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燃烧中的数学
蜡烛的燃烧化学方程式

蜡烛的燃烧化学方程式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照明用品,它的燃烧过程涉及到化学反应。
蜡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用以下反应式来表示: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这个简化的方程式可以反映蜡烛燃烧的主要化学反应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方程式,并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蜡烛是由石蜡或蜂蜡等材料制成的。
在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这些元素的化学符号分别为C和H。
蜡烛燃烧时,其中的碳和氢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在化学方程式中,蜡烛可以表示为C25H52,这是一种常见的蜡烛成分。
氧气可以表示为O2,它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当蜡烛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它们会产生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化学方程式中的“+”表示反应物之间的反应,箭头“→”表示反应物转变为产物。
方程式末尾的“+能量”表示燃烧过程释放出的能量。
蜡烛燃烧的中心扩展描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燃烧过程:蜡烛燃烧时,火焰高高升起,产生明亮的光和热能。
这是由于蜡烛的成分在与氧气反应时发生燃烧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燃烧过程是一种氧化反应,也被称为可燃物与氧气之间的还原反应。
2. 产生的二氧化碳:在蜡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是大气中的一种温室气体。
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向周围环境释放,有时会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造成空气污染。
3. 产生的水:蜡烛燃烧时,也会产生水。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是蜡烛燃烧过程中的产物之一。
水蒸气会随着热空气上升,当遇冷凝结成液态水滴。
这也是为什么蜡烛旁边会有水滴形成的原因。
4. 能量释放:蜡烛燃烧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光线,还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这是因为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能量从反应物中释放出来。
蜡烛的燃烧能够提供照明和加热的功能。
总结起来,蜡烛的燃烧化学方程式可以简化为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这个方程式反映了蜡烛燃烧过程中碳和氢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数学知识 燃烧时间 蜡烛长度 关系

数学知识燃烧时间蜡烛长度关系示例文章篇一:《探索数学世界:蜡烛燃烧的奥秘》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一根蜡烛燃烧的时间和它的长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神奇的关系呢?这可太有趣啦!有一天,我在家里做着作业,突然停电了。
妈妈赶紧找出了一根蜡烛点亮。
我看着那摇曳的烛光,心里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蜡烛能烧多久呢?它的长度会怎么变化呢?我就这么盯着蜡烛,仿佛它变成了一个神秘的小怪物。
我对妈妈说:“妈妈,你说这蜡烛燃烧的时间和它一开始的长度是不是有关系呀?”妈妈笑着说:“宝贝,这说不定还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呢!”第二天到了学校,我把这个疑惑跟同桌小明说了。
小明眨眨眼,说:“这还不简单,咱们做个实验不就知道啦!”于是,我们俩决定放学后一起研究这个有趣的问题。
放学后,我们跑到小明家,找来了好几根长短不一的蜡烛。
小明兴奋地说:“咱们开始吧!”我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
我们把第一根蜡烛点着,然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它,手里拿着小本子记录时间。
那蜡烛的火苗欢快地跳动着,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蜡烛一点点变短。
我忍不住问小明:“你说这蜡烛燃烧得这么快,它的长度减少速度是不是一直不变呢?”小明摇摇头说:“我觉得应该不是,你看刚开始好像烧得慢,后面就快一些了。
”等第一根蜡烛烧完,我们赶紧记下时间和剩余的长度。
接着又点燃了第二根更长的蜡烛。
这时候,小明的弟弟跑过来凑热闹,好奇地问:“哥哥,你们在干嘛呀?”小明说:“我们在探索蜡烛燃烧的秘密呢!”就这样,我们一根一根地做实验,记录着各种数据。
每根蜡烛都像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独特的故事。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有了好多数据。
可是看着这些数据,我又头疼了,这该怎么找出规律呢?小明拍拍我的肩膀说:“别着急,咱们慢慢分析。
”经过仔细地对比和计算,我们发现蜡烛燃烧的时间和它一开始的长度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就好像我们跑步,一开始有力气跑得很快,后面累了就慢下来,蜡烛燃烧也是这样,一开始长的时候燃烧得慢,短了之后就快了。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归纳蜡烛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我们都对它有着一定的了解。
然而,你是否想过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九年级学生应掌握的蜡烛燃烧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蜡烛的基本组成蜡烛主要由蜡质和芯线两部分组成。
蜡质是蜡烛的主体,它是由植物蜡或动物蜡经过加工制成的固体物质。
芯线则是蜡烛中心的一根细线,通常由纯棉制成,它的作用是引导火焰燃烧。
二、蜡烛的燃烧过程当我们将火柴点燃并放在蜡烛芯线上时,蜡烛开始燃烧。
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着火阶段:当火焰接触到芯线和蜡质时,芯线开始燃烧,产生的热量使蜡质开始融化。
2. 燃烧阶段:一旦蜡质融化,液态的蜡质被芯线吸收,通过芯线的毛细作用,液态蜡质被引向火焰。
在火焰的高温下,蜡质蒸发并分解成可燃性气体。
3. 蓝色火焰阶段:蓝色火焰是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火焰,其中包含燃烧产生的氮气和氧气。
蓝色火焰的温度较高,有助于燃烧产物的光谱特性。
4. 黄色火焰阶段: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的蜡质和烟尘也会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黄色火焰是低温火焰,温度较低,但它的存在说明蜡烛燃烧仍在继续。
三、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蜡烛的燃烧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主要涉及蜡质和氧气之间的反应。
蜡质中的长链烷烃在高温下分解成较短的链烃,同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这个反应表明,每1克的蜡质燃烧时,会产生大约3.1克的二氧化碳和3.2克的水。
四、蜡烛燃烧与空气的质量关系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蜡烛的重量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以气体形式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导致蜡烛的质量减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蜡烛燃烧过程中,质量减少的部分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相等。
五、蜡烛的应用和注意事项蜡烛燃烧不仅仅是一种化学现象,还有许多实际应用。
蜡烛燃烧的化学式

