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一单元针灸学发展概况.doc

合集下载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1. 起源和初期发展阶段(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相传,黄帝时代的神农氏首创了针灸疗法,通过使用石针和骨针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等。

2. 经络学说的确立和医家学派的兴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对针灸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经络学说相结合。

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医家学派的兴起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著名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等都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经验和著作。

3. 针灸学的繁荣和传播(公元220年-公元960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此时期的医学家们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前人的经验,并将其系统化。

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编纂了《针灸甲乙经》,成为了后世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同时,针灸学也开始传播到邻近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4. 针灸学的整合和发展(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宋代是针灸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编纂了《千金方》等重要著作。

此外,明代的杨继洲、清代的吴鞠通等医学家也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

针灸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5. 针灸学的现代发展(19世纪至今)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证实针灸疗法的有效性。

现代针灸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一、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针灸学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传,古代人们观察到动物自然地用爪子或者牙齿刺激身体疼痛部位,从而启示了针灸的发展。

最早的针灸器具是用石头或者骨头制成的石针,后来逐渐演变为用金属制成的铜针、银针和钢针。

在古代,针灸学主要通过经验积累和口传相传的方式发展。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记载了许多关于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与其他医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

在这些国家,针灸学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和技术。

例如,日本的针灸学注重经络理论,韩国的针灸学则注重耳针治疗。

在欧洲,针灸学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者和旅行家的介绍。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医学观念的不同,针灸学在欧洲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三、现代针灸学的发展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学逐渐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灸学的科学研究现代针灸学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探索针灸治疗的机制和效应。

例如,通过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源性物质,从而产生镇痛和抗炎作用。

2.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现代针灸学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针灸治疗被认为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例如,针灸可以用于治疗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3. 针灸学的教育与培训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也促进了针灸学的教育与培训。

许多国家设立了针灸学院和培训机构,专门培养针灸师和针灸学研究人员。

这些机构提供系统的针灸理论和技术培训,为针灸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材。

四、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针灸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针灸学的发展可能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针灸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完整word版)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如古籍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伏羲氏等都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代表人物。

但是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Bian stone or needle stone,an ancient acupuncture instrument made of stone)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

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出现了大大的推动的刺法的发展。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

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

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体系。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1. 概述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如今已成为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医学学科。

本文将重点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现代应用。

2. 起源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了使用石针进行针刺疗法的证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金属针进行针刺疗法,并逐渐形成为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3. 发展阶段3.1 古代发展阶段在古代,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中国古代医学相结合。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针灸的理论和应用。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为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2 中世纪发展阶段在中世纪,针灸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针灸学术开始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这些国家吸收了中国的针灸学术,并结合自身的医学传统,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针灸学体系。

3.3 现代发展阶段在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针灸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针灸学院或者研究机构,培养针灸学专业人材,并推动针灸学的发展。

同时,针灸学的疗效也得到了科学验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现代应用4.1 临床应用针灸学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等。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针灸也被用作辅助疗法,提高疗效。

4.2 科学研究针灸学的发展也得到了科学研究的支持。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致力于研究针灸的机制和疗效,以进一步推动针灸学的发展。

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针灸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5. 结论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针灸学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针灸学的发展简介

针灸学的发展简介

针灸学的发展简介目录•1拼音•2概述1拼音zhēn jiǔ xué de fā zhǎn2概述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门学科。

它发源于中国,后流传国外,当前已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

考古发掘和文献考证证明,针灸起源于中国原始时代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

这个时期开始于十万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四千年前,它跨越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和从一万年前开始的整个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先民们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逐步深化,制造石器日趋精致,用火技术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发明针灸提供了条件。

古书曾记载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有的说是伏羲氏(或谓即太皞氏)“尝草治砭”,有的说是黄帝“欲创九针……得歧伯而砭灸之法精”。

伏羲代表先民们开始畜牧的时期,而太皞则是原始时代生活在我国东部夷族的首领。

太皞和黄帝都是氏族公社制度时期的代表人物。

针法的原始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

如《左传》记录公元前550年臧孙氏的一段议论:“美疢不如恶石”,汉服虔注:“石,砭石也”。

《素问》说:“制砭石小大”,南北朝金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石,其实一也。

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

可见砭石治病是起源于应用石器的原始时代。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懂得了使用尖状器、刮削器之类的石器刺破痈疡,排出脓血,使病痛缓解。

