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哪些日常现象相关?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物体性质有哪些影响?
c.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如何?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4.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子动理论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5.互动交流,提升能力: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7.评价反馈,巩固提高: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任务,如实验报告、小论文、课堂问答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巩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6.情感教育: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知道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重点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难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教具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周围有空气、石头、水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4)如何判断是否扩散:可以这样认为: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分开,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如水变浊了、扫地时尘土飞扬、铁生锈了等。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用弹簧连着两个乒乓球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r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分子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4.练习
5.小结:
1、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ຫໍສະໝຸດ 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举例
1.分子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直径:10 米=1埃。
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2~3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它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那么,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分子肉眼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见。
雪花、柳絮、灰尘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单个的分子。
知识板块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自主阅读教材P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3.什么是扩散现象?答:由于分子的运动,某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
4.请你举出两个扩散现象的实例。
答:①八月桂花遍地香;②墙角堆煤,墙内变黑。
知识板块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4~5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就结合起来了,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是为什么?答: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答: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1.对学分享独学1~6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②对子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方案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水平地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读出测力计示数。
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请你试着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二节内能和热量第一课时内能【学习目标】1.了解物体的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
教科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分子的动理论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
一、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有分子模型、分子动理论的图片和视频,学具有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孩子们展示一些分子动理论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分子运动。
2. 讲解:我会向孩子们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碰撞等。
3. 实践: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分子模型,观察分子的运动,并尝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分子的运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就是我对分子的动理论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子动理论。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分子的动理论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分子动理论是一个理论性的知识,如何将它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因此,我需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到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
观察能力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基础,通过观察分子的运动,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思考能力是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核心,通过思考和解释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现象,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明珠,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去激发他们的潜能。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设计的一次幼儿园主题活动——《认识颜色》。
一、设计意图这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能够认知基本的颜色,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并区分基本颜色,如红、黄、蓝、绿等。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践,让孩子们能够运用颜色进行简单的创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对色彩的喜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认知基本颜色,并能够正确命名。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颜色进行简单的创作,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颜色卡片、彩色笔、画纸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画纸、一套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让孩子们观看一段色彩丰富的动画片,引导他们关注并描述动画中的颜色。
2. 教学环节(10分钟):出示颜色卡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并命名,然后进行颜色匹配游戏。
3. 实践环节(10分钟):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彩色笔在画纸上进行颜色创作,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
4. 展示环节(5分钟):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认知并命名基本颜色。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颜色进行创作,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认知颜色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创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孩子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我计划进行一次拓展延伸活动,邀请家长们参与,让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一次颜色主题的亲子活动,以此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颜色知识。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3)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动画演示和实验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分子动理论,学生将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分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 科学探究: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分子运动和内能的变化规律,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子动理论,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和应用意识。
4. 科学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将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内能的概念。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此外,还需要准备教学PPT或教案课件,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演示。同时,准备课后作业和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和进行自我评估。最后,准备教学反馈表或学生评价表,以便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价,以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分子动理论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分子动理论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知道分子的运动规律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碰撞和分子的扩散。
同时,我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将其设定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的扩散。
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为了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显微镜、分子的模型、分子的视频和一些实验器材。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会重点讲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的扩散。
对于这两个难点,我会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短文,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同时,我还会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设计中,我将重点和难点设定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的扩散。
这两个概念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但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较为困难的部分。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一个微观现象,它无法直接被肉眼观察到。
因此,我需要通过模型的演示和实验的观察,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
我会使用分子的模型,向学生展示分子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模型,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然后,我会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分子的运动。
我会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和分子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更加直观地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的运动轨迹和速度,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分子的运动规律。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new_text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基于这些反思,我将制定一些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首先,我将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实验的讲解和演示。通过使用模型和动画,一些辅导环节,以便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提供个别指导。我可以组织课后辅导时间,或者利用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内能与生活节能的联系等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广泛应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
课 题 一、分子动理论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就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分子的体积与质量
都非常小,一般物体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了解扩散现象的重要意义,能识别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并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引
力、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斥力;能说出一些说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事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气体与液体的扩散现象,尝试将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扩散现象联
系起来。(2)学会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3)探究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扩散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重点
与
难点
分子热运动的初步知识。
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提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辅
用具
广口瓶、二氧化氮气体、玻璃瓶、量筒、硫酸铜溶液、酒精溶液、烧杯、热水、凉水、滴管、
墨水、分子引力演示器等。
教
学
过
程
一、 引入新课:
向学生出示一个吹过气的气球,提问:凭着大家日常生活的经验都知道,吹得再足的气球,口扎
得再紧,气球里的气还就是会跑掉,这就是为什么呢?
