛阳,依然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传承着古都的光荣传统,为人们展示着古代文明的瑰宝。

品味古都韵味,传承洛阳文化心得作文

品味古都韵味,传承洛阳文化心得作文

品味古都韵味,传承洛阳文化心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品味古都韵味,传承洛阳文化】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下我在洛阳古城里的所见所闻。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记得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全班去洛阳参观,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古迹哦!首先,我们去了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里雕刻着成千上万尊佛像,简直不可思议!这些佛像大大小小,有的高达几十米,有的则娇小玲珑。

里面最著名的就是那尊巨大的盘坐菩萨像了,真是气势非凡。

老师告诉我们,这些佛像雕刻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8世纪间,工匠们耗费了无数心血。

看着这些精美绝伦的佛像,我深深地被震撼到了。

接着,我们又去了少林寺。

哇,少林寺里的和尚们可真是了不起!他们武功超高超,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动作,把我们全看呆了。

原来少林寺就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那里的僧人们代代相传,将武术发扬光大。

我向往有一天也能像他们那样身手了得呢!除了参观古迹,我们还体验了一把泥塑制作。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陶瓷之乡,泥塑工艺在这里源远流长。

老师带我们学习捏制泥人,虽然开始时手脚都捏歪了,可是渐渐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每个人都捏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泥人。

太有意思了!文化之旅让我大开眼界,我更加热爱和珍惜洛阳这座古城了。

作为地地道道的洛阳童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和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知识,努力将它传承发扬下去。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总之,这次洛阳文化之旅收获很多,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会用童心祈祷,愿洛阳文化薪火相传、永放光芒!篇2品味古都韵味传承洛阳文化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洛阳旅游。

洛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让我大开了眼界,体会到了独特的文化韵味,也学会了怎样去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

刚到洛阳,我就被这座城市的古朴气息所吸引。

小巷密布,青砖黛瓦,屋檐翘起,墙体斑驳,无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我们先去了老君庙,那里供奉的是老子。

行走洛阳读懂历史总结(3篇)

行走洛阳读懂历史总结(3篇)

近年来,洛阳市把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改善民生、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实施了一系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占地1100亩的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和南城墙保护展示工程初具规模,占地400亩的明堂天堂、九洲池和应天门遗址等重要保护展示工程相继建成开放,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9年央视戏曲晚会、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在此惊艳亮相,举世瞩目。

2021年12月,国家_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洛阳正平坊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反响。

“十三五”期间河南累计投入省财政资金15亿元,加强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利用,重点支持隋唐洛阳城历史文化公园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隋唐洛阳城遗址被列为《“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重点保护利用的大遗址项目。

“十四五”期间,河南将全力推进隋唐洛阳城历史中轴线复原展示,加快宫城区、里坊区遗址公园建设,抓好天街、玄武门、永泰门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着力打造隋唐风貌核心展示区,启动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确定“一区一轴一带两片三环”布局。

石自社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宫城区和里坊区的保护展示力度。

凸显宫城轴线,勾勒宫城轮廓,对宫城城墙区域进行环境整治;历史轴线区域,继续实施天街北延保护展示工程,打通天街南北视觉通廊;洛南里坊区内,选取正平坊开展全面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实施履道坊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

行走洛阳读懂历史总结第2篇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在宇文恺奉命营建隋唐洛阳城的同时,尚书右丞皇甫议也主持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就是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又称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今杭州),北抵涿郡(今北京),长约5000里。

因隋炀帝下令在营建隋唐洛阳城的同时开凿大运河。

宇文恺在设计都城时还需要考虑大运河的开凿。

其中,通济渠洛阳段开凿最早,是隋唐大运河的起始段。

通济渠不仅供隋炀帝出巡各地,更要把东南与其他地区的租粮漕运到东都含嘉仓,然后再转输西京大兴城。

洛阳家乡变化

洛阳家乡变化

洛阳家乡变化洛阳,古称洛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十三朝古都。

从夏朝开始,洛阳便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经历了无数的变迁,成为一个现代化、繁荣的城市。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城市发展、人民生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洛阳家乡的变化。

一、自然环境过去的洛阳,四周环山,自然环境恶劣。

然而,近年来,洛阳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使得自然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1.空气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以及禁止燃煤、黄标车等措施,洛阳的空气质量指数持续好转。

2022年,洛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XXXX天,创下历史最优。

2.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洛阳加强了对矿山、森林、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与修复。

同时,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使得洛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城市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洛阳的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1.城市框架扩大。

过去的洛阳,城市面积较小,发展空间有限。

然而,近年来,洛阳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断扩大城市框架。

如今,洛阳的城市面积已经是过去的数倍,城市发展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2.城市功能完善。

为了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洛阳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新建公园、广场、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项目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建设,不断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

3.城市产业升级。

洛阳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人民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洛阳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1.收入水平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改善,洛阳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南岸。

它北靠邙山,南对伊阙,东屏嵩岳,西依崤函,四面群山环绕,中为狭长盆地,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

洛阳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最多的都城。

洛阳,是雄踞东方,文明古国的古都,是中华文化的读本。

洛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夏商时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知道,早在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洛阳已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

在市区发现有多处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

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

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

斟鄩打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夏代洛阳城位置商朝时期的都城有两座,分别称为“东亳”,“西亳”,即现存的郑州商城和洛阳商城。

商都西亳同样也位于偃师县,建于洛水北岸,坐北朝南。

考古勘探、发掘揭示出偃师商城遗址分为早期小城和晚期大城。

早期小城四面中部各辟一门,小城中部偏南置宫城,小城西南部为府库建筑区遗址。

晚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的,与此同时在宫城东北部修建了新的府库建筑群。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二、周朝时期商王朝为周王朝所取代,周武王灭商后,都城丰、镐均位于今日陕西西安西北,早毁于西周末犬戎入侵之际。

