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目的:总结鼻前庭囊肿治疗中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6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经唇龈沟切口入路切除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3例。
分析两组术中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6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法可有效提高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在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揭盖法;鼻前庭囊肿;治疗效果鼻前庭囊肿为耳鼻喉科良性肿瘤性疾病,虽然本病早期临床常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是随着囊肿的逐渐生长,常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感,严重者可导致上颌骨出现骨质损害,不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同时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
手术治疗为公认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3-4]。
虽然传统手术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其对患者的损伤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常可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将鼻内镜下揭盖法作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66例于2014年3月-2015年1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入选接受观察者均需符合本研究的入选及排除标准。
患者入组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3~62岁,平均(46.61±5.22)岁;囊肿直径0.9~3.3 cm,平均(2.12±0.21)cm;病程1~5年,平均(3.06±1.36)年;左侧者22例,右侧者11例。
鼻内镜下行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15例临床分析

11一 般 资 料 . 本 组 1 患 者 中 , 2例 , 1 5例 男 女 3例 ; 龄 2 ~ 5岁 ; 年 55 病
程 1 月~ 个 5年 ; 侧 9例 , 侧 6例 , 右 左 皆为 单侧 扩 张进 入 唇龈 沟 者 向外 波及 面 部 软组 织 , 引 发 鼻 会 前 庭 变 宽 . 唇 肿 大 膨 胀 。 底 向上 抬 高 , 和 1 肿 胀 变 上 鼻 鼻 3腔 形 。 鼻 甲的上抬 或 内移 可 引起 鼻塞 四 鼻 前 庭囊 肿标 准 的手 下 。
致 分 泌物 潴 留而引 起 的网 有些 专 家认 为 , 泪 管 系统 的发 育 。 鼻 异常 在 鼻前 庭囊 肿 的发 生 机制 中可 能 起 主要 作用 。 大部 分 鼻 前庭 囊肿 在 鼻翼 的 软组 织 的下 部 , 现为 球 形肿 块 。如 果 囊 表
肿进 一 步 向前发 展 或者 进 入梨 状 孔 中 ,势 必 引起 面部 畸 形 。
3 讨 论
鼻 前 庭 囊 肿 为 鼻科 常 见病 ,多 发 于 3 ~ 0岁 ,女 性 多 05
全 剥离 囊肿 『 鼻 内镜 下施 行揭 盖 术 可在 清 晰术 野下 进 行 , 1 ] 。 能 最大 限度清除囊壁 , 防止残余 囊壁 闭合而复发 。我科 于 2 0 年 04
2月 ~ 0 9年 1月 采 用 鼻 内镜 经 鼻 前 庭 进 路 行 揭 盖 术 治 疗 20 1 5例鼻 前庭 囊 肿患 者 , 得 了较 满意 的临床 疗效 。现 报道 如 取
所有 患者 均 住 院手术 。患者 取 仰 卧位 , 毒铺 巾后采 用 消
相对 复杂 , 伤较 大 , 间较 长 。 后 面部 麻 木 、 胀 , 食不 损 时 术 肿 进 便 , 别是 已经 感 染 的囊 肿 , 用 传 统 方 法 时 很难 彻 底 将 囊 特 运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
方法:在鼻内镜下辅以鼻窦切割吸引器,对23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
结果:23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全部病例均治愈,无一例出现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鼻内镜下辅以鼻窦切割吸引器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精确、时间短、创伤小、愈合快等微创手术优点,值得推广。
