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公开课教案第二版

合集下载

洛阳诗韵(2) -

洛阳诗韵(2) -
3.小组活动情况记录表
二、温故导入,做好铺垫
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朱自清偏爱清华园的荷塘……,而叶文玲最忆的是——洛阳。
吸引叶文玲,令她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源泉在于:洛阳作为中国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她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
评价
总结
聆听
讲故事

共享资料
听读Βιβλιοθήκη 记忆做答明确




明确:文中多处化用了古人的诗歌,如“中原忆,最忆是洛阳”化用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一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愿借明驼千里足”语出自《木兰辞》,这些名句的引用不仅体现了本文语言诗意浓郁的特点,使文章增添了诗的韵味,而且揭示出了洛阳这个九朝古都的“特殊况味”。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境
与资源
多媒体
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搜集关于白马寺资料
总结
共享资料
一、课前准备,安排活动
1.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并选出组长和准备上台介绍洛阳的代表。
2.布置任务:《洛阳诗韵》中提到白马寺、牡丹花会、唐三彩、龙门石窟四项,每组负责一个项目另加其它有关洛阳的有价值的内容,以文本为第一手材料,上网搜索资料,写介绍洛阳的文字,找与四个项目有关的图片,制作介绍洛阳的ppt,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洛阳。
9.小组抢答评分表
五、合作探究,介绍洛阳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一、教案名称:洛阳诗韵优秀教案第一章:洛阳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引导学生欣赏洛阳诗歌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洛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洛阳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难点:1. 洛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洛阳诗歌的欣赏和分析。

教学准备:1.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洛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洛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3. 文学作品欣赏:选取一些洛阳诗歌,让学生朗读和欣赏,分析其特点和魅力。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洛阳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诗歌的影响。

二、教案名称:洛阳诗韵优秀教案第二章:洛阳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洛阳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洛阳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和分析。

2. 洛阳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教学准备:1. 相关的洛阳诗歌资料和作品。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理解其特点和作用。

3. 诗歌分析:选取一些洛阳诗歌,让学生朗读和分析,注意其韵律和节奏的运用。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洛阳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洛阳诗歌韵律和节奏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洛阳诗歌韵律和节奏的重要性。

三、教案名称:洛阳诗韵优秀教案第三章:洛阳诗歌的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诗歌的情感表达。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洛阳诗韵》是唐代诗歌史上的一部文献,记录了唐代洛阳地区的诗歌风格和文化背景。

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和历史,以及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教案主要介绍通过学习《洛阳诗韵》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洛阳诗韵》的背景和意义。

2.认识唐代洛阳地区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

3.学习批评鉴赏唐代诗歌的方法。

4.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

2.引导和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思考。

教学过程:活动一:诗篇名句欣赏请孩子们先阅读几首唐诗,欣赏、体验唐诗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意境。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活动二:阅读《洛阳诗韵》的简介请老师阅读《洛阳诗韵》的简介,并与孩子们分享。

请带领孩子们一起了解《洛阳诗韵》的背景和意义,了解唐代洛阳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可以通过课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展开。

了解一部文献的背后,也许会对孩子们对文学的认知产生新的启迪。

活动四:赏析唐代洛阳地区的诗歌请孩子们阅读若干首唐代洛阳地区的著名诗人的诗歌,感受其中的文学韵味。

请老师讲解唐代洛阳地区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

唐代洛阳地区是当时的文化中心,这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人才。

通过了解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学产生和发展。

请孩子们阅读唐代的著名诗歌,了解诗歌中的意境,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格律。

活动七:课堂演讲请每个孩子从唐代诗歌的角度,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演讲。

演讲内容可以包括作者、诗歌的产生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

活动八:诗歌创作请孩子们自主创作一首唐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可以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运用唐诗的修辞手法和格律。

活动九:讲座分享请老师或其他文学爱好者来班级里举行一次文学讲座。

讲座内容可以包括文学史、诗歌赏析、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等。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教案标题:洛阳诗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洛阳诗韵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2. 学习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3. 提升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特点;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洛阳诗韵的相关资料和典籍,如《洛阳诗韵》等;2. 准备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如《白日依山尽》;3. 准备相关学习材料,如文字解析、音频、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洛阳诗韵的概念和背景,并引发学生的兴趣;2. 展示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让学生感受洛阳诗韵的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简要介绍洛阳诗韵的起源和特点;2. 分析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并与其他诗韵进行比较。

三、学习实践(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洛阳诗韵作品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研读洛阳诗韵的原文,分析其格律和韵脚;3. 学生尝试模仿洛阳诗韵的风格,创作符合洛阳诗韵格律要求的诗歌。

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依次展示自己创作的洛阳诗韵作品,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洛阳诗韵的学习要点和关键知识;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评价学生对洛阳诗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收集学生创作的洛阳诗韵作品进行评估。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古代文学艺术的展览或表演;2. 组织学生进行洛阳诗韵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洛阳诗韵的演变和影响。

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2. 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表达自己的机会;3. 关注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方案。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一、教案简介课程名称:洛阳诗韵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洛阳诗人的作品,感受诗歌中的洛阳风情。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理解和感悟。

2. 诗歌创作技巧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相关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料。

2. 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

3.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洛阳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二、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欣赏(15分钟)1. 展示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如白居易、杜甫等。

2. 引导学生朗读、欣赏诗句,体会诗歌中的洛阳风情。

三、诗句解析与感悟(15分钟)1. 对选取的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句中的意境。

四、诗歌创作技巧讲解与实践(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平仄、韵律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尝试创作洛阳主题的诗歌。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洛阳诗歌文化,拓展知识面。

