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天下之中 古都洛阳的历史、形制与文化

合集下载

河南洛阳的历史及文化

河南洛阳的历史及文化

河南洛阳的历史及文化河南洛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中原腹地,距离省会郑州不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洛阳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瑰宝。

在近代以来,洛阳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美丽的风景和城市建设成果,成为全球瞩目的旅游胜地和现代化城市。

1. 洛阳的历史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周朝时期,洛阳就成为了周王朝的都城,并保持了600多年的历史。

在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西汉王朝的都城,并开始经历了宏大的城市建设计划,其中著名的是洛阳洛阳城垣和金銮宫等重要建筑。

此后,洛阳先后成为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都城。

至唐朝时期,洛阳成为全国重要的文教中心和经济中心,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科学家。

宋朝时期,洛阳是河南地区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洛阳呈现出了现代化城市的模样,到了近代以来,洛阳也开始跟随全国其他城市一起走向现代化。

2. 洛阳的文化洛阳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古都文化。

这种文化包括了洛阳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是一种集中表达中原文化核心的表现形式。

洛阳古都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洛阳的古建筑。

洛阳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中代表性的有洛阳城垣、白马寺、龙门石窟、都司祠等等。

此外,洛阳还有很多著名的文化景点,如王门古道、关林景区、滦口古镇等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洛阳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

3. 洛阳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洛阳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古都文化的同时,也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洛阳进行了广泛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了许多新型城区、商业街区和政务中心。

同时,洛阳也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完成了城市绿化的建设工作,成为了生态城市的典范。

此外,洛阳还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境内外的战略合作,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洛阳古都中国历史上的与文化中心

洛阳古都中国历史上的与文化中心

洛阳古都中国历史上的与文化中心洛阳,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与文化中心。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创造了许多辉煌的历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摇篮。

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

在三皇五帝时期,洛阳就是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

而东周时期,它成为了东周的都城。

秦朝统一六国后,洛阳成为了中央行宫和丞相府所在地。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洛阳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

除了政治地位,洛阳也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它位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冲,河南是华北的出口,陕西、山东、河北以及华南都与之联通。

因此,洛阳成为了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移民。

同时,洛阳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交流。

洛阳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得益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化名人。

例如,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贾谊、曹操、曹丕等都出生在洛阳。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更是成为了文化的中心,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如曹操的后人曹植、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阮籍等。

他们的文化影响远不止于洛阳,也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洛阳还是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源地之一。

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在洛阳创立了我国古代代数学派——洛阳学派,并提出了一系列数学理论。

他的《快筹九章》对后世的数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洛阳还拥有许多古代的典籍,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在洛阳建立了一所国学,使得洛阳成为了古代文化教育的中心。

如今,洛阳已经发展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但它的历史文化仍然深深地根植于这座城市的土地上。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洛阳,去感受历史文化的底蕴,探索古都的魅力。

洛阳历史博物馆、白马寺、龙门石窟等历史遗迹成为了游客们的必访之地。

总的来说,洛阳作为中国的古都与文化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它的地位与影响远远超出了本地区的范围,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千年古都洛阳帝王之城与文化瑰宝

千年古都洛阳帝王之城与文化瑰宝

千年古都洛阳帝王之城与文化瑰宝洛阳,这座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千年古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自古以来,洛阳不仅是帝王之都,更是文化之城。

在洛阳的大街小巷,历史的足迹无处不在,文化的底蕴深厚。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帝王之城,探寻它的文化瑰宝。

首先,洛阳作为帝王之城,保存了众多历代帝王的宫殿和陵墓。

最著名的莫过于洛阳白马寺和龙门石窟。

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这里不仅供奉着佛祖舍利,还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文献,是研究中外佛教交流的重要依据。

而龙门石窟则是中国最著名的石窟群之一,有着丰富的佛教造像和壁画,被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除了帝王之城,洛阳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瑰宝而闻名于世。

洛阳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

在洛阳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古代科技和文物。

其中最有名的是“钟鼓石曲”。

这是一种用巨大的石头制作的乐器,它的音质独特悦耳,被誉为古代“摇滚乐”。

除了科技,洛阳还是中国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曾是古代文化的繁荣中心。

在唐朝,洛阳是文人骚客们追求艺术和文化的圣地。

著名诗人杜牧曾在洛阳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暗想轻轻地点燃烛...”,这首诗被誉为洛阳的代表作。

除了诗歌,洛阳还有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如《韩翃选集》、《洛神赋》等,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洛阳的文化瑰宝不仅体现在帝王建筑和文学艺术上,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