标签:鼻前庭囊肿;揭盖;鼻内镜;鼻窦切割吸引器鼻前庭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好发于30—50岁女性,其传统治疗方法为经唇龈沟进路行囊肿剥离摘除[1]。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手术观念的普及,鼻腔微创手术已成为鼻部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和必然趋势。
鼻前庭囊肿壁由含弹性纤维和网状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囊壁内膜表皮细胞多为纤毛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与鼻腔黏膜相似[1、2、4]。
这为经鼻腔进路切除鼻前庭囊肿顶壁、保留囊肿其他各壁、使囊腔与鼻腔融合为一体的“揭盖术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经鼻腔行“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治疗方法亦多见报道,并在临床上得到肯定。
我科于2010—2013年收治23例鼻前庭囊肿病例,在鼻内镜下通过鼻窦切割吸引器行“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3名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1例,均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右侧12例(男性O例,女性12例),年龄最低36岁(男性36岁,女性42岁),最高58岁,男性4l岁,女性58岁),平均年龄38.1岁(男性38.5岁,女性38.1岁)。
主要症状为一侧鼻前庭部或鼻翼附着处隆起、一侧鼻腔通气不畅,部分患者伴有同侧鼻前庭部及上唇胀痛。
6例患者有局部感染病史,表现为局部明显隆起,疼痛加重,经抗炎治疗炎症完全控制后手术。
专科检查一侧鼻前庭、鼻翼附着处隆起,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前鼻镜检查见鼻前庭、鼻腔前端底、外侧壁隆起,表面光滑,触软而有弹性,鼻前庭、鼻腔前端变窄;隆起处穿刺可抽出黄色或棕色黏液性或浆液性液体,合并感染时则抽出脓性液。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 键 词】 鼻 内镜 ;鼻 前庭 囊肿 ;揭 盖 术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R 7 9 6 3 . 2 【 献 标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I I1 . 9 9 ji n 1 7 —5 1 2 1 . 7 0 7 X) 0 3 6 /. s . 6 23 1 . 0 2 0 . 3 : s
Efe to n o e i g u d rn s le d s o y o r a me to a a e tb lr c s f c f u c v rn n e a a n o c p n te t n fn s lv si u a y t
S HE o y , Gu - ue TANG n - a Bi g hu
c s .M e h d 2 a in swi a a e tb l rc s r r a e y u c v rn n e a a n o c p . s l Al o yt t os 4 p t t t n s lv s i ua y twe e t e t d b n o e ig u d r n s le d s o y Re ut e h s l f
( h i t e p e Hop tl J C e g u, h n d 1 0 1 h n ) T eS x h P o l ’ s i h n d C e g u 6 0 5 ,C ia ao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摘要:目的:研究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手术,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手术的实际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50例患有鼻前庭囊肿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25例,治疗组25例。
对照组中25例患者实行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处理切除的治疗,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方式的手术。
结果:对比分析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手术患者的实际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反应程度、切口感染率水平、出血量水平,结果显示唇龈沟进路的实际手术效果明显较优。
结论:鼻内镜下治疗手术中使用前庭囊肿揭盖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优于传统方式的唇龈沟进路治疗手术方式。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引言鼻前庭囊肿治疗是发生于鼻前庭下部,是位于上下和齿槽突出的一块囊肿性肿块。
