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
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1 总则 (1)1。
1设计依据及原则 (1)1.1.1设计依据 (1)1.1.2设计原则 (1)1。
2总体技术水平 (1)1。
3确定工艺流程的原则 (1)2 工程概况 (3)3 工艺计算 (4)3.1管径与管材的确定 (4)3。
1。
1 管道内径计算 (4)3。
1.2管材的确定 (4)3。
1。
3管道壁厚计算 (5)3。
1。
4管道规格的确定 (6)3.2 输油管道热力计算 (6)3。
2.1管道总传热系数的确定 (6)3。
2。
2原油比热容、平均地温的确定 (9)3。
2.3进出站油温、质量流量的确定 (9)3。
2.4站间距的试算与热站数的确定 (9)3.2.5站间距L与出站温度的重定 (10)R3。
2。
6加热站的热负荷计算 (11)3.2.7加热炉的选型与数量的确定 (11)3。
3热油管道水力计算 (11)3。
3.1油流平均温度的有关计算 (11)3.3。
2油流的体积流量与雷诺数计算 (12)3.3。
3摩阻计算 (12)3.3.4泵站数的确定与泵的选型 (12)4 站场布置 (14)4。
1泵站数校核 (14)4.2泵站的布置 (14)4.3加热站的布置 (16)4.4判断翻越点 (16)5 结论 (17)参考文献 (18)1 总则1.1设计依据及原则1.1.1设计依据(1)国家的相关标准、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2)相似管道的设计经验;(3)设计任务书.1。
1。
2设计原则(1)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2)采用先进、实用、可靠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保证工程项目的高水平、高效益,确保管道安全可靠,长期平稳运行. (3)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合理布站,站线结合.站场的布置要与油区内各区块发展紧密结合.(4)在保证管线通信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通信网络结构,降低工程投资。
提高自控水平,实现主要安全性保护设施远程操作。
(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合理利用资金,减少风险投资,力争节约基建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油气管道输送

目录1 设计总则 (1)1.1设计依据 (1)1.2设计原则 (1)2工程概况 (2)3 输气管道工艺计算 (3)3.1平均直径D的计算 (3)3.1.1 输气管道平均内径 (3)3.1.2管道壁厚的计算 (4)3.2 检验假设末端的直径d和长度L (5)3.3末段最大储气能力 (7)4 压气站的布置 (9)4.1 压缩机站数的确定 (9)4.2 计算各站起终点压力 (9)4.3各压气站的工艺参数 (10)5 结论 (12)参考文献 (13)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设计总则设计总则⏹ 1设计依据⏹ 1.1本次设计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参数,参照《油气管道输送技术》教材,《油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94以及《石油地面工程设计手册》进行设计计算。
为在输气管道工程设计中贯彻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设计原则⏹ 1.2输气管道工程设计应遵照下列原则:○1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约土地,处理好与铁路、公路、河流等的相互关系;○2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吸收国内外新的科技成果;○3优化设计方案,确定经济合理的输气工艺及最佳的工艺参数。
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工程概况工程概况2拟建一条输气管全线1500公里,全线起伏不大,年输气量为15.5亿标方。
对管线进行工艺设计,布置全线压气站,及各站的工艺参数,并决定末段最大储气能力。
设计要求如下:压缩机采用燃轮机离心式子压缩机组,特性系数A=4.53,B=9.479×109,采用=1MPa。
管材的最高工作压末段储气,末段管道压力为终点配气站的最低压力P2min力7.6MPa,其他参数如下:首站进站压力为5.2MPa;天然气相对密度Δ=0.58;平均压缩系数Z=0.905;平均温度t=42℃;管道的水力摩阻系数λ=0.0115。
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 输气管道工艺设计⏹3 输气管道工艺计算⏹3.1平均直径D 的计算输气管道平均直径由输气管道平均内径和管壁厚度组成。