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掌握了磨制精巧石针的技术,然后产生了专门的医疗工具砭石,并且扩大了应用范围,作为针刺治疗之用。

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和山东省日照县的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分别发现过砭石,为针砭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据《素问》记载:砭石治病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以渔业为主的先民们,这同太皞氏发明砭法的传说是吻合的。

近年来,在我国山东省发现的一批东汉画象石,内有用针砭治病的题材,医者作半人半鸟的形象,显然是来源于氏族公社制度时期的图腾崇拜。

古代东夷族就是崇拜鸟图腾的。

至于灸法则是来源于我国北部以畜牧为主的人们,北部地区风寒冰冽,先民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证,非常适于热疗。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呈现针灸学的演变过程。

1. 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针进行针刺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记载了针灸学的起源、原理和应用。

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如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针灸经验等。

2. 针灸学的发展与繁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医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宋代是中国针灸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的问世,进一步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同时,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3.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针灸学也不断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针灸学注重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通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不断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近年来,针灸学在疼痛管理、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4. 针灸学的国际传播与发展随着全球交流的加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提升,针灸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国际医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针灸学的相关机构和学术组织,开展针灸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同时,针灸学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进一步推动了针灸学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总结: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学发展简史

添加标题
针灸学在国际范围内的标准化和 规范化研究
针灸学的未来展望
针灸学的发展趋势
针灸学将与现代科技结合,提高 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针灸学将加强与其他医学领域的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的进 步与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灸学将进一步拓展其在慢性疼 痛、神经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 等方面的应用。
针灸学发展简史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针灸学的起源 3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 4 针灸学在临床的应用 5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 6 针灸学的未来展望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针灸学的起源
古代针灸学的发展
起源:古代针灸学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理论基础:古代针灸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基础。 实践应用:古代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传承与创新:古代针灸学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 够促进人体免疫力的提高,增强 身体自愈能力。
妇产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痛经:针灸治疗痛经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缓解疼痛。 产后乳少:针灸可促进乳汁分泌,改善产后缺乳症状。 子宫肌瘤:针灸可缓解子宫肌瘤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卵巢囊肿:针灸可缓解卵巢囊肿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和手段。
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针灸学在欧洲的 传播:自17世 纪开始,针灸学 逐渐在欧洲得到 传播,成为欧洲 医学的一部分。
针灸学在美洲的 传播:自20世 纪70年代开始, 针灸学逐渐在美 国等美洲国家得 到认可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针灸学发展概况细目:针灸学发展简史要点:针灸学代农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内容特点第二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纽•成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屈络衣里关系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细目二: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奇经八脉的功能细目三:十五络脉要点:1.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2.十五络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二经别耍点: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2.十二经别的作用细目五:十二经筋要点:1.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2.十二经筋的作用第三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要点:1.说明病理变化2.指导辨证归经3.指导针灸治疗第四单元腌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五单元脸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1.