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术

合集下载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目的:总结鼻前庭囊肿治疗中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6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经唇龈沟切口入路切除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3例。

分析两组术中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6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法可有效提高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在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揭盖法;鼻前庭囊肿;治疗效果鼻前庭囊肿为耳鼻喉科良性肿瘤性疾病,虽然本病早期临床常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是随着囊肿的逐渐生长,常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感,严重者可导致上颌骨出现骨质损害,不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同时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

手术治疗为公认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3-4]。

虽然传统手术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其对患者的损伤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常可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将鼻内镜下揭盖法作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66例于2014年3月-2015年1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入选接受观察者均需符合本研究的入选及排除标准。

患者入组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3~62岁,平均(46.61±5.22)岁;囊肿直径0.9~3.3 cm,平均(2.12±0.21)cm;病程1~5年,平均(3.06±1.36)年;左侧者22例,右侧者11例。

鼻内镜下行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15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行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15例临床分析

11一 般 资 料 . 本 组 1 患 者 中 , 2例 , 1 5例 男 女 3例 ; 龄 2 ~ 5岁 ; 年 55 病
程 1 月~ 个 5年 ; 侧 9例 , 侧 6例 , 右 左 皆为 单侧 扩 张进 入 唇龈 沟 者 向外 波及 面 部 软组 织 , 引 发 鼻 会 前 庭 变 宽 . 唇 肿 大 膨 胀 。 底 向上 抬 高 , 和 1 肿 胀 变 上 鼻 鼻 3腔 形 。 鼻 甲的上抬 或 内移 可 引起 鼻塞 四 鼻 前 庭囊 肿标 准 的手 下 。
致 分 泌物 潴 留而引 起 的网 有些 专 家认 为 , 泪 管 系统 的发 育 。 鼻 异常 在 鼻前 庭囊 肿 的发 生 机制 中可 能 起 主要 作用 。 大部 分 鼻 前庭 囊肿 在 鼻翼 的 软组 织 的下 部 , 现为 球 形肿 块 。如 果 囊 表
肿进 一 步 向前发 展 或者 进 入梨 状 孔 中 ,势 必 引起 面部 畸 形 。
3 讨 论
鼻 前 庭 囊 肿 为 鼻科 常 见病 ,多 发 于 3 ~ 0岁 ,女 性 多 05
全 剥离 囊肿 『 鼻 内镜 下施 行揭 盖 术 可在 清 晰术 野下 进 行 , 1 ] 。 能 最大 限度清除囊壁 , 防止残余 囊壁 闭合而复发 。我科 于 2 0 年 04
2月 ~ 0 9年 1月 采 用 鼻 内镜 经 鼻 前 庭 进 路 行 揭 盖 术 治 疗 20 1 5例鼻 前庭 囊 肿患 者 , 得 了较 满意 的临床 疗效 。现 报道 如 取
所有 患者 均 住 院手术 。患者 取 仰 卧位 , 毒铺 巾后采 用 消
相对 复杂 , 伤较 大 , 间较 长 。 后 面部 麻 木 、 胀 , 食不 损 时 术 肿 进 便 , 别是 已经 感 染 的囊 肿 , 用 传 统 方 法 时 很难 彻 底 将 囊 特 运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庭 皮 下 、 颌 牙 槽 突 骨 表 面上 的一 种 良性 病 变 , 生 上 其 长 缓慢 , 早期 无症 状 , 并感 染 时疼 痛 加重 , 压 迫上 合 可 颌 骨形 成 骨 质 缺 损n 。传 统 以唇 龈 沟 进 路 囊 肿 摘 除 ] 术 为 主 , 因术 中囊 壁切 除 不彻 底 而易 致术 后 复 发及 但 牙 龈瘘 形成 。2 0 0 9年 3月 ~ 2 1 0 0年 7月 采用 鼻 内镜
【 键 词】 鼻 内镜 ;鼻 前庭 囊肿 ;揭 盖 术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R 7 9 6 3 . 2 【 献 标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I I1 . 9 9 ji n 1 7 —5 1 2 1 . 7 0 7 X) 0 3 6 /. s . 6 23 1 . 0 2 0 . 3 : s
Efe to n o e i g u d rn s le d s o y o r a me to a a e tb lr c s f c f u c v rn n e a a n o c p n te t n fn s lv si u a y t
S HE o y , Gu - ue TANG n - a Bi g hu
c s .M e h d 2 a in swi a a e tb l rc s r r a e y u c v rn n e a a n o c p . s l Al o yt t os 4 p t t t n s lv s i ua y twe e t e t d b n o e ig u d r n s le d s o y Re ut e h s l f
( h i t e p e Hop tl J C e g u, h n d 1 0 1 h n ) T eS x h P o l ’ s i h n d C e g u 6 0 5 ,C ia ao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摘要:目的:研究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手术,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手术的实际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50例患有鼻前庭囊肿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25例,治疗组25例。

