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公开课课件

洛阳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 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
音韵的美感
洛阳诗注重音韵的和谐与美感,通 过对音韵的精心安排和运用,使得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独 特的音乐美。
结构的巧妙安排
洛阳诗在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往往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使 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完整介绍
曹植创作《洛神赋》的时代背景 及个人经历。
洛神形象分析
通过对洛神形象的描绘,展现曹 植对美的追求和才情横溢。
诗赋艺术特色
探讨《洛神赋》在辞藻、音韵、 结构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曹植其他作品欣赏
简要介绍曹植其他代表作品,如 《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等。
《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壮志
韵”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 思考,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
发。
通过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 借鉴,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
学素养。
老师点评及总结
老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 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和建议。
通过老师的点评和总结,学生可以更 加深入地了解“洛阳诗韵”的内涵和 魅力,激发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 和兴趣。
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洛阳文化特色及影响
洛阳文化特色鲜明,以河洛文 化为代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文 化遗产,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艺 术、宗教和建筑成就。
洛阳的牡丹文化、茶文化、饮 食文化等也具有独特魅力,吸 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对景描写手法运用
01
02
03
细腻入微的描绘
洛阳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 人文景观的细致刻画,展 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洛阳诗韵教案

一、教案名称:洛阳诗韵优秀教案第一章:洛阳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引导学生欣赏洛阳诗歌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洛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洛阳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难点:1. 洛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洛阳诗歌的欣赏和分析。
教学准备:1.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洛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洛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3. 文学作品欣赏:选取一些洛阳诗歌,让学生朗读和欣赏,分析其特点和魅力。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洛阳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诗歌的影响。
二、教案名称:洛阳诗韵优秀教案第二章:洛阳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洛阳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洛阳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和分析。
2. 洛阳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教学准备:1. 相关的洛阳诗歌资料和作品。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理解其特点和作用。
3. 诗歌分析:选取一些洛阳诗歌,让学生朗读和分析,注意其韵律和节奏的运用。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洛阳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洛阳诗歌韵律和节奏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洛阳诗歌韵律和节奏的重要性。
三、教案名称:洛阳诗韵优秀教案第三章:洛阳诗歌的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诗歌的情感表达。
洛阳诗韵

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 晋 左思 《三都赋》
空白演示
洛阳诗韵
叶文玲
叶文玲,女,生于1942年11月4日,浙江台 州玉环楚门镇人,当代小说家,自幼酷爱文 学,13岁读初中时即在《玉环报》上发表了 《夫妻间的小风波》和《七角钱》两篇小说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调入河南 省文联。叶文玲的小说多表现普通人的命运 和心灵世界,感情真挚,生活气息浓厚,其 所写的《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主要作品有《无花果》、《心香》、 《父母官》、《太阳的骄子》、《无梦谷》 、《我的‘’长生果‘’》。
芙 蕖 净 少 情
药 妖 无 格 ,
京色。
城,
。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欧阳修《洛阳牡丹图》
文洛 明水 盛之 事畔 。看
牡 丹 , 已 成 域 外 海 内 的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运用赭、 白、绿 色铅釉 烧制而 成。
三
举 世
彩
罕 见
骆
的
驼
艺 术
瑰
宝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现藏故 宫博物院)
三彩印花盒
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岚气氤氲 翠峰如簇
那婉约秀丽的姿态,那摄人心魄的慧眼美目,那浅笑 盈盈的秀美双唇,真是集美之大成。
白居易(772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 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 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 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和“诗王”之称。官至翰 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 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 逝世,葬于香山。有《白 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 作有《长恨歌》、《卖炭 翁》、《琵琶行》等。
《洛阳诗韵》创新教学及反思-最新资料

