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 两次工业革命习题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6一、选择题1.(2020·天津南开区二模)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农耕经济C.生产技术D.统治政策解析: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人的繁荣安定观念和田园诗风,故选B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因此地理位置很少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排除A项;生产技术属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答案:B2.(2020·天一大联考)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
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正式建立,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
答案:A3.(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解析: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项;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农业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 项。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18讲 两次工业革命课件技能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2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18讲两次工业革命课件技能提升新人教版必修2表格型选择题1.题型特点:试题题干主要通过表格、数据图等形式呈现,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2.解题思路(1)两头看,项间比。
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格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
(3)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4)细审题、扣而答。
仔细阅读问题,据问而作答。
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1914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解析] 本题以平均关税为切入点,考查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表格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表格内容可知:在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中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A项正确;美国、俄国等国关税较高,但无法得出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的结论,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直接看出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项。
[答案] A下表是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英国(A.殖民体系初步形成B.农轻重比例发展失调C.进出口贸易逆差严重 D.工农业资源严重不足[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大量进口原料,而出口工业制成品,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结合时间信息“1854~1856年”,可判断是初步[答案] A跟踪体验1.(2013·安徽文综·20)“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2018历史(人民版)特训:第18讲 两次工业革命 含解析

板块三高考研析〃把握考向真题典例1.[2015·四川高考]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整个国家都一味追求金钱,甚至被金钱主宰,这说明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有一定的缺失,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2015·课标全国卷Ⅱ]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 B解析从表格数据看,从1870年到1913年,四个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这说明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有所发展,故B 项符合题意。
四个发达国家仍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A项错误;仅依据表格不能得出C项的结论;表中内容不涉及其他经济门类,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
3.[2015·上海高考]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B.盛产煤炭的地区C.邻近河流的地区D.电力充足的地区答案 D解析抓住题干时间“19世纪末”,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电力成为当时的主要动力,故答案选D。
4.[2014·课标全国卷Ⅱ]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臵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臵无闻。
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答案 A解析19世纪初,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时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两次工业革命-精选教学文档

两次工业革命一、1. 18世纪中叶,为利用水力,大规模的工厂都必须建在水流湍急的偏僻山谷,但远离原料和销售市场。
曾经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实验员的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并获专利。
它以煤作燃料,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摆脱了河流的限制。
“万能蒸汽机”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科学理论的发展B. 自由主义的影响C. 专利政策的保护D. 市场需求的推动2.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是1850年到1914年,第二是1950年到1973年。
推动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A. 国家干预加强B. 国际合作和谐C. 科学技术发展D. 第三产业兴起3. 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
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 18世纪中后期B. 19世纪初期C. 19世纪中后期D. 20世纪前期4. 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
材料表明()A. 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B. 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D. 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5. 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
下列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A. 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B. 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C. 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6. 恩格斯认为:“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一“历史前提”是指()A.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B.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出现C.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D. 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7.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是“世界工厂”,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18讲 两次工业革命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18讲两次工业革命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21.(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Ⅱ·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
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初”。
材料描述的是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原来的手工纺织已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也应运而生。
英国在社会生产领域出现了重大变化。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轻工业领域开始的。
故应选A项。
2.(2014·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综合材料,其核心是指出了大工业的作用,而大工业是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也就是体现了工业革命的作用,只有B项体现了这个方面的含义。
A、C、D 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3.(2014·广东文综·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
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牛顿经典力学B.达尔文进化论C.蒸汽机D.计算机[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两次工业革命考点训练卷

第 1 页两次工业革命1.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单位是无法再缩小的企业原子。
在19世纪,世界经济核心部分的基本单位越来越倾向于由“国家经济”所构成,亦即英、德、美等国的经济。
这说明A.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基本形成B.保护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C.自由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完善D.国际间经济竞争逐渐加剧【答案】D2.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A.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B.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C.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D.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答案】D3.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时19019汽车业工人人1771240年产量884辆5547辆2万辆这些数据说明了德国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答案】A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小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这表明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第 2 页C.变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答案】D5.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这反映了欧洲A.主导世界经济并占优势B.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C.形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成为东方商品输出场所【答案】A6.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该表反映的本质是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年份可再生资本土地储备、金银具、铸币等总计1688年112 180 28 3201806682251741831111432928418637418650611注:“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两次工业革命教案人民版

第18讲 两次工业革命课时名片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考纲明示:工业革命。
[主干知识 理一理]一、“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历史 条件⎩⎪⎨⎪⎧①殖民活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和国际市场。
②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的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过程错误!2.工业革命的扩展(1)1798年,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2)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利用蒸汽做动力的汽船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的交通工具。
3.工业革命的影响(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4)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到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5)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础。
4.打造“世界工厂”历史条件⎩⎪⎨⎪⎧①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大大增强。
②进行法制建设、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④对外推行“炮舰政策”。
⑤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2)表现⎩⎪⎨⎪⎧①19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②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二、电气时代的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 1.原因(1)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习题第18讲两次鸦片战争

