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合集下载

竹林七贤王戎的故事

竹林七贤王戎的故事

竹林七贤王戎的故事王戎死孝王戎在晋代是有名的孝子。

武帝时为其母守丧,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

中书令裴楷前往凭吊其母,说:“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而尚书和峤在同时遭母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

刘毅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王戎卖李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人贪吝,其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即有四条记王戎事。

晋书谓王戎“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富甲京城。

王戎早年在荆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园宅,所以被免官,后来出钱赎回。

据说王戎经常与夫人手执象牙筹计算财产,日夜不辍。

同时又十分吝啬。

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欲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

王戎之女嫁给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

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

时人谓王戎为“膏肓之疾”。

但有人认为这是王戎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晋武帝也曾以“不欲为异”为王戎辩解。

东晋人戴逵评论道:“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今人余嘉锡则认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于“名士相为护惜”,“阿私所好,非公论也。

”卿卿我我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

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也无可奈何。

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邈若山河王戎任尚书令的时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轻便小马车,从黄公酒垆经过,回头对后面车上的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垆痛饮,在竹林之下游乐,我也参预末座。

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为时事所拘。

现在看到这酒垆虽然很近,却又像隔着山那么遥远。

”璞玉浑金瑶林琼树王戎盛赞山涛说:“山涛就像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一样。

聪明的王戎故事

聪明的王戎故事

聪明的王戎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他自幼聪慧过人,头脑灵活,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和判断力,留下了许多令人称赞的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外面玩耍。

忽然,他们看到路边的一棵李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李子,那李子又大又红,把树枝都压弯了。

小伙伴们看到满树的李子,兴奋不已,纷纷叫嚷着要爬上树去摘李子吃。

然而,王戎却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丝毫没有要去摘李子的意思。

小伙伴们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王戎,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呀?这么多李子,可甜啦!”王戎微微一笑,平静地说:“这棵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没人摘,那一定是因为李子是苦的,不好吃。

”小伙伴们听了王戎的话,都不太相信,觉得他是在胡说八道,于是纷纷爬上树去摘李子。

结果,当他们把摘下来的李子放进嘴里一尝,立刻皱起了眉头,叫苦不迭。

原来,这些李子果然又苦又涩,根本没法吃。

小伙伴们这才佩服王戎的聪明才智,纷纷称赞他:“王戎,你真聪明!我们都没想到这一点。

”还有一次,王戎和家人一起到郊外游玩。

在路上,他们看到了一头受伤的鹿倒在路边。

王戎的家人和其他路人都想把这头鹿带回家去,认为可以得到一笔财富或者一顿美餐。

但是王戎却摇了摇头说:“这头鹿虽然受伤了,但我们不能把它带走。

如果我们把它带走,一定会被人发现,说不定还会惹上麻烦。

”大家听了王戎的话,觉得有道理,便放弃了带走鹿的想法。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官兵前来寻找这头鹿。

看到王戎他们没有带走鹿,官兵们也就没有为难他们。

随着王戎渐渐长大,他的聪明才智更是在许多事情上得到了体现。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旱灾,粮食收成很不好。

很多人家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只能到处借粮。

王戎家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情况相对好一些。

有一天,一个邻居来到王戎家借粮。

王戎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先和邻居聊了聊家里的情况。

然后他说:“我家的粮食也不多了,如果借给你,我们家可能也会面临缺粮的困境。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我们可以一起去挖一些野菜,或者找一些野果来充饥,这样也许能度过难关。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戎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戎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戎的故事王戎,字仲卿,汉末三国时期蜀国军事家、文学家,世称“王侯”。

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好友,为刘备平定荆州、定蜀之时立下赫赫战功,是刘备辅佐统一蜀汉的重要人物之一。

