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第一册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洛阳诗韵》是唐代诗歌史上的一部文献,记录了唐代洛阳地区的诗歌风格和文化背景。
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和历史,以及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教案主要介绍通过学习《洛阳诗韵》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洛阳诗韵》的背景和意义。
2.认识唐代洛阳地区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
3.学习批评鉴赏唐代诗歌的方法。
4.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
2.引导和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思考。
教学过程:活动一:诗篇名句欣赏请孩子们先阅读几首唐诗,欣赏、体验唐诗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意境。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活动二:阅读《洛阳诗韵》的简介请老师阅读《洛阳诗韵》的简介,并与孩子们分享。
请带领孩子们一起了解《洛阳诗韵》的背景和意义,了解唐代洛阳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可以通过课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展开。
了解一部文献的背后,也许会对孩子们对文学的认知产生新的启迪。
活动四:赏析唐代洛阳地区的诗歌请孩子们阅读若干首唐代洛阳地区的著名诗人的诗歌,感受其中的文学韵味。
请老师讲解唐代洛阳地区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
唐代洛阳地区是当时的文化中心,这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人才。
通过了解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学产生和发展。
请孩子们阅读唐代的著名诗歌,了解诗歌中的意境,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格律。
活动七:课堂演讲请每个孩子从唐代诗歌的角度,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演讲。
演讲内容可以包括作者、诗歌的产生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
活动八:诗歌创作请孩子们自主创作一首唐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可以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运用唐诗的修辞手法和格律。
活动九:讲座分享请老师或其他文学爱好者来班级里举行一次文学讲座。
讲座内容可以包括文学史、诗歌赏析、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等。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教案标题:洛阳诗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洛阳诗韵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2. 学习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3. 提升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特点;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洛阳诗韵的相关资料和典籍,如《洛阳诗韵》等;2. 准备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如《白日依山尽》;3. 准备相关学习材料,如文字解析、音频、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洛阳诗韵的概念和背景,并引发学生的兴趣;2. 展示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让学生感受洛阳诗韵的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简要介绍洛阳诗韵的起源和特点;2. 分析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并与其他诗韵进行比较。
三、学习实践(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洛阳诗韵作品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研读洛阳诗韵的原文,分析其格律和韵脚;3. 学生尝试模仿洛阳诗韵的风格,创作符合洛阳诗韵格律要求的诗歌。
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依次展示自己创作的洛阳诗韵作品,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洛阳诗韵的学习要点和关键知识;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评价学生对洛阳诗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收集学生创作的洛阳诗韵作品进行评估。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古代文学艺术的展览或表演;2. 组织学生进行洛阳诗韵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洛阳诗韵的演变和影响。
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2. 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表达自己的机会;3. 关注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方案。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1. 引言洛阳诗韵教案是针对中学生的诗词教学的一份文档。
该教案旨在通过以洛阳为背景,让学生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并通过其特色诗韵赏析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创作能力。
这份教案将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2.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洛阳诗韵的背景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诗词创作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教学内容3.1. 洛阳诗韵的背景介绍•对洛阳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洛阳的盛唐时期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2. 洛阳诗韵赏析•分析洛阳诗韵的特点,如音韵、格律等;•导读学生欣赏著名的洛阳诗作,如《登鹳雀楼》等。
3.3. 洛阳诗韵创作•教授古体诗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创作一首洛阳诗韵的古体诗。
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教师通过讲授洛阳的背景和诗韵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赏析与欣赏结合:教师导读名家洛阳诗作,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洛阳诗韵的魅力。
•个人创作与合作创作结合: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并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修改和完善作品。
5. 教学评价方式•知识掌握能力:通过测验学生对洛阳的了解程度和洛阳诗韵特点的掌握情况。
•创作表现能力:评价学生的诗词创作水平及思想表达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程度。
6. 总结通过洛阳诗韵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学习欣赏和创作洛阳诗韵,提高诗词鉴赏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和扩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诗词比赛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引言:《洛阳诗韵优秀教案》是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洛阳诗韵时的教学需求而设计的一份教案。
洛阳诗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并掌握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韵脚和常用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洛阳诗韵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
4.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能够自主地运用洛阳诗韵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3. 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4. 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欣赏。
5. 洛阳诗韵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向学生介绍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知识通过图表和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20分钟)教师讲解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不同格律和韵脚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常用的表达方式。
通过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和独特之处。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展示对洛阳诗韵的理解和感悟。
4. 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欣赏(20分钟)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意境、语言表达等方面,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洛阳诗韵写作。
洛阳诗韵说课稿

《洛阳诗韵》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洛阳诗韵》的教学.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洛阳诗韵》是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是我国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洛阳笃诚的崇拜和偏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对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深情。
2、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理清文章内部先果后因的逻辑顺序。
(2)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深情。
(3)欣赏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3、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围绕中心多侧面多角度叙写的横向思路.4、教学难点欣赏本课优美精炼的语言。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情况,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为了突出祖国历史文化的灿烂悠久,充分表现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欣赏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姹紫嫣红的洛阳牡丹,栩栩如生的唐三彩,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效果会更好些.2、情景导入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情景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讲授法教师精讲重点难点,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说学法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结构清晰,按照教师的引导,学生讨论自学,整体感知课文,抓关键句段,把握文章思路,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1、以情景导入法引入新课。
精心设置导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情景氛围中。
2、检查提问。
3、欣赏课文。
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情景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兴趣。
