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2大气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2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 1.练高考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2018·新课标Ⅲ卷)13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下图为春季T4分))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1(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
推测T(2)T 8分)(分)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8(3)预测分))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4(4)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答案】(1个。
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3(2)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
(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3(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的概念、成因、天气变化和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试题点评】易错提醒:第(2)题中北部那个冷锋的形成解释较难,需要结合第(1)题得出的图示西北部的冷高压作答,即(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第(4)题中解释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难度较大,需要抓住气流水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该区域春季南北温差大使得气压梯度力大,导致天气系统活跃。
题。
7、6,读图,回答第百帕):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02为北半球某日4图·北京卷)2018(.6.据图推断.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平洋洋面生成台风D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热带太.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7 .小满.冬至A B .立秋DC.夏至6.B7.A 【答案】【解析】:精准分析该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气压中心的形成。
考点定位:【试题点评】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等压线越: 思路点拨稀疏的地方,风速越小。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附解答 大气的运动规律

专题3大气的运动规律01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考查角度1▶结合示意图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2019年江苏卷)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甲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乙中( )。
A.①增大B.②增大C.③减小D.④减小解析▶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厚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小;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②增大。
答案▶BC考查角度2▶结合曲线图考查气温日变化(2017年全国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第1题,膜内温度高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温度,且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要小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平均气温日变化,故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有积雪时的气温日变化要小于无积雪时的气温日变化,则②为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
第2题,图示①②为膜内温度日变化,其中①变化很小,而②有较大变化,①②又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年的膜内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答案▶ 1.B 2.C考查角度3▶结合区域图、等值线图等考查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1.(2018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Ⅰ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
高中地理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解析】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现,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与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相符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是A. 白天的陆风B. 夜晚的山风C. 夜晚的海风D. 白天的谷风2. 关于右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①辐射B. 受云海的影响②辐射减弱射C. ③辐射绝大部分被臭氧吸收D. ④辐射无选择性【答案】1. B 2. D【解析】1. 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
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
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
其形成形成原理和黑夜出现的山谷风、黑夜出现的海陆风相同。
见下两图。
白天出现的是海风,夜晚出现的是陆风,AC错误;夜晚的山风利于成云致雨,B正确,D错误。
故选B。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③辐射(地面辐射),A错误;受云海的影响,大气中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②辐射增强,B错误;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错误;④辐射(反射)无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D正确。
故选D。
该题的热力环流是库区表层水分为热源,而周围地区为冷源,关键在于云海的形成要弄明白对应的是上升气流。
山谷风环流因山地平原地形的差异而产生,对冬季静稳天气(近地面风速较小,大气稳定)下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而海陆风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静稳天气下,如图中山前地区的偏南风与偏北风以日为周期的消长与进退影响着北京及其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冬季海陆风环流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较弱,其主要原因是A.植被覆盖率较低B.海平面略有下降C.热岛效应较明显D.海面被海冰覆盖4.如图所示的山谷风环流中,能将南部大气污染物汇聚至北京的气流是A.① B.② C.③ D.④5.在静稳天气条件下,北京市冬季凌晨至清晨大气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的地区是()A.北部地区B.南部地区C.东部地区D.西部地区【答案】3.D 4.B 5.A【解析】3. 冬季京津冀地区虽然草木枯黄,但植被覆盖率不会降低,故A错误;冬季该区域的海平面是不会下降的,故B错误;题干问的是冬季海陆风环流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说的是海陆风与热岛效应几乎无关,故C错误;冬季该区域气温较低,海面被海冰大面积覆盖,气温较低,此时,陆地气温也较低,海洋与陆地间温差较小,冬季京津冀与该海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差异也较小,陆地吹向海洋或者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力较小,故D正确。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大气运动(附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大气运动(附解析)考向预测1.大气状况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各产业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巨大。
关注人类活动必须深入研究大气活动状况。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作为基本考查内容,是对学生基本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着眼点,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和“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作为重要考点,必然会多角度进行考查。
以等压线分布图、天气系统及其变化过程原理图为载体,考查常见天气系统是重要命题方式和方向,也多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人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来命题。
考向1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模拟诊断]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