对照组中25例患者实行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处理切除的治疗,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方式的手术。

结果:对比分析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手术患者的实际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反应程度、切口感染率水平、出血量水平,结果显示唇龈沟进路的实际手术效果明显较优。

结论:鼻内镜下治疗手术中使用前庭囊肿揭盖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优于传统方式的唇龈沟进路治疗手术方式。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引言鼻前庭囊肿治疗是发生于鼻前庭下部,是位于上下和齿槽突出的一块囊肿性肿块。

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经典的手术治疗是经唇龈沟,进路行鼻前庭囊肿的切除手术治疗,根据鼻内镜下前庭囊肿揭盖手术的治疗情况,准确的分析鼻前囊肿上的适合治疗效果。

根据我院受治的5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合理的分析实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根据临床资料分析,选取入院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分布在28岁至70岁之间,其中左侧20例,右侧23例,双侧7例。

直径最大的为3.6cm,最小的为0.9cm。

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合并性感染问题。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出现鼻前庭隆起,较大的患者鼻唇沟逐步消失。

部分患者伴有前庭上唇的肿胀感受,咀嚼时较为严重。

患者鼻前庭或龈沟处可明显看到隆起,可触,实际质地较为柔软,富有良好的弹性效果,一般没有明显的触碰疼痛感。

部分患者在无菌状态下,可以进行穿刺治疗,可抽出透明或半透明的囊液。

囊肿穿刺后逐步吸收,缩小,但日后会再次隆起。

需要对患者实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CT扫描检测分析,排除齿源性囊肿的问题,对患者的实际鼻前庭囊肿进行准确的病理报告数据分析。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6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6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在鼻前庭囊肿治疗中的优缺点,探讨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最佳途径。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鼻内镜下对所有患者进行揭盖法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 26例患者全部治愈,无手术并发症,随访 1年以上,未见复发者。

结论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操作精细简单,创缘整齐,视野清晰,出血损伤少,无复发,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鼻前庭囊肿;揭盖术;造袋术【中图分类号】R7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197-02鼻前庭囊肿是耳鼻喉常见病,治疗以手术为主,我院近年来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鼻前庭囊肿患者26例,男 10例,女 16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7.6岁,病史7天至8年。

临床表现: ①鼻前庭和鼻翼部隆起,严重时上唇也隆起; ②持续性鼻胀或鼻塞; ③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 ④术前 X线或 CT检查排除牙源性肿块;囊肿均为单侧,右侧15例,左侧11例。

囊肿直径0.8 cm-3.1cm。

局麻手术19例,全麻手术7例。

1.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按鼻部手术常规消毒包头铺巾,1%丁卡因含少许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术腔粘膜,并收缩鼻腔粘膜,局麻患者用1%利多卡因 10 ml含0.1%肾上腺素2滴做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在鼻前庭及囊肿周围局部浸润麻醉。

对不能耐受局麻手术,对手术有害怕恐惧心理患者采用全麻,全麻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在鼻内镜下窥清鼻前庭囊肿的范围,需辩清楚鼻前庭囊肿在鼻腔外侧壁的范围及大小,用剥离器探查囊肿与下鼻甲的关系,用钩突刀在鼻前庭囊肿鼻腔外侧壁最隆起处由后往前纵型切开囊肿,吸引囊液,并送细菌培养,用鼻窦咬切钳沿纵型切口钳除囊肿在鼻腔外侧壁的组织,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咬除的范围需足够大,开口的范围直径一般是囊肿的最大直径,即尽可能切除囊肿的半个球面,用鼻窦切割钻修平切口粘膜,在剪除清理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鼻前庭皮肤,术腔无需缝合。