蜡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C₂₂H₄₆ + 67O₂→44CO₂ + 46H₂O和C₁₇H₃₅COOH + 26O₂→18CO₂ + 18H₂O
蜡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火焰最明亮,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变黑。
在吹灭蜡烛的一瞬间,可以看到一缕白烟,用燃烧的火柴去点这缕白烟,可以使蜡烛复燃,所以可以证明所冒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技巧之巧解蜡烛燃烧题

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技巧之巧解蜡烛燃烧题【导读】为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备考资料。
一、题型特征两只粗细不同的蜡烛,燃烧效率不同,在相同燃烧时间下的问题。
二、解题思路对于蜡烛燃烧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工程问题去理解,按照工程问题的思路去解读,对于工程类问题,我们最基本的解题思路就是特值法、方程法、特值加方程法,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真题来进行解析。
【例题1】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以均匀速度燃烧,其中1根可以燃烧2小时,另一根可以燃烧3小时,傍晚六点半同时点燃香,到了( )点,其中1根剩余部分正好是另一根剩余部分的2倍。
【2015.5】A.7B.8C.8.5D.9【答案】 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蜡烛的燃烧效率不同,但是蜡烛的大小相同,转换成工程问题其实就是两个工程量一样的工作,工作时间不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特值,设工作总量为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6,这样我们就可以算出来第一根蜡烛的燃烧效率为3,第二根蜡烛的燃烧效率为2。
两个蜡烛如果同时点燃,可以假设一起燃烧了x小时,因此根据题意可以得出:(6-3x)×2=6-2x,解得x=1.5小时,故正确答案是B【例题2】有两只粗细不同的蜡烛,细蜡烛的长度是粗蜡烛的2倍,细蜡烛点完需1个小时,粗蜡烛点完需2小时,又一次停电,将这两支蜡烛同时点燃,来电时,发现两支蜡烛剩下的长度相同。
那么,停电多长时间?【2016.3.19】A.1/3小时B.1/2小时C.2/3小时D.3/4小时【答案】 C【解析】本题也是蜡烛燃烧问题,跟之前题目不一样地方是,这次蜡烛的粗细不同,转化成工程问题思想,我们可以看作是两个工程量不一样的工作,因此可以设细蜡烛是2,粗蜡烛是1,根据燃烧时间我们可以得出,细蜡烛的效率为2,粗蜡烛的效率为0.5.根据题意我们可以设停电时间为x小时,因此可得方程:2-2x=1-0.5x,解得x等于2/3小时,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
蜡烛燃烧实验现象及结论