王戎年少时就有卓越的才学和军事天赋,他广泛涉猎经史文集,通晓兵法。

他聪明机敏,善于观察和分析,有极强的军事判断力。

他看似文弱书生,但在军事战略方面却能游刃有余,被誉为“王侯”。

因此,当时人们对他的军事才能非常佩服。

他与刘备结识后,立即成为了刘备重用的谋士。

王戎曾为刘备平定荆州立下赫赫战功。

刘备得到荆州以后,王戎建议立即修筑城墙以巩固地盘。

在王戎的指导下,刘备改造荆州城墙,使其坚固而安全。

王戎还为刘备选拔了一大批能干的官员,并充当了荆州的行政负责人。

王戎的这些举措使得荆州的军政稳定,令刘备安心发展自己的势力。

刘备入川后,王戎又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稳定蜀地,平定战乱。

刘备开始进攻张鲁,王戎主张以外交手段争取张鲁的支持,使刘备可以安全进军。

在他的建议下,刘备发送使者向张鲁示好,并保证不侵犯其疆土。

张鲁在得知王戎的名字后极其钦佩,亲自接见了使者,表示愿意与刘备结为盟友。

这样一来,刘备得以平安渡过剑阁,顺利进入汉中。

进入汉中后,王戎为刘备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巩固自己在蜀地的统治。

他以权谋之术争取士大夫们的支持,将他们排除在自己的统治之外。

他还依靠严格的法律治理蜀地,使得蜀地的治安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

此外,他还积极开展军事建设,强化了蜀军的实力,使之成为巴蜀地区的霸主。

这些措施使得刘备在蜀地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为刘备的统一蜀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王戎的帮助下,刘备得到了荆州和汉中两个重要的据点,并将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大。

王戎在刘备统一蜀汉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蜀国的第一谋士。

刘备对王戎的贡献非常赞赏,经常称呼他为“卿卿”,并非常信赖他。

王戎的智慧和才干使得他在刘备身边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一直负责辅佐刘备。

然而,王戎在刘备去世后逝世,他的事迹并没有过多的留传给后人。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戎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戎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戎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戎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则:
王戎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他有一次与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途中遇到了一位乞丐。

乞丐向王戎伸手要钱,王戎却没有给他。

朋友们都很惊讶,纷纷劝他施舍一些钱财。

王戎却笑着说:“我不给他钱,是因为我看出他并不是真正需要钱财的人。


朋友们都不解,王戎解释道:“这个乞丐的衣着虽然破旧,但却整洁干净,他的眼神中也没有一丝乞求的神色。

而且,他的手指非常修长,看起来并不像是乞丐的手。

这些细节让我觉得他并不是真正需要施舍的人。


朋友们听后都很惊讶,纷纷表示自己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

王戎笑着说:“这是因为你们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用心去观察。

在人与人之间,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情况。

我们在施舍时,应该用心去观察对方的真实需求,而不是盲目地给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用心去观察对方的细节,从中寻找真实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给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竹林七贤王戎广为流传的故事

竹林七贤王戎广为流传的故事

竹林七贤王戎广为流传的故事竹林七贤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知名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一群非凡的人物。

这七位贤人在东汉末年,即公元二世纪,独辟蹊径,退隐到竹林之中,以逍遥自在的方式度过了他们各自的余年。

他们是:刘伶、山涛、向秀、阮籍、嵇康、鲍照和王戎。

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中的一员,是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名字广为流传,成为后世传颂的对象。

王戎的父亲是公安人,王戎小时候聪明好学,性格沉稳,深受父亲的教诲。

他年轻时投身于政治,拥有卓越的才智和杰出的领导能力,因此获得了许多人的赞誉。

然而,当时的政治氛围不佳,王戎看到了腐败的官场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他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矛盾。

对于这种现实,王戎没有选择沉默和忍受,而是要求自我立后,改变这个不公正的现状。

于是,他与其他六位竹林七贤一起退隐山林,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在竹林中,王戎开始研究道家思想,并通过与其他贤人的讨论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品性。

正是这种追求真理和人类理想的精神,使得王戎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众人景仰和学习的榜样。

在王戎的思想中,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平静。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升华,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主张个人要保持内在的宁静,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迷惑。

他说:“人生苦短,为何要追求虚荣和名利,而不是追求内在的满足?”他提倡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衡和精神的自由,追求真理和美好的境界。

王戎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他的精神和追求却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人们。

他的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当代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追逐虚荣和物质的满足。

王戎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追求精神的升华,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是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成为了后世推崇的对象。

他的思想和境界,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戎识苦李的故事

王戎识苦李的故事

王戎识苦李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写到王戎的故事其实不止这一篇,围绕王戎和李子,另有一处妙趣笔墨:“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家种植品质优良的李子,估计产量还不小,所以才会拿出去售卖。

