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目的:总结鼻前庭囊肿治疗中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6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经唇龈沟切口入路切除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3例。

分析两组术中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6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法可有效提高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在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揭盖法;鼻前庭囊肿;治疗效果鼻前庭囊肿为耳鼻喉科良性肿瘤性疾病,虽然本病早期临床常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是随着囊肿的逐渐生长,常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感,严重者可导致上颌骨出现骨质损害,不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同时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

手术治疗为公认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3-4]。

虽然传统手术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其对患者的损伤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常可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将鼻内镜下揭盖法作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66例于2014年3月-2015年1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入选接受观察者均需符合本研究的入选及排除标准。

患者入组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3~62岁,平均(46.61±5.22)岁;囊肿直径0.9~3.3 cm,平均(2.12±0.21)cm;病程1~5年,平均(3.06±1.36)年;左侧者22例,右侧者11例。

鼻内镜下行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15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行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15例临床分析

11一 般 资 料 . 本 组 1 患 者 中 , 2例 , 1 5例 男 女 3例 ; 龄 2 ~ 5岁 ; 年 55 病
程 1 月~ 个 5年 ; 侧 9例 , 侧 6例 , 右 左 皆为 单侧 扩 张进 入 唇龈 沟 者 向外 波及 面 部 软组 织 , 引 发 鼻 会 前 庭 变 宽 . 唇 肿 大 膨 胀 。 底 向上 抬 高 , 和 1 肿 胀 变 上 鼻 鼻 3腔 形 。 鼻 甲的上抬 或 内移 可 引起 鼻塞 四 鼻 前 庭囊 肿标 准 的手 下 。
致 分 泌物 潴 留而引 起 的网 有些 专 家认 为 , 泪 管 系统 的发 育 。 鼻 异常 在 鼻前 庭囊 肿 的发 生 机制 中可 能 起 主要 作用 。 大部 分 鼻 前庭 囊肿 在 鼻翼 的 软组 织 的下 部 , 现为 球 形肿 块 。如 果 囊 表
肿进 一 步 向前发 展 或者 进 入梨 状 孔 中 ,势 必 引起 面部 畸 形 。
3 讨 论
鼻 前 庭 囊 肿 为 鼻科 常 见病 ,多 发 于 3 ~ 0岁 ,女 性 多 05
全 剥离 囊肿 『 鼻 内镜 下施 行揭 盖 术 可在 清 晰术 野下 进 行 , 1 ] 。 能 最大 限度清除囊壁 , 防止残余 囊壁 闭合而复发 。我科 于 2 0 年 04
2月 ~ 0 9年 1月 采 用 鼻 内镜 经 鼻 前 庭 进 路 行 揭 盖 术 治 疗 20 1 5例鼻 前庭 囊 肿患 者 , 得 了较 满意 的临床 疗效 。现 报道 如 取
所有 患者 均 住 院手术 。患者 取 仰 卧位 , 毒铺 巾后采 用 消
相对 复杂 , 伤较 大 , 间较 长 。 后 面部 麻 木 、 胀 , 食不 损 时 术 肿 进 便 , 别是 已经 感 染 的囊 肿 , 用 传 统 方 法 时 很难 彻 底 将 囊 特 运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

方法:在鼻内镜下辅以鼻窦切割吸引器,对23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

结果:23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全部病例均治愈,无一例出现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鼻内镜下辅以鼻窦切割吸引器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精确、时间短、创伤小、愈合快等微创手术优点,值得推广。

标签:鼻前庭囊肿;揭盖;鼻内镜;鼻窦切割吸引器鼻前庭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好发于30—50岁女性,其传统治疗方法为经唇龈沟进路行囊肿剥离摘除[1]。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手术观念的普及,鼻腔微创手术已成为鼻部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和必然趋势。

鼻前庭囊肿壁由含弹性纤维和网状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囊壁内膜表皮细胞多为纤毛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与鼻腔黏膜相似[1、2、4]。

这为经鼻腔进路切除鼻前庭囊肿顶壁、保留囊肿其他各壁、使囊腔与鼻腔融合为一体的“揭盖术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经鼻腔行“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治疗方法亦多见报道,并在临床上得到肯定。