油气管道输送

•1.1 输油管道概况
•1.1.1 输油系统
2021/4/1 4
12
2021/4/1 4
•1.1.2 管输的特点
特点 运输量大; 多采用埋地方式,占地少,受地形地物限制小,可以 缩短运输距离; 密闭安全; 便于管理、易于实现远程集中控制。自动化程度高; 能耗少,运费低; 大量、单向、定点输送,不灵活。 •
中国,全长771公里,一期设计输油量1200万吨/
年。
26
2021/4/1
中缅输4油管道
27
2021/4/1 4 (2)国内 1958年建成的克拉玛依一独山子输油管道,全长147k m,管径150mm,是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原油管道。 1965年胜利油田开始建设由东营至辛店炼厂的输油管 道,管径426mm,全长约80km。70年代开始随着大庆油 田的开发,迫切需要解决原油外输问题,因此在1970年8月3 日国家批准兴建东北地区输油管道,第一期工程是大庆至 扶顺,干线全长593km,管径720mm,年输能力2000万吨。 以后的30年内我国管道工业有了较大进展,目前我国原油 管道近220条,总长达到10000公里。
14
2021/4/1 4
15
2021/4/1 4 • 1.1.4 长输管道的输油方式 (1)等温输送 (2)加热输送 (3)降凝输送 (4)加轻油稀释输送 (5)粘稠油液环输送 (6)原油磁处理输送 (7)间隙输送 (8)加减阻剂输送 (9)原油中掺水输送(水包油、水环输送) (10)原油的顺序输送 (11)成品油顺序输送
课程的基本要求
输油管道 方面应掌握
设计五方面
工况分析
管理方法
输气管道 方面应掌握
设计两方面
工况分析
管理方法
油气集输课程设计 ——站内工艺管道及壁厚设计

重庆科技学院《油气集输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设计地点(单位)__ 石油科技大楼K802 __ 设计题目:某低温集气站——站内工艺管道及壁厚设计完成日期:年月指导教师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成绩(五级记分制):______ __________指导教师(签字):_____ ___ ____摘要油气集输工程中,管道设计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如果管道设计不当,会造成很多问题,轻则会影响经济性,重则会引起管道炸裂而引起更大的事故。
本次课程设计即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任务内容计算低温集气站中工艺管道的管径和壁厚的设计。
我们的设计主要根据进站温度和压力,产量;通过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确定管道的管径和壁厚。
我们小组有两名同学组成,我的任务是站中1-5号井相关的管路工艺设计,主要分成三段来计算:第一次节流前,第一次节流后到第二次节流前,第二次节流后三个部分。
首先通过压力和密度来确定经济流速,然后再根据流量和经济流速来确定管径、壁厚。
最后根据管径和壁厚对管道选型设计出合适的管道,从而完成管道部分设计。
关键词:管径壁厚经济流速压力密度目录摘要 (Ⅰ)1.设计说明 (1)1.1综述 (1)1.2工艺说明 (1)2.计算说明 (3)2.1相关参数计算与处理 (3)2.2第一次节流前管道计算 (4)2.2.1井口至汇管 (4)2.2.2汇管至1号节流阀 (7)2.3第一次节流后到第二次节流前管道计算 (9)2.3.1 生产分离器与计量分离器气体汇合前(1号节流阀后至汇合点) (10)2.3.2生产分离器与计量分离器气体汇合前(2号节流阀后至汇合点) (10)2.3.3汇合点到换热器 (11)2.3.4换热器到3号阀 (12)2.4二次节流后的管路计算 (13)2.5管道选型 (14)参考文献 (17)1.设计说明1.1综述1.1.1设计任务及内容本次课程设计,我们整个大组的任务是某低温集气站的工艺设计。
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 (2)

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一、简介油气管道输送技术是指将油气资源通过管道输送到目的地的技术,是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技术可以使石油资源的运输更加高效、安全和环保。
本文主要对油气管道输送技术的课程设计进行说明。
二、课程设计内容1. 基础理论本课程主要从管道输送的能源性、流体力学、热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全面了解油气管道输送技术的基础理论,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2. 管道设计本课程重点讲解管道的设计和选材,包括设计流程、管道的防腐蚀和绝热、设备的选型等方面。
让学生理解石油工业中管道设计的重要性,并具备一定的设计和选材能力。