好李能售出高价、带来厚利,王戎担心被人得到这样好的种子,扩大产量、压低市价,所以每次都是钻空了李子核再买。

童年的王戎对路边的李子不屑一顾,理当被夸“聪慧”;成年的王戎小心防备旁人抢走自家良种,难保不被骂一句“鸡贼(方言,意指狡猾、精于算计)”。

李子不是路边的李子,王戎也不是童年的王戎了。

或许,《世说新语》收录两则李子的故事,就是想告诉人们:早慧与非凡或能成因果,但魏晋风度与精明悭吝也可以共存。

识人辨物切忌二元论,慧眼独具的王戎尚有如此怪癖作风,我们又怎能要求身边存在的一切非黑即白呢?。

聪明的王戎故事

聪明的王戎故事

聪明的王戎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聪慧之人留下了令人赞叹的故事。

其中,王戎便是一位以聪明才智著称的人物。

王戎出生于魏晋时期的一个名门望族。

他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聪明劲儿。

有一次,王戎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

忽然,他们看到一棵李树,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李子,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小伙伴们看到这满树的李子,兴奋不已,纷纷准备爬上树去摘李子。

然而,王戎却站在原地不动。

小伙伴们好奇地问他:“王戎,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啊?”王戎笑着说:“这棵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苦的,不好吃。

”小伙伴们哪里肯信,纷纷爬上树去摘李子。

结果,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小伙伴们都对王戎的判断感到十分惊讶,纷纷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王戎不紧不慢地说:“这很简单呀,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路过的人摘光了,怎么还会留这么多在树上呢?”大家听了,都对王戎的聪明佩服不已。

还有一回,王戎家有一棵很好的梨树。

梨子成熟的时候,王戎的父亲想要把梨子拿去卖。

但是他又担心别人得到梨子后会自己种出一样好的梨树,从而影响自家梨子的生意。

王戎想了想,说道:“父亲,您别担心。

我们把梨核钻坏,这样别人即使得到了梨子,也种不出和咱家一样好的梨树了。

”父亲听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依计行事,果然解决了问题。

王戎的聪明不仅体现在这些生活小事上,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情况时,他也能展现出过人的智慧。

当时,社会动荡,政治局势复杂。

王戎在官场上也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避开一些危险和麻烦。

有一次,朝廷中出现了权力争斗,各方势力都在拉拢人才。

王戎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不盲目参与,而是保持中立,观察局势。

在别人都为了权力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王戎却能安然无恙,没有受到牵连。

王戎的聪明还表现在他对人的观察和判断上。

他能够通过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

有一个人前来拜访王戎,表现得十分殷勤和友好。

但是王戎却看出这个人别有用心,后来果然证实这个人是为了谋取利益而来。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意思
摘要:
一、王戎简介
二、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典故
三、典故背后的启示
四、总结
正文:
一、王戎简介
王戎,字濬冲,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繁华世家,聪慧过人,被誉为“江左奇才”。

王戎的一生,既富有才华,又充满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政治上也有着非凡的建树。

二、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典故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王戎和朋友们一起游玩,见到路边的李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李子,其他人纷纷去摘,唯独王戎不去摘。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树边的李子必然是甜的,因为其他的李子都被路人摘走了。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称赞王戎的智慧,同时也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品质。

三、典故背后的启示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智慧不仅仅是学识渊博,更是一种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王戎凭借自己的智慧,洞察出路边李子必然是甜的,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其次,这个故
事还告诉我们,要勇于与众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顺应大众,往往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而王戎却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

最后,这个故事还体现了王戎的谦逊品质。

他并不因为自己的智慧而炫耀,反而更加低调谦逊。

四、总结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典故,既展示了王戎的聪明才智,又传达了一种独立、谦逊的品质。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对我们人生道路的一种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古代有七位名士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名竹林七贤。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王戎的典故故事,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出了不少神童,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机灵,是一个早慧的神童,极具观察力且年纪小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幼时看到老虎也丝毫不露惧色。

据悉,在王戎小的时候,魏明帝在宣武场大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砍下来,举办人和老虎之间互相搏斗的表演,任凭路过的行人观看,凡是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战。

当年的王戎年仅七岁,也跑去观看。

老虎趁间隙抓着栏杆,把头攀在栏杆上面仰天长啸,十分凶狠地对着围观的行人怒吼,声音响彻云霄。

围观的行人中,小孩子纷纷受到惊吓而放声啼哭,而大人也无一不恐惧得连连后退,甚至大惊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滚尿流地逃离宣武场。