我科于2010—2013年收治23例鼻前庭囊肿病例,在鼻内镜下通过鼻窦切割吸引器行“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3名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1例,均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右侧12例(男性O例,女性12例),年龄最低36岁(男性36岁,女性42岁),最高58岁,男性4l岁,女性58岁),平均年龄38.1岁(男性38.5岁,女性38.1岁)。

主要症状为一侧鼻前庭部或鼻翼附着处隆起、一侧鼻腔通气不畅,部分患者伴有同侧鼻前庭部及上唇胀痛。

6例患者有局部感染病史,表现为局部明显隆起,疼痛加重,经抗炎治疗炎症完全控制后手术。

专科检查一侧鼻前庭、鼻翼附着处隆起,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前鼻镜检查见鼻前庭、鼻腔前端底、外侧壁隆起,表面光滑,触软而有弹性,鼻前庭、鼻腔前端变窄;隆起处穿刺可抽出黄色或棕色黏液性或浆液性液体,合并感染时则抽出脓性液。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60例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60例临床观察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选取入院治疗的60例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病程均在2个月至6年之间,其中右侧囊肿的患者有35例,左侧囊肿的患者有25例。患者的囊肿直径范围最大的有3.6cm,最小的有1cm。根据实际患者并发症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显示有7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问题,感染并发炎症经过治疗后出院。鼻翼囊肿主要临床表现为向下囊肿,囊肿性包块大,但无强烈的压迫疼痛感。其中有5例采用穿刺方式抽出黄色囊肿液体,13例采用X光射线检查的方式,发现成梨状孔,底部有低密度阴影,周围无骨质破坏的状态,边缘状态清晰可以观察到。
3பைடு நூலகம்论分析
患者鼻前庭囊肿现象时常见的病症,多发于30岁至50岁的患者,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较多。分析实际发病原因,主要可能是在胚胎期球状体与上颌融合部出现的残留细胞引起的问题。分析鼻前囊肿细胞存在的粘膜管堵塞情况,分析造成分泌物治疗的原因。鼻泪管系统受发育的影响,往往存在鼻前庭囊肿的问题,这可能是造成发病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的鼻前庭囊肿往往存在鼻翼下方,在软组织下部。根据囊肿实际的发展情况,从梨孔进入,对肿块下的唇龈沟外软组织进行处理,对可能发生严重鼻前庭膨胀的问题进行规整。下鼻甲的上台或内衬容易造成鼻塞性问题。根据患者鼻前庭囊肿水平,合理的分析实际手术标准方法,按照实际唇龈沟切口位置,逐步剥离囊肿,彻底切除囊肿壁。按照实际可见性的处理方式和原则,根据实际并发部位,准确的分析实际暴露位置,对切口较远位置的囊肿进行手术操作处理,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可能对患者的鼻翼造成一定的损伤。手术过程中需要引流,操作困难,容易走阿城感染问题,甚至造成鼻瘘。为了有效改善患者实际的唇龈沟进路缺点问题,根据患者鼻内镜下揭盖手术处理方式,对患者的鼻前庭进路进行合理的治疗,改善患者鼻囊肿窗状皮肤的有效吻合性,配合实际组织进行术后的修复处理。减少囊肿,逐步保证囊肿的有效消失效果。根据囊壁实际的线维和血管组织结构,采用内网膜的皮肤进行修复化的处理,对皮肤上皮细胞的鼻内腔体粘膜进行分离,保证切除囊肿后的手术位置合理性,按照实际手术变化和程度,对鼻腔内的功能水平进行分析,防止患者术后鼻内的异常产生。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庭 皮 下 、 颌 牙 槽 突 骨 表 面上 的一 种 良性 病 变 , 生 上 其 长 缓慢 , 早期 无症 状 , 并感 染 时疼 痛 加重 , 压 迫上 合 可 颌 骨形 成 骨 质 缺 损n 。传 统 以唇 龈 沟 进 路 囊 肿 摘 除 ] 术 为 主 , 因术 中囊 壁切 除 不彻 底 而易 致术 后 复 发及 但 牙 龈瘘 形成 。2 0 0 9年 3月 ~ 2 1 0 0年 7月 采用 鼻 内镜
【 键 词】 鼻 内镜 ;鼻 前庭 囊肿 ;揭 盖 术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R 7 9 6 3 . 2 【 献 标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I I1 . 9 9 ji n 1 7 —5 1 2 1 . 7 0 7 X) 0 3 6 /. s . 6 23 1 . 0 2 0 . 3 : s
Efe to n o e i g u d rn s le d s o y o r a me to a a e tb lr c s f c f u c v rn n e a a n o c p n te t n fn s lv si u a y t
S HE o y , Gu - ue TANG n - a Bi g hu
c s .M e h d 2 a in swi a a e tb l rc s r r a e y u c v rn n e a a n o c p . s l Al o yt t os 4 p t t t n s lv s i ua y twe e t e t d b n o e ig u d r n s le d s o y Re ut e h s l f
( h i t e p e Hop tl J C e g u, h n d 1 0 1 h n ) T eS x h P o l ’ s i h n d C e g u 6 0 5 ,C ia ao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结果30例病例均治愈,观察1年以上无明显并发症,无复发。