3. 施工技术本课程主要是针对管道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讲解,包括施工方案的制定、现场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施工管理能力,为未来在石油工业中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 维护与安全本课程主要是讲解在管道运营过程中的维护和安全措施,包括管道的日常检修、防腐蚀、泄漏处理等方面,让学生具备维护和安全管理的能力。
三、实践训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还包括了一定的实践训练环节。
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对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实践训练要求学生参与实际的管道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包括设计一条道路和在地理位置处筹集资金、管理合同、采购材料、选择承包商和监督施工全过程等。
同时还要学习理解管道的日常操作、维修和安全管理。
四、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
理论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中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理论分析、计算能力、应用能力等。
实践考核则主要测试学生对实践训练中的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石油工业中的重要技术,以及具备石油工业项目管理和维护安全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全面掌握油气管道输送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未来在石油工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

《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通过输油管道的课程设计,学生应掌握综合运用《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等课程的知识进行输油管道工艺初步设计的基本方法、程序和技能,从而为毕业后从事油气长输管道规划、可行性研究及工艺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一、管道基础数据
1. 设计输量
(300+20×k)×104t/a
2. 沿线地形
管线全长. 管道埋深处最低月平均地温
土壤导热系数
各站的最低允许进站压力首站进站压力
4. 管道设计承压能力为
二、油品物性
油品20℃的密度为凝点粘温关系如
1. 根据管道长度、任务输量、设计压力等已知条件确定合适的管径、管壁壁厚、管材等级等设计参数。
2. 按设计流量对管道进行热力水力计算,在此基础上对输油管道进行泵站布置及热站布置,即确定这些站的数量和位置;
3. 根据管道线路走向及其它方面的要求调整泵站和加热站的位置,进行热泵站合一,并重新确定调整后各站的进、出站温度。
4. 对输油泵机组提出参数要求,确定输油泵机组的配置方案;
5. 对加热炉提出参数要求,确定各站加热炉的配置方案;
6. 设计中间热泵站的工艺流程,绘制其工艺流程图;
7. 整理输油管道工艺初步设计方案,编写初步设计报告。
四、设计报告要求
设计报告采用学院统一印制的课程设计报告册,内容包括:
1. 课程设计任务书;
2. 计算过程及其说明书;
3. 中间站工艺流程图。
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课程设计

目 录1 总 则 (4)1.1设计依据及原则 (4)1.1.1设计依据 ....................................................... 4 1.1.2设计原则 ....................................................... 4 1.2总体技术水平 ......................................................... 4 1.3确定工艺流程的原则 ................................................... 5 2 工程概况 .................................................................. 6 3 工艺计算 (7)3.1管径与管材的确定 (7)3.1.1 管道内径计算 ................................................... 7 3.1.2管材的确定 ..................................................... 8 3.1.3管道壁厚计算 ................................................... 8 3.1.4管道规格的确定 . (9)3.2 输油管道热力计算 (9)3.2.1管道总传热系数的确定 ............................................... 9 3.2.2原油比热容、平均地温的确定 . (12)根据《油气管道输送技术》可知原油和石油产品的比热容通常在 1.6~2.5/(kJ kg ⋅℃)之间,在该工程中取2.1/(kJ kg ⋅℃)[2]。