丝绸、瓷器和剪纸都是洛阳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

洛阳丝绸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瓷器则是洛阳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洛阳窑瓷器,被誉为中国古代瓷器的瑰宝。

剪纸是洛阳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用剪纸制作出的形象逼真,寓意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总结起来,千年古都洛阳是一座帝王之城与文化瑰宝并存的城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帝王的建筑和陵墓,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可以领略到传统的手工艺品。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古都洛阳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洛阳拥有悠久的历史,自秦朝建都洛阳以来,历经多个朝代的兴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

在古代,洛阳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当时它是夏王朝的都城之一。

在随后的封建时代,洛阳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如西周、秦、西汉、东汉、魏晋、北魏、东魏和唐等。

这些朝代的统治者在洛阳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宫殿,形成了庞大的都城。

这些建筑包括洛阳宫殿、京城城墙、洛阳城垣等,它们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辉煌。

洛阳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的重要交流中心。

由于多个朝代的统治和文化交融,洛阳发展出了独特的洛阳文化。

洛阳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互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诗词、音乐、书法和绘画等艺术方面。

洛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帝王陵墓和皇家陵寝所在地,如洛阳龙门石窟、洛阳九龙山、白马寺和少室山等。

洛阳的历史和文化还体现在其众多的古迹和博物馆中。

洛阳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洛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洛阳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中国最大的岩洞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丰富的佛教石刻和壁画。

如今的洛阳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它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游客们可以在洛阳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可以欣赏到宏伟的古建筑和艺术品,可以了解到华夏文明的演变和发展。

洛阳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让我们穿越回华夏千年文明的起源,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古都洛阳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它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节点。

通过游览洛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洛阳是一个生动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中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瑰宝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的。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古都洛阳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是中国历史上八个古都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洛阳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千年传承。

穿越洛阳,就是穿越千年文明,感受历史的魅力,领略华夏文明的千年风华。

一、历史源远流长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明底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早在商代时期,洛阳就已经成为了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洛阳更是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在历史上,洛阳曾先后被设立为九代国都,是举世闻名的古代名都。

在洛阳,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建筑、文化遗迹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和文明。

例如洛阳古城区、白马寺、洛阳城隍庙等等,这些古迹见证了洛阳千年的变迁,也是洛阳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洛阳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遗址遗迹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洛阳千年的历史与文明。

例如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古城区等,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文化遗产,展示了大唐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佛教艺术瑰宝之一。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艺术瑰宝,有着绚丽多彩的壁画和精美的石刻造像,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水平。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

寺内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佛教文化遗产,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洛阳古城区是洛阳城的历史文化遗存,保存着众多的古代建筑和文物,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之一。

在古城区内,可以感受到古代城市的风貌和历史的沧桑变迁,了解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

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文景点洛阳周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周山拥有着许多古代建筑和园林景观,这些景点展现了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第三讲 天下之中 古都洛阳的历史、形制与文化

第三讲 天下之中 古都洛阳的历史、形制与文化

3.魏晋洛阳城变迁
•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 篡汉自立,定都洛阳,才又营建洛阳宫 。魏明帝时在洛阳西北角筑金墉城,西 晋时被作为皇家监狱。 • 视频:金墉城 •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大修洛阳宫殿, 并在芳林园中开挖陂池,由著名机械发 明家马钧制作的水转百戏,供皇帝观赏 游乐。不过,洛阳城的规模及繁盛程度 ,都已无法和东汉时相比。
• 西周初年,周公旦赞美这里:“四方之 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 周本 纪》)。
• 西汉司马迁《史记》说:“北有太 行之险,南贾梁越之饶”。
• 唐人陈子昂:洛阳“瀍、涧之中,天地交 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 压江淮,食湖南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 之胜”(《旧唐书》卷一九九)。
•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洛阳处天 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 魏之走集”。
• 三、四水绕城
•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伊、洛、瀍、涧四 水蜿蜒流贯其间。
历代洛阳形势示意图 视频:洛阳城变迁 1、2、3
第一节 夏都斟鄩与商都西亳的历 史与形制
• 1.夏都斟鄩 • 斟鄩是夏朝古都。夏禹始都阳城,后迁阳 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县,均离洛阳 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都斟鄩( 今偃师二里头村)。 •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 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 视频:天造洛阳 1‘:45“—8’47”