分经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第六单元特定穴要点: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第七单元脸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第八单元手太阴肺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九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嚅、肩關、扶突、迎香第十单元足阳明胃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脈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水道、归來、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第十一单元足太阴脾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第十二单元手少阴心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极泉、少海、通里、阴却、神门、少府、少冲第十三单元手太阳小肠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止、肩贞、天宗、濒膠、听宫第十四单元足太阳膀胱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一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膠、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第十五单元足少阴肾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阴谷、肓俞第十六单元手厥阴心包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月俞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天池、曲泽、那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第十七单元手少阳三焦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制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醪、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第十八单元足少阳胆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瞳子醪、听会、完骨、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第十九单元足厥阴肝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喻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A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第二十单元督脉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醪、水沟第二十一单元任脉、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蛇、建里、中蛇、上腕、膻中、天突、廉泉、承浆第二十二单元常用奇穴要点:下列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夹承浆、金津、玉液、牵正、翳明、安眠、子宫、三角灸、定喘、胃脱下俞、夹脊、腰眼、十宣、四缝、八邪、外劳宫、腰痛点、二白、肩前、百虫窝、鹤顶、膝眼、服囊、阑尾、八风第二十三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 •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手法要点:基本手法细目五:得气要点:得气的概念与临床意义细目六: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疾徐补泻3.提插补泻4.迎随补泻5.呼吸补泻6.开阖补泻7.平补平泻细目七:针刺异曲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要点:晕针、滞针、血肿细目八: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颈项部、眼区、胸背等部位脸穴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针刺吋的注意事项第二十四单元常用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艾炷灸2.艾条灸3.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施灸的禁忌第二十五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的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第二十六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3.皮狀针法4.穴位注射法第二十七单元头针、耳针细目一:头针要点: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细目二:耳针要点:1.耳穴的部位和主治2.临床选穴原则及注意事项第二十八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原则要点:1.补虚泻实2.清热温寒3.治病求本4.三因制宜细目二: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调和阴阳3.扶止祛邪细目三: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细目四:特定穴要点: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那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二十九单元头面躯体痛证要点:下列滋见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处方、操作、方义:头痛、面痛、落枕、漏肩风、肘劳、腰痛、痹证第三十单元内科病证要点:下列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处方、操作、方义:中风、眩晕、面瘫、痿证、痫病、不寐、郁证、心悸、感冒、咳嗽、哮喘、呕吐、胃痛、汹泻、痢疾、便秘、阳痿、« 闭、消渴第三十一单元妇儿科病证要点:下列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处方、操作、方义: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症、带下病、缺乳、遗尿第三十二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要点:下列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处方、操作、方义:瘾疹、蛇串疮、猝腮、肠痈、扭伤第三十三单元五官科病证要点:下列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处方、操作、方义:目赤肿痛、耳鸣耳聋、昴渊、牙痛、咽喉肿痛第三十四单元急症要点:下列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处方、操作、方义:晕厥、内脏绞痛第一单元症状学1.发热的病因2.发热的临床农现3.发热的伴随症状细目二:胸痛要点:1.胸痛的病因2.胸痛的问诊要点细目三:腹痛要点:1.腹痛的病因2.腹痛的问诊要点细目四:咳嗽与咯痰要点:1.咳嗽的病因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细目五:咯血要点:1.咯血的概念2.咯血的病因3.咯血的问诊要点4.咯血与呕血的鉴别细目六:呼吸困难要点:1.呼吸困难的概念2.呼吸困难的病因3.呼吸困难的临床农现4.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细目七:恶心与呕吐要点: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耍点细目八:呕血与黑便要点:1.呕血与黑便的概念2.呕血与黑便的病因3.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细目九:黄疸要点:1.黄疸的概念2.各熨黄疸的病I大I、临床衣现及实验检杏特点1.抽搐的病因2.抽搐的问诊要点细目十一:意识障碍要点:1•意识障碍的病因2.嗜唾、昏睡、昏迷、意识模糊、谯妄的临床表现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第二单元问诊要点:问诊的内容第三单元检体诊断细目一:基本检查法要点:1•视诊的适用范围2.触诊的方法,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3.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4.各种叩诊音的特点及出现部位5.听诊的注意事项6 .嗅诊时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细目二:全身状态检查要点:1.体温测量的方法、止常值2.脉搏检查法、脉率的止常值及变异的临床意义3.血压的测量方法、止帶值及变异的临床意义4.发育与体型的确定及临床意义5.营养状态的分级及常见营养异常的原因6.意识状态检杳法及常见意识障碍类型7.常见异常面容的特点及临床意义8.常见异常体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9.常见界常步态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皮肤检査要点:1.皮肤弹•性、颜色、湿度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2•皮疹、出血点与紫瘢、蜘蛛痣、水肿、皮下气肿、皮下结节的检杳法及临床意义细目四:淋巴结检查要点:1.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2.局部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细目五:头部检査要点:1.头颅与颜面异曲的临床意义2.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的--般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3.眼球外形和运动的一般检查法与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4.瞳孔及瞳孔反対的一般检杳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5.外耳、乳突的一般检查法及并常改变的临床意义6.鼻外形及鼻窦的一•般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7.唇、口腔黏膜、齿及牙龈、舌、咽、扁桃休及腮腺的检查法及异帘改变的临床意义细目六:颈部检查要点:1.