................ 12 管道埋深处的平均温度可按下式计算[2]: (12)ocp 01020121t =t +t ++t 12⋅⋅⋅()(3-11) ....................... 12 式中 0102012t t t ⋅⋅⋅,,,,分别为1~12各月份的平均地温。
《油气管道输送》教学大纲

《油气管道输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Oil & Gas Pipeline Transportation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48 ,实验学时2,上机学时24、学分:5、先修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储运设备》、《仪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6、适用专业:油气储运工程,7、大纲执笔:油气储运教研室梁光川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油气管道输送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较全面地介绍了油气长输管道系统组成、工艺原理以及设计和管理方法。
其任务是通过各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油气管道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具体应用。
能够充分认识技术经济、自动化技术在油气管道设计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从总体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油气管道设计、生产管理等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输油管道设计的任务和基本步骤,能够应用相关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等温输油管道系统的设计,加热输油管道系统的设计,高粘、高凝原油不加热输送管道系统的设计,顺序输送管道系统的设计,输油站的设计;能分析管道系统各种运行工况,并能掌握管道系统运行管理基本方法和手段。
了解气体在管道中的流动规律、水力计算公式的推导思路和方法,掌握各水力参数的物理意义、水力摩阻系数的选用、水力参数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复杂输气管的计算方法;水力、热力计算数值求解的步骤与技巧;输气管道末段工艺参数的计算方法;压缩机的选择方法和在线路中的布置;技术经济计算方法;输气管在运行管理中的工况分析方法;了解油气管道自动监控和管理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输油管道概况和勘察设计(学时)了解国内外输油管道的基本情况,掌握长距离输送管道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发展方向;掌握输油管道勘察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各步骤的基本任务重点:输油管道勘察设计的步骤和各步骤的基本任务输油管道概况(学时)(1)输油系统;(2)管道输送的特点;(3)长输系统的分类及组成;(4)长输管道的输送方式;(5)国内外长输管道介绍;(6)我国长输管道技术的差距和发展趋势输油管道勘察设计概述(学时)(1)输油管道建设程序;(2)选线原则;(3)勘察程序和要求;(4)线路和站址的勘察;(5)设计阶段及主要内容2.等温输油管道工艺计算(学时)《掌握等温输油管道工艺计算所需要原始资料的计算方法、输油泵站工作特性和输油管摩阻计算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总论 (1)1.1 设计依据及原则 (1)1.1.1 设计依据 (1)1.1.2 设计原则 (1)1.2总体技术水平 (1)2 设计参数 (2)3 工艺计算 (3)3.1 管道规格 (3)3.1.1 天然气相对分子质量 (3)3.1.2 天然气密度及相对密度 (3)3.1.3 天然气运动黏度 (3)3.2 管道内径的计算 (4)3.3 确定管壁厚度 (4)3.4 确定各管段管道外径及壁厚 (5)3.5 末段长度和管径确定 (6)3.5.1 假设末段长度, 内径d=1086.2mm (7)3.5.2 计算各个参量 (7)3.5.3 计算储气量 (8)4 压缩机的位置及校核 (9)4.1 压缩机站数 (9)4.1.1 压缩机站的位置 (9)4.1.2 压缩机站位置的校核 (10)参考文献 (11)多气源多用户输气管道工艺设计1 总论1.1 设计依据及原则本设计主要根据设计任务书,查询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布置合理的长距离输气干线。