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图。
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C.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D.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2.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集热墙可能为黑色B.乙气流为上升气流C.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入空气隔层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答案】1.D2.A【解题思路】1.读图可知,特朗勃墙是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玻璃和空气隔层对集热墙散发的热量起到阻断作用,从而保证了室内的热量,体现了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故D正确,A、B、C错误。
2.白墙反射率高,为尽可能多吸收太阳辐射,可采用黑色的集热墙面,故A正确。
图中左侧集热墙和玻璃之间空气被加热,气温高,气流上升,甲为暖气流从空气隔层中流出,乙为下沉气流,丙为冷气流,从室内流进空气隔层,故B、C、D错误。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与成都相比,拉萨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4.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差异大【答案】3.C4.C【解题思路】3.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所以C正确。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大气运动原理(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大气运动原理下图中①②③④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
据此完成1题。
1、①②③④四点中( )A.②比③气温低,气压高B.③位于近地面,④位于高空C.①处气体受热膨胀,气压低D.气流运动方向为③→④→①→②→③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③④气压值远高于①②,故③④位于近地面,①②位于高空。
③④相比,③气压值高,对应近地面高压,应为近地面的受冷地带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④处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近地面的低压;①②相比,①的气压值高于②,则①为高空的高压,②为高空的低压。
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性质相反,故①对应近地面的④,为④处气流上升集聚形成,②对应近地面的③,是因③受冷,高空气流下沉形成的。
大气总是由同一水平面气压高处向气压低处运动,故该热力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为③→④→①→②→③,选D。
下图为“某地连续5天气温和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该地5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 )A.第1天B.第2天C.第3天D.第4天3.该地最高气温持续增高的原因是( )A.天气持续晴朗无风B.太阳辐射持续增强C.大气热量持续盈余D.大气逆辐射逐渐减弱答案 2.B 3.C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曲线的最低点出现在第2天,故B正确。
第3题,第一天太阳辐射较弱,说明多云。
此后太阳辐射每日都有波动,高值不定,太阳辐射持续增强不符合事实,B错;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相对稳定,D错。
题图缺少风的相关信息,A错;大气热量盈余,气温才会升高,C正确。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力。
在相同海拔,隆起地块的表面积越大,山体对其本身和周围大气的影响越大。
下图是“科罗拉多落基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图”。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落基山脉山体效应最为显著的是( )A.38°N山体B.39°N山体C.40°N山体D.无法确定5.导致图中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 )A.吸收太阳辐射多B.反射的太阳辐射少C.大气逆辐射强D.吸收地面辐射多答案 4.A 5.D解析第4题,比较三幅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图可知,38°N山体内外部的高度差异最大,山体效应最为显著。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02大气的运动规律(讲)(含解析)

专题 2 大气的运动规律本讲内容较多,虽不像地球运动那样对考生空间立体想象能力要求高,但是涉及的地理空间位置较多,所以在复习本讲时,要多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及世界1、7月海平面气压图。
除此之外,注意以下几点:①理解气温、气压、海拔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②关注现实生活,用地理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③识记各种天气系统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特征。
④识记重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分布规律,但要充分利用试题中所给图表等材料进行分析。
【网络构建】知识点一、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1.气温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海陆分布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同纬度地带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地形(地势高低)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低,暖流经过气温高洋流我国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0 ℃等温线大致经秦岭—淮河一线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冬季风(大气环流)夏季等温线稀疏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太阳辐射(北方白昼时间长)2.气温分布时间规律(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地大于高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
(2)年变化: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北半球)。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高纬度大于低纬度。
3.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1)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递减率为6℃/千米。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一、选择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答案】D B【解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
2、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3、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上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答案】C .A第3题,从表中可读出上海昼夜温差最小,白天中雨,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小雨,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第4题,从表中看,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为夏季,上海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寒潮一般出现在冬半年;西宁夜间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5、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答案】B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大气运动(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沙漠和绿洲地表水热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局地环流,出现了“绿洲风”。
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沙尘释放的主要源区之一。
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全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据此完成1~3题。