鼻前庭囊肿两种术式的临床分析

鼻前庭囊肿两种术式的临床分析

鼻前庭囊肿两种术式的临床分析施芳【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019)003【总页数】2页(P273-274)【关键词】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唇龈沟径路;治疗【作者】施芳【作者单位】安福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西吉安343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1鼻前庭囊肿是指发生在鼻前庭底部皮下梨状孔前外侧,上颌骨牙槽突组织内的非牙源性囊性肿块,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经唇龈沟切口径路切除囊肿[1],近年来鼻内镜下揭盖术[2]亦取得良好的疗效。

我科自2008年3月~2012年5月收治鼻前庭囊肿38例,其中20例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18例行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并将两种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 12例,女 26例;年龄 23~58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1~12年;其中左侧25例,右侧 11例,双侧 2例;囊肿直径0.8~3.5 cm;3例合并感染,形成脓囊肿。

均无手术史。

所有病例CT扫描检查示肿物与牙齿无关联,26例有局部骨质吸收。

术后病理报告示鼻前庭囊肿。

1.2 手术方法1.2.1 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患者取卧位,消毒铺巾后用2%利多卡因加少许0.1%肾上腺素于患侧唇龈沟向囊肿方向行囊肿周围浸润麻醉,于靠近上唇系带的囊肿一侧,作一横切口,朝梨状孔方向分离软组织,暴露囊肿并完整切除。

冲洗术腔后缝合唇龈切口,患侧鼻前庭凡士林纱条填塞,2 d后分次取出。

患侧鼻前庭外侧予四头绷带加压包扎,面部肿胀减轻后解除,5 d后拆线。

1.2.2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患者取半坐卧位,消毒铺巾,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鼻腔前部黏膜,2%利多卡因加少许0.1%肾上腺素行囊肿周围浸润麻醉。

在鼻内镜下用电刀于囊肿最隆起处切开,吸净囊液后用弯鼻剪剪除囊肿顶壁,送病理检查,再用电动切割器扩大切口,向外可达鼻腔外侧壁,向前向后可达囊肿前后壁,向内不超过鼻中隔,修整创缘,使囊腔向鼻前庭充分开放,碘仿纱条填塞,2 d后分次取出。

鼻前庭囊肿切除的两种不同术式及疗效比较

鼻前庭囊肿切除的两种不同术式及疗效比较

【 关键词 】 鼻前庭囊肿 ; 揭 盖术 ; 唇龈 沟进路
鼻前庭囊肿( aa vsb l yt 主要位 于鼻 前庭底 部皮肤 nsl et u rcs) i a
下, 梨状孔之前外方 , 上颌骨牙槽突浅 面的软组织 内 , 以手 术治疗 为主 , 传统 的治疗方法 为经 唇龈沟进路行手术切除 。笔者 所在科 20 0 6~2 1 4月采用鼻 内镜 鼻前庭囊 肿揭 盖术及 经唇龈 沟进 00年
对 20 ~ 00年笔者所在科 4 例鼻前庭 囊肿 手术患者进行 回 06 2 1 7
鼻前庭 囊肿揭盖术后无复发 、 感染 , 手术 时间、 出
顾性 分析 , 中 1 行唇龈沟鼻前庭 囊肿切 除术,2例行鼻前庭 囊肿揭盖术 。结果 其 5例 3
鼻前庭 囊肿 揭盖术具 有手术 时间短 、 术损 伤 小、 手 术后 恢复快 、 患者 痛苦轻 、 复
鼻 前 庭 囊肿 切 除 的 两种 不 同术 式 及 疗 效 比较
杜 经纬 李红光 彭涛
南充市 中心 医院( 南充 6 7 0 ) 四川 3 0 0
【 摘要 】 目的 比较两种治疗鼻前庭 囊肿 的术式及 疗效。方 法
血量 、 术后 患者反 应明显优 于唇龈沟进路手术 。结论
发 率低等优点 , 鼻前 庭囊肿的治疗 中可予首选 。 在
部胀痛感 , 合并感染 时疼痛加 重 , 囊肿生 长迅速 。传统 的治疗 方
法为经唇龈沟进路行手术切除 … , 手术视野宽 , 易暴露囊肿 , 因 但
术 中囊肿难 以分离 , 囊壁切除不彻底 , 术后引流差 , 易致术后 窗 口
感染 、 复发 、 牙龈瘘形成 。且 切 口离 囊肿稍 远 , 手术操 作复 杂 、 损
镜下 电动切割揭盖术治疗鼻前 庭囊 肿 , 因其 操作 较复杂且 囊 肿大小不一 , 笔者更 倾向于在额镜或鼻内镜下手术。与经唇 龈沟 进路手术相 比, 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 肿有如下 优点 : 1 医生 : () 操 作简单 , 可一人操作 , 口小 , 切 手术部位精确 , 手术 时间大大缩短 ,