《洛阳诗韵》创新教学及反思一、《洛阳诗韵》基本情况简介本文是人教版职业高中语文(实验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在本单元前两课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和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已对本单元主要内容“故土情怀”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为学生在作文中做到思路清晰、情感真实打下基础。
《洛阳诗韵》是我国现代女作家,现浙江省作协主席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作者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传统的《洛阳诗韵》的教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
(4)欣赏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
2.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能力目标:鉴于职业中学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应该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加强作文思路的练笔,做到思路清晰、明确。
(二)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正确掌握横向思路的特点。
2.难点在于通过作者笔下洛阳的诗情画意,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挚爱之情。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2.采用问答法、讨论法。
学生已对文章思路有一定了解,通过研读课文,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此教法设计意图: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启发点拨”,“导”之有序)(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已对文章思路有了初步了解,本课结构清晰,可以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此学法设计意图:体现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五)课时:拟定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领略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洛阳诗韵体裁

洛阳诗韵体裁洛阳诗韵体裁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之一,形成于唐代中期的洛阳城。
它与其他诗歌体裁不同的是,它在格律和题材上都有明显的特色。
洛阳诗韵的流行史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本文将对洛阳诗韵的历史、特点、流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洛阳诗韵最初流行于唐代中期的洛阳城,故得名洛阳诗韵。
唐代宰相韦德泰、卢照邻等人是这一诗歌体裁的代表。
它在唐末五代时期逐渐衰落。
直到宋代崔护《拟洛阳怀古》才又引起文人的重视。
元代王孝威在《诗格并序》中专门论述了洛阳诗韵的格律特点。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也有关于洛阳诗韵的介绍。
二、特点格律上,洛阳诗韵的音节比其他诗歌体裁多一些。
它的格律要求每一句都有六到七个字,除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外,其他行都是双音节的。
并且只用平声韵和上声韵。
具体来说,平声韵有“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而上声韵有“仄平平脚”、“仄仄平脚”两种。
话题上,洛阳诗韵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气氛温馨、清新。
它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宁静、休闲的感觉。
同时,洛阳诗韵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是它的特色之一,也是为什么它受到文人的青睐的原因之一。
三、流派洛阳诗韵的流派主要有三个:魏风派、卢风派和宋风派。
魏风派的代表诗人是唐代韦德泰、王建,他们的诗歌描写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融合了历史、地理、神话等元素,情感浓重。
卢风派的代表诗人是卢照邻、卢纶,他们的诗歌更加抒情,言语细腻而含蓄,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宋风派的代表诗人是睢阳爱民、李樗,他们的诗歌具有更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关注的是庶民的生活和疾苦。
四、影响洛阳诗韵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辟了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并且在技艺上体现了更高的格律要求。
此外,它的流派也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类型更加多样化。
对于后来的文人,洛阳诗韵更是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如唐代诗歌《行香子·杨柳岸晓》、宋代诗歌《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等,都受到了洛阳诗韵的影响。
洛阳诗韵中原忆最忆是洛阳