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精确、微创、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选择合适病例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关键词】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揭盖法鼻前庭囊肿为鼻科常见疾病,常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上颌骨牙槽突骨面之上软组织内的一种非牙源性囊性肿块,很少侵及骨质内。

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近年来临床上已经有许多对于鼻前庭囊肿的不同手术方式及其疗效的探讨。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自2006年~2012年采取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观察2006年3月~2012年3月本科收治的鼻前庭囊肿病例30例,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16~56岁,平均37.7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7例,右侧13例;病程1月~6年。

临床表现为鼻前庭底或鼻唇沟处渐增大肿物,其中2例继发感染曾伴有明显胀痛,3例伴有鼻塞,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X线或CT检查证实无骨质破坏及上列牙疾患,部分患者辅以彩超或术前诊断性穿刺协助诊断。

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后均经病理报告证实为鼻前庭囊肿。

1. 2 手术方法患者术前常规剪鼻毛,取仰卧头高15°~30°体位,全程采用Wolf 30°鼻内镜下进行,以浸有1%的卡因的棉片置入患侧鼻腔前段行黏膜表面麻醉,再以2%利多卡因加适量0.1%肾上腺素混和液注射于患侧鼻前庭底部皮下及囊肿周围行局部浸润麻醉。

鼻内镜下辨清鼻前庭区囊肿范围,用尖刀于囊肿靠鼻腔外侧壁方向最隆起处刺入,见有囊液(或混脓液)溢出证实为囊腔后再顺鼻腔长轴纵行切开,吸净囊液,以鼻窦咬切钳咬除切口两侧皮肤及囊壁,咬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2021鼻前庭囊肿采用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的效果范文1

2021鼻前庭囊肿采用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的效果范文1

2021鼻前庭囊肿采用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的效果范文 鼻前庭囊肿是一种上颌牙槽突骨表面以及鼻前庭皮下等部位发生的良性肿物。

该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且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并随着肿物体积的增大,逐渐出现局部胀痛感。

对于合并感染症状的患者,其肿物生长速度会逐渐加快,疼痛感有所加剧。

研究对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7月收治的20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

其中,实验组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5.6±6.5)岁,平均病程(2.2±1.0)年。

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3±5.5)岁;平均病程(2.6±1.2)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微波治疗,具体方法:使用1%地卡因麻醉鼻黏膜表面,在患侧鼻行唇龈沟部位注入1%利多卡因加盐酸肾上腺素溶液,鼻前庭充分暴露,将囊液穿刺抽出,将电极插入鼻前庭和唇龈沟等部位,形成一种包围囊肿的状态,微波时间为5s,功率在10~20w之间,以皮肤局部变白为标准。

实验组采用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具体方法:术前修剪鼻毛,患者保持15°~30°的仰卧位,在Wolf30°鼻内镜下实施手术治疗;在患侧鼻腔前段置入1%利卡因浸湿的棉片,后加入适量的0.1%肾上腺素和2%利多卡因,以实现鼻前庭底部和周围囊肿的充分浸润麻醉。

通过鼻内镜对鼻前庭囊肿范围进行准确判断,在囊肿靠近鼻腔外侧部位刺入尖刀,出现囊液后,纵向切开鼻腔长轴,将囊液吸净,通过鼻窦咬切钳将切口两侧皮肤及囊壁咬除,并进行病理组织检查。