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经典的手术治疗是经唇龈沟,进路行鼻前庭囊肿的切除手术治疗,根据鼻内镜下前庭囊肿揭盖手术的治疗情况,准确的分析鼻前囊肿上的适合治疗效果。
根据我院受治的5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合理的分析实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根据临床资料分析,选取入院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分布在28岁至70岁之间,其中左侧20例,右侧23例,双侧7例。
直径最大的为3.6cm,最小的为0.9cm。
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合并性感染问题。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出现鼻前庭隆起,较大的患者鼻唇沟逐步消失。
部分患者伴有前庭上唇的肿胀感受,咀嚼时较为严重。
患者鼻前庭或龈沟处可明显看到隆起,可触,实际质地较为柔软,富有良好的弹性效果,一般没有明显的触碰疼痛感。
部分患者在无菌状态下,可以进行穿刺治疗,可抽出透明或半透明的囊液。
囊肿穿刺后逐步吸收,缩小,但日后会再次隆起。
需要对患者实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CT扫描检测分析,排除齿源性囊肿的问题,对患者的实际鼻前庭囊肿进行准确的病理报告数据分析。
68例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的临床分析

恶性胸水, 是指恶性肿瘤的胸膜转移或胸膜本身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 积液, 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 , 其胸水生长迅速, 常因大量积液的压迫 引起严重呼吸困难, 甚至导致死亡( )恶性胸水占全部胸腔积液的3%~ 1。 8 5%, 3 其中胸膜转移睦肿瘤和胸膜弥漫性恶性间皮瘤是产生恶性胸腔积液 的主要原因, 尤其以肺癌多见。 我科近1 年来应用胸腔镜治疗肺癌合并恶性 胸水 , 得了 较好的疗 效 。 取
—
再将 囊 壁残 缘与 皮肤 切缘 缝合 , 很好地 清理 囊壁 残缘 , 能 防止残 缘 闭合而
复发, 并可最大限度地破坏囊壁。 经唇 龈 沟进路 是最 常用 的传统 鼻前庭 囊肿 手 术 , 只要 手术操 作正确 、 合理, 即可 取得 很好 的 效果 , 术后 复发 率 少 。 足之 处 是 由于 要 求完 整剥 不 离、 切除囊肿 , 手术操作复杂, 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如为囊肿感染者 , 术后由 于引流差伤口感染机会亦增多。 因此, 对于鼻前庭囊肿 , 只做揭盖术就足够 了, 不必做根治 陛切除术。 本组病例采用鼻 内镜“ 直视” 下行鼻前庭囊肿揭 盖 术 , 囊 腔与 鼻前 庭 、 使 鼻腔 融 为一 腔。 剩余 囊肿底 壁 予 以保 留 , 获得很 好
,
1 3 疗 效评 价标 准
按WHO 规定的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R) 积液消失, C : 症状缓解并至 少维持4 周以上。 部分缓解(R)积液显著减少5 %以上, P : o 症状缓解并维持 4 以上 。 定 (D)积液减 少不 足50, 加趋 势 , 周 稳 S : 0 无增 症状 部分缓 解 ; 无效 (D)积 液无减 少或增 加 。 R+ R为总有 效率Ia P : C P 2 I l
1 资料 与方法
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28例分析

【 b r t O j t e o b r e l i lfc s sbl sta et i n vr e o dr a l no oe Me - A s a 】 b c v T s v t ic e s n av tu r yt et n wt uc e m t d ne ns ds p . t tc ei o e e h c n a e to a l e i a c m h o h u a e c f r h
上颌牙槽突骨表 面上 的一种 囊性肿 块 , 生长缓 慢 , 其 早期 无 症状 , 随着囊肿增大 可产 生局部 胀痛感 , 合并感 染 时疼痛 加
2 结 果
.
随访 1 2 个月 ,8 2 4 2 例均治愈 , 囊壁 与鼻底粘膜 自然愈 合 。因囊 内压力解 除和造袋 口周创缘 愈合牵 拉 , 致使 囊肿底
o s T e t— ih a e t a a e t u a y tw r r ae t n o e to n e aa n o c p d w n y eg tc s sw h n s lv si lr c s e e t t w h u c v rme d u d rn s le d s o e.Re u t M1t e p t n sw r u e i b e d i h sl s a i t e c rd h e e w t o t n o l a in n d n tr c r f rmo h n e l w- p.C n u i n Un o e to n e a a n o c p sa f — i u y c mp i t ,a o e u r at r t a o e y a o f l u h a c o d e e e n r f oo o c so l c v rm h d u d rn s le d s o i n e e e e c t e o e ain frt aig n s lv s b l y twi h u h a v t g s a e s t u i p r t o r t a a e t ua c s t t e s c d a a e s ls r ma, rc s p rt n a d q ik h a ig,a d i C e wi ey v o e n i r h n a pe i o a i n uc el e e o n n t a b d l n u e i o p t s s d nh si . l a