而此时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关老虎的栏杆旁边,十分平静地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之意,而是继续看着老虎的反应,听它的嘶吼。

王戎定是认为因为老虎被关在笼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对围观群众造成伤害,只不过徒有威风气势罢了,从吼声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对它的恐惧感,其实它并不会做什么。

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对百
兽之王固有的恐惧感所吓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胁。

这个故事赞扬了王戎小小年纪就才智过人,有过人的理智与清晰的思维,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不仅仅拘泥于表面,不随大流,具有判断力,能认识到事物本质,不愧被后人称为神童。

王戎的简介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

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

后来王戎参与了讨伐吴国的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因立下军功被升职为安丰县候。

这段期间内,他不断在荆州一带笼络名士,颇具成效。

后来王戎的官职又持续不断的调换,先是应朝廷之征任侍中,后被调职为光禄勋,而后又成为吏部尚书,直到母亲去世时向朝廷辞官。

司马衷登基后,王戎成为太子的老师,后转至中书令,兼任光禄大夫,随后转任尚书左仆射掌管吏部事务。

到了296年,王戎升职成为司徒,此时他觉得天下即将大乱,便不再参政,专心游山玩水,后由于卷入刑案被罢官,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受任,官至司徒。

后来由于晋惠帝被将领张方挟持,王戎便逃命至陕县。

年,王戎逝世,终年72岁,谥号元候。

王戎的性格特点自古以来,中国流传的神童就不少,而王戎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员,他也是在因为年少时期就才智
过人而备受关注与称赞的一位著名神童,在他小时候还流传着不少相关的典故。

王戎出生名门,在他小时候,其父王浑有一个朋友叫阮籍,二人关系不错,但话题不多每次说不上几句就告辞了。

有一次王浑带着儿子王戎见了这位老朋友,阮籍见了王戎反而大开话匣,两人聊得十分尽兴,阮籍遂略带感慨地对王浑开玩笑说:“和你聊天还不如和你儿子交谈有意思。

”王戎也正是如此,与之建立了友情,进入竹林七贤之中。

王戎小时候,就独具个人看法,看事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会盲从于旁人。

在他七岁时,小朋友们看到路边有一棵硕果累累的李树,纷纷去摘。

王戎却认为,路边的果子没有被采摘一空则味道定是苦涩的,大家尝后,果不其然。

王戎不但年幼早慧,小时候的他两眼放光,一双眼睛竟然可以直直地注视太阳的光线,丝毫不躲避,有人见到他以后,就夸赞说这个孩子两眼放光,如同带电一般有神。

除此之外,年幼的王戎不仅思维过人,胆识也过人,在他六七岁时,丝毫不怕广场中砍去爪牙的老虎,尽管众人听到老虎的怒吼都吓得纷纷瘫软后退,但小王戎却定睛直视毫无惧色。

或许王戎小小年纪就尽显才智与他极其优越的家庭背景有关,他早熟的见识、胆量、孝道以及种种特质,想必都与出生于名门脱不了关系。

王戎丧儿万子的意思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
贤,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小时候就十分聪明,悟性极高,是个两眼放光的神童,十分清秀,为人情感丰富。

据悉,王戎有一个儿子,名叫王万,小万自小时候起就极度肥胖,认识的人常常会劝告王戎说:“你这个儿子胖得出奇,想必是得了肥胖症,要赶紧带他去看病,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啊!”王戎听此,十分担心,于是决定不再给儿子吃太多好食物了,只让他吃一些糠,谁知王万这样吃却还是越来越胖,年纪小小就去世了。

王戎失去儿子小万的时候,极度悲伤,久久卧床不起。

有一天,他的朋友山简前去探望丧子的他,见他悲痛至极,难过得受不了,于是小心翼翼地问他:“不过是失去一个怀抱在手中的婴孩罢了,你怎么可以心痛到这种程度呢?”王戎顿了顿,回答他说:“最上层的圣人之心早已超越了寻常人的思想,不受到束缚,不容易为这种情感所动;而最下等的贫民整日忙于劳作,为温饱问题所奔波,更加无暇顾及日常情感。

正因如此,最重视情感,对情义最为专注的,正是我们处于中层的这一辈人啊。


山简听了他的话,感到十分佩服,极其有道理,于是彻彻底底地为他的丧子之痛感到更加的惋惜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戎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有心人。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