颈部血管的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2.甲状腺、气管位置的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细目七:胸壁及胸廓检査要点:1.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体表标志线)及分区2.常见异常胸廓的类型及临床意义3.胸舉•静脉曲张、胸歴及胸骨床痛的临床意义4.乳房检查法及乳房常见病变表现细目八:肺和胸膜检査要点:1.止常呼吸类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2.止常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3•触觉语颤和胸膜摩擦感的检杳方法及异帘改变的临床意义4.肺部叩诊方法及止常叩诊音5.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的检杏法、止帘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6.肺部病理性叩诊音的临床意义7.止常三种呼吸音的听诊特点及听诊部位8.病理性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9.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10.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及气胸的典型体征细目九:心脏、血管检查要点:1•心前区隆起的临床意义2.止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3.心脏触诊时震颤、心包摩擦感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4.心脏叩诊法、止滋心脏浊音界及异術改变的临床意义5.心脏瓣膜听诊区及听诊内容6.止常心率、心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7.止常心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8.奔马律与开瓣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9.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杂音的特征,各瓣膜区常见杂音的临床意义10.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部位及临床意义11.血管检查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12.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体征细目十:腹部检査要点:1.腹部体表划区法及各区脏器分布2.腹部外形、腹壁静脉曲张和端动波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3.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4.肝、胆、脾和肾脏的触诊法及临床意义5.肝、脾和膀胱的叩诊法及临床意义6.肠嫦动音和振水音的听诊法及临床意义,滋见腹部血管杂音的临床意义7.腹水的检杳法及临床意义8.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细目十一:肛门、直肠检查要点:肚门、直肠视诊及指诊检查的内容细目十二:脊柱与四肢检查要点:1.脊柱常用检杳法及临床意义2.四肢、关肖检杏内容和临床意义细目十三:神经系统检査要点:1.中枢性与周闌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2.临床常见感觉障碍的类型3.运动功能检杏及临床意义4.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5.常用神经反射检杏法、内容和临床意义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细目一:血液的一般检査要点:1•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止常及异希'的临床意义2.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检杳的止帶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二:血栓与止血检查要点:岀血吋间、血小板粘附试验、凝血时间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细目三:骨髓检査要点:骨髓细胞学检杳的临床意义细目四: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要点:1.蛋白质、胆红素代谢实验室检杳的止讯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2.常用血清酶检查的止常值及临床意义3.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细目五:肾功能检査要点:1.内生肌酊淸除率、血肌酹、尿素氮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意义、止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细目六:常用生化检査要点:1.血清钾、钠、氯、钙测定的止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血糖、血脂测定的止常值及并常的临床意义细目七:酶学检査要点:血淸淀粉酶、心肌酶检测的止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免疫学检查要点:1.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2.抗链球菌溶血素“0”、类风湿因子、肥达反应、梅毒血淸学检杳及艾滋病病毒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3.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细目九:尿液检查要点:常用尿液检杳的内容、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十:粪便检査要点:粪便检杳的内容、止殆值和异滋的临床意义细目十一:痰液检查要点:1 •痰液标本的收集方法2.痰液检杳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十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査要点:1•浆膜腔穿刺液检验内容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细目十三:脑脊液检查要点: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常见屮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要点:1•常用心电图导联2.心电图各波段及心电轴的止常范围,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3.房室肥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及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4.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六单元影像诊断细目一:超声诊断要点: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细目二:放射诊断要点:1.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2.X线检查方法3.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的临床应用4.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5.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农现6.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7.心脏增大的X线表现8.殆见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9.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10.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11.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12.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13.常见屮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细目三:放射性核素诊断要点:1.甲状腺吸⑶碘功能测定及肾图分析的临床意义2.血淸总甲状腺素(TTJ、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J、游离Ts、游离T.,、促甲状腺激素测定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要点:1.病历书写的格式与内容2.诊断内容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细目一:感染与免疫要点:1.感染的概念2.感染过程的表现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4.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细目二:传染病流行过程要点:1.传染病流行过程三环节2.