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36例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36例分析

鼻 内镜 下揭 盖 术治 疗 鼻前 庭 囊 肿 3 分 析 6例
李智 唐 国武 资阳市雁江 区人 民 医院( 四川 资 阳 6 10 ) 4 3 0
【 摘要 】 目的 探讨鼻 内镜下 , 经鼻前庭揭盖术治疗鼻前庭 囊肿的 临床效果。方 法 在鼻 内 下对 3 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 盖 镜 6
12 手 术 方法 . 按 鼻 腔 局 部 麻 醉 手 术 进 行 术 前 准 备 , 者 取 平 患
鼻前庭囊肿 的发生机 制尚有争论 , 一般 以腺体 潴 留学说 , 面
裂学说为主。治疗方法 目前公认以手术切 除为主, 传统的手术方
式是经唇 龈沟切 口进路 手术及鼻侧 切开手术 。这 两种术式 虽然 暴露充分 , 术野开 阔 , 术操 作方便 , 传统 手术 术后 局部 反应 手 但 重, 并发症多。结合 临床认为鼻 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是 治疗鼻前庭囊肿 的有效方法 , 具有 临床推广价值 。
参 考 文 献
卧位 , % 丁 卡 因棉 片 表 面 麻 醉 囊 肿 周 围 后 , % 利 多 卡 因加 1 1 01 . %肾上腺素少许作患侧 眶下神经 阻滞麻 醉 , 鼻前 庭及唇 下囊 肿周围局 部浸润麻醉 。术 中用钩突刀在囊 肿近 中隔侧 沿囊 肿膨 隆边界 由后向前弧形切 开 , 吸引囊液 , 者用弯剪顺 囊肿膨 隆边 术
中外 医学 研 究
21 0 0年 8月 第 8卷
第1 6期
C I E EA DF R I N M DC LR S A C H N S N O E G E IA E E R H

鲁 突 岔
誊。 _ 。 l 弦 l 。l
。 ≯ ≯≯ ≥ ≯ 。≯ 曩 叠 薯 ≯ 曩 曩 孽 量 ≯ 0 曩 露誊 薯 ≯ ≯ ≯一 重 ≯ 曩 参 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术郑鹏凌;龚晓华;卢俊;彭俊;耿少筠;帅晋婧;陈永剑【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在鼻前庭囊肿治疗中的可行性、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进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观察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随访及治疗效果等.结果 3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鼻前庭囊肿完整切除,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无上唇麻木肿胀,随访6 ~ 24个月无复发、无前鼻孔狭窄等.结论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术临床疗效确切,无复发,操作简便,创伤轻微,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24)003【总页数】3页(P270-272)【关键词】鼻内镜;鼻前庭囊肿;切除术【作者】郑鹏凌;龚晓华;卢俊;彭俊;耿少筠;帅晋婧;陈永剑【作者单位】永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永州425000;永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永州425000;永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永州425000;永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永州425000;永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永州425000;永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永州425000;永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永州4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9鼻前庭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经典的治疗方法有经上唇龈沟切开鼻前庭囊肿摘除术、经鼻径路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造袋术、经鼻内镜等离子消融等多种手术方法,各种手术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如何改进手术方式,最大可能提高治愈率、减少鼻前庭囊肿复发率、减轻患者痛苦、更加有利于临床推广,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并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均表现为鼻前庭肿物。