蜡烛燃烧实验现象及结论1. 引言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蜡烛燃烧的那些事儿,听起来简单吧?但其实,里面的奥妙可大着呢!你可能觉得蜡烛就是蜡烛,点了就烧,但你知道它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吗?跟我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实验,看看蜡烛是怎么从静止到燃烧,再到熄灭的全过程吧!2. 实验准备2.1 材料首先,我们得准备一些材料。
其实,蜡烛这种东西,大街小巷都能找到,不用特意去搜刮。
你只需要一根蜡烛、一根火柴,再加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就行。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还有啊,记得找个通风的地方,不然实验完了,空气都变得糟糕透顶。
2.2 实验步骤接下来,就进入实验的核心环节了。
首先,把蜡烛放在桌子上,然后用火柴点燃它。
看!蜡烛的火焰一闪一闪,像是在跳舞,真是让人看得目不转睛。
接着,慢慢把透明的玻璃杯罩在蜡烛上,哎呀,你会发现火焰开始慢慢变小,最后熄灭了!这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观众的期待感油然而生。
3. 现象观察3.1 燃烧过程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火焰发出明亮的光,像小星星一样。
蜡烛的蜡慢慢融化,变成液态,跟着热量一块往上走。
这个过程可是非常美妙的,就像是蜡烛在“洗澡”一样,热得都要融化了。
3.2 熄灭现象但是,等到玻璃杯盖上去后,火焰就开始减弱,最终熄灭。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就是氧气不足导致的。
火焰需要氧气来维持,而玻璃杯把氧气隔绝了,蜡烛自然就“无能为力”了。
可以说,这是科学的魅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4. 结论与思考4.1 科学原理经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小结论:第一,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第二,蜡烛燃烧时,蜡会转化为气体;第三,燃烧的火焰会把光和热释放出来。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高大上”的科学道理,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些。
4.2 实际应用蜡烛燃烧的原理在生活中其实也很有用。
例如,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在点蜡烛时就得注意通风,不然一旦把氧气用尽,大家都得“呼吸困难”了。
这就好比咱们平时遇到的许多事儿,了解了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应对。
小升初数学奥数题120道附带完整答案

小升初数学奥数题120道附带完整答案1. 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其结果等于6,求这个数。
答案:1。
解题思路:从后向前来推算,“除以6,结果等于6”,则前一个数是6×6=36;“减去6 等于36”,则前一个数是36+6=42;“乘以6 等于42”,则前一个数是42÷6=7;“加上6 等于7”,所以这个数是7-6=1。
2. 两支蜡烛,第一支4 小时燃尽,第二支3 小时燃尽,如果同时点燃这两支蜡烛,问多长时间后第一支蜡烛的长度是第二支蜡烛的2 倍?答案:12/5 小时。
解题思路:把蜡烛的长度看作单位“1”,第一支蜡烛每小时燃烧1/4,第二支蜡烛每小时燃烧1/3,设x 小时后第一支蜡烛的长度是第二支蜡烛的 2 倍,可列出方程1-x/4=2×(1-x/3),解得x=12/5。
3.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加1,分数值就等于1,如果分母加1,分数值就等于2/3,求原来这个分数。
答案:4/5。
解题思路:设分子为x,分母为y,根据条件可列方程组(x+1)/y=1,x/(y+1)=2/3,解方程组可得x=4,y=5,所以原来的分数是4/5。
4. 甲、乙两车分别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它们的速度比是2:3,在途中相遇后,甲车速度提高20%,乙车速度不变,当乙车到达A 地时,甲车距B 地还有28 千米,求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答案:180 千米。
解题思路:相遇时甲乙所行路程比也是2:3,设全程为 5 份,相遇后乙行2 份到 A 地,甲行2×(1+20%)=2.4 份,那么3-2.4=0.6 份是28 千米,一份是28÷0.6=140/3 千米,全程5 份就是140/3×5=700/3=180 千米。
5. 有含盐8%的盐水40 千克,要配制成含盐20%的盐水,需加盐多少千克?答案:6 千克。
解题思路:原来盐水中盐的质量为40×8%=3.2 千克,设加盐x 千克,可列出方程(3.2+x)/(40+x)=20%,解得x=6。
蜡烛实验知识点总结