空气就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的体积非常小,小到肉眼根本无法瞧到,因此,无论您口扎得有多
紧,空气分子还就是会跑掉。但就是分子再小,如果都不运动,那么我们也不会气球瘪
掉。分子究竟有多小,它又就是如何运动的?这就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分子热运动”。
二、 进行新课:
1、 物质就是由分子组成的。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物质就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组成物质的分子有哪些特点?用眼睛
能否直接瞧到分子的运动?请学生阅读课本第104第一段。
分子非常小,用眼睛不能直接瞧到分子的运动。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如果把分
子瞧作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m,把几百亿个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队,也只有几米长。通常情况
下,1cm3的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100亿次,要数完这个数
目,也得用80多年。或者把1cm3的空气装在盒子里,再开个小洞,每秒有1亿个分子跑掉,要9千年
这些分子才能全部跑完。
2、 扩散现象。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
物质就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的数目非常大,体积非常小,目前还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
但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实验间接地窥探物质内部分子的情况,从而判断分子的行为。自然界的物质
主要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气态与液态。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演示实验1:气体的扩散。
先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就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
空的广口瓶,说明瓶内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提问:如果我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装有空气的瓶子下面,我们又会瞧见什么现
象?(现象:空气瓶中出现了红棕色,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了,最后两个瓶中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了。)
提问:这个实验现象表明了什么?(表明空气及二氧化氮气体分别进入对方。)
总结: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提问:还能举出气体扩散的例子不?(炒菜时闻到香味;花开时闻到花香;打开香水瓶时,就能闻到
香水的气味等等。)
提问:既然气体能发生扩散现象,液体也能发生扩散现象不?
学生实验1:
要求: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地滴入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
况。
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提问: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现象:发现滴入的墨水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墨迹逐渐变模糊,最后整杯水变黑
了。说明墨水与水也发生了扩散。)
演示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水的扩散实验。
气体、液体都有扩散现象,那固体之间有扩散现象不?请学生阅读书105页第一段。
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观察到固体的扩散,您们能举例说明不?
(长期放煤的地方,地面也会变黑;腌肉、黑板报的字很难擦等。)
总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
同时也说明分子不就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就是彼此存在间隙。
提问:扩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实验2:
要求:在一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向两个杯里滴
入一滴墨水,观察、比较两杯水中墨水的扩散现象。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案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现象:热水中墨水扩散得快,凉水中墨水扩散得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又有间隙,那么为什么分子不散开反而聚
合在一起?
学生猜想:可能就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演示实验3:
用小刀把两个铅块的表面切平、削干净,然后用力把铅压紧。松开手后,两个铅块能吸引在一
起,在铅块下面挂钩码也不能把她们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分子间存在吸引力。)这
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间距离很近时才明显,这就就是实验前必须把铅块表面切平的道理。
学生实验4:
将装有棉线的铁丝圈浸入肥皂水中,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侧的肥皂液薄膜
破了,观察棉线的情况。
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被压缩,但事实却就是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又就是
为什么?原来分子间不但有引力,现时还有斥力。
提问: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引力?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斥力?
演示实验4:
书106页图15、1-6所示的被弹簧连着的小球。
总结: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
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本课
小结
1、物质就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非常小。
2、固体、液体、气体之间有扩散现象。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教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