左侧27例,伴有鼻塞20例;右侧9例,伴有鼻塞6例。

已经排除手术禁忌证及复发病例。

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最少18岁,最大72岁,平均45.5岁,病史 3个月至 10年,囊肿直径最大3.0 cm,最小1.3 cm。

1.2 治疗方法仰卧位,局部麻醉,予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麻醉手术侧鼻腔黏膜,再予利多卡因分别于同侧眶下孔、鼻前庭、唇龈沟作阻滞浸润麻醉。

0度鼻内镜于鼻前庭处定位囊肿,于最隆起处做一切口,切开黏膜及皮肤,尽量不切破囊肿壁,于黏膜下与囊肿壁之间分离四周,尽可能多分离,至囊肿破裂,吸出囊液,鼻中隔剥离子抵住囊壁与上颌骨前后左右分离,尽量分离,予鼻息肉钳完整或者分次取出所有囊壁。

检查手术腔确认无灰白色囊肿壁残留,清除干净,对合鼻前庭黏膜和皮肤(图1),小段凡士林纱条填塞于鼻前庭。

手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2 d后取出鼻腔填塞物。

图1 切除囊肿后鼻前庭黏膜和皮肤2 结果手术时间9~21 min,平均13.6 min,出血量为皮肤黏膜的少量渗血,参照手术时间,大致为1 ml/min,依据时间记录平均 13.6 ml,所有病例术后无面部麻木肿胀(图2)、无感染、切口愈合时间均在7 d内,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复发、无前鼻孔狭窄。

术后1周复查情况见图3。

图2 术后第2天无面部麻木肿胀图3 术后1周复查3 讨论鼻前庭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特别是东方人种多见,最早由Kanal于1882年报道,是发生于鼻前庭底部皮下,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一种非牙源性囊肿,发病年龄以30~50岁为多,左侧发病及女性多见,双侧发病少于10%[1]。

鼻前庭囊肿一般呈圆形,上颌骨壁由于受压吸收,前缘形成圆形光滑凹陷。

囊肿壁由结缔组织构成,有一定韧性,其中含有弹性纤维和许多网状血管,囊肿内膜覆有柱状、立方形或鳞状等多种类型的表皮细胞,在表皮细胞内可见很多杯状细胞[2]。

鼻前庭囊肿于鼻前庭可触及柔软而有弹性、有波动感、可移动的无痛性半球形囊性包块,如有感染则可有压痛。

X线平片可见梨状孔底部有一浅淡均匀的局限性阴影,无骨质及上列牙的病变。

CT检查可见梨状孔底部局限性类圆形软组织影。

诊断性穿刺经常导致囊肿壁粘连,由于依据病史、体征及X片、CT诊断较易,一般不常规进行诊断性穿刺[2]。

对于囊肿直径比较小的患者,如无主观不适感及外观改变者,建议定期随诊,还有部分高龄、无手术意愿的也可以经鼻前庭穿刺暂时缓解。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经上唇龈沟切口鼻前庭囊肿切除术。

切口离囊肿远而需要扩大手术切口、离断部分肌肉,出血较多,手术操作复杂;同时由于过分牵拉,手术后放置引流条、加压包扎等导致面部肿胀、局部麻木感和短时间进食不便,同时有口腔细菌感染手术腔的可能[3]。

为了克服经唇龈沟径路手术的诸多缺点,人们改进了手术方式,采用经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造袋术[4],在揭盖术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改良,应用了吸切器、射频止血技术、等离子消融等,均方便了患者[5-6]。

鼻内镜下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有巨大的优点,由于没有完整切除,对患者及手术医师本人的心理都是一个挑战,能够完整切除应该更好[7]。

由于囊肿内膜除覆有柱状、立方形或鳞状等表皮细胞外,在表皮细胞间还有很多杯状细胞,囊壁残余多分泌物自然就多,临床观察发现部分病例有囊液流出,而且鼻前庭愈合时间过长,达2个月之久,还是瘢痕性愈合[8]。

少数复发则在于揭盖不够,由大囊肿演变为小囊肿再增大复发,但是揭盖标准难掌握,如果过大则创伤过大,愈合时间过长甚至出现前鼻孔狭窄[9]。

笔者根据鼻前庭囊肿的特点选择手术的方式方法,对发生于鼻前庭底部皮下,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一种非牙源性囊肿,选择经鼻切除。