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 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河冲毁, 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 高地,分布着宫殿基址群、铸铜作坊遗址和中型墓葬等 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遗址 的东部边缘地带发现有断续延伸的沟状堆积,已探明长 度逾500米,可能是建筑用土或制陶用土的取土沟,同 时也具有区划作用,形成遗址的东界。 • 已探明的二里头遗址宫殿区道路网络系统由3条大 道组成,它与过去发掘的1号、2号宫殿基址走向一致, 东侧的南北向大道已探明长度近700米,北侧大道和南 侧大道已探明的长度均超过300米,两路间距约400米。 在宫殿区内,还钻探出若干条小型道路;在1号、2号宫 殿基址之间,发现有大面积的路土遗迹和数百平方米的 卵石活动面及若干夯土基址。考古工作队先在二里头宫 殿区外围探明了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确认由其围起的 宫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左右,近来又发现了宫城城墙 的线索,在探索二里头遗址都城总体结构与布局上取得 重要突破。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1. 引言1.1 古都洛阳的历史渊源古都洛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据史书记载,洛阳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当时被称为“涧洛”。

周朝时期,洛阳成为周文王姬昌的都城,由此开始了洛阳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

在西周时期,东周迁都洛邑,洛阳逐渐成为中国文明的中心。

隋唐时期,洛阳更是繁荣昌盛,被誉为“天下洛阳”、“万国都城”。

唐朝时期,洛阳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洛阳的历史渊源丰富深厚,承载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通过对洛阳历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感受千年文明的璀璨与厚重。

【2000字】1.2 洛阳的地理位置洛阳地处中国中部,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洛阳北依伦蒙山,南临黄河,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经洛阳市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洛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交通要冲,有着“九洛十三陇”的称誉。

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洛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其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洛阳位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这座城市在中国千年文明中的璀璨地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

2. 正文2.1 洛阳的建城与兴盛洛阳建城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十四个古都之一。

据史书记载,西周文王在建都时选址于洛水之滨,取名“洛邑”,意味着洛水两岸之城。

而洛阳这一名称则是在隋唐时期才开始使用的。

洛阳的建城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基础。

洛阳坐落于中原平原南部,以洛河为屏障,北临龙门山,南靠伏牛山,地理环境优越,易于防御,适宜居住。

洛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灌溉资源。

隋唐时期,洛阳成为国际化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商贾、文人及各界人士聚集于此。

城市规模扩大,城墙加高加厚,宫殿、寺庙、市场、民居等建筑鳞次栉比。

历史古迹千年古都洛阳

历史古迹千年古都洛阳

历史古迹千年古都洛阳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古迹。

自西周初建以来,洛阳历史上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见证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和变迁。

本文将介绍洛阳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带您一起领略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

1. 历史概述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的商朝中晚期。

在之后的多个朝代中,洛阳都是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特别是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都”。

2. 洛阳古城洛阳古城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洛阳古迹的集中地。

古城建筑主要有皇宫、城墙和市区。

皇宫是统治者的居所,包括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展现了古代王朝的盛世。

城墙是古城的防护设施,曾经有高耸的城墙环绕着整个洛阳。

市区则是商业和生活的中心,留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道。

3.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白马寺附近。

它始建于北魏时期,延续到唐代,历经几百年的时间。

这里保存着大量雕刻精美的佛像和石刻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4. 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寺庙,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佛教人士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寺内有大量的佛像和佛教经文,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机会。

5. 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是一个集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览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位于洛阳市中心。

馆内陈列了大量古代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青铜器、陶瓷、石刻等,向游客展示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

6. 洛阳文化洛阳古都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和传统节日等。

洛阳的文学名人众多,有诗人杜牧和李白等。

艺术方面,洛阳瓷器和织锦制品都享有盛誉。

洛阳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古代建筑和佛教寺庙,以大气磅礴和精美细腻著称。

此外,洛阳的传统节日如洛阳牡丹花会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洛阳用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周初年,周公旦赞美这里:“四方之 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北有太 行之险,南贾梁越之饶”。
• 唐人陈子昂:洛阳“瀍、涧之中,天地交 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 压江淮,食湖南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 之胜”(《旧唐书》卷一九九)。
• 其中东观在南宫,是东汉收藏图籍的地方 ,被用来编修史书,有《东观汉记》传世 。 • 白虎观在北宫的白虎门(宫西门)内,时 为经学辩论的讲坛。东汉章帝建初四年( 79年)十一月,汉政府召集诸儒,讨论五 经异同,班固以此编写了《白虎通义》。 • 东汉班固《东都赋》:“皇城之内,宫室光 明,阙庭神丽。”

