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4《免疫调节(第2课时)》名师教案
《免疫调节(第2课时)》名师教案2

《免疫调节(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2)正常情况下抗体的作用?
3)自身免疫病
实例2:过敏反应:
1)与免疫内容有关吗?
2)同学们有过敏的经历吗?来和大
家分享分享。
实例3:艾滋病:
1)病因是什么?
2)死因是什么?
3)免疫系统的功能
2、板书总结:刚才分析实例中的三
种疾病,都是免疫功能不正常引起,
叫免疫失调病。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
括:防卫、监控、清除。
的。
通过分享过敏
经历,总结过
敏反应的特
点。
通过艾滋病的
死因明白什么
是免疫缺陷
病,以及免疫
系统的监控和
防卫功能
患病。
了解应
用,回扣
重点
1、请学生对六个生活实例分类。
1)哪个与免疫无关?
2)哪些是免疫失调病?
3)免疫学的应用?
2、讨论自己对器官捐献的想法。
巩固本课知
识,了解免疫
学的应用,讨
论器官捐献,
唤醒学生内心
深处的爱心。
了解免疫学
的应用,形成
对器官捐献
的认识,唤起
学生内心深
处的爱心。
板书设计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
一、细胞免疫
二、免疫失调病: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异常。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第2课时)示范教案

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免疫调理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先往返想此中的主要内容。
课件展现: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它们的功能是如何的?包含哪些?2.人体有哪三道防线?哪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哪些是特异性免疫?3.特异性免疫包含哪两种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它的作用过程。
生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构成。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散布的场所。
人体的免疫器官有扁桃体、淋奉承、胸腺、脾、骨髓。
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它包含吞噬细胞和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奉承中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在胸腺中成熟的T 细胞和在骨髓中成熟的 B 细胞。
由免疫细胞或其余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就是免疫活性物质。
它包含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生 2 皮肤和黏膜构成了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
这两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构成的,属于特异性免疫。
生 3 特异性免疫包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
以体液免疫为例,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办理,裸露出抗原决定簇后,将抗体传达给 T 细胞; T 细胞将抗原传达给 B 细胞,少量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
B 细胞受刺激后一小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大多半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抗体和抗原联合形成积淀或细胞公司,从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当机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批抗体。
师前方我们议论的主若是免疫系统的范围功能,我们知道人体经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守病原体,是机体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必不行少的保障。
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否是越强盛越好呢?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保障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一定成立在它能正确找到攻击对象,不影响其余正常细胞、物质的基础之上。
若是免疫系统找错了目标,攻错了对象,就会令人生病。
课件展现: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患处照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教案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程理念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
通过落实“翻转”课堂的理念,实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
(2)培养学生能力:课前自学微课程,并思考整理疑难问题。
根据特异性免疫过程编排小品,在笑声中理解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
图解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对比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关注高考题型,及时训练,并分析总结。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正确看待艾滋病,关注艾滋病。
3、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免疫的部分内容,知道一些诸如淋巴结、淋巴细胞、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但对于以上知识点的认识会很模糊。
本节课在重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免疫细胞在维持人体稳态中所发挥的作用。
4、教学思路:(1)通过微课自学,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框架。
本节课重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难点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按照“人体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活性物质等组成——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中的两种免疫作用方式”的教学思路,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构建出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的知识框架。
(2)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在落实“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难点内容时,涉及特异性免疫、抗体、抗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有一定难度的概念,尝试通过小品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3)关注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2.4免疫调节