1.1.1 设计依据(1)国家的相关标准、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2)相似管道的设计经验;(3)设计任务书。
1.1.2 设计原则(1)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
(2)采用先进、实用、可靠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保证工程项目的高水平、高效益,确保管道安全可靠,长期平稳运行。
(3)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合理布站,站线结合。
站场的布置要与油区内各区块发展紧密结合。
(4)在保证管线通信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通信网络结构,降低工程投资。
提高自控水平,实现主要安全性保护设施远程操作。
(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合理利用资金,减少风险投资,力争节约基建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1.2总体技术水平(1)采用高压长距离全密闭输送工艺;(2)输气管线采用先进的SCADA系统,使各站场主生产系统达到有人监护、自动控制的管理水平。
既保证了正常工况时管道的平稳、高效运行,也保证了管道在异常工况时的超前保护,使故障损失降低到最小。
(3)采用电路传输容量大的光纤通信。
给全线实现SCADA数据传输带来可靠的传输通道,给以后实现视频传输、工业控制及多功能信息处理提供了可能。
(4)在线路截断阀室设置电动紧急切断球阀,在SCADA中心控制室根据检漏分析的结果,确定管道泄漏位置,并可及时关闭相应泄漏段的电动紧急切断球阀。
(5)站场配套自成系统。
(6)采用固化时间短、防腐性能优异的环氧粉末作为管道外防腐层。
2 设计参数1、所输天然气的组分见下表:组成Mol% 组成Mol%甲烷94.31 己烷0.05乙烷 3.39 硫化氢0.03丙烷0.67 二氧化碳0.03异丁烷0.13 氮0.00正丁烷0.11 氦0.00异戊烷0.05 氢 1.19正戊烷0.04 氩0.002、天然气的温度为27℃,管道长度为4250km,任务输量(起点流量)为:115亿方/年,起点气源压力为8MPa;设计压力10MPa。
3、管道沿线各节点的进、分气量,气源压力或支线用户所需的最低压力见附表一,进、分气点之间的距离见附表二。
附表一:管道沿线各节点的进、分气量进分气支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进分气量(万m3/d)320 450 -82 -125 -168 -279 -230 -280 -260 -140 气源压力或支线用户所需7.2 4.8 2.5 2.5 1.6 4.7 2.5 2.5 1.6 4.7的最低压力(MPa)附表二:进、分气点之间的距离管段号 1234 5 6 7 8 9 10 11 管段长度(km ) 308 225 128998136172701281101581556 管段输气量 (万m 3/d ) 3286 3606 4056 3974 3849 3661 3382 3152 2872 261224724、管道终点要求的最低进站压力为2.5 MPa 。
3 工艺计算3.1 管道规格3.1.1 天然气相对分子质量由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公式:得出:M=16×94.31%+30×3.39%+44×0.67%+58×0.13%+58×0.11%+72×0.05%+72×0.04%+86×0.05%+34×0.03%+44×0.03%+28×0.00%+4×0.00%+2×1.19%+40×0.00%=16.69563.1.2 天然气密度及相对密度由公式得:天ρ=M M 天空=16.6956/24.055=0.694kg/m 3相对密度: ∆=ρρ天空=0.694/1.206=0.57553.1.3 天然气运动黏度(1)由各组分黏度计算天然气黏度:()()∑∑=iiii i iiM yM y μμ代入数据得:()=∑ii i iM y μ3515.4286%05.012.62%19.152.844%03.030.1434%03.090.1172%04.048.672%05.064.658%11.097.658%13.068.644%67.056.730%39.377.816%31.9460.10=⨯⨯+⨯⨯+⨯⨯+⨯⨯+⨯⨯+⨯⨯+⨯⨯+⨯⨯+⨯⨯+⨯⨯+⨯⨯()=∑ii i M y0464.486%05.02%19.144%03.034%03.072%04.072%05.058%11.058%13.044%67.030%39.316%31.94=⨯+⨯+⨯+⨯+⨯+⨯+⨯+⨯+⨯+⨯+⨯所以按公式计算得动力黏度:μ=42.3515/4.0464=10.47MPa ·s(2)计算天然气运动黏度:s mm /09.15694.047.102===ρμν3.2 