二、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学会欣赏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并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感悟其中的意境。

学生能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案简介课程名称:洛阳诗韵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洛阳诗人的作品,感受诗歌中的洛阳风情。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理解和感悟。

2. 诗歌创作技巧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相关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料。

2. 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

3. 投影仪或白板。

八年级语文《洛阳诗韵》教案2

八年级语文《洛阳诗韵》教案2

洛阳诗韵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

2.理解作者对洛阳的感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认识洛阳。

教学过程一.洛阳简介洛阳原名雒邑,为西周时周成王所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

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称为“九朝古都”。

(公元23年,绿林军所立的更始帝刘玄政权也建都于此。

)东汉,魏晋。

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汉明帝时建白马寺,为我国最早的佛寺。

中原名城洛阳,是我国六代九朝古都,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凭着对洛阳驾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二、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三、解题《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

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四、总体把握课文结构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l一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1自然段,作者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

作者曾长期工作在河南,对中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第2自然段,用一个比喻句,交代了洛阳的地理位置。

“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作者一开始用“一似”、“又像”两个比喻写洛阳的雄浑和动人,接下来连用两个“不”字,加以否定,并还洛阳以本来面目。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叶文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熟读课文;②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选材与组材方法,把握主题;②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学习欣赏文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作者对洛阳的喜爱之情;②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文本:作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每个地方都有各自深厚的历史,代表着每个朝代的文化,而在河南有一个地方更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那它是哪个城市呢?(洛阳)对,它就是洛阳,还有很多大家这样夸赞过洛阳这个文化古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西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北宋)“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陆游(南宋)“功存河洛”——康熙(清)二、走进文本:1.文题解读: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2.走进作者:叶文玲,现代女作家,长期(24年)在河南工作,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3.简介洛阳: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原名雒邑,公元前12世纪,西周时周成王建。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

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做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历史达1500年之久,号称“九朝古都”,“九”虚指多。

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概括: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三、研习文本:1.诵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同学试读),同学在听读的时候,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作一交流。

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洛阳历史文化背景和诗歌创作,学生能够了解洛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数量的洛阳诗人的作品,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欣赏诗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洛阳文化和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洛阳历史文化简介教学重点:介绍洛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为学生学习洛阳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洛阳历史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2. 第二节:洛阳诗人及其作品教学重点:介绍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分析其诗歌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洛阳诗人的作品。

3. 第三节:洛阳诗歌的审美特点教学重点:分析洛阳诗歌的审美特点,如意境、情感、语言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洛阳诗歌的审美魅力。

4. 第四节:洛阳诗歌的创作技巧教学重点:介绍洛阳诗歌的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洛阳诗歌的创作技巧。

5. 第五节:洛阳诗歌的传承与弘扬教学重点:探讨洛阳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洛阳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洛阳历史、诗歌创作技巧等理论知识。

2.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4. 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创作洛阳诗歌,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诗歌创作展示: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4. 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洛阳诗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涉及洛阳诗歌的教材和辅助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组分读:
学生分四组,诵读6~15自然段,并讨论“古”“美”“绝”“奇”四部分。
2、问题探究:
一问:这里的“天下第一”为什么是真实的?石塑白马有什么意义?
二问:文中与牡丹相关的有哪些美景美事?
三问:唐三彩的造型如何?色彩和用途分别是什么?
四问:龙门石窟的“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3、阅读分享:
学生谈感受,洛阳是一首怎样的诗?你喜欢洛阳的哪种风物?
奇:龙门石窟
形散神聚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粉笔、黑板




课前准备:播放《洛阳牡丹》。
一、课堂导入
1、课堂问好,调动气氛。
2、切入课题,完成内容对接。
二、品读语言之优美
1、诵读感知:
学生配乐朗读《洛阳诗韵》第1~5自然段,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同学分享:
学生在第1~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浅谈感受。
四、课程小结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2、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选取的材料更是具有典型性。
3、本文所写的风物形象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洛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文韵、诗韵、情韵达到和美的统一。
五、分享体验
展示自己曾经游玩洛阳的QQ日志以及微信,配乐朗读,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问:洛阳有着怎样“特殊的况味”,让作者如此喜欢?
明确:作者笔下的洛阳——璀璨明珠、历史沉积、文化遗产、文情诗意、才俊辈出。作者赞美与热情之情溢于言表。




三、分析形象之“况味”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了表现洛阳的“诗韵”,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材料——白马寺、牡丹、唐三彩、石窟。
东莞市商业学校公开课教案
授课老学校会计班
时间
2014年5月7日
课题
洛阳诗韵
课型
市级公开课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体会情感,鉴赏文中的形象。
2、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洛阳风物的钟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挚情感。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体味文中表现出来的洛阳的“诗韵”。
六、拓展迁移
1、观看视频:
学生手机视频欣赏,激发学生对乡土的热爱。
2、作业布置:
周末回家用手机拍摄一段关于你家乡的视频,配上优美文字,发给老师,与其他学校的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洛阳诗韵
对洛阳风物的钟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
十分偏爱 特殊的机遇和亲缘
洛阳 古:白马寺
笃诚崇拜 特殊的况味 美:牡丹
绝:唐三彩
3、教师点评:
根据学生分享的句子进行简单的鉴赏,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浅谈喜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语言优美,二是情感真挚。
二、体味情感之真切
一问:在第1~5自然段中,作者对洛阳究竟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忆——十分偏爱——笃诚崇拜。
二问:作者十分偏爱、笃诚崇拜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是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二是有着特殊的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