第18讲两次鸦片战争1.(2023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押题)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与这一观点主旨最为接近的说法是()A.“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需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B.“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出超地位”C.“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D.“自由贸易理论,逐渐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2.1844年2月,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抵达澳门后,公使顾盛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并提出抄送《南京条约》等中文本以供美国使团参考。
两广总督在回复顾盛时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且认为中美两国无须缔结条约。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A.清政府官员坚持闭关自守政策B.美国追随英国在远东站稳脚跟C.清政府的举措受限于传统思维D.中美相互妥协实现利益最大化3.1843年,英国公使璞鼎查要求让英国人进入广州城,因绅民反对而未果。
1847年,两广总督耆英应允英国人两年后入城。
1849年初,英国公使文翰以武力相要挟,强行要求广东当局践行耆英之约。
但广州民众坚决反对英国人入城,迫使文翰只得将此问题再次搁置。
这说明()A.清廷与西方国家公开勾结B.英国侵略中国的企图落空C.清朝外交体制趋向近代化D.中国社会矛盾渐趋复杂化4.(2023山东日照一模)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与中国协会,伦敦、格拉斯哥、利兹、利物浦、布莱克本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
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A.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B.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C.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D.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5.(2023山东枣庄二模)1859年,英法美进京交换《天津条约》批准文书,见大沽口海河堵塞,指责中国失信并派随带的海军进攻,僧格林沁下令狙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两次工业革命习题人民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英国人的优势一是海洋对它的保护作用,二是处于到美洲的便捷航路上,三是采取人弃我取的原则处理殖民和欧洲事务,四是煤矿和铁矿储藏条件好。
”“英国人的优势”最有利于 ( )A.“日不落帝国”的建立B.海外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C.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答案 C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煤矿和铁矿储藏条件好”的信息,结合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的有关条件得出答案。
2.[2015·云南昆明调研]英格兰西北部和苏格兰属于英国落后的边缘地区。
工业革命后,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勃,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
紧随其后,贫穷、落后的苏格兰也开始了工业化。
由此,英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
这说明工业革命( ) A.推动产业结构变化B.改变英国经济布局C.推动英国经济均衡发展D.推动英国整体经济发展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可知英国的经济布局发生变化。
故B项正确。
A项材料中未呈现英国产业结构变化;材料中经济重心转移表明英国经济不均衡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西北部和苏格兰经济崛起并不代表英国经济整体发展,故排除D项。
3.[2016·吉林调研]读下图,从1750年到1865年,是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扫一扫·听名师解题A.获取了大量殖民地,掌握了广阔的海外市场B.持续的社会政治运动推动了上层建筑的渐进变革C.最早开始并完成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转变D.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答案 C解析从1750年到1865年,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是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转变,故选C项。
英国获取大量殖民地,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但不是这一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A项错误;上层建筑的渐进变革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不是根本动力,B项错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但不是根本动力,故D项错误。
4.[2015·南昌三校联考]西门子等制成发电机并使它实际可用,开启了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诞生及卡尔·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伦琴发现X 射线,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开创物理学新时代,由此可以看出( )A.美国科技水平超越德国B.德国是当时世界科技中心之一C.世界科技中心多元化D.当时有两个世界科技中心:美国和德国答案 B解析依据材料中“西门子”“卡尔·本茨”“伦琴”“爱因斯坦”都是德国人,依据“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故选B项。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5.[2016·湖北八校联考]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全岛纪游》中写道,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并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遍布英国各地。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B.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C.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D.工业革命深入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答案 B解析由“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样的中心小城市遍布英国各地”可知,英国城乡经济交流频繁,即国内市场发展,这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由“是如此之大并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可知,英国劳动力丰富,这也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由此可知,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地区间的分工”情况,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出“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的情况,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D项错误。
6.[2016·桐乡测试]“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性市场雏形的形成②新动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③殖民主义活动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④电信工具的创制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C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但世界性市场雏形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故①错误;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故②正确;殖民主义活动导致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故③正确;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故④正确。
[提能题组]7.[2016·湖南怀化调研]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
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A.光荣革命B.工业革命C.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D.危机中的帝国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历史史实可判断:《变革世界的引擎》指英国的工业革命;《哭泣的泰晤士河》指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指英国等列强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B项。
8.[2015·陕西宝鸡调研]“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上述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B.非洲成了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C.奴隶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D.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进行答案 B解析材料中英国“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并没有废除奴隶贸易,故A项错误;从“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中可以看出,非洲成了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故B项正确;奴隶贸易曾经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重大贡献,C项没有注明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是叙述英国对非洲侵略方式的变化,没有反映非洲工业革命情况,故D项错误。
9.[2015·湖南永州模拟]英国议会进行社会调查,以下是对丝绸工厂约翰·赖特的访谈记录:“你受雇于丝绸工厂多长时间?”——“30多年。
”“你是否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进来了?”——“是的,5到6岁之间。
”“那你一天工作多长时间?——“30年前和现在都是一样的。
”“到底工作时间多长呢?——“一天11小时,还有两个小时加班,加班时间是从晚上6点工作到晚上8点……”一系列调查最终导致1833年《工厂法》等法律的颁布。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1832年议会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B.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严重社会危机C.马克思主义已经广泛传播D.议会通过立法干预社会经济和生活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判断能力。
英国议会通过对工人工作时间的调查,出台1833年《工厂法》等法律,说明议会通过立法干预社会经济和生活。
10.[2015·保定摸底]读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早已稳居世界首位B.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C.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答案 C解析A项所述只能反映表格第一列的数据,不全面;从1910年的数据来看,德美是一样的,故排除B和D项。
故只有C项是正确的。
11.[2016·山东日照检测]最早的自行车产生于1790年,是木制的。
此后,自行车先后出现铁制车轮、钢辐条、链条、无缝钢管用于自行车生产、橡胶充气轮胎的不断改进,至1898年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雏形。
由此可见,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 A.只利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只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利用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终结于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时期答案 C解析1790年和1898年分别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外,根据“铁制车轮”“橡胶轮胎”等信息,可判断自行车的发展利用了这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B、D 三项错误,C项正确。
12.[2015·陕西咸阳模拟]有学者提出经济危机的“短周期”“长浪潮”的理论,如下表所示“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长浪潮”,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B.战争是世界经济涨落的主要原因C.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危机周期延长D.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答案 D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经济危机爆发,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2015·山东青岛模拟]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材料二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
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材料三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