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1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案

1.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点。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每组蜡烛1个、火柴1盒、酒精灯1个、三脚架1个、蒸发皿2个、蜡块1个、涂有石灰水的烧杯1个、干燥烧杯1个、勺子1个、抹布1个、白醋1瓶、纯碱少许、易拉罐1个、吸管1个、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一个、白糖若干【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变化万千,像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小狗长大,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到,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有生命的物质和没有生命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进行研究。

(板书课题:1.蜡烛的变化)二、研究变化,建构新知(一)了解蜡烛的特点:1.提问:怎样研究一个物体了?先让我们从观察开始吧。

2.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它的特点。

比比看,哪组观察的最仔细。

(生:白色,固体、圆柱形、较软、光滑、易断、易碎、有气味等。

)3.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

那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哪些方法?(二)加热蜡烛:1.提问:老师这有一些从蜡烛上切下的蜡块,如果加热它,请你们预测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熔化)原来蜡烛是?(固体)加热后了?(由固体熔化成液体)2.谈话: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实践出真知。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3.学生讨论并汇报。

4.师生总结:(1)正确使用酒精灯。

(2)安全操作、预防烫伤。

(3)仔细观察、及时记录。

(板书:蜡块)5.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结果:蜡块融化了,变成会流动的蜡油。

结婚蜡烛代表的是什么结婚蜡烛一高一低有什么预兆

结婚蜡烛代表的是什么结婚蜡烛一高一低有什么预兆

结婚蜡烛代表的是什么结婚蜡烛一高一低有什么预兆其实根据中国的习俗,在结婚当日都会有点蜡烛的习惯,因为现代很多人不点蜡烛了,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寓意,那么结婚蜡烛代表的是什么?我们来看看吧!
一、结婚蜡烛代表的是什么
传承香火。

1、结婚的蜡烛一般是代表新娘和新郎的什么,由双方家人来点燃,代表着他们的家庭之烛被点燃,从此以后他们就是一家人了,就是一体的生命。

2、点蜡烛的时候,一般是成对的电缆,这也表明了蜡烛香火的延续,也就是代表了生命的延续。

另外结婚的蜡烛都是红色的,这烛苗也是红红火火的,更能衬托当天新人结婚的喜庆。

二、结婚蜡烛一高一低有什么预兆
1、在古代,结婚的时候房屋内会点燃龙凤蜡烛,这其实象征着新人的生命力,二人的寿命又长又短,总有一个人向离去。

2、如果结婚蜡烛燃烧时一快一慢,那就寓意着两个人的寿命也是如此,因为总有一个会先离去,而另外一个就只能孤独的燃烧自己。

3、但其实,蜡烛一高一低,一般是先点或者是后点,或者是蜡烛本身存在差异的问题,其实结婚点蜡烛就是图个喜庆,并不能代表以后,以后都是未知的。

以上就是结婚蜡烛代表的是什么结婚蜡烛一高一低有什么预兆
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层蜡烛可以燃烧多长时间?

一层蜡烛可以燃烧多长时间?

一层蜡烛可以燃烧多长时间?蜡烛是人类使用最早的照明工具之一,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23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和使用蜡烛了。

然而,许多人对于一层蜡烛能够燃烧多长时间一直存在疑虑。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让你对于蜡烛的燃烧时间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是由蜡质和芯心组成的。

蜡质可以是动物脂肪、植物油脂或者石油化学产品。

芯心通常是棉线或者竹条,用来传导火焰。

当点燃蜡烛时,蜡质被加热融化,而芯心则燃烧。

这个过程会持续进行,直到蜡质完全燃尽或者无法燃烧为止。

二、一层蜡烛的燃烧时间因素1. 蜡烛的大小和形状一层蜡烛的大小和形状对其燃烧时间有重要影响。

通常来说,蜡烛越大,燃烧时间就越长。

而蜡烛的形状如细长、粗短等也会对燃烧时间造成一定影响。

2. 蜡质的种类不同种类的蜡质燃烧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植物油脂蜡质的燃烧时间较长,而动物脂肪蜡质的燃烧时间相对较短。