保证充分的咬切范围,以囊肿的最大直径为标准,从而保证鼻腔与鼻前庭之间相互连通。

利用XPS2000耳鼻咽喉综合动力系统,将鼻粘膜和鼻前庭边缘相互粘合,并利用带角度的电动切割钻将其修平。

鼻内镜下动力系统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观察

鼻内镜下动力系统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观察

为200~400ml,在临床上通常只使用300~350ml,差异不大。

还有就是在蒂的转移上该术式报道需移植术后2~3周再断蒂,较为麻烦,本次二期即行转移(必须在扩张的供瓣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如一侧面部无瘢痕,就行岛状皮瓣转移,蒂部稍带些筋膜组织,面部采用面部除皱切口,沿耳屏前切开皮肤,分离隧道,将岛状皮瓣转移,用6-0可吸收线美容缝合,如仅有少量线形瘢痕,也可切除瘢痕,打皮下隧道,缝合。

若一侧面部有瘢痕,则选轴型皮瓣转移,切除瘢痕与转移的轴型皮瓣相当(选择接诊的患者多为带口罩受伤,故常见患者侧面部烧伤瘢痕宽度不是太宽,通常2~3cm),同时还要考虑额部剩余皮瓣能够拉拢缝合,术后弹力套加压包扎,术毕。

该方法使手术由三期缩短为两期,原先术者使用三期主要是考虑皮瓣血运问题,颞浅动静脉皮瓣经扩张器扩张通过透光试验即可清楚看清血管走向再辅以多普勒血管探测可准确定位血管走行方向,只要扩张时间足够长,手术操作精准、轻柔,皮瓣蒂即不会受损。

另外还有就是一期手术埋置扩张器时尽量将扩张器向后埋置,这样扩张时因重力作用扩张器会向前移动。

切口不要过大,以能置入切口最小为佳,以保证扩张器不外露。

采用可吸收线美容缝合,切口用免缝胶布粘贴,术后切口瘢痕小,痕迹轻,值得推广。

应用范围和局限性:这种双蒂皮瓣转移后会有毛发生长,以男性患者最为适合,如应用于女性则必须进行激光脱毛治疗。

另外就是患者颌面部瘢痕应小于6~8cm宽度,尤其是面部瘢痕在侧面部较为合适,在前面部不适合此术式。

[参考文献][1]张海华,刘民,李辉,等.局部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3):1707-1708.[2]叶祥柏,石志远,陈娟,等.改良“双风筝”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6,22(1):32-34. [3]Dufourmentel L.Definition and fate of free grafts[J].Mem Acad Chir(Paris),1950,76(12-13):409-411.[4]陈红波,田佳,李峰永,等.预扩张额部轴型皮瓣在修复面颈部大面积良性病变切除后创面[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30(11):659-660.[5]Aveta A,Brunetti B,Tenna S,et al.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perforator flap:anatomic study of number and reliability of distal branches of the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ree cases [J].Microsurgery,2017,37(8):924-929.[6]Fatma B,Alper V,Mehmet B.The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island flap:an option for moustache reconstraction[J].J Craniofac Surg,2019,30(5):e404-e406.[7]张振光,王星,李辉,等.扩张后颞浅动脉双蒂皮瓣矫正小口畸形及胡须再造术9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8,27(2):43-44.[8]Datubo-Brown DD,Khalid KN,Levick PL.Tissue–expanded visor flapin burn surgery [J].Ann Plast Surg,1994,32(2):205-208.[9]闵沛如,章一新.颞浅双蒂预扩张头皮瓣在严重烧伤后下面部轮廓重建中的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19,15(1):20-24.[收稿日期]2020-08-02本文引用格式:张永生,李鹏飞,华英,等.携带双侧颞浅动静脉的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 [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5):19-21.•论 著•鼻内镜下动力系统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观察江晓东,舒继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安徽 蚌埠 233000)[摘要]目的:研究鼻内镜下动力系统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Nasal vestibular cyst,NVC)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34例耳鼻喉科的鼻前庭囊肿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2个月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并观察术后康复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2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60.7±4.6)分、(46.6±4.29)分,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术后2个月时SAS、SDS评分分别为(49.4±2.1)分、(42.91±3.52)分,与术后2周时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患者术后1周伤口基本愈合,术后2周见囊腔凹陷变浅,术后2个月隆起消失,囊壁与鼻腔基本相平,术后1年预后良好,均无复发,无术后并发症。

结论采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疗效好,对患者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临床价值
鼻前庭囊肿为面裂囊肿的一种,是鼻科常见病。

