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蜡烛ppt课件

用途
作为工艺品、礼品或装饰品,用于 展示个人品味或节日庆祝。
特点
造型各异,具有独特的设计和风格 ,价格相对较高。
03
蜡烛的制作
材料准备
01
02
蜡
通常使用蜂蜡、石蜡、棕榈蜡 等。
燃料
通常使用大豆油、菜籽油、煤 油等。
03
烛芯
棉芯或麻芯。
04
容器
用于盛放蜡和燃料。
制作过程
01
02
蜡烛ppt课件
• 蜡烛的历史 • 蜡烛的种类 • 蜡烛的制作 • 蜡烛的应用 • 蜡烛的文化内涵 • 蜡烛的未来发展
01
蜡烛的历史
蜡烛的起源
古代蜡烛的起源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蜡烛 ,最早的蜡烛是由动物脂肪和木 材摩擦产生的火光制成的。
蜡烛与文明的发展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 植物蜡和动物蜡来制作蜡烛,这 些蜡烛被广泛用于照明和仪式。
THANKS
感谢观看
设计创新
结合艺术和文化元素,打造独特的蜡烛设计和包 装,提升产品附加值。
行业趋势
1 2
绿色环保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将成为蜡烛行业 的重要发展趋势,推动环保材料的研发和使用。
智能化发展
结合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技术,开发智能控制的 蜡烛产品,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3
国际化趋势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了解和适应国际市场的需 求和规则,推动蜡烛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蜡烛的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蜡烛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开始使用 机器大规模生产蜡烛,这些蜡烛更加 便宜,更加普及。
现代蜡烛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蜡烛已经不再是必需品 ,但是仍然被广泛用于装饰、香薰和 仪式中。
蜡烛

猜一猜
心细如线, 胸怀大志, 然尽自己, 照亮别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 线状 外壳: 圆柱形 由石蜡制作 ,
。
点燃前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 白色 、固态、有轻微的气味 ②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 易切,能浮在水面上,不溶解 于水
点燃蜡烛
①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 焰 ②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 中,1S后取出
哪支蜡烛先熄灭
在密封的烧杯中点燃两支高低差距较 大的蜡烛,猜一猜哪支蜡烛先熄灭?
你的猜测对了吗?为什么是高蜡烛先熄 灭?
蜡烛抽水机
思考:你知道抽水机是怎样将水抽出来 的吗?
1、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一头穿过硬纸片。 2、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 3、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同时将水注入 右边玻璃杯中 4、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 硬纸片盖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 5、水从右边流入左边的杯子中
1)火焰分几层: 三层 哪一层明亮: 外焰 哪一层最暗: 焰心 哪一层的温度高: 外焰 哪一层的温度低: 焰心
外焰 内焰 焰心
熄灭时
①熄灭蜡烛,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有白烟从烛芯飘出 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火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
说明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
蒸发成石蜡蒸汽,而后燃烧。
怎么熄灭蜡烛?
1、吹气,降低温度 2、罩上罩子,隔绝氧气 3、剪断烛芯,移走可燃物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 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蜡烛-拼音

蜡烛的拼音
读音:làzhú
释义:
①蜡制的照明用品。
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燃点纱芯以发光。
[茅盾《陀螺》:“从早晨就供在客堂内长桌上的一对红而且粗的蜡烛已经明晃晃地点着了。
”
②方言。
傻瓜。
[陆文夫《小巷人物志》:“我不是蜡烛,决不会公开我们在解放前的那段交情。
”]
近义词
烛炬
相关例句
1.停电后,他马上将蜡烛点着,继续未完的工作。
2.老师,您是蜡烛,给我们带来光亮;您是园丁,浇灌祖国的花朵;您是米兰,默默的奉献自我。
3.倘若我是一支蜡烛,我便会倾尽自己的生命来创造光明。
蜡烛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念)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深情) •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孤寂)
蜡烛
【苏联】西蒙诺夫
写作背景
• 1944年9月,南斯拉夫与 苏联达成协议,合同作战, 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 德。苏、保、南三国军队共 同努力,前往驻希腊的“Ε” 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 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 却。
•
倒数第二段改写为“在方场上,老 夫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 耶夫的坟头”,同原句相比,原句好 在哪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文章最后一段“它将永远燃着,正 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 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如何理 解?
课堂反馈
• 完成导学案【课内阅读】
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 2.同桌交流
•
揣摩文中14段、19段、29段、41段 中老夫人的沉默,设想老妇人的心理 活动。
•
14段:“老妇人想了半天”,她在 想…… • 19段: “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 也许两小时”,她在想…… • 29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 一动也不动”,她在想…… • 41段: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夫人也没 有说话”,她可能在想……
正字正音
• fú • 拂晓 • jiào • 地窖 lì pǎi 瓦砾 迫 击炮 jū gōng wēi 鞠躬 颤巍巍
• 根据小说三要素,简单复述故事
• 在战火纷飞的贝尔格莱德的方场边, 南斯拉夫老妇人( )地安葬了苏联烈 士,拿出( )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 坟头。
• • • •
老妇人身上令你印象最深或最让你 感动的片段,说说你的理由
描写蜡烛的成语和词语