灵台在平城门外大路的西侧,遗址平面 基本呈方形,东西长220米,南北长200米, 周围有墙,中心有夯土台基,基部约50米见 方,残高约8米。台的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建 筑遗迹,下层为回廊,上层为平台,四面各 有5间房屋建筑,用长方砖铺地,东面房屋壁 面涂青色,西面涂白色,南面涂红色,北面 涂黑色。 • 灵台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天文台,使用时 间长达250年之久,直到西晋战乱时期才使灵 台遭到严重的破坏。
•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洛阳处天 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 魏之走集”。
• 三、四水绕城
•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伊、洛、瀍、涧四 水蜿蜒流贯其间。
历代洛阳形势示意图 视频:洛阳城变迁 1、2、3
第一节 夏都斟鄩与商都西亳的历 史与形制
• 1.夏都斟鄩 • 斟鄩是夏朝古都。夏禹始都阳城,后迁阳 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县,均离洛阳 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都斟鄩( 今偃师二里头村)。 •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 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 视频:天造洛阳 1‘:45“—8’47”
第二节 周都王城与成周的历史与 形制
• 周武王灭商,“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史记 · 周本纪》)。 • 《史记· 刘敬列传》记载:“成王即位,周公之 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 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 成王五五年营 建成周,后成王曾居此,故名成周。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东迁洛邑。 • 视频:王城与成周城 4 2‘:37“
• 1号宫殿区长宽均在200米左右,有围墙环 绕,内有数座建筑基址。其中的4号基址包 括正殿、廊庑和主门、侧门。还发现用石 板围砌的排水道,长800余米。城北有制陶 遗址和中小型房址等,为手工业作坊区和 一般居住区,城址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 陶范等青铜冶铸遗迹,证明其为青铜作坊 遗址,城墙内侧附近比较集中地分布着一 些小型墓葬。
2.商都西亳
• 遗址在河南偃师县城区西部的西塔庄村 ,地 处洛河北岸,与二里头遗址东西相对,两者相距 约6公里。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700米, 东西宽约1200米。城墙为夯筑,已找到城门7座 ,是目前中国早期城址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 保存最好的城址。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城内发现 若干条纵横交错的主干大道,均与城门相通。城 区内的南部又发现一座小城,平面呈长方形,南 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先修小城,在其基 础之上扩建大城,大城城墙厚,有护城河和护城 壕,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 东汉雒阳城是在成周城和西汉洛阳城的基础 上扩建起来的,东汉以后的曹魏、西晋、北 魏也相继建都于此,故又名“汉魏故城”或 “汉魏洛阳城”。
• 《汉书》颜师古注引鱼豢曰:汉火德,火忌水,故去 水而加隹也。魏复改为洛。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 牡也,故除隹而加水。
• 光武帝刘秀建都后,新城墙和城门大 约建于光武帝建武十四年(38年)。 洛阳城得到大规模建设,宫殿、台、 观、馆、阁等不胜枚举,如:清凉台 、温明台、皇女台;东观、承风观、 白虎观、听讼观、临洛观、百尺观、 平乐观;平乐馆;东观藏书阁、石渠 阁、秘书阁、麒麟阁、天禄阁等等。
第三讲 天下之中 ——古都洛阳的历史、形 制与文化
席会东
西北历史研究所
提纲
•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洛阳建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周都洛邑与王城的历史与形制 周都洛邑与王城的历史与形制 汉魏洛阳的历史与形制 隋唐长安城的历史与形制 宋元明清洛阳城的变迁
第一节 洛阳建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 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河冲毁, 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 高地,分布着宫殿基址群、铸铜作坊遗址和中型墓葬等 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遗址 的东部边缘地带发现有断续延伸的沟状堆积,已探明长 度逾500米,可能是建筑用土或制陶用土的取土沟,同 时也具有区划作用,形成遗址的东界。 • 已探明的二里头遗址宫殿区道路网络系统由3条大 道组成,它与过去发掘的1号、2号宫殿基址走向一致, 东侧的南北向大道已探明长度近700米,北侧大道和南 侧大道已探明的长度均超过300米,两路间距约400米。 在宫殿区内,还钻探出若干条小型道路;在1号、2号宫 殿基址之间,发现有大面积的路土遗迹和数百平方米的 卵石活动面及若干夯土基址。考古工作队先在二里头宫 殿区外围探明了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确认由其围起的 宫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左右,近来又发现了宫城城墙 的线索,在探索二里头遗址都城总体结构与布局上取得 重要突破。
• 视频:东汉太学 50“——
• 灵帝熹平四年(175年)由蔡邕用隶书写成 的 “熹平石经”。
洛阳白马寺
• 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 ,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 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 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相传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神, 遣秦景等赴西域求佛法,遇天竺 (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归 国,遂创建此寺加以安臵。唐代 时规模宏伟,香火盛。明代嘉靖 三十四年(1555年)曾予以重修 ,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 布局。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殿 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 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 汉最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 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 各代的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 僧墓、梵经台等古迹。视频:白 马寺
• 洛阳市东偃 师二里头遗 址是重要的 夏、商遗址 。1960年在 这里发现一 座宫殿遗址 ,面积约一 万平方米, 占地十五亩 以上。考研 学者认为这 里就是夏都 斟鄩。