3. 芯心的材质和长度芯心的材质和长度对蜡烛的燃烧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某些特殊材质的芯心能够使蜡烛燃烧得更久一些。

而芯心的长度过长或者过短也会影响蜡烛的燃烧时间。

三、一层蜡烛的平均燃烧时间一般来说,一层蜡烛的平均燃烧时间在2到4小时之间。

这个时间根据蜡烛的大小、形状、蜡质的种类以及芯心的材质和长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然而,在实际状况中,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蜡烛的燃烧时间。

例如,当环境温度较低或者通气不良时,蜡烛的燃烧速度会减慢,燃烧时间会相应延长。

相反,如果环境温度较高或者通气良好,蜡烛的燃烧速度会加快,燃烧时间会缩短。

此外,还有人为因素,如吹灭蜡烛再重新点燃,或者蜡烛被风吹动等也会对燃烧时间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一层蜡烛的燃烧时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平均燃烧时间在2到4小时之间。

在使用蜡烛时,我们应该注意火源的安全,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燃烧时间,以避免产生火灾等危险。

通过对蜡烛燃烧时间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利用蜡烛的照明效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温馨和舒适。

蜡烛-拼音

蜡烛-拼音

蜡烛的拼音
读音:làzhú
释义:
①蜡制的照明用品。

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燃点纱芯以发光。

[茅盾《陀螺》:“从早晨就供在客堂内长桌上的一对红而且粗的蜡烛已经明晃晃地点着了。


②方言。

傻瓜。

[陆文夫《小巷人物志》:“我不是蜡烛,决不会公开我们在解放前的那段交情。

”]
近义词
烛炬
相关例句
1.停电后,他马上将蜡烛点着,继续未完的工作。

2.老师,您是蜡烛,给我们带来光亮;您是园丁,浇灌祖国的花朵;您是米兰,默默的奉献自我。

3.倘若我是一支蜡烛,我便会倾尽自己的生命来创造光明。

蜡烛的变化1

蜡烛的变化1
蜡 烛 的 变 化
执教者:赵瑜
看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各 有什么用途?你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做实验? 小组商量讨论一下:
实验要求: 1、实验前先选择好实验材料。 2、实验前先猜想一下:实验会有什么现 象产生? 3、实验时要注意:组长分好工,维持好 本小组的纪律,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认真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员认真作好记录。
产生沉淀 (如: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性质改变 (如: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面粉做成馒头) (变不回去啦!)
……
燃烧蜡烛
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骤:
1、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 a、要倾斜烧杯口,不能盖住整个蜡烛。注意要 用抹布握住烧杯,以免烧伤。 b、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 2、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观察有什么现象。 3、用镊子将白瓷碗片或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 有什么现象。 4、填写实验报告单(三)。
火柴燃烧 化学变化 (发光发热)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化学变化 (产生气泡)
没有产生新 物质的变化
仅仅外形和形 态上发生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蜡烛受热熔化
物 质 的 变 化
(物理变化)
发光发热 (如:蜡烛燃烧) 颜色改变 (如:树叶颜色的变化)
产生新物 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产生气泡 (如: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点燃前的蜡烛
实验步骤:
1、用手摸、眼看、鼻子闻。 2、用小刀切。 3、填写实验报告单(一)。
加热和冷却蜡烛
实验步骤:
1、把切下的蜡烛放在蒸发皿里加热,
观察变化。
2、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注意用镊子夹取。 3、填写实验报告单(二)。
加热

结婚喜烛有一个先灭了 结婚蜡烛左右代表哪方

结婚喜烛有一个先灭了 结婚蜡烛左右代表哪方

结婚喜烛有一个先灭了结婚蜡烛左右代表哪方结婚的时候是要点蜡烛的,一般是红色的大蜡烛,一般是两根大蜡烛一起点,理论上是一起燃完的。

但是燃着燃着就有一个先灭了,这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结婚蜡烛左右代表哪方呢?
一、结婚喜烛有一个先灭了
这并没有什么意思,毕竟蜡烛的燃烧速度是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有一边风很大,那这边就会燃烧到很快,先燃完是很正常的。