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36例分析

鼻 内镜 下揭 盖 术治 疗 鼻前 庭 囊 肿 3 分 析 6例
李智 唐 国武 资阳市雁江 区人 民 医院( 四川 资 阳 6 10 ) 4 3 0
【 摘要 】 目的 探讨鼻 内镜下 , 经鼻前庭揭盖术治疗鼻前庭 囊肿的 临床效果。方 法 在鼻 内 下对 3 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 盖 镜 6
12 手 术 方法 . 按 鼻 腔 局 部 麻 醉 手 术 进 行 术 前 准 备 , 者 取 平 患
鼻前庭囊肿 的发生机 制尚有争论 , 一般 以腺体 潴 留学说 , 面
裂学说为主。治疗方法 目前公认以手术切 除为主, 传统的手术方
式是经唇 龈沟切 口进路 手术及鼻侧 切开手术 。这 两种术式 虽然 暴露充分 , 术野开 阔 , 术操 作方便 , 传统 手术 术后 局部 反应 手 但 重, 并发症多。结合 临床认为鼻 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是 治疗鼻前庭囊肿 的有效方法 , 具有 临床推广价值 。
参 考 文 献
卧位 , % 丁 卡 因棉 片 表 面 麻 醉 囊 肿 周 围 后 , % 利 多 卡 因加 1 1 01 . %肾上腺素少许作患侧 眶下神经 阻滞麻 醉 , 鼻前 庭及唇 下囊 肿周围局 部浸润麻醉 。术 中用钩突刀在囊 肿近 中隔侧 沿囊 肿膨 隆边界 由后向前弧形切 开 , 吸引囊液 , 者用弯剪顺 囊肿膨 隆边 术
中外 医学 研 究
21 0 0年 8月 第 8卷
第1 6期
C I E EA DF R I N M DC LR S A C H N S N O E G E IA E E R H
经
鲁 突 岔
誊。 _ 。 l 弦 l 。l
。 ≯ ≯≯ ≥ ≯ 。≯ 曩 叠 薯 ≯ 曩 曩 孽 量 ≯ 0 曩 露誊 薯 ≯ ≯ ≯一 重 ≯ 曩 参 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结果30例病例均治愈,观察1年以上无明显并发症,无复发。
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精确、微创、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选择合适病例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关键词】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揭盖法
鼻前庭囊肿为鼻科常见疾病,常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上颌骨牙槽突骨面之上软组织内的一种非牙源性囊性肿块,很少侵及骨质内。
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近年来临床上已经有许多对于鼻前庭囊肿的不同手术方式及其疗效的探讨。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自2006年~2012年采取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观察2006年3月~2012年3月本科收治的鼻前庭囊肿病例30例,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16~56岁,平均37.7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7例,右侧13例;病程1月~6年。
临床表现为鼻前庭底或鼻唇沟处渐增大肿物,其中2例继发感染曾伴有明显胀痛,3例伴有鼻塞,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X线或CT检查证实无骨质破坏及上列牙疾患,部分患者辅以彩超或术前诊断性穿刺协助诊断。
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后均经病理报告证实为鼻前庭囊肿。
1. 2 手术方法患者术前常规剪鼻毛,取仰卧头高15°~30°体位,全程采用Wolf 30°鼻内镜下进行,以浸有1%的卡因的棉片置入患侧鼻腔前段行黏膜表面麻醉,再以2%利多卡因加适量0.1%肾上腺素混和液注射于患侧鼻前庭底部皮下及囊肿周围行局部浸润麻醉。
鼻内镜下辨清鼻前庭区囊肿范围,用尖刀于囊肿靠鼻腔外侧壁方向最隆起处刺入,见有囊液(或混脓液)溢出证实为囊腔后再顺鼻腔长轴纵行切开,吸净囊液,以鼻窦咬切钳咬除切口两侧皮肤及囊壁,咬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咬切范围需要足够大,可达囊肿最大直径的程度,以期囊腔尽可能向鼻前庭及鼻腔开放使两腔合成一腔。
残余囊腔边缘与鼻前庭皮肤及鼻腔黏膜交界处用XPS2000耳鼻咽喉综合动力系统中带角度的电动切割钻修平。
