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

合集下载

《洛阳诗韵》课件 ppt课件

《洛阳诗韵》课件 ppt课件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仙衣不用剪刀裁, 国色初含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 为君零落为君开.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洛阳诗韵》课件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 的故事,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 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 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 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 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 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 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 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 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洛阳诗韵》课件
这里的“天下第一”为什么是真实的?门口的石塑白马有什么意义?

——中国佛教之源。白马是文化使者的象征。
文中与牡丹相关有哪些美景美事?

——美景:王城公园,牡丹园。 美事:牡丹花会 ,洛水之畔看牡丹(文化盛事)
唐三彩的造型如何?色彩和用途分别是什么?

——造型:优美、生动、逼真 色彩:赭,白,绿 用途: 馈赠亲友;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龙门石窟的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修建历时久,文物数量多,奉先寺,卢舍那塑像(民族文化精华)
“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
《洛阳诗韵》课件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处,是佛教传入 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官办佛寺,是中国佛教 的“释源”和“祖庭”,也是古代亚洲的佛 教重地。因佛经是用白马从天竺(今印度) 驮回,故命名为白马寺。现为全国重点文化 保护单位。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赏牡丹》
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 晋 左思 《三都赋》
空白演示
洛阳诗韵
叶文玲
叶文玲,女,生于1942年11月4日,浙江台 州玉环楚门镇人,当代小说家,自幼酷爱文 学,13岁读初中时即在《玉环报》上发表了 《夫妻间的小风波》和《七角钱》两篇小说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调入河南 省文联。叶文玲的小说多表现普通人的命运 和心灵世界,感情真挚,生活气息浓厚,其 所写的《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主要作品有《无花果》、《心香》、 《父母官》、《太阳的骄子》、《无梦谷》 、《我的‘’长生果‘’》。
芙 蕖 净 少 情
药 妖 无 格 ,
京色。
城,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欧阳修《洛阳牡丹图》
文洛 明水 盛之 事畔 。看
牡 丹 , 已 成 域 外 海 内 的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运用赭、 白、绿 色铅釉 烧制而 成。

举 世

罕 见



艺 术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现藏故 宫博物院)
三彩印花盒
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岚气氤氲 翠峰如簇
那婉约秀丽的姿态,那摄人心魄的慧眼美目,那浅笑 盈盈的秀美双唇,真是集美之大成。
白居易(772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 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 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 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和“诗王”之称。官至翰 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 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 逝世,葬于香山。有《白 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 作有《长恨歌》、《卖炭 翁》、《琵琶行》等。

《洛阳诗韵》课后练习及答案

《洛阳诗韵》课后练习及答案

《洛阳诗韵》练习题一、文学常识1叶文玲,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曾长期在河南工作,作品《叶文玲文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散文集有《不了情》等。

本文选自,是一篇优美的。

2、“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一语出自代诗人名诗《》原句为:3、洛阳位于省西部、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之首,先后有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最早、最长、最多的,并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也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

4、洛阳因地处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曾是闻名世界的的东方起点。

二、字词检查(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璀璨..(cuǐ càn)雄浑.hún 笑靥. yè馈.赠kuì慰勉. miǎn 邙.山máng 浊.黄zhuó笃.诚dǔ铅釉. yòu 瑰.宝 guī氤氲..yīnyūn 贬谪 zhé衣袂.(mèi)才俊辈.bèì出名不虚传. chuán天竺.国 zhú赭.zhě(红褐色)明媚娇妍 yán姹.chà紫嫣.yān红千首万阕. què三、课堂练习1.选出下列红色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D )璀璨笑靥娇妍衣袂A.cuī càn yâ yán mâi B.cuǐ càn yàn yán juãC.cuǐ càn yàn yān mèi D.cuǐcàn yè yán mèi 2.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C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教案标题:洛阳诗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洛阳诗韵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2. 学习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3. 提升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特点;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洛阳诗韵的相关资料和典籍,如《洛阳诗韵》等;2. 准备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如《白日依山尽》;3. 准备相关学习材料,如文字解析、音频、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洛阳诗韵的概念和背景,并引发学生的兴趣;2. 展示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让学生感受洛阳诗韵的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简要介绍洛阳诗韵的起源和特点;2. 分析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并与其他诗韵进行比较。

三、学习实践(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洛阳诗韵作品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研读洛阳诗韵的原文,分析其格律和韵脚;3. 学生尝试模仿洛阳诗韵的风格,创作符合洛阳诗韵格律要求的诗歌。