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灭商而建的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地区建立了“成周”。

“成周”建成之后,都城镐京改称“宗周”,“成周”与“宗周”同时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

及东周平王东迁,乃正式奠都于此,“成周”更名“王城。

后因年久废弃,汉代又建河南县城于其上,原貌遂湮没难寻。

但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可见成周的范围不小。

从华夏地理的角度来说,洛阳恰好位于“天下之中”,即“五岳四渎”的核心位置。

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国家的都城刚好位于其控制区域的核心,不仅体现了对周围领土控制的优势,也表现出一种居中而治的象征性意义。

而此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多选择洛阳为都,从这一时期开始,洛阳作为国家的核心,也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播及发展的源头。

东周王城图三、汉魏时期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

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

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秦、西汉之间,城市的发展,是封建经济繁荣的标志。

当时虽以长安为首都,关中为根据地,在洛阳却建了许多宫殿、武库为前哨据点,借以控制全国,所以洛阳仍不失为中原一大都会。

西汉初为了选择都城,曾有一番争论。

结果是以洛阳的地理形势不如长安的险要,因而没有被选为都城。

这里只设了个河南郡,虽是一郡,而治所却仍然是一个大商业都会。

在西汉末年灼战乱中,洛阳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至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复国时的根据地在南阳,因长安已残破,便在洛阳原成周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修筑建都。

这个时期的洛阳都城,继承了我国汉长安那种以宫室为中心,南北轴线的布局手法,并对以后魏邺城的规划建设起了很大影响。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公元220年至264年,曹魏王朝建立。

曹王认为洛阳地理条件好,又建都于此。

在汉之故址重建新殿,在城北大营园圃—芳林园。

传五主,计46年。

以后司马炎代魏自立为西晋,传三主,都在此建都,续有兴建。

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又遭长期战乱兵炙,这座都城又再次被毁。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

在汉、晋洛阳城基础上加以扩建。

汉魏宏伟的洛阳城就在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后又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西魏都长安,东魏在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由洛阳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

北魏洛阳城布局特点是宫城居于城之中央偏北。

宫城南门外的铜驼街是宽广的一条御道,直通宣阳门。

道两旁均为中央机构和社搜、祖庙等重要处所。

以这条御道为骨干建置东西、南北端直的街道。

街道两旁则是方三百步的里,共有二百二十座里卿。

这是百姓以及达官贵族居住的地方。

商业则另有区划。

商业集中的大市、小市、马市和四通市都在城外,靠近河流和水渠,并在大道之旁,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活动都是便利的。

北魏洛阳想象平面图四、隋唐时期隋唐时代的洛阳与长安称为“两京”,即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

隋唐两代的东都洛阳,并未建立在汉魏故城旧址,而是建在西周王城附近。

东都洛阳城周两万七千六百余公尺,约计六十里余。

城址西距王城五里,东距汉魏故城十七里余。

也就是位于谷水之东,渡水从北向南流经城的西部,洛水从西向东横穿城内。

隋唐东都洛阳远较王城规模宏大。

城墙南北长约六至七公里,东西宽约七公里左右,达到了洛阳城市发展的顶峰。

洛、渡两水流经城中。

西苑是洛阳城的一个延伸部分,是保卫东都的军事要地,谷水又在苑中流入洛水。

洛、渡、谷三水都从洛阳穿过。

隋唐之后洛阳虽仍有发展,但始终无法达到同隋唐时期相比的高度。

而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成为现今古都洛阳城市整体的基础。

仁寿四年(604年),隋太子杨广称帝,即隋炀帝。

袭北周之制,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

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

与此同时,隋炀帝以百万民工凿通以洛阳为中心,南达杭州,北至涿郡,举世闻名、世界最长的南北大运河,把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沟通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内河航运系统,江南、山东、河北的量十五字可以通过水运经黄河进入洛阳,使洛阳城的地位更趋重要。

隋洛阳城为唐代继续使用,洛阳城基本格局与前无大变动。

唐初建洛阳宫,公元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徙居洛阳,封洛阳为“东都”。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洛阳号为神都。

武则天当政时期的神都洛阳,达到了洛阳历史上的发展顶峰。

洛阳城整个城址以洛水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宽北窄,略呈正方形。

宫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宫城北面有圆壁、暇仪两小城。

宫城南面的应天门,东宫附于宫城的东南角。

隋唐洛阳城平面图五、“五代”时期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北宋、金为陪都。

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

公元909年一923年,朱温废唐自立在开封即位后,又建都洛阳计15年,叫后梁。

公元923一936年五代的后唐也在洛阳建都13年。

六、宋元以后由于战乱的催残,时代的变迁,五代以后,这座古都名城逐渐衰落,由全国政治中心沦为一个地区性的城市。

特别是宋金以后,千载都城,雄伟宫阔,均已扫地。

现在的老城是宋金年代在隋唐城的东市周围旧城建起来的,明清重新作了修复,呈四方形(1。

8平方公里)。

七、近现代时期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

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

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

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

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

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八、结语13个封建王朝的入主,15次地名变迁,洛阳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兴衰演变的缩影。

正如司马光所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参考文献】[1]古都洛阳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彭子伊,《城市规划》[2]洛阳历史地理研究,陈代光,《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年12月第7卷第1期[3]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聂晓雨,《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4]古城洛阳之历史地名变迁,《地名溯源》[5]九朝故都考古述略,吴戈、张剑,《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6]洛阳,从汉魏至隋唐的变迁,曹尔琴,《唐都学刊》,1986年第1期[7]洛阳古都地理景观变迁研究,姚亦锋、陶潇男,《中国名城》,2015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