4、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讨论问题.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教师精讲突破重点难点。
采用形象直观法,多媒体显示课件,让学生理解。
6、小结,对照教学目标。
《洛阳诗韵》第一课时教案(2023)

《洛阳诗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河南,中原文化的底蕴所在。
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了四个: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和安阳,还有郑州。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年是以河南为中心的,河南博物馆里写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叶文玲,女,当代作家,生于1942年11月4日,浙江台州玉环楚门镇人。
1962年迁居河南郑州,长期(24年)在河南工作,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代表作品《叶文玲文集》,长篇小说《无梦谷》《秋瑾》,短篇小说《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2.解题洛阳,因位于洛河之阳而得名,曾历经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历史达1500年之久,号称“九朝古都”,“九”虚指多。
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洛阳这样一座魅力四射的历史古城,历来受到众多文坛大咖们的青睐。
有关洛阳的名句很多,如:“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先”——欧阳修。
3.字词积累璀璨笑靥馈赠邙山笃诚才俊辈出名不虚传贬谪姹紫嫣红谙熟氤氲衣袂龛摄人心魂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5)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15)写洛阳的古、美、绝、奇。
2.这两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前者是写作者的感受,后者是揭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行文的思路是先果后因。
3.作者对洛阳偏爱的原因是什么?字面上,机遇和亲缘——抄录古句,慰勉兄长深层原因,特殊况味——悠久灿烂文化遗产4.洛阳诗韵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叶文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熟读课文;②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选材与组材方法,把握主题;②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学习欣赏文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作者对洛阳的喜爱之情;②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文本:作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每个地方都有各自深厚的历史,代表着每个朝代的文化,而在河南有一个地方更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那它是哪个城市呢?(洛阳)对,它就是洛阳,还有很多大家这样夸赞过洛阳这个文化古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西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北宋)“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陆游(南宋)“功存河洛”——康熙(清)二、走进文本:1.文题解读: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2.走进作者:叶文玲,现代女作家,长期(24年)在河南工作,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3.简介洛阳: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原名雒邑,公元前12世纪,西周时周成王建。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
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做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历史达1500年之久,号称“九朝古都”,“九”虚指多。
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概括: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三、研习文本:1.诵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同学试读),同学在听读的时候,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作一交流。
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洛阳历史文化背景和诗歌创作,学生能够了解洛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数量的洛阳诗人的作品,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欣赏诗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洛阳文化和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洛阳历史文化简介教学重点:介绍洛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为学生学习洛阳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洛阳历史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2. 第二节:洛阳诗人及其作品教学重点:介绍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分析其诗歌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洛阳诗人的作品。
3. 第三节:洛阳诗歌的审美特点教学重点:分析洛阳诗歌的审美特点,如意境、情感、语言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洛阳诗歌的审美魅力。
4. 第四节:洛阳诗歌的创作技巧教学重点:介绍洛阳诗歌的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洛阳诗歌的创作技巧。
5. 第五节:洛阳诗歌的传承与弘扬教学重点:探讨洛阳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洛阳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洛阳历史、诗歌创作技巧等理论知识。
2.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4. 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创作洛阳诗歌,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诗歌创作展示: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4. 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洛阳诗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涉及洛阳诗歌的教材和辅助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诗韵》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理解作者对洛阳的感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认识洛阳。
教学过程
一.洛阳简介
洛阳原名雒邑,为西周时周成王所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
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称为“九朝古都”。
(公元23年,绿林军所立的更始帝刘玄政权也建都于此。
)
东汉,魏晋。
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汉明帝时建白马寺,为我国最早的佛寺。
中原名城洛阳,是我国六代九朝古都,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凭着对洛阳驾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二、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三、解题
《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
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四、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l一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1自然段,作者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
作者曾长期工作在河南,对中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第2自然段,用一个比喻句,交代了洛阳的地理位置。
“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作者一开始用“一似”、“又像”两个比喻写洛阳的雄浑和动人,接下来连用两个“不”字,加以否定,并还洛阳以本来面目。
“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写出了沉甸甸的历史感。
“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既说明上文的“厚重”,又点明了“馈赠和沉积”的内涵,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第4—5自然段,写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机遇和亲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
抄录古句,慰勉兄长,似可作“机遇和亲缘”的解释;但作者“笃诚的崇拜”,无疑源自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而下文说洛阳的名字“充满文情和诗意”,说洛阳历代才俊辈出,显然非指经济而指文化。
因此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很清楚,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自然是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第6一15自然段)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这部分由五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第6自然段)写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
这是一个过渡段,也是第二部分的总写。
以下分写这四个特点。
第二层次(第7—8自然段)写洛阳古。
这是洛阳的第一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白马寺。
第7自然段首句是该层次的中心句。
第8自然段则是援引史料,用以证明白马寺之古,冠以“天下第一”,名不虚传。
第三层次(第9。
自然段)写洛阳美。
这是洛阳的第二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牡丹。
富贵牡丹,雍容华贵,被洛阳人奉为市花。
洛阳花市盛况空前,不仅成为洛阳的文化盛事,而且也是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
第四层次(第10自然段)写洛阳绝。
这是洛阳的第三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具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作者重点介绍的是“造型最优美的马和骆驼”。
描写新近发掘的隋代的三彩骆驼,不仅说明它的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突出它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
如果说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作为中外文化使者的象征,曾经从域外“走”进洛阳,那么今天洛阳的唐三彩驼、马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唐三彩作为极有文化品味的送礼佳品,还适用于亲友之间的馈赠。
写哥哥用唐三彩马送我还故乡,既照应了上文我抄录古句慰勉发落印山的兄长,也含蓄地点明了我对洛阳,对洛阳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第五层(第11—15自然段)写洛阳奇。
这是洛阳的第四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这里又分数层:先写东西两山与伊水之奇,次写石窟之奇,再写最雄奇的奉先寺,末写游赏沿线的壮美景观。
末句中“一轴六代九朝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点明了洛阳诗韵的内涵,读来余味无穷。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与练习”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