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依次展示自己创作的洛阳诗韵作品,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洛阳诗韵的学习要点和关键知识;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评价学生对洛阳诗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收集学生创作的洛阳诗韵作品进行评估。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古代文学艺术的展览或表演;2. 组织学生进行洛阳诗韵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洛阳诗韵的演变和影响。

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2. 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表达自己的机会;3. 关注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方案。

《洛阳诗韵》创新教学及反思-最新资料

《洛阳诗韵》创新教学及反思-最新资料

《洛阳诗韵》创新教学及反思一、《洛阳诗韵》基本情况简介本文是人教版职业高中语文(实验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在本单元前两课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和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已对本单元主要内容“故土情怀”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为学生在作文中做到思路清晰、情感真实打下基础。

《洛阳诗韵》是我国现代女作家,现浙江省作协主席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作者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传统的《洛阳诗韵》的教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

(4)欣赏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

2.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能力目标:鉴于职业中学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应该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加强作文思路的练笔,做到思路清晰、明确。

(二)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正确掌握横向思路的特点。

2.难点在于通过作者笔下洛阳的诗情画意,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挚爱之情。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2.采用问答法、讨论法。

学生已对文章思路有一定了解,通过研读课文,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此教法设计意图: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启发点拨”,“导”之有序)(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已对文章思路有了初步了解,本课结构清晰,可以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此学法设计意图:体现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五)课时:拟定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领略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洛阳诗韵体裁

洛阳诗韵体裁

洛阳诗韵体裁洛阳诗韵体裁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之一,形成于唐代中期的洛阳城。

它与其他诗歌体裁不同的是,它在格律和题材上都有明显的特色。

洛阳诗韵的流行史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本文将对洛阳诗韵的历史、特点、流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洛阳诗韵最初流行于唐代中期的洛阳城,故得名洛阳诗韵。

唐代宰相韦德泰、卢照邻等人是这一诗歌体裁的代表。

它在唐末五代时期逐渐衰落。

直到宋代崔护《拟洛阳怀古》才又引起文人的重视。

元代王孝威在《诗格并序》中专门论述了洛阳诗韵的格律特点。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也有关于洛阳诗韵的介绍。

二、特点格律上,洛阳诗韵的音节比其他诗歌体裁多一些。

它的格律要求每一句都有六到七个字,除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外,其他行都是双音节的。

并且只用平声韵和上声韵。

具体来说,平声韵有“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而上声韵有“仄平平脚”、“仄仄平脚”两种。

话题上,洛阳诗韵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气氛温馨、清新。

它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宁静、休闲的感觉。

同时,洛阳诗韵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是它的特色之一,也是为什么它受到文人的青睐的原因之一。

三、流派洛阳诗韵的流派主要有三个:魏风派、卢风派和宋风派。

魏风派的代表诗人是唐代韦德泰、王建,他们的诗歌描写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融合了历史、地理、神话等元素,情感浓重。

卢风派的代表诗人是卢照邻、卢纶,他们的诗歌更加抒情,言语细腻而含蓄,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宋风派的代表诗人是睢阳爱民、李樗,他们的诗歌具有更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关注的是庶民的生活和疾苦。

四、影响洛阳诗韵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辟了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并且在技艺上体现了更高的格律要求。

此外,它的流派也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类型更加多样化。

对于后来的文人,洛阳诗韵更是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如唐代诗歌《行香子·杨柳岸晓》、宋代诗歌《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等,都受到了洛阳诗韵的影响。

洛阳诗韵课文讲解

洛阳诗韵课文讲解

洛阳诗韵课文讲解洛阳诗韵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

这篇课文以洛阳为背景,描绘了洛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对洛阳的深情厚爱。

下面我将从背景、内容和讲解要点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洛阳诗韵课文。

一、背景洛阳诗韵课文作于白居易贬谪洛阳期间。

公元 815 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洛阳县尉。

在洛阳期间,他深感洛阳的美丽和历史文化的厚重,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课文。

二、内容洛阳诗韵课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洛阳地理”,描绘了洛阳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洛阳的山水、气候和土壤,使得读者对洛阳的地理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部分为“洛阳历史”,介绍了洛阳的历史文化。

作者从洛阳的起源开始,讲述了洛阳在汉、唐两个朝代的发展历程,以及洛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些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