1.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绿洲风”的是( )A.①B.②C.③D.④2.“绿洲风”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A.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B.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C.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D.减小沙漠地区昼夜温差3.根据沙漠与绿洲间局地环流,推断沙尘暴大多发生在一天中的( )A.0~6时B.6~12时C.12~18时D.18时~次日0时2.下图为某地一周天气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一周内,气温日较差最小的一天是( )A.1日B.3日C.5日D.7日2.引起图中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一般是( )A.由高纬向低纬B.由海洋向内陆C.由偏北向偏南D.由内陆向海洋3.若图示天气过程发生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A.青藏高原12月份B.华北地区3月份C.东北地区6月份D.华南地区1月份3.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1~2题。
1.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 )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2.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台风影响B.阴雨天气C.湿度较大D.天气晴朗4.我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评价。
下图为地质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及降水特点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生代以干旱为主B.第四纪冰川面积比现在小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D.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2.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全球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变B.热量条件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增加C.全球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D.极端天气减少,流行疫病减少5.如图为我国西部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D B
【解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
2、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3、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上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
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
【答案】C .A
第3题,从表中可读出上海昼夜温差最小,白天中雨,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小雨,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第4题,从表中看,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为夏季,上海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寒潮一般出现在冬半年;西宁夜间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5、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
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
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B
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
汽车在夏季外部获得太阳辐射更多,但温度低于车内,A项错。
汽车油漆对大气具有反射作用,车内温度应较低,C项错。
[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
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题。
6、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解析:第6题,a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小,表示昼阴夜阴,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大气逆辐射也强,保温作用强,所以昼夜温差小;b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大,表示昼晴夜晴,也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大气逆辐射也弱,保温作用弱,所以昼夜温差大。
第7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减少,大气的逆辐射减弱,即③减弱。
【答案】C .C
史料记载:“左公宗棠就职(注:陕甘总督)后,令民旱地铺沙,改良土地,成为特有之沙田……耕垦日广,民食渐充,白面一斤值钱十文,近更广植浙桑,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实为宜蚕。
”据此完成第题。
8、左公“令民铺沙”的主要目的是()
①保持土层湿润②恢复土壤肥力③增高地底温度④促进根系发育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降水丰沛
B.气温年较差大
C.光照充足
D.土壤肥沃
【答案】B C
解析:第8题,土壤层铺沙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铺沙”增加土壤层厚度,夜晚降温幅度小,可以提高地底温度。
表层的沙子起不到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沙子不能恢复土壤肥力。
第9题,桑叶叶大汁厚得益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二、非选择题
10、(2019·吕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长期以来为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自然地理单元及人文景观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区域。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
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干热”的气候特征,严重限制了森林植物种类及其分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擦尔瓦(用羊毛、牦牛毛纺织而成,能御寒、防潮)是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延续两千多年,伴随着凉山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一直存留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凉山彝族自治州4-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并且多夜雨。
试简述原因。
(2)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且扑救困难的原因。
(3)有人说,披衣服饰保留至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说明理由。
解析:(1)形成降水的条件主要有水汽、气流上升运动、凝结核,解答本题要侧重分析水汽来源和气流上升运动。
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4-9月该地的水汽主要是由西南季风从印度洋挟带而来的,结合图中地形分布可知西南风可沿山谷而入;再分析气流上升运动,白天日照强烈,气温较高,蒸发较强,气流上升,易形成云层;晚上气流继续上升,山坡地气温下降快,水汽易冷凝成雨。
(2)森林火灾多发生于干旱季节,因此需要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找出降水少的月份,再结合当地地形、植被情况、风力等方面分析扑救难度大的原因。
(3)结合材料可知羊毛、牦牛毛具有御寒、防潮的作用,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从气温、降水方面分析;结合当地的农业活动分析可知,羊毛、牦牛毛取材方便,结合地形分析可知,擦尔瓦宽大,便于行走。
【答案】:(1)4-9月,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富水汽,会沿山谷进入该地区,形成降水;该地区多河谷地形,白天该地区日照强烈,水汽大量蒸发,水汽沿山坡上升,不易扩散,形成云层;夜晚山谷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高,气流继续上升,山坡地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该区域11月到次年4月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冬春季节,山谷风力大;该区域海拔较高,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其枯枝落叶易燃不易腐,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地形复杂,山地垂直分异明显,容易形成立体式火灾;河谷地势陡峻、山高谷深,道路稀少且崎岖难行,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
(3)昼夜温差大,晚上气温低,可以御寒;地形崎岖,擦尔瓦宽大,便于行走;下雨时可以防雨防潮;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羊毛、牦牛毛等取材方便。
11、读沿50°N一带的四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的角度分析,甲地近地面为气压控制,乙地近地面为
气压控制。
(4分)
(2)从近地面气流状况分析,丙地吹风,丁地吹风。
(4分)
(3)如果甲、乙、丙地均受大气污染,在图中所受天气系统控制下,近地面大气污染严重的是,原因是。
(8分)
(4)如果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此时我国极地考察队员可能位于
(中山站,黄河站)。
(4分)
【答案】(1)低高(2)西北西北
(3)乙地乙地在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废气不易扩散
(4)温和多雨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