描写蜡烛的成语和词语【照天蜡烛】照亮天空的蜡烛。
比喻清官明察。
【秉烛待旦】旦:早晨。
手持点燃的蜡烛待天亮。
【秉烛夜游】昌:取义。
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炳烛夜游】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炳烛之清】熄灭蜡烛,用来照明设备。
形容人至老年,好学不倦。
【插烛板床】指用木头做成的极简陋的蜡烛插架。
形容生活作风廉洁朴素。
【当风秉烛】昌:握着。
迎着风握着蜡烛。
比喻身陷危险境地。
【洞房花烛】形容结婚的景象。
【洞幽烛微】洞:洞察;幽:深刻;烛:点亮;微:微末,细致处。
形容目光修长,能够洞察事物苍凉微小之处。
【洞隐烛微】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
【洞幽烛远】洞:洞察;幽:深刻;烛:点亮。
形容目光修长,能够洞察事物苍凉微小之处。
【灯烛辉煌】辉煌:光辉耀眼。
形容灯光烛火通明,光辉耀眼。
【洞烛其奸】洞:细致;烛:看破;奸:狡诈。
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看得很确切。
【飞蛾赴烛】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同“飞蛾赴火”。
【风前残烛】比喻随时可能将丧生的老年人。
也比喻随时可能将歼灭的事物。
【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
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风中秉烛】昌:拿着。
风中拿着烛易攻灭。
比喻即将来临丧生的人或行将歼灭的事物。
【风烛残年】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馀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
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风烛草露】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活。
比喻人已新陈代谢,即将来临丧生。
【风烛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风中之烛】在风里摇晃的烛光。
比喻随时可能将丧生的老年人。
也比喻随时可能将歼灭的事物。
【火光烛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
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花烛洞房】花烛:彩色蜡烛;洞房:深沉的房,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深室里熄灭存有龙凤图案装饰的蜡烛。
形容成婚的快乐景象。
【花烛红妆】花烛:彩色的蜡烛。
点上彩色的蜡烛,穿着红艳的礼服。
指婚礼。
【火烛小心】火烛:泛指能够着火的东西。
原指严防起火。
亦泛指行事小心谨慎。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蜡烛》教案1一、导入: 蜡烛, 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黑暗中, 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 无论中外, 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 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 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 喜庆, 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
(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3.作者简介三、整体把握, 感知课文:1. 自由朗读: 读懂大意。
. 目的寻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 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 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 揣摩感悟:1、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 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 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 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 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 环境危险, 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蜡烛

不滴蜡油
不滴蜡油
将蜡烛放入冰箱冷冻,数分钟后,点燃蜡烛即可不滴蜡油。
禁用事项
禁用事项
蜡烛不可以放在电器、窗帘等易燃物品旁边。
谢谢观看
有关诗歌
有关诗歌
1、孟浩然【同张将蓟门观灯】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2、张继 【饮李十二宅】 重门敞春夕,灯烛霭馀辉。 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 3、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王建【长门烛】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
易熔化,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受热熔化为液态,无色透明且轻微受热易挥发,可闻石蜡特有气味。遇冷时 凝固为白色固体状,有轻微的特殊气味。
蜡烛图片我们看到的蜡烛燃烧并不是石蜡固体的燃烧,而是点火装置将棉芯点燃,放出的热量使石蜡固体熔 化,再汽化,生成石蜡蒸气,石蜡蒸气是可燃的。
蜡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 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含有碳粒;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火焰最明亮,燃烧充分,温 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变黑。
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 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
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 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
在吹灭蜡烛的一瞬间,可以看到一缕白烟,用燃烧的火柴去点这缕白烟,可以使蜡烛复燃,所以可以证明所 冒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蜡烛制作ppt课件