第三部分为“洛阳人物”,讲述了洛阳的历史名人。

作者选取了洛阳历史上几位杰出的人物,包括司马迁、班固、李贺等人,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成就。

通过这些人物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洛阳的文化底蕴。

三、讲解要点在讲解洛阳诗韵课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写作环境,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讲解中,可以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3.注重对课文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

洛阳诗韵课文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在讲解中,可以通过介绍洛阳的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洛阳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洛阳诗韵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洛阳诗韵 (2)

洛阳诗韵 (2)

洛阳诗韵洛阳,古都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源地之一,洛阳有着深厚的诗词底蕴和独特的诗韵。

洛阳诗韵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关注和倾诉。

1. 洛阳诗韵的起源洛阳作为中国古代七大古都之一,自古就是文化的重要中心。

早在先秦时期,洛阳就是齐国文化的中心,这里孕育出了一代代的文化名人。

而洛阳诗韵的形成,则是在汉代达到了高峰。

当时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无数文人才子在这里相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洛阳的繁荣和开放氛围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继而推动了洛阳诗韵的形成。

2. 洛阳诗韵的特点洛阳诗韵以其别具一格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首先,洛阳诗韵以辞章华丽、音调婉转的特色为主。

古代洛阳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辞藻,以及优美动听的音韵,使得他们的诗歌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例如,洛阳诗人王建的《琵琶行》中,“月上寒江夜,花开满洛城。

风吹落花去,不知何处寻”这样的句子,展现了洛阳诗韵的典型特点。

其次,洛阳诗韵偏重于描绘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

洛阳作为一座繁华的城市,诗人们常常以洛阳作为背景,描绘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生活。

他们关注社会风俗,洞察人情世故,将这些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诗歌当中。

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特点,使得洛阳诗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背景。

第三,洛阳诗韵注重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洛阳诗人们常常以个人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为切入点,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追求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融入到诗歌中,使得诗歌表达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洛阳诗韵以其唯美与思想性的结合,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提醒。

3. 洛阳诗韵的影响洛阳诗韵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洛阳诗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诗人们在洛阳诗韵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使得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诗韵》教案设计
教学背景:
在弘扬中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学习,于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九朝古都洛阳的文化内涵,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祖国山河的壮观秀丽,并且以此为契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发起“寻找韶关本土文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愫,并激起他们建设家乡的意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作者的基本思路,把握文意;
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新颖的标题;
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能将网上搜集的信息及大家的讨论,还有自己的发现成果向小
组及全班同学进行口头汇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散文美的特色;
能共同分析讨论文章的选材、结构、立意、标题;
学生能识记课文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
系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洛阳、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韶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树立
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
元16课,本单元的重点是借欣赏散文的过程,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世界特殊景点的美及祖国山河的美。

本文以九朝古都洛阳为对象,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非常唯美的画卷,作者好似一位导游带领读者不仅领略文字的优美,同时如亲临其境般真实感受洛阳景点之美,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

洛阳,中原名城,六代九朝古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这样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叶文玲却怀着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的“特殊况味”,写下了这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散文《洛阳诗韵》。

读着《洛阳诗韵》,读着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质疑释疑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讲授是老师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设计的。

1、学习对象是韶关市曲江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
端正,学习兴趣很浓;
2、学生对洛阳有一些了解但并不深入;
3、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查询收集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料,初步了解洛阳。

2、学生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自己家乡韶关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资料,使资
源共享。

教学资源:
1、多媒体网络课室;
2、高教版的中职语文教材;
3、自己制作的PPT教学课件;
4、关于洛阳的一些图片文字资料;
5、关于韶关的一些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式教学
导入新课→抛出问题→启发思考→主体探求→交流协作→成果展现→
解决问题→拓展提高
2、以问题为线索,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3、组织讨论交流,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
1、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信息。

(信息加工法)
2、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3、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等活动。

4、能很好地与其他同学协作,较好地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合作交流
法)
5、能完整地汇报学习成果。

6、整理本市名胜景点,关注本土文化。

(反思迁移法)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反思:
本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学生能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特别是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好的部分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班上同学100%参与了整个课堂。

2、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有良好的网络阅读与学习的习惯,善于整理信息,去粗留精。

3、知识应用方面: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发起寻找韶关本土
文化的活动,非常成功。

4、情感体验方面: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搜集资料很丰富,但是原创的东西太少,还不善于自我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点还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引导和鼓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