影响流行过程的环境因索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要点:1 •基本特征2.临床特征细日四:传染病的诊断要点:1.临床资料2.流行病学资料3.实验室检杳及其他检杏细目五:传染病的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2.治疗方法细目六:传染病的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丁型肝炎病毒5.戊型肝炎病毒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 •急性肝炎2.慢性肝炎3•重型肝炎4.淤胆型肝炎5 .肝炎肝硬化细目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杏要点:1.血象2.肝功能检查3•病原学检查4.肝活检5 •影像学检查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七:治疗要点:1.急性肝炎的治疗2.慢性肝炎的治疗3.重型肝炎的治疗细目八:预防耍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细目一:病原学要点: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占.1 •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冃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发热期2.低血圧休克期3.少尿期4.多尿期5.恢复期细目五:实验室检杏要点:1.血象2.尿常规3.血液生化检杏4.凝血功能检杏5.免疫学检杏6.PCR检杏7.其它检查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七:治疗要点:1.发热期治疗2.低血压期治疗3.少尿期治疗4.多尿期治疗5.恢复期治疗6.大出血的处理7.其他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疫情监测2.灭鼠防鼠3.加强食品卫生管理4.注意个人防护5.疫苗注射第四单元艾滋病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形态结构2.生物学特性细日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急性感染期2.无症状感染期3.艾滋病前期4.艾滋病期细目五:实验室检查要点:1 •常规检查2.免疫学检杳3 •血清学检查细目六:诊断要点:1.确诊病例2.疑似病例细目七:治疗要点:1.抗病毒治疗2.免疫治疗3.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的治疗4.支持及对症治疗5.预防性治疗6.预防母婴传播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目一:病原学要点:l.SARS-CoV形态结构2.生物学特性细日二:流行病学要点:1 •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潜伏期2.症状3.体征4.临床分期细口五:辅助检杳要点:1.实验室检杳2.胸部影像学检杏细目六:诊断要点:1.临床诊断2.确定诊断3.疑似病例4.医学观察病例细目七: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2.—•般治疗与病情监测3.对症治疗4.糖皮质激索的使用5.抗病毒药物6.增强免疫力细目八: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要点:1.生物学特性2.主要流行菌群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衣现要点:1.普通型临床农现2.暴发型临床农现3.轻型临床表现细目五:实验室检杏要点:1.血象2.脑脊液检03.细菌学检杳4.免疫学检杏5.其他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七: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2.抗菌治疗3.对症治疗4.暴发型的救治细目八: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七单元伤寒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形态结构2.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 •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1.潜伏期2.临床分期3.临床类型4.常见并发症细目五:实验室检杏要点:1 .常规检查2.细菌培养3.肥达反应4.其他检查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L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七: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3.抗菌治疗4.常见并发症的治疗5.慢性带菌者的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 •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分型分群2.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急性菌痢2.慢性菌痢细目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杏要点:1.粪便常规2.粪便细菌培养3.免疫学检查4.其他检查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匕治疗要点:1.急性菌痢的治疗2.中毒型菌痢的治疗3.慢性菌痢的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九单元霍乱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分类2.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2.典型农现3.临床类型细目五:实验室检查要点:1•常规检查2.粪便检査3.细菌学检查4.血清学检杏细目六: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2.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细目七:治疗要点:1.补液疗法2.抗菌治疗3.对症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十单元消毒与隔离细目一:消毒要点:1 •消毒的概念2.消毒的目的3.消毒的种类4.消毒方法5.消毒方法的监测细目二:隔离要点:1.隔离的概念2.隔离的种类3.隔离的期限细H三:医院感染的预防要点:1.医院感染的概念2.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支气管炎要点:(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二)慢性支气管炎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分型和分期3.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日二: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一)阻塞性肺气肿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X线检杳及诊断3.治疗原则(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三:支气管哮喘要点: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危重哮喘的处理细目四:肺炎要点:1.病因2.临床表现3.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 .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五:肺结核要点:1•病原学2.发病机制、病理3.临床类型4.临床表现5.实验室及其他检杳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及大咯血的紧急处理细目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1.病因、病理和分类2.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杏及其他检杏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力衰竭要点:(一)概述1.病因2.临床类型及心功能分级(二)慢性心力衰竭1 •临床表现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三)急性心力衰竭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衣现3.治疗细目二:常见心律失常要点:(一)过早搏动1.病因2.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检杳3.治疗(二)阵发性心动过速1•房性心动过速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及治疗2.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病因、临床农现、心电图检杳及治疗3.室性心动过速: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及治疗(三)心房扑动与颤动1.病因2.临床衣现3.心电图检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