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蜡烛,避免使用过 于强劲的火焰,以免烧焦烛芯或产生烟雾 。
燃烧过程
熄灭蜡烛
蜡烛燃烧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燃 烧不完全产生烟雾。同时,注意烛芯的长 度,避免过长或过短影响燃烧效果。
使用灭烛钩或灭烛罩等工具熄灭蜡烛,确 保烛芯完全熄灭,避免产生烟雾或引起火 灾。
蜡烛的保存与运
存放环境
将蜡烛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 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 温环境,以免影响蜡烛的质量和 使用寿命。
包装方式
在运输或携带蜡烛时,应使用适 当的包装材料,如纸盒或泡沫塑 料等,以防止蜡烛破损或倾倒。
避免重压
在存放或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对 蜡烛施加过大的压力,以免蜡烛 变形或破裂。
蜡烛的清洁与保养
清洁工具
现代蜡烛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蜡烛的种类和 用途更加多样化,不仅用于照明和装 饰,还用于香氛、驱蚊等多种用途。
蜡烛的种类与用途
01
02
03
04
照明蜡烛
主要用于照明和营造氛围,常 见于家居、餐厅和教堂等场所
。
香氛蜡烛
通过燃烧释放香气,用于改善 室内空气质量和营造舒பைடு நூலகம்氛围
。
驱蚊蜡烛
通常含有天然蚊虫趋避剂,通 过燃烧释放气味达到驱蚊效果
03
02
步骤
04
2. 在模具中倒入不同颜色的蜡液,加入装 饰材料。
3. 等待冷却凝固后脱模,修剪烛芯,完成 制作。
05
06
特点:造型蜡烛形态各异,创意无限,可 用于节日庆祝和特殊场合的装饰。
05 蜡烛的应用与保养
CHAPTER
蜡烛的燃烧与熄灭
燃烧前准备
点燃方式
确保蜡烛处于干燥、无风的条件下,修剪 烛芯至适当长度,通常为5-8毫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 联 红 军 攻 克 柏 林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读准字音:
烧 灼 地 窖 埋葬 耸立
pú fú
zhuó
jià o
zà ng sǒng fú
匍 匐 腋下 拂晓 肃穆 瓦 砾
lì
yè
sùmù
pǎi
颤巍巍
yē yǎo
wēi
迫击炮
jū
qì kē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gōng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词语积累 烧灼:*烧,烫,使受伤。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 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 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 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 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 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 么? •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 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 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 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 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 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 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 “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 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 子情深的境界。
西蒙诺夫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 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 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剧 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 《日日夜夜》。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 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 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 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 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 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 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 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 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 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 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 与进步而告终。
——老妇人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 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 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 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 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 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 母亲般的爱。
老妇人的形象
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
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无所畏惧,不怕艰难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精疲力竭: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名副其实: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 颤巍巍: 某些动作。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磨灭。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它和新 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 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 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困勒 ︒城 城下年 内︐ 月 饿开 德 死始 国 近了 法 长西 万达斯 人九兵 百临 天列 的宁 围格 70
1941 6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德军在 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3000多辆坦克 与3000多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由防御转为反攻。这是战斗在斯大林 格勒的苏联红军。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
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 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 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 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 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 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 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 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 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 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炮火
(环境描写)
年老体衰
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 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 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 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 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 来历做补充说明? •
黑围巾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 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 穆气氛,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 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 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 了地窖。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 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 最珍贵的感情。
•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 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 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 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 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 的哀悼之情。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 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 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 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 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 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 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 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 开端。
⑾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 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蜡烛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 有特殊意义 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 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 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 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 花依然在烁。 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 下去的烛光。 谊的象征。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 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 联青年的坟头。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 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 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 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 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 百万平民伤亡。
• 人员伤亡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 的战争,大约有7000万人死亡。 • 其中苏联约为2800多万死亡;中国约为 1800多万死亡;美国共有42万人死亡;英国 共有40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死亡;法国 有80多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死亡,其中 平民占到多数。 • 另外还有至少1.3亿人受伤,合计伤亡 1.9亿人(其中苏联约为6000万伤亡,中国 约为3500万伤亡)。 • 轴心国方面,德国有2800万人死伤;日 本有690万人死伤;意大利有70万人死伤。
战争期间法西斯共毁坏了1710座苏联城市 和7万多村庄。克拉斯诺格勒。1943年。
这顿 位河 士前 兵线 已︒ 经 永 远年 长︒ 眠镜 于头 此前 了面 的
1943
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时期经受和克服了种种 困难,全力支援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这是 1944年,苏联青年在前线劳动的场面。
诺 曼 底 登 陆
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文章对哪些事物和内容进行了
描写?
炮火(11次) 蜡烛 (7次)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次) 老妇人的动作(3跪3爬3休息)
对炮火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
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
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
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老妇人形象分析
• 1.老妇人的家呢?家人、子女呢? • 2.老妇人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很久。为什么 她要看了很久? • 3.舀水、埋葬士兵,老妇人用什么工具?是什么 支撑她完成这些工作? • 4.45年前结婚的喜烛珍藏至今,这对老妇人意味 着什么?她为什么这个时候拿出来了? • 5.两个“交叉”的动作代表什么? • 6.最后的离开,老妇人为何连头都没有回?
最后一段的含义
3、“这一点火焰” 指那微弱的烛
光。
“不会熄灭”、“永远燃着” 象 征着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 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 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 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 同母子。
•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 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 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 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 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 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 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 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 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 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 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 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