管道内径的计算根据公式:207.010038.0033.0207.04.11-∆=P q D vνρ式中 D ——管道内径,mm ; ρ——天然气密度,kg/m 3; ν——天然气运动黏度,mm 2/s ; v q ——体积流量,m 3/h ;100p ∆——100米管道压力降45kPa ; 代入数据计算1号管段内径:mmD 8.112845136915209.15694.04.11207.038.0033.0207.01=⨯⨯⨯⨯=-同理可得其他管段内径:mmD mm D mm D mm D mm D mm D mm D mm D mm D mm D 59.1013,04.1038,04.1073,65.1111,80.114172.1176,64.1204,98.1213,44.1223,97.1169111098765432==========3.3 确定管壁厚度输气管线的管径确定后,要根据其输送压力、管线材质等来设计壁厚。
油田油气集输和外输油、气管线可按下式计算:φσδF pd 2=式中 p ——管线设计的工作压力,10MPa ;d ——管线内径,mm ;φ——焊缝系数:无缝钢管φ=1,缝管和螺旋焊缝钢管φ=1,旋埋弧焊钢管φ=0.9; s σ——刚性屈服极限,MPa(查表1); F ——设计系数(查表2)。
表1工作环境管线野外地区居住区,油气田站内部、穿跨越铁路公路小河渠(常年枯水面宽≤20m )输油管线 0.72 0.60 输气管线0.600.50表 2这里选用直焊缝钢管φ=1; 选用APIS-SL X70 s σ=482MPa ; 因为是长输气管线F=0.72。
将数据代入计算1号管段管道壁厚:mm23.16148272.028.1128101=⨯⨯⨯⨯=δ同理可得其他管段管道壁厚:mm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60.14,95.14,45.15,01.16,44.1695.16,35.17,48.17,62.17,85.16111098765432==========δδδδδδδδδδ3.4 确定各管段管道外径及壁厚根据国家标准选取合理管道规格,具体规格见表3。
钢管材质优质碳素钢 碳素钢 A3F 低合金钢 16Mn APIS-SL 1020 X52 X60 X65 X70 s σ,Mpa205245235353358413448482表33.5 末段长度和管径确定当设计一条新的干线输气管道时,工艺计算应该从末段开始,先确定末段的长度和管径,然后再进行其他各中间管段的计算。
输气管道末段的计算与其他各段的区别是:应该考虑末段既能输气,又能储气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末段的计算中除了要考虑与整条输气管道一致的输气能力,还必须考虑储气能力,最理想的是使末段能代替为消除昼夜用气不均衡所需的全部容积的储气罐。
计算输气管道末段长度和直径时,应考虑以下三个条件:①当用气处于低峰时(夜间),输气管道末段应能积存全部多余的气体,如条件不允许,可考虑部分满足;当用气处于高峰时(白天),应能放出全部积存的气体。
②输气管道末段的起点压力,即最后一个压缩机站的出口压力不应高于压缩机站最大工作压力,并且应在钢管强度的允许范围之内。
③末段的终点压力不应低于城市配气管网的最小允许压力。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A.假设输气管道末段长度和管径;B.根据条件二确定储气终了时末段起点压力;根据条件三确定储气开始时末段重点压力;管道编号管道外径 /mm 管道壁厚/mm管道内径 /mm 1 1219 17.5 1184 2 1219 17.5 1184 3 1321 19.1 1282.8 4 1321 17.5 1286 5 1321 17.5 1286 6 1321 17.5 1286 7 1219 17.5 1184 8 1219 17.5 1184 9 1118 15.9 1086.2 10 1118 15.9 1086.2 11111815.91086.2C.计算储气终了时末段终点压力,计算储气终了时末段平均压力;D.计算储气开始时末段起点压力,计算储气开始时末段平均压力;E.计算末段储气能力,与要求的末段储气能力比较,若互相接近,则所假设的末段长度和管径满足工艺要求;否则重新假设末段长度或管径,返回步骤B 重新计算,直到末段长度和管径满足工艺要求,计算结束。
3.5.1 假设末段长度km l z 100=, 内径d=1086.2mm根据资料查得经验值,末段储气能力为输气量的25%~30%,故可计算得末段储气能力为/d m 72.642%2624723万=⨯=V 。
通过假设的数据求出末段输气管的储气能力s V ,当s V 接近要求的末段储气能力的时候,假设成立。
若不符合要求则重新假设。
3.5.2 计算各个参量Ⅰ.压缩因子公式:()15.110113.0100100⨯+=p Z式中 P ——设计压力,10MPa 求得: Z=0.85Ⅱ.前苏联天然气研究所近期公式:2.0)2(067.0d e =λ将d=0.1035.2,e=0.03代入得λ=0.00952 Ⅲ.可求参数C :520DC TZ C ∆=λ式中 λ——水利摩阻系数; Z ——压缩因子; *∆——天然气相对密度; T ——天然气输送温度,K ; 0C ——610332.0-⨯; D ——管道内径,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