二里头遗址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等三个 自然村。遗址区位于高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较东、 南、北,三面高约2—3米,经考古发掘和碳14测定,其 遗存时代在公元前2043年—公元前1500年之间,结合 “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认定其是夏代都 邑,是从夏禹之孙太康到夏代最后一王夏桀时期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分布着30多处大型夯土宫殿基址,有中 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制骨、制陶、制玉作坊遗址 ,遗址中的建筑分三种类型:大型宫殿建筑占地面积均 在一万平方米左右,应当是夏王朝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 ;一种为平地起建的木骨为墙,草泥为皮的建筑,为贵 族们的住所;还有一种半地穴式建筑,以坑壁为墙,立 柱搭盖草顶的房屋,面积较小,既阻暗又潮湿,可能为 当时最下层人的栖身之地。三种不同形式的建筑反映了 阶级差别。二里头的墓葬亦分大、中、小三种形制,大 型墓葬有奴隶殉葬,中型墓陪葬有青铜器、玉器,小型 墓葬无陪葬品。从墓葬形制亦可看出阶级分化明显。
城南礼制建筑群
• 辟雍、明堂、灵台、太学遗址的位臵 也基本弄清楚,有的还进行了发掘。 • 辟雍在开阳门外大路的东侧面,平面 呈方形,每边各长170米,四面筑有围 墙。 • 明堂在开阳门外大路的西侧、平城门 外大路的东侧,平面呈方形,每连各 长240米,其中有一直径为62米的圆形 台基,为主体建筑所在。
3.魏晋洛阳城变迁
•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 篡汉自立,定都洛阳,才又营建洛阳宫 。魏明帝时在洛阳西北角筑金墉城,西 晋时被作为皇家监狱。 • 视频:金墉城 •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大修洛阳宫殿, 并在芳林园中开挖陂池,由著名机械发 明家马钧制作的水转百戏,供皇帝观赏 游乐。不过,洛阳城的规模及繁盛程度 ,都已无法和东汉时相比。


太学遗址范围很大,经勘探和试掘,有两处:一处 在辟雍之北,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00米;一处在辟雍 东北,南北长200米,东西长150米。
灵帝熹平四年(175年)由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石经46块, 立于太学门前,称为“一体石经”或“熹平石经”。汉末董 卓火烧洛阳宫庙殃及太学。 • 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又在旧址上重建太学。正始年 间(240—249年)用大篆、小篆、隶书写成的石经,立于太 学门前,称为《三体石经》或《正始石经》。这些残石自唐 宋以来直到现在,续有发现,证明这里是东汉和曹魏时期的 太学遗址。
• 东汉洛阳城内的宫殿分为南宫与北宫。 南宫在西汉时已建立;北宫于东汉明帝 时营建。北宫的东面还有永乐宫,西面 有濯龙园,东北角有太仓、武库。 • 城东部是贵族住宅区,有步广里、永和 里。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三公衙门在南宫 的东面。 • 工商业区位于南宫之北,以及东郊和南 郊。 • 城南建有太学、明堂、辟雍、灵台。
东汉都城雒阳
城内占主要面积的仍然是皇室宫殿,南 宫位于全城中部稍南,北宫居城市北部, 两宫外建有围墙,两宫相距1里,有复道 相连。 《史记· 高祖本纪》:“帝臵酒洛阳南 宫”,又《汉书· 王莽传》:“司徒王寻 将十万屯洛阳,填南宫”,可知在西汉 时洛阳已有南宫,朝廷的重大礼仪多在 南宫举行,是比较重要的朝宫。 《管子》:“凡仕者近(公)宫,不仕 者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
• 一、天下之中
• “中国”中原 • 法统地域 • 十省通衢
• 二、山川形胜
• 洛阳位居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南临伊 阙,背靠邙山,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 ,四周群山环绕。 • 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 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 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
• “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 • 河:指洛阳的伊河、洛河、涧河、瀍河。 • 山:北有邙山。邙山是崤山的支脉,西起三门峡, 东入郑州,绵延200公里,海拔250米,它既是洛阳 的军事屏障,也阻扼了滔滔黄河泛滥南侵,使同处 大河之滨的郑州、开封羡慕不已。 • 西南有周山,南有龙门山、万安山,东南有嵩山。 • 西有函谷关,东有巩义虎牢关、黑石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