杭州美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 的故事,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 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 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 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 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 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 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 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 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洛阳诗韵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
九朝古都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名胜古迹
1、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处,是佛教传 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官办佛寺,是中国佛教 的“释源”和“祖庭”,也是古代亚洲的佛教重地。 因佛经是用白马从天竺(今印度)驮回,故命 名为白马寺。现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2、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合称 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密布于伊水两 岸的崖壁上,长达1公里。据统计,东西两山 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 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具。这些佛教 石雕艺术杰作,大的高达数尺,巍峨雄壮, 小的仅方寸见长,精巧细致。因时代的不同, 佛像有的体态丰盈,有的身姿纤秀,仪态万 千,栩栩如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佛教艺术 的灿烂,更令人感慨人力之艰。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引言:《洛阳诗韵优秀教案》是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洛阳诗韵时的教学需求而设计的一份教案。
洛阳诗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并掌握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韵脚和常用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洛阳诗韵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
4.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能够自主地运用洛阳诗韵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3. 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4. 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欣赏。
5. 洛阳诗韵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向学生介绍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知识通过图表和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20分钟)教师讲解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不同格律和韵脚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常用的表达方式。
通过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和独特之处。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展示对洛阳诗韵的理解和感悟。
4. 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欣赏(20分钟)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意境、语言表达等方面,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洛阳诗韵写作。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1. 引言洛阳诗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在洛阳这座古都中创作古诗时所遵循的一种韵律规则。
洛阳诗韵既是文化遗产,也是对于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贡献。
本教案将介绍洛阳诗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提供相关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技巧。
2. 洛阳诗韵的基本概念洛阳诗韵是古代文人在洛阳创作古诗时所遵循的一种音韵规则。
它包括声调韵母和平仄格律的组合,使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协调和谐。
洛阳诗韵的基本概念包括:•声调:声调是指音节的音高或音调的高低。
古代文人在写诗时要注意诗句的声调,使之符合洛阳诗韵的要求。
•韵母:韵母是指音节中的元音部分,包括平声、仄声和轻声。
洛阳诗韵要求诗句的韵母要符合一定的规律。
•格律:格律是指诗句中平仄的排列顺序。
古代文人在创作古诗时要根据洛阳诗韵的格律要求来组织诗句的平仄。
3. 洛阳诗韵的特点洛阳诗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严谨性:洛阳诗韵要求诗句的声调、韵母和格律都要符合一定的规律,以保证整首诗的音韵和谐。
•独特性:洛阳诗韵与其他地方的韵律规则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流派性:洛阳诗韵是一种特定地域的文化表达,代表了洛阳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人风格。
•影响力:洛阳诗韵对后世的古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洛阳诗韵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洛阳诗韵,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解理论:首先,老师可以对洛阳诗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讲解,通过示例和解析来使学生对洛阳诗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实际练习:接下来,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按照洛阳诗韵的要求创作古诗。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经验。
•扩展阅读: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洛阳诗韵,老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供学生阅读,以增加他们对于洛阳诗韵的认识和理解。
5. 教学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对于洛阳诗韵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作品评审:学生可以提交自己创作的古诗作品,老师可以根据洛阳诗韵的要求对其进行评审和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洛阳的“古”“美”“绝”“奇”。
2、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1、导语
“江南忆,最忆杭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年,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洛阳”的感慨。
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2、作者及洛阳简介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洛阳简介
洛阳是我国七大故都(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之一。
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山南水北为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商、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
特别是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足见洛阳当年之辉煌。
有“花都”“诗都”之美称。
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曾使“洛阳纸贵”(人们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
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
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今天,作为历史名城的洛阳,她给我们馈赠了哪些文化遗产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来神游、读解洛阳吧!
3、解题
《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
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1、课文的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
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长久地思念)
B、“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
2、第一部分中有两个比喻句。
找出来,说说它的含义。
第一句是(2节)“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这是暗语。
“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一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原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它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代表。
第二句是(3节)“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为什么洛阳有特殊的“况味”?——洛阳有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
“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
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5、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
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名列全国第一。
课文引用了史料加以佐证白马寺之古。
)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
现今,它是洛阳的市花,引笑传加以佐证看花人之多。
令人信服。
绝——1300多年的唐三彩。
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课文为什么说:“而今,唐三彩驼、马,已经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中地。
”这个“走”字上面为什么加了引号?——理由有二个,一是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它们以生命和省活力;二是形象地写出了唐三彩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
——如果说,白马寺前的白马是“走”进不定期的瑰宝,那么这唐三彩驼、马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瑰宝。
)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开凿技艺。
(描写龙门石窟开凿时,作者用了哪些数字?有什么作用?——“现存在1352个石窟,785个龛,9.7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
”作用是:用数字说明龙门石窟开凿工程之浩大和辉煌,说明它的开凿凝结着文化精华,具体,可感。
小结:这些材料,最具体地体现了洛阳这一古代文化名城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