环节二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身体周围有流感病毒或其他病原体,而我们并不一定得病。
免疫系统对我们的机体具有什么功能?(一)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1.流感病毒来了,我们身体首先起到阻挡作用的是?介绍第一道防线
2.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内,对抗流感病毒的过程中,哪些细胞或物质起了重要作用?介绍第二道防线
3.小结第一、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倘若病毒突破了前两道防线,引出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三)淋巴细胞: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片认识淋巴细胞
(四)抗原与抗体
通过分析资料理解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展示两则资料和如下图片
环节三体液免疫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也体现了体液免疫的特异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下列问题:
1. 体液免疫的概念是什么?
2. 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1.找出体液免疫有关的细胞及其功能。
2.哪位同学能尝试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3.什么细胞能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展示体液免疫示意图
组织学生活动
1. 学生构建体液免疫概念模型
2. 出示某位同学构建的概念图,引导学生判断正误,并改正
设置情景,引出二次免疫
1.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2.用箭头补充抗原-记忆细胞-浆细胞之间的关系,完善概念图。
在流感盛行时期,有的人患流感,有的人不患流感。
也许与所处环境有关,当然也与个人免疫力有关。
希望大家经常锻炼身体,提高个人免疫力,也要注意预防流感。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授课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知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是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缺乏认识。
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②指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③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④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领悟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
②联系实际,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分析相关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3、教学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4、学情分析知识基础①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知道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抗原、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
③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领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
认知盲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及其异同点。
局限能力①分析图表,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构建模型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思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综合分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提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老师批阅解疑,并从A组中选取若干优秀成员担任本节课的“导师”,负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B组学生整理初中相关资料,组织C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免疫调节》2课时表格式优秀教案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排除,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和。
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霉菌)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
前两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专门对付某种病原体,也就是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的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抗原:。如、等。
特点:①。应当指出的是,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等。
②。
③。
这种性质取决于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这些物质叫做,它是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抗原分子在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暴露出来,才能发挥的作用。)
2、理解自身免疫病及过敏反应;
3、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能力
目标
通过课堂的问题讨论、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媒体
课件: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照片
SARS的检测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课堂巩固
作业
学案
板书设计:2.4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抗体、抗原
三、人体的三道防线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课后笔记:
课题
2.4免疫调节(2)
教师
上课时间
编号
09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4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乐山市犍为县清溪高级中学杨雪琴一、教学设计思路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四节,本节内容是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之一,但不同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免疫系统可以对付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体内出现衰老、受损或异常的细胞,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高二学生在初中生物中学习过免疫与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从小就接种过疫苗,所以对免疫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简单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理归纳;对于复杂的内容,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在辅助教师的适当启发和点拨来解决。
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讲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等,建立起本节学习的新基础后,通过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好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最后引导学生用图解的形式归纳出体液免疫的过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③概述免疫的类型;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2.能力目标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本节内容需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法学法教法: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概念教学学法:资料分析、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先展示埃博拉病毒的最新消息,引发学生对免疫的共鸣,再利用关于生活中常见疾病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有关话题的讨论。
①.你知道人为什么会生病吗?学生活动:依据生活常识积极展开讨论。
教师活动:进一步提示“既然人生活中各种致病菌的包围之中,但是一般情况下并不会生病”这一生活现象,再次抛出问题:①.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能否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和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③. 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联系已学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内容,展开思维,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学年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第2课时教案

自学
因为前面对艾滋病的分析较全面,所以此处由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掌握。
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交流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
防卫功能过低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
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明确正常的免疫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稳态所必需的,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有可能引起机体功能的,联系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习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第4节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通过新闻报道、师生交流、资料分析,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什么?
2、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哪些?
3、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哪些?
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崩溃,使人死于各种感染或恶性肿瘤。有的艾滋病患者可能同时得几十种病,肿瘤、溃疡、糜烂、腹泻、高烧等等,此时人体的器官组织像任由病毒进入的自由市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免疫调节(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几个方面。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贯彻这些观念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比较能突出学科素养之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培养。
《免疫调节》一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学习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对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等反面进行展开。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配合多媒体教学,利用一些情境动画、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免疫调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涉及,对于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的功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
另外,免疫学的很多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与健康是紧密联系的,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且对于免疫学方面的案例如:流行性感冒、过敏反应、艾滋病、器官移植等,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也会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观看视频录像,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更科学的认识了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通过收集、查阅资料,能够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分析,能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
4、通过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2、基本技能(通过具体事例,指导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知识网络,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基本思想(过对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目前发展的严峻形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艾滋病患者也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艾滋病及防治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通过课上讨论,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分享自学成果的精神)。
四、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在艾滋病致病机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流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