一般是在婚房里面点燃龙凤呈祥的蜡烛,这象征的是新人的新生活被重新点燃,如果这两根蜡烛能够同时燃完,那自然是最好的,意思就是两人将会白头到老。

至于一快一慢这些,都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寓意的。

造成蜡烛没有一起燃烧完的客观因素是有很多的,比如说,靠近窗户的那一支蜡烛燃烧到就比较快,也有可能是两支蜡烛不是同一批,在成分的配比上有差异,也有可能是两支蜡烛的规格大小直径不同等,这些因素都是会导致两支蜡烛不能同时燃烧完。

二、结婚蜡烛左右代表哪方
左右并不能代表男方或者是女方。

就来看看结婚点蜡烛的含义是什么:
1、古时候,男人娶妻之后,是要传宗接代的。

点蜡烛,也就是为男方家延续香火的,传宗接代的意思。

2、左边的蜡烛和右边的蜡烛,其实是不能代表男女方的。

结婚点蜡烛,这就是一个仪式,点两个蜡烛是因为这是喜事,所以要双数,
好事成双嘛!
3、蜡烛是要用火去点燃的,点燃蜡烛是希望能够照亮小夫妻的未来,希望两人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一片光明。

以上就是结婚喜烛有一个先灭了结婚蜡烛左右代表哪方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你。

4.3第1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4.3第1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第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目录
2. 如图,小光同学举着一块写有“上”字的牌子站在一竖立的大平面镜 前,这时他本人通过平面镜看到牌子上的“上”字呈现的情景应该是 (B)
第2题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目录
3. (2023·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旗期末)小明站在平面镜前1m处时能看
第10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目录
11.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以下实验步骤: ① 移去蜡烛B,在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 上有无蜡烛的像。
② 点燃一支小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 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③ 记下蜡烛A和B及玻璃板的位置。 ④ 移去玻璃板、蜡烛A及光屏,用直线连接A和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 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
第5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目录
6. (2022·福建)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6题
(1) 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 竖直 放置在水平 ⁠
桌面的白纸上。
(2) 将蜡烛1放在A位置,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拿一支相同的 蜡烛2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1的像 完全重合
第1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返回目录
(1) 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②③①④ 。 ⁠
(2) 步骤①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像 的 虚实 。

蜡烛_1

蜡烛_1

蜡烛
蜡烛是最平常的东西,但我还是很喜欢它。

蜡烛虽然很平凡,但假如你认真观察它,你会发现它还是挺漂亮的,白蜡烛像一根洁白的玉柱,红蜡烛像一颗红玛瑙,而那些五颜六色的生日蜡烛,则像一条条美丽的彩带,人我们带来喜悦,带来欢乐。

蜡烛点然时,一滴滴蜡油顺流而下,像一颗颗宝石。

只见它放射出一束束光辉,把光明带给了人类,将乌黑的夜晚照亮。

而蜡烛却一点点的变短,直到燃尽为止。

人们说:“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烛不正是这样的吗?
每当我们坐在烛光下读书时,总会感到温暖,感到明亮。

可是我们没有想到蜡烛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精神,更不用说去感谢它,赞美它,并向它学习了。

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再也没有人用蜡烛了,因此蜡烛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脑海。

但是到了停电的时候,人们又会想起它,翻箱倒柜地找到它、点然它。

默默无闻的蜡烛虽然受去冷落,但却毫无怨言,仍然一心一意地为人类服务。

它多么伟大啊!燃烧了自已,照亮了别人,直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啊!蜡烛,我爱你!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四、教学过程:认知阅读(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蜡烛》。

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

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

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正音给下列字词注音: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四)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2、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的。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五)主线分析一.寻找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二.归类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

如: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爬”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或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或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或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六、重点语句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5)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问题探究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理解: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略)老妇人的形象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内心体验,互动释疑。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主题思想: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写作特色1)环境描写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