目前鼻前庭囊肿病因有两种学说:腺体潴留学说和面裂学说,前者指鼻腔底黏膜腺腺管发生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潴留而形成囊肿;后者指胚胎时期,上颌突、内侧鼻突的球突及外侧鼻突等各面突接合处因发育形成裂隙,裂隙内有胚性上皮残留,发展后形成面裂囊肿[1]。

鼻前庭囊肿发生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生长缓慢,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待囊肿长大后,一侧鼻翼附着处、鼻前庭内或梨状孔的前外方等处隆起,患者自觉同侧鼻腔呼吸受阻,鼻内或上唇发胀,伴感染者有患侧压痛[2]。

该病会损伤鼻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治疗使用唇龈沟径路行手术切除,但术后患者痛苦感严重,作者采用揭盖术治疗本病,分析揭盖术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就诊于本院耳鼻喉科的鼻前庭囊肿患者34例,均符合鼻前庭囊肿临床特点,并由X线平片和CT检查确诊,排除牙源性囊肿等类似疾病。

其中男9例,女25例,年龄30~46岁,平均年龄(37.45±3.27)岁,病程1~8年;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6例,右侧18例,囊肿直径1.5~3.0 cm;感染后形成脓囊肿3例,二次手术1例。

1. 2 手术方法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患者取平卧位,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巾,行患侧鼻腔表面麻醉、鼻前庭局部侵润麻醉和患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0.1%肾上腺素和1%利多卡因),视患者病情抽出囊液缩小囊肿,在鼻内镜下用剥离器探查囊肿与鼻底和下鼻甲的关系,掌握囊肿位置、范围、大小等具体情况。

用尖刀切除鼻前庭囊肿顶盖,少许囊壁送病理检查,吸尽囊液,适度扩大切口范围,尽量保留鼻前庭皮肤,向外达鼻腔外侧壁,向内不超过鼻中隔,向前不损伤鼻前庭皮肤,向后达囊腔边缘,前后长度等于囊肿前后径,使囊腔充分开放,修整创缘,囊腔放置碘仿纱条填塞,术后2~4 d后取出。

术后定期清理鼻前庭术腔,抗炎治疗1周。

1. 3 观察指标采用SAS、SDS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周、2个月焦虑、抑郁情绪程度;随访患者术后恢复、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患者术后2周SAS、SDS评分分别为(60.7±4.6)分、(46.60±4.29)分,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42.91±3.52)义(P<0.05);术后2个月时随访SAS、SDS评分分别为(49.4±2.1)分、
分,与术后2周时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术后康复情况34例患者术后1周伤口基本愈合;术后2周见囊腔凹陷变浅;术后2个月隆起消失,囊壁与鼻腔基本相平;术后1年随访预后良好,均无复发,无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鼻前庭囊肿发病后产生肿胀、疼痛、鼻通气受阻等症状,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

囊肿的形成与潴留物或残留物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持鼻腔卫生,常见的鼻腔清洁方式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理或用清水直接清洗。

正常成人呼吸约28800余次/d,空气呼吸量15000 L,空气中的灰尘、病毒、细菌等有害物都会直接接触鼻腔,通过鼻腔过滤进入肺,可见鼻腔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鼻腔的卫生状况应引起高度关注[3,4]。

鼻前庭囊肿临床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李先辉等[5]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传统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较传统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轻,推荐作为鼻前庭囊肿治疗的首选治疗方式;岳显[6]通过不同手术方案在鼻前庭囊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研究得出结论: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不良反应及复发比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孙焕吉等[7]在两种鼻前庭囊肿手术疗效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与李先辉等[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疗效好,对患者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雪冰.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分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21(5):267-268.
[2] 秦秀,宋贵良,杨洪巍,等.鼻前庭囊肿的CT表现.中国中西医结合
影像学杂志,2014,12(3):301-302.
[3] 佘国跃,唐兵华.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西部医学,2012,24(7):1318-1319.
[4] 刘峰.鼻前庭囊肿临床治疗84例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12,41(7):834-835.
[5] 李先辉,陈崇喜.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传统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比较.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1):3578-3580.
[6] 岳显.不同手术方案在鼻前庭囊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安徽医药,2015,19(3):518-520.
[7] 孙焕吉,卢永田,罗兴谷,等.两种鼻前庭囊肿手术疗效比较. 山东医药,2014,54(32):74-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