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

合集下载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观察》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观察》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观察》一、引言鼻前庭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鼻前庭黏液腺管阻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鼻前庭区疼痛、肿胀等。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是一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疗效观察,对该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二、方法1. 病例选择本研究选取了近期在我院接受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的鼻前庭囊肿患者,共收集了XX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进行治疗。

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鼻内镜对囊肿进行精确观察,然后进行囊肿揭盖和引流,最后对创面进行适当的处理。

3. 疗效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包括囊肿大小、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指标。

同时,对手术前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1. 手术效果经过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后,XX例患者的鼻前庭囊肿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囊肿大小显著缩小,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 并发症情况在手术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及时处理后,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术后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3. 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可见囊肿大小明显缩小,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迹象。

四、讨论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该手术方法具有微创、无痛、恢复快等优点,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其次,通过鼻内镜的辅助,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囊肿情况,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最后,该手术方法能够有效地缩小囊肿大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该手术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于较大的囊肿,单纯采用揭盖术可能无法完全清除囊肿内的液体,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此外,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也需要引起医生的重视。

五、结论通过对XX例鼻前庭囊肿患者进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我们发现该手术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目的:总结鼻前庭囊肿治疗中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6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经唇龈沟切口入路切除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3例。

分析两组术中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6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法可有效提高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在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揭盖法;鼻前庭囊肿;治疗效果鼻前庭囊肿为耳鼻喉科良性肿瘤性疾病,虽然本病早期临床常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是随着囊肿的逐渐生长,常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感,严重者可导致上颌骨出现骨质损害,不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同时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

手术治疗为公认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3-4]。

虽然传统手术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其对患者的损伤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常可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将鼻内镜下揭盖法作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66例于2014年3月-2015年1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入选接受观察者均需符合本研究的入选及排除标准。

患者入组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3~62岁,平均(46.61±5.22)岁;囊肿直径0.9~3.3 cm,平均(2.12±0.21)cm;病程1~5年,平均(3.06±1.36)年;左侧者22例,右侧者11例。

鼻内镜下行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15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行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15例临床分析

11一 般 资 料 . 本 组 1 患 者 中 , 2例 , 1 5例 男 女 3例 ; 龄 2 ~ 5岁 ; 年 55 病
程 1 月~ 个 5年 ; 侧 9例 , 侧 6例 , 右 左 皆为 单侧 扩 张进 入 唇龈 沟 者 向外 波及 面 部 软组 织 , 引 发 鼻 会 前 庭 变 宽 . 唇 肿 大 膨 胀 。 底 向上 抬 高 , 和 1 肿 胀 变 上 鼻 鼻 3腔 形 。 鼻 甲的上抬 或 内移 可 引起 鼻塞 四 鼻 前 庭囊 肿标 准 的手 下 。
致 分 泌物 潴 留而引 起 的网 有些 专 家认 为 , 泪 管 系统 的发 育 。 鼻 异常 在 鼻前 庭囊 肿 的发 生 机制 中可 能 起 主要 作用 。 大部 分 鼻 前庭 囊肿 在 鼻翼 的 软组 织 的下 部 , 现为 球 形肿 块 。如 果 囊 表
肿进 一 步 向前发 展 或者 进 入梨 状 孔 中 ,势 必 引起 面部 畸 形 。
3 讨 论
鼻 前 庭 囊 肿 为 鼻科 常 见病 ,多 发 于 3 ~ 0岁 ,女 性 多 05
全 剥离 囊肿 『 鼻 内镜 下施 行揭 盖 术 可在 清 晰术 野下 进 行 , 1 ] 。 能 最大 限度清除囊壁 , 防止残余 囊壁 闭合而复发 。我科 于 2 0 年 04
2月 ~ 0 9年 1月 采 用 鼻 内镜 经 鼻 前 庭 进 路 行 揭 盖 术 治 疗 20 1 5例鼻 前庭 囊 肿患 者 , 得 了较 满意 的临床 疗效 。现 报道 如 取
所有 患者 均 住 院手术 。患者 取 仰 卧位 , 毒铺 巾后采 用 消
相对 复杂 , 伤较 大 , 间较 长 。 后 面部 麻 木 、 胀 , 食不 损 时 术 肿 进 便 , 别是 已经 感 染 的囊 肿 , 用 传 统 方 法 时 很难 彻 底 将 囊 特 运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

方法:在鼻内镜下辅以鼻窦切割吸引器,对23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

结果:23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全部病例均治愈,无一例出现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鼻内镜下辅以鼻窦切割吸引器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精确、时间短、创伤小、愈合快等微创手术优点,值得推广。

标签:鼻前庭囊肿;揭盖;鼻内镜;鼻窦切割吸引器鼻前庭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好发于30—50岁女性,其传统治疗方法为经唇龈沟进路行囊肿剥离摘除[1]。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手术观念的普及,鼻腔微创手术已成为鼻部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和必然趋势。

鼻前庭囊肿壁由含弹性纤维和网状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囊壁内膜表皮细胞多为纤毛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与鼻腔黏膜相似[1、2、4]。