囊肿壁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弹性纤维和许多网状血管,有较大的韧性为完整切除提供了方便。

杨欣等经鼻内镜行鼻前庭囊肿剜除术,由于用刮匙搔刮,导致出血多,手术后反应重[10]。

我们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发现完整切除没有难度,手术时间、创伤、出血量均非常轻微。

切除的关键在于首先切口由鼻前庭外侧至内侧,与皮肤黏膜交界成一个角度,外侧起于下鼻甲前上端,内侧为囊肿前端,尽量不要切穿囊壁;先分离切口后的囊壁与组织,再以剥离子分离切口前端,尽可能多分离至囊壁破裂囊液流出;其次吸干净囊液以后发现囊壁塌陷,大部分已经与周围组织分离,接着再分离囊壁与上颌骨,由于囊壁韧性较大,一般不易破裂,以剥离子抵着上颌骨上下左右滑动就可以分离开,无需用刮匙搔刮以增加对面部组织创伤;再清理干净手术野,以黏膜钳夹住囊壁大部分,此时一定要确认没有钳夹住鼻前庭皮肤和鼻底黏膜,完整取出囊壁;鼻内镜下检查手术野,囊壁呈灰白色与周围组织非常容易分辨,27例一次性完整清除,9例有少许囊壁残留以30°黏膜钳清除干净,确认无囊壁残留。

切除囊肿后复位鼻前庭皮肤及鼻底黏膜,小段凡士林纱条填塞于鼻前庭就可以,无需加压包扎及放置引流条,手术后2 d拔除凡士林纱条。

鼻内镜下切除鼻前庭囊肿手术时间短,出血微量,其更大的优点在于囊壁完整切除,手术后没有囊液流出,没有复发的风险,其切口愈合快,均在7 d内可以达到一期愈合,而且是原位结构愈合;同时手术创伤少,没有传统经唇龈沟切口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所导致的手术后面部及上唇麻木、牙齿不适、感染;无需特殊设备及器械的投入。

我们认为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el-Din K,el-Hamd AA.Nasolabial cyst:a report of eight cas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J laryngolOtol,1999,113(8):747-749.[2]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3.Tian YQ.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M].8th ed.Beijing:People's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15:93.[3]汤建芬,耿曼英,张慧.鼻前庭囊肿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8):570-571.Tang JF,Geng MY,Zhangparing two surgical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nasal vestibular cyst [J].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2014,28(8):570-571.[4] Su CY,Chien CY,Hwang CF.A new transnasal approach to endoscopic marsupialization of the nasolabial cyst[J].Laryngoscope,1999,109(7 Pt1):1116-1118.[5]冀庆军,单亚萍,李大鹏.鼻内镜下两种手术方案在治疗鼻前庭囊肿中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6,22(6):487-490.JiQJ,Shan YP,Li 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wo endoscopic surgicalmethods for nasal vestibule cyst[J].Chinese Journal ofOtorhinolaryngology-Skull Base Surgery,2016,22(6):487-490.[6]熊华,鲁杰,邹坚定.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3):181.Xiong H,Lu J,Zou JD.Endoscopic electric incision for nasal vestibular cyst[J].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and Otolaryngology,2009,9(3):181.[7]李福军,杨蓓蓓,王海军.鼻前庭囊肿发生机制的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2):82-83.Li FJ,Yang BB,Wang HJ.Nasal vestibular cyst:a report of forty two cases and investigation of its pathogenesis[J].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2007,21(2):82-83.[8]李建红,陈湘中,皮雷鸣.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31例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18(3):206-207.Li JH,Chen XZ,PiLM.Clinical analysis of uncovering surgery for nasal vestibular cyst in 31 cases[J].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Skull Base Surgery,2012,18(3):206-207.[9]李德宏,胡丽.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152例报告[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4,10(1):62.Li DH,Hu L.Report of uncovering surgeryfor nasal vestibular cyst in 152 cases[J].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Skull Base Surgery,2004,10(1):62.[10]杨欣荣,毛庆杰.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剜除术[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19(9):480.Yang XR,Mao QJ.Endoscopic enucleation of nasal vestibule cyst[J].Chinese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2013,19(9):4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