蜡烛实验知识点总结蜡烛实验是物理学中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例如燃烧、热传导、空气的燃烧和气体生成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蜡烛实验的知识点总结。
一、蜡烛的燃烧过程1.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蜡烛在燃烧时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蜡燃烧产生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蜡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 + 热能 + 光能。
2.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是,当蜡烛被点燃后,蜡的表面会先变成液态,在着火周围产生一圈熔脂,并上升到蜡烛芯,然后在受热蜡烛芯中升温并发生分解,生成燃烧需要的气体,并在蜡烛有效燃烧以上充满一层火焰,用来燃烧,同时表面的液体补充北需要的燃烧的原始原料。
3.当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会出现一层蓝色透明的气体,这是由于蜡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气混合物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二、蜡烛实验中的热传导现象1.蜡烛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观察到热传导现象。
当蜡烛燃烧时,蜡烛芯周围的蜡燃烧产生的热能被传导到蜡的其他部分,使得蜡整个酒家温度升高并熔化。
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发现蜡烛上部分熔化数量明显大于蜡烛下部分熔化数量。
3.通过热传导现象也可以构建蜡烛实验,例如在一个带有圆形蜡烛的热水中央会观察到圆形蜡烛因为不断被加热会在水面上变成椭圆形,但是如果我们在椭圆形蜡烛下表面加上硅灰,通过硅灰吸热反应来得到,但是硅灰在自己表面上热,但是却并不能得到,所以我们可以证明热传导。
三、空气的燃烧1.空气中的氧气是蜡烛燃烧所需的气体之一。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和空气中其他气体鼓励生成的热和光。
如果蜡烛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容器中的氧气会被消耗掉,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占据容器的空间,使容器内的气压增加。
当容器内的氧气耗尽后,蜡烛燃烧会停止。
2.空气中其他气体会影响蜡烛的燃烧。
一些气体如氮气和二氧化碳会对蜡烛的燃烧产生不利影响,使蜡烛的燃烧速度减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燃烧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实际,围绕知识与技能这个中心,广泛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多重角色,从而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佳结合点,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大的效能。
下面是我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时的一个引例。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
题:一根长20厘米的蜡烛,点燃后每分钟燃烧5厘米,下面
能正确反映蜡烛燃烧的图象是:
请同学们认真分析观察,然后小组内交流做答。
激烈的讨论之后个别同学已情不自禁的喊出了选项,同时,陆续有同学举手了,同学们情绪非常高涨,片刻之后,我叫学生回答。
甲同学:选B(此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投来了认同的目
光)。
乙同学:选A。
乙同学答完,我并没有及时否定,此时甲同学马上反驳到:没有无限长的蜡烛,也不存在无限燃烧下去的可能,因此,
排除A、D。
C也不可能。
因为C 图象表明蜡烛尽管在燃烧,但高度一直没有变,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选B。
同学们相对
无言,点头称是。
我继续引导学生:题目中蜡烛的高度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20厘米的蜡烛燃烧4小时后,就停止了燃烧,
也就是说自变量和函数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因此它的图象是线段,而不是直线或射线,这样的提示更加深了对函数概念和函数及图象的认识,接着便是一道相关类型的题目:在单位时间内燃油燃烧图象的练习,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正确答案。
此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了新授。
教师对设计此题的诠释:
一、此题是一道极贴近生活的事例,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掌握本节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从此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数学的本质和作用都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能将我们的生活问题与单纯的数学问题有机的联系到一起。
三、激发了小组合作的热情。
四、此题也是数形结合的典型范例。
使学生体会到:依具图象可写出解析式和由解析式画图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
五、此题因为是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事例,所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述,显得亲切、自如。
这样将语言的表达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六、通过两位同学回答,解释了函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反思:
数学是一门最具严谨思维,最具解题技巧的学科,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如此题设计四个选项,旨在于此。
另外,教师在转变观念,推进新课程的进程中,应特别注意:如何更有效的将学生引向知识,改变一味将知识引向学生的传统作法,教师应处处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多的相信和鼓励他们,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