这为经鼻腔进路切除鼻前庭囊肿顶壁、保留囊肿其他各壁、使囊腔与鼻腔融合为一体的“揭盖术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经鼻腔行“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治疗方法亦多见报道,并在临床上得到肯定。

我科于2010—2013年收治23例鼻前庭囊肿病例,在鼻内镜下通过鼻窦切割吸引器行“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3名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1例,均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右侧12例(男性O例,女性12例),年龄最低36岁(男性36岁,女性42岁),最高58岁,男性4l岁,女性58岁),平均年龄38.1岁(男性38.5岁,女性38.1岁)。

主要症状为一侧鼻前庭部或鼻翼附着处隆起、一侧鼻腔通气不畅,部分患者伴有同侧鼻前庭部及上唇胀痛。

6例患者有局部感染病史,表现为局部明显隆起,疼痛加重,经抗炎治疗炎症完全控制后手术。

专科检查一侧鼻前庭、鼻翼附着处隆起,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前鼻镜检查见鼻前庭、鼻腔前端底、外侧壁隆起,表面光滑,触软而有弹性,鼻前庭、鼻腔前端变窄;隆起处穿刺可抽出黄色或棕色黏液性或浆液性液体,合并感染时则抽出脓性液。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60例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60例临床观察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选取入院治疗的60例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病程均在2个月至6年之间,其中右侧囊肿的患者有35例,左侧囊肿的患者有25例。患者的囊肿直径范围最大的有3.6cm,最小的有1cm。根据实际患者并发症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显示有7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问题,感染并发炎症经过治疗后出院。鼻翼囊肿主要临床表现为向下囊肿,囊肿性包块大,但无强烈的压迫疼痛感。其中有5例采用穿刺方式抽出黄色囊肿液体,13例采用X光射线检查的方式,发现成梨状孔,底部有低密度阴影,周围无骨质破坏的状态,边缘状态清晰可以观察到。
3பைடு நூலகம்论分析
患者鼻前庭囊肿现象时常见的病症,多发于30岁至50岁的患者,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较多。分析实际发病原因,主要可能是在胚胎期球状体与上颌融合部出现的残留细胞引起的问题。分析鼻前囊肿细胞存在的粘膜管堵塞情况,分析造成分泌物治疗的原因。鼻泪管系统受发育的影响,往往存在鼻前庭囊肿的问题,这可能是造成发病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的鼻前庭囊肿往往存在鼻翼下方,在软组织下部。根据囊肿实际的发展情况,从梨孔进入,对肿块下的唇龈沟外软组织进行处理,对可能发生严重鼻前庭膨胀的问题进行规整。下鼻甲的上台或内衬容易造成鼻塞性问题。根据患者鼻前庭囊肿水平,合理的分析实际手术标准方法,按照实际唇龈沟切口位置,逐步剥离囊肿,彻底切除囊肿壁。按照实际可见性的处理方式和原则,根据实际并发部位,准确的分析实际暴露位置,对切口较远位置的囊肿进行手术操作处理,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可能对患者的鼻翼造成一定的损伤。手术过程中需要引流,操作困难,容易走阿城感染问题,甚至造成鼻瘘。为了有效改善患者实际的唇龈沟进路缺点问题,根据患者鼻内镜下揭盖手术处理方式,对患者的鼻前庭进路进行合理的治疗,改善患者鼻囊肿窗状皮肤的有效吻合性,配合实际组织进行术后的修复处理。减少囊肿,逐步保证囊肿的有效消失效果。根据囊壁实际的线维和血管组织结构,采用内网膜的皮肤进行修复化的处理,对皮肤上皮细胞的鼻内腔体粘膜进行分离,保证切除囊肿后的手术位置合理性,按照实际手术变化和程度,对鼻腔内的功能水平进行分析,防止患者术后鼻内的异常产生。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庭 皮 下 、 颌 牙 槽 突 骨 表 面上 的一 种 良性 病 变 , 生 上 其 长 缓慢 , 早期 无症 状 , 并感 染 时疼 痛 加重 , 压 迫上 合 可 颌 骨形 成 骨 质 缺 损n 。传 统 以唇 龈 沟 进 路 囊 肿 摘 除 ] 术 为 主 , 因术 中囊 壁切 除 不彻 底 而易 致术 后 复 发及 但 牙 龈瘘 形成 。2 0 0 9年 3月 ~ 2 1 0 0年 7月 采用 鼻 内镜
【 键 词】 鼻 内镜 ;鼻 前庭 囊肿 ;揭 盖 术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R 7 9 6 3 . 2 【 献 标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I I1 . 9 9 ji n 1 7 —5 1 2 1 . 7 0 7 X) 0 3 6 /. s . 6 23 1 . 0 2 0 . 3 : s
Efe to n o e i g u d rn s le d s o y o r a me to a a e tb lr c s f c f u c v rn n e a a n o c p n te t n fn s lv si u a y t
S HE o y , Gu - ue TANG n - a Bi g hu
c s .M e h d 2 a in swi a a e tb l rc s r r a e y u c v rn n e a a n o c p . s l Al o yt t os 4 p t t t n s lv s i ua y twe e t e t d b n o e ig u d r n s le d s o y Re ut e h s l f
( h i t e p e Hop tl J C e g u, h n d 1 0 1 h n ) T eS x h P o l ’ s i h n d C e g u 6 0 5 ,C ia ao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摘要:目的:研究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手术,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手术的实际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50例患有鼻前庭囊肿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25例,治疗组25例。