残余囊腔内填塞混有抗生素药膏的明胶海绵,伴有感染的脓囊肿病例则以小段碘仿纱条填压残余囊肿腔内并于7 d后拔除。
定期清理鼻前庭术腔。
2 结果
经随访观察1年以上,本组30例全部痊愈,无复发,无上唇麻木、前鼻孔狭窄变形、口腔鼻前庭瘘等并发症出现。
观察期间发现大部分病例于术后2周残余囊腔边缘与鼻前庭皮肤黏膜对合生长,囊腔底部变浅;3~6月后术腔呈
浅碟状。
3 讨论
鼻前庭囊肿又称球颌突囊肿、鼻底囊肿、鼻牙槽突囊肿[1],最早于1882年由Kannal描述。
多为单侧发病,30~50岁女性多见,本组资料与此相符。
多发生在鼻前庭外侧,下鼻甲前端的前外下方。
其发病机制不明,多趋向腺体潴留学说,该学说认为囊肿的产生系鼻前庭底部黏液腺腺管阻塞,以致腺体分泌物潴留而成。
而国内李福军等认为鼻泪管系统的发育异常在鼻前庭囊肿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主要作用[2],此外尚有面裂囊肿学说及鼻软骨炎学说。
鼻前庭囊肿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式,其最常用的经典术式为经唇龈沟进路行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即经上唇龈沟上方黏膜横切口,完整暴露囊肿后切除并缝合切口。
其关键点在于完整剥离并切除囊肿,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术前未行部分抽除囊液减容处理,往往因为囊肿壁较薄、囊肿内压力高、囊肿与周边粘连较紧等原因,囊壁弄破而导致无法完整切除,引起术后复发及牙龈瘘形成。
此外该术式存在较多缺点比如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患者唇面部局部会出现反应性肿胀,术区牙体易受损导致疼痛,短期内进食不便,并多会出现类似上颌窦根治术后长期上唇部麻木的症状。
由于口腔黏膜切口的缝合,部分联合鼻内切口病例采用碘仿纱条的填塞,易导致切口引流不畅,增加术后感染机会。
其优点在于术中视野广,能保证完整切除则基本不会复发。
尚有较少采用的鼻侧切开进路,被认为适合于巨大囊肿或(和)伴有感染者,其缺点在于手术创伤更大,且面部留有疤痕。
另外有报道利用微波、平阳霉素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方法[3],但因囊肿易残留导致复发。
鼻前庭囊肿囊膜为纤毛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其与鼻腔黏膜相似,并可因囊肿内容物对囊壁的压力变化而转变为不同类型的上皮。
基于此形态学上的认识,采用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成为可能。
该术式经去除囊肿上半部囊壁,待其囊壁残缘与前庭皮肤切缘对合愈合,术腔残余囊肿壁有可能转变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呼吸道黏膜,随着组织修复,囊腔逐渐变浅,最后成为鼻前庭及鼻腔黏膜的一部分。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手术又称为开窗术、掀盖术、造袋术,其优点为操作精细简单,创伤小,术后引流好,术区反应轻,恢复快,而且在鼻内镜下操作,视野清晰,处理囊壁残缘到位,破坏囊腔彻底,复发率低。
手术的关键在于术中揭盖的面积必须足够大,避免揭盖区早期闭合。
术后加强囊口的换药和清理,继发感染病例可以碘仿纱条填塞足够长时间,预防囊口的粘连和闭合,即可有效减少复发率。
本组资料并未常规采取纱条填塞囊腔,作者发现只要囊口足够畅通即可,并未出现复发病例。
术时切除的部分鼻前庭皮肤和鼻腔黏膜,多为囊肿膨胀性生长导致组织富余,同时术后残余囊壁成为鼻前庭及鼻腔一部分,避免该处创面瘢痕化,术后观察并未出现鼻前庭狭窄变形,但操作时仍需注意保留正常鼻前庭皮肤。
Su等[4]报道鼻内镜下采用刀、剪等器械实施该术式,也取得满意效果。
本组资料结合电动切割钻进行残余囊肿壁切缘的清理,作者体会可最大限度的清理囊壁,创缘整齐,操作简单。
但鼻内镜下揭盖法对于生长巨大的鼻前庭囊肿,囊肿靠外侧生长并于鼻前庭区突出不明显者也存在揭盖无法充分的缺点,可与传统手术同时采用减少复发。
有学者认为如囊肿起源于胚胎时鼻泪沟的残余上皮,则应完整切除,如为腺体潴留导致,则开窗引流即可[2],但无远期观察结果。
采用揭盖法术式还需注意排除鼻前庭区的实质性包块,作者曾遇1例鼻前庭血管纤维瘤,术前考虑鼻前庭囊肿可能,诊断性穿刺未抽得囊液,经唇龈沟进路完整切除送检明确诊断。
经初步临床观察及文献复习,作者认为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适用于大部分病例,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4.
[2] 李福军,杨蓓蓓,王海军.鼻前庭囊肿发生机制的探讨.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2):82-83.
[3] 刘栖如,赵荣.三种方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比较.华西医学,2010,25(8):1468-1470.
[4] Su C Y,Chien C Y,Hwang C F. A new transnasal approach to endoscopic marsupialization of the nasolabial ryngoscope,1999 (109):1116-1118.。