对照组中25例患者实行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处理切除的治疗,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方式的手术。

结果:对比分析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手术患者的实际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反应程度、切口感染率水平、出血量水平,结果显示唇龈沟进路的实际手术效果明显较优。

结论:鼻内镜下治疗手术中使用前庭囊肿揭盖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优于传统方式的唇龈沟进路治疗手术方式。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引言鼻前庭囊肿治疗是发生于鼻前庭下部,是位于上下和齿槽突出的一块囊肿性肿块。

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经典的手术治疗是经唇龈沟,进路行鼻前庭囊肿的切除手术治疗,根据鼻内镜下前庭囊肿揭盖手术的治疗情况,准确的分析鼻前囊肿上的适合治疗效果。

根据我院受治的5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合理的分析实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根据临床资料分析,选取入院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分布在28岁至70岁之间,其中左侧20例,右侧23例,双侧7例。

直径最大的为3.6cm,最小的为0.9cm。

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合并性感染问题。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出现鼻前庭隆起,较大的患者鼻唇沟逐步消失。

部分患者伴有前庭上唇的肿胀感受,咀嚼时较为严重。

患者鼻前庭或龈沟处可明显看到隆起,可触,实际质地较为柔软,富有良好的弹性效果,一般没有明显的触碰疼痛感。

部分患者在无菌状态下,可以进行穿刺治疗,可抽出透明或半透明的囊液。

囊肿穿刺后逐步吸收,缩小,但日后会再次隆起。

需要对患者实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CT扫描检测分析,排除齿源性囊肿的问题,对患者的实际鼻前庭囊肿进行准确的病理报告数据分析。

经鼻内镜鼻吸切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7例临床观察

经鼻内镜鼻吸切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7例临床观察

经鼻内镜鼻吸切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7例临床观察目的分析在鼻内镜下经鼻吸切器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讨论治疗该疾病的最佳治疗途径。

方法:对27例患者在鼻内镜下辅以鼻吸切器切除鼻前庭囊肿顶壁,使囊腔与鼻腔相融合。

结果27例患者随访12-18个月,无囊肿复发及发生并发症,均治愈。

结论在鼻内镜下使用鼻吸切器行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手术精确,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标签:鼻内镜;鼻吸切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best treatment method for nasal vestibular cysts by analyz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nasal vestibule cyst uncovery under nasal endoscope assisted by electricity cutterbar. Methods:Thirty-six patients with nasal vestibular cysts were subjected to uncover under nasal endoscope assisted by electricity cutterbar. Results:All the patients were cured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and not recurred after 12~18 moths of follow up. Conclusion:The uncovery method for nasal vestibular cysts by electricity cutterbar under nasal endoscope is a surgical precision,simple operation,more effective and less complications of surgery.【Key words】Nasal Endoscopy;electricity cutterbar;nasal vestibular cyst;uncovery method;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一个常见疾病,鼻前庭囊肿是发生在鼻前庭皮肤之下和上颌牙槽突骨表面上的囊性肿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
--------耳鼻咽喉科
鼻前庭囊肿
概 述
概念:系指位于鼻翼根部,梨状孔前方,上颌牙槽
突表面软组织内的单房性囊肿。
病理: 囊肿呈圆型或椭圆型,生长缓慢。囊肿体积
大可引起周围骨质的吸收,合并感染可为脓性。
临床表现与查体
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隆起庭底部、鼻翼根部隆起,可触及囊性肿
物,合并感染时疼痛加重。影像学提示梨状孔底
部低密度圆形或椭圆型阴影,边缘清楚,无上列 牙病变。
诊断与治疗
诊断: 病史、体征结合X线检 查(CT检查)可明确诊断。
鼻内镜术前检查
治疗方案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经唇龈沟切 口路径切除囊肿,近年来鼻内镜下 揭盖术亦取得良好的效果。
方法
• 患者表面麻醉后取卧位,鼻腔内囊肿周围 浸润麻醉。 • 鼻内镜下鼻内用尖刀于囊肿最隆处切开, 吸尽囊液,弯鼻剪剪除囊壁活检。 • 电动切割器扩大切口,向外可达鼻腔外侧 壁,向内可达鼻中隔,修整切缘,使囊腔 向鼻前庭充分开放。 • 填塞止血。
术中
优点
• 1、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传统方法30分钟--60分钟,本术式10分钟—20分钟) • 2、出血量少(传统方法20---100ml,本术 式5---10ml • 3、术后无鼻唇沟肿胀,上唇麻木,伤口疼